>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洛娜215(296)
推荐阅读:【崩铁乙女】总合集、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招蜂引蝶、临时夫妻(nph)、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阿佩罗的回忆、她撩人不自知(高h)、木槿烟云(年上 ABO)、蒙托克之夏,海风与影、孤雌(nph)、
辛苦祖爷。异人吸了一口气,视线一一从室内众人面上移过,用最后一点气力紧了紧被赵政握住的手,终于闭上了眼。
室内安静了一瞬,随后爆发出了更大的哭声,而就在这一档口,夏太后却忽然站了起来,她轻轻拍了拍赵姬的肩膀,道:此后之事,你来打理。
赵姬愕然,太后?
吾儿想吃桂花了,我去给他做。夏太后面上的表情渐渐转为平静,她起身后虚晃了一下,然后在婢女的服侍下站稳了身,喃喃重复着桂花二字,跌跌撞撞地走了出去。
她方才听得清楚,她的儿子想要吃东门的桂花,夏太后上了马车,准备亲自跑去东门摘花。
事实上,她的儿子哪儿是嘴馋,而是真的吃不饱也吃不好。
她早早失宠,唯一的儿子在安国君的孩子中又是排行中游,母子二人在安国君的后宫内就是两个小透明,虽然谈不上被苛待,却也着实没有优待。
小孩儿长得快,常要重制衣裳,亦是极为耗布料,生长期时候又吃得多,原本还足够的份例渐渐不再宽裕。当时还是夏姬的夏太后母家并不显赫,她又是出嫁女,娘家没法子提供补助,夏姬每日都在努力怎么让孩子吃饱。
她并不聪明,最后想出来的法子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用省下的布料去换粮食。
布料又要怎么省下呢?很简单,孩子衣服短了,就补上,破了就打个补丁,每年做衣裳的时候留得长一些,不必太过于整齐,到时候再一点点放出来即可。她的手艺其实很不错,但在儿子身上却看不出来,因为异人身上穿着的一直都是不合身的衣裳。
日子虽然不简单,却也不算很难,夏姬一直等着异人长大,等儿子长大了就能有个差事,那时候她也就能熬出头了。
安静的日子直到安国君给孩子们取名时候被打破,安国君给她的孩儿取名异人。
异人异人,异于常人,异这个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无法说是个褒义词。这世界上没有比宫里头最会捧高踩低的了,她的孩儿自此便成为兄弟们间的笑柄。
秦国的公子们自小修习武术,早上儿子还欢地得告诉他学堂可以吃午饭,可以吃肉,晚上她就被相熟的美人告知儿子在习武时被别的郎君扒下了衣服,然后发现了他衣服上的补丁。
她的孩子性格从来就不是安静温和的,他也曾骄傲,也曾倔强,也曾桀骜,只不过那些刺头都被一点点磨平了而已。
最后甚至被送去了赵国做人质。
而这一切,均是因为她无能。
因此,当吕不韦找上门来,劝说她同意异人被记到华阳名下之时,她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她的孩子,只要能过得好,能够从赵国安全回来,她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在异人登上王位后,她也的确有些翻身之感,华阳不喜欢她,她一直觉得她会说服异人同她离心,诚然,她也不是没有过这个念头,可是后来在看到疲于奔波在两位母亲前的儿子,看到华阳还有她背后的楚系势力连连为难异人,最后她还是放弃了,她选择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夏太后。
这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她亦是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那般无怨无悔了。
夏太后下了马车,接过了一个小篓,然后垫着脚一点一点地精心挑选着这棵丹桂树上的花。
她其实在异人被送去为质后就学会了以桂花为食材烹制,只是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做,时间久了,她也忘记了这件事。
夏太后挑得很仔细,保证每朵花瓣都是最完整最漂亮的,她刚刚集满了一小篓,便听到咸阳宫传来的钟声。
她的动作一点点慢了下来,最后木着脸抱着一篓鲜桂花回到了马车上,她没有让马车起步,只是坐在马车上木着脸透过窗框看着那颗巨大的桂花树,看着看着,就落下泪来。
有些遗憾,有些错过,势必是不能再挽回了。
三月后,秦王政元年,二十岁的嬴政站在了祭天之礼的主位,他注视着祖宗牌位中多出的最新的牌位,缓缓举起宝剑划破掌心,引血入酒。
奉常接过酒碗,与牺牲之血共同洒向柴垛,柴垛被点燃,大量烟尘滚滚通天,嬴政站在祭台之上,恍然间,透过层层烟火,他仿佛真的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和一干秦王站在云端,他们都在默默注视着他。
嬴政闭上双眼,他展开双臂任由青烟和寒风将他的袍袖卷得烈烈作响,他听到了一声比一声更响的质问。
【嬴政!尔可能福佑万民严于律己,励精图治?】
可。
【尔可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能。
【嬴政,我赢姓五百年之伟业落在了你的身上,五百年的业果也在你身上,你可敢承秦国苍生之重,承天下民心之托,来开万事之伟业?】
我敢。
【如此,当为大善。】
强风拂过,卷起地上烟灰布帛送上青天,年轻的帝王缓缓睁开了双眼。
半年后,夏太后离世,葬杜县。又过三月,秦国将领蒙骜过世,秦王准其牌位送葬忠烈祠。
自此,秦国正式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241章 大国崛起(24)
秦咸阳宫, 宫殿内的摆设依旧,新上任的秦王尚且未给这座秦国最高的政治中心涂上新的颜色。
但因为主人的变换, 宫殿内已经染上呈现了新的气象。
譬如秦王异人当政时期, 朝堂上可没有那么闹腾。
在秦国大将军蒙骜过世之后,秦国的老一代人开始将权柄转移给了年轻人,秦王政并没有刻意得地提拔年青一代人, 但事实上坐在朝堂上的不少人却已经是秦国的新一代。
直到这时众人才愕然发现,原来秦王异人给儿子铺路已经从那么早以前就开始了。
年轻人火力旺,虽然也有不少不动如山的朝臣,但更多的则是满地蹦跶的年轻人。秦国的老一辈代表秦国相邦吕不韦面色平静地看着年轻一辈代表的儿子吕安被诸多臣子围攻,丝毫没有出手相助亦或者是帮忙的意思。
这作壁上观的态度十分明显, 恍然间让众人亦是跟着觉得吕不韦是不是也不赞成吕安的提议?小吕郎君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是不是压根没有和他的父亲商量过?
想来也是,小吕郎君作为秦国的治粟内史, 不想着花省钱, 却老想着用花钱,这个想法着实是大大的错误。
历来,众人已经习惯了治粟内史是个守财奴的模式,乍然间遇到一个不守财, 刚上任就想着大把大把花钱的主,还真是有些不太习惯。
吕安安静听完众人反对的意见, 略一振袖, 走到堂中冲着坐在上手的嬴政拱手后悠然开口,然而他态度虽然轻松,但听他说话那些人的表情却是愈加扭曲。
这小吕郎君太可怕了!他居然能够将提出意见之人和对方意见每一个字都记得不差, 对于合理的,予以采纳,对于不合理的,则毫不留情驳回,顺便在再批评几句,然后还要引用史实故事给予给与教育,对他提意见的人听着听着脸都张涨红了。
XX的(各国国骂),是文化人就了不起啊?知道历史了不起啊?能说小故事了不起啊?!
能让你们闭嘴就很了不起。
小吕郎君发言完了之后坐回原位,做垂目淡定状。
堂内一时间十分安静,众人面面相觑交换眼神准备进行第二波攻击。
会引起这般多的反对意见,主要是因为吕安提出了一条政策建立《灾害救助条例》,而在这份条例中,提到了在县级以上机构将灾害救助工作纳入经济政策的发展计划中,并且建立同当地灾害需求相适应的资金和物资保障这一条。
秦国惯来治灾不赈民。
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发洪水了,秦国的官方是会派人去堵缺口,也会处理尸身避免发生瘟疫,但是因为发洪水造成财产损失引发的饥荒等情况,他们是不管的,也不会像后世很多朝代一样,有发粮被褥等等行为。
这并非是个例,事实上在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是如此。会造成这一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一点还是因为粮食不够。
战国时代随时可能发动大型战役,每个国家长期都是处于一种战备紧急状态,国家的大宗粮食肯定是要供应给战场的,其次供应给全国的公职人员发放薪水,最后给输送粮食以及承担建造责任的役夫们发放俸禄以及物资保障。
寻常的国家供应这三点已经颇为艰难,至于供给百姓和赈灾什么的更是不必提了不在考虑之中。
先秦时期国与民的关系就和君与臣之间一样,类似于合作者,国民对国之间没有强烈的归属感,觉得这个国家过不下去了举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这一点在东方几国之间较为频繁,毕竟他们靠的得近。秦国因为地处边陲,来的人基本都是求职人员的家眷,主动来投的平民也就是这几年才多一些。
而正因为各国都没有赈灾的习惯,每逢大灾就会发生一次人口的大规模迁移,。隔壁邻居不要说帮忙了,这时候他们都是敞开城门让灾民赶紧进入扒拉人口的来着,被扒拉的国家这时候也只能干瞪眼,却无能为力。
在战争频繁的时代,人口无论到哪都是极受欢迎的。
但对于老百姓而言,若非过不下去他们也不会真的迁走,。因为离开原有国家,新的国家准备如何接纳他们是未知的,好的话是作为一无所有的平民重新开始打拼,糟糕些的则是会成为二等公民,更惨的则是变成奴隶。
吕安抓住了这一点,向众人展示了一张秦国人口的数据表,上头用柱状图以及连线折线图向众人展示了秦国的可耕地数据和人口数据以及税务数据。
毫无疑问,随着近些年来的人口增多,秦国的税务和耕地数据都在一路提高。这上头的人数并不算准确,吕安只是根据文案资料进行了粗略统计而已。事实上,秦国拥有的,肯定还要比纸张上所写的要更多。
这个人口快速流动的时代,秦国唯一能够算出辖区内人口数量的可能只有东郡,这还是因为东郡重新建立了户籍制度的关系。其余的郡县中山民野人并不在少数,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未登记,但他们要活下去必然也是有所产出的,这部分人口以及他们开垦的土地都是灰色数据。
在听到这一点背书的时候,嬴政眉头微微一皱,但他将之按捺下来,继续听吕安的讲解。
吕安的意思很明白民惟邦本,本固则邦宁,人口决定生产力,秦国一直是人口严重不足的国家,地广人稀程度堪称六国之最,也就楚国勉强可以相比,所以要发展重点就是吸引人口,。
那要怎么吸引民众?又要怎么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对国家的依恋感从而不被别的国家勾过去?
单单是在秦国生活的高收入以及安全度并不完全足够,这个只是一个上限,而不是下限。
所谓的下限就是生命财产的基本保障,否则就算赚的得再多,一场大水来了把房子冲了田产淹了,到时候人活下来又要怎么生存?和一无所有又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二十岁的时候能够重新坚强起来开始打平打拼,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还能吗?当然不能。
他的这句话当即引来了当即几个反对的声音,青年并未转头,只是淡淡说道:臣曾经听一位长者说过一句话:当你指责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这句话,臣一直铭记在心,与诸君共享。
众人刀一样的目光立刻刺向了吕安,同时还有一小波刺向了眼观鼻鼻观心默不作声的吕不韦,当然其中偶尔也夹杂有几道赞赏的目光。
沉默不言的吕不韦:不,真的不是我,我没说过这个。
吕安没有理会异样的小气氛继续道:拜秦国历代先王庇佑,秦之粮产颇丰,别的六国做不到的事,我们未必不可做。行他人之不敢、不可行,方为大丈夫。
一句话将场面气氛调动得热络起来后,他又向众人展示了自己编写的一系列赈灾手段,并且和被他转移了话题的诸多大臣商讨此事并进行现场修正。
他记性好,别人有什么意见当下就能记下来然后替换,最后竟然不知不觉这份提案就在群策群力之下完成并且由秦王当场敲定。
众人:妈哒,怎么就被带过去啦!
吕安当然没有想着白发粮食,这不现实,而且也容易养成人民不自救的习惯。遇到灾难还是要以自救为根本,政府管理社会帮助为辅这一原则来进行。
所以他初步提出的是以工代赈,由政府提供工作机会,然后以略高的价格雇佣这些百姓,给他们发放薪水,鼓励他们参与到灾后重建的活动中来。
不过这种方法只能在非农时进行,否则还会耽误第二年的收入收成。
在农时,可以由官方作为保人,以地为抵押,官府出面低息贷款粮谷和耕牛保证当季的耕种,同时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受灾情况进行免税,以来进行灾后第一步的稳定工作。
这项政策几乎是在别的国家不可能被复制。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农民是真正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只要土地在,又能种下粮食,那么就能保证粮收季节定然能够养活自己,如果实在为难还能上战场去搏一把,基本不怕还不了债。
能还自然敢借。
而国家贷款这一政策最容易养出腐败和高利贷的行为,又因为秦国强大的地方管控力以及消息传递能力、还有秦国严格执行的刑罚可以有效打击这类潜在犯罪,使之真正落实到位。
其次,要能够实现这一步工作,就意味着地方基层结构,也就是县乡一级要有一定的储备粮并且要有严格的管理机制。
秦国一惯都有在县乡地方一级储粮的习惯,这主要是因为秦国粮税的收取是从县乡一级层层传上上缴的,然后由粮税官员核对后收取,这就注定了地方官吏必须修建粮仓储备粮食。
而且在实际的行政工作中,秦国的地方官员手上也都会有一定的活动资金和粮食,这部分主要用于地方突然调兵时候的军备以及公务员出行时候的车马费。
而要说到最重要的一点,则是秦国相对完善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及互保制度。
这才是秦人对于自己人放心的底气。
但这些县乡级别的小灾无妨,若是涉及多个郡级别的大型灾难就很难靠着县乡自救,在过往遇到举国性大灾,七国间普遍的行为是从国外购入救济粮,然后用这些救济粮来平抑粮价。
先不说发生灾难到粮食被运到约定地点签收最后下放市场需要多久,百姓能不能等得起,单单就说通过这种国际贸易方式购买的粮食质量以及金额能否得到保障就是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百余年前,晋国发生灾荒时候秦国卖了粮食给他们,而等到秦国发生大灾时候晋国却拒绝出售粮食,秦国当年虽然咬牙撑过来最后还成功揍了这不道义的人一拳,但自己的国力衰退人口骤减却是不可弥补挽回的损失。
恋耽美
室内安静了一瞬,随后爆发出了更大的哭声,而就在这一档口,夏太后却忽然站了起来,她轻轻拍了拍赵姬的肩膀,道:此后之事,你来打理。
赵姬愕然,太后?
吾儿想吃桂花了,我去给他做。夏太后面上的表情渐渐转为平静,她起身后虚晃了一下,然后在婢女的服侍下站稳了身,喃喃重复着桂花二字,跌跌撞撞地走了出去。
她方才听得清楚,她的儿子想要吃东门的桂花,夏太后上了马车,准备亲自跑去东门摘花。
事实上,她的儿子哪儿是嘴馋,而是真的吃不饱也吃不好。
她早早失宠,唯一的儿子在安国君的孩子中又是排行中游,母子二人在安国君的后宫内就是两个小透明,虽然谈不上被苛待,却也着实没有优待。
小孩儿长得快,常要重制衣裳,亦是极为耗布料,生长期时候又吃得多,原本还足够的份例渐渐不再宽裕。当时还是夏姬的夏太后母家并不显赫,她又是出嫁女,娘家没法子提供补助,夏姬每日都在努力怎么让孩子吃饱。
她并不聪明,最后想出来的法子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用省下的布料去换粮食。
布料又要怎么省下呢?很简单,孩子衣服短了,就补上,破了就打个补丁,每年做衣裳的时候留得长一些,不必太过于整齐,到时候再一点点放出来即可。她的手艺其实很不错,但在儿子身上却看不出来,因为异人身上穿着的一直都是不合身的衣裳。
日子虽然不简单,却也不算很难,夏姬一直等着异人长大,等儿子长大了就能有个差事,那时候她也就能熬出头了。
安静的日子直到安国君给孩子们取名时候被打破,安国君给她的孩儿取名异人。
异人异人,异于常人,异这个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无法说是个褒义词。这世界上没有比宫里头最会捧高踩低的了,她的孩儿自此便成为兄弟们间的笑柄。
秦国的公子们自小修习武术,早上儿子还欢地得告诉他学堂可以吃午饭,可以吃肉,晚上她就被相熟的美人告知儿子在习武时被别的郎君扒下了衣服,然后发现了他衣服上的补丁。
她的孩子性格从来就不是安静温和的,他也曾骄傲,也曾倔强,也曾桀骜,只不过那些刺头都被一点点磨平了而已。
最后甚至被送去了赵国做人质。
而这一切,均是因为她无能。
因此,当吕不韦找上门来,劝说她同意异人被记到华阳名下之时,她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她的孩子,只要能过得好,能够从赵国安全回来,她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在异人登上王位后,她也的确有些翻身之感,华阳不喜欢她,她一直觉得她会说服异人同她离心,诚然,她也不是没有过这个念头,可是后来在看到疲于奔波在两位母亲前的儿子,看到华阳还有她背后的楚系势力连连为难异人,最后她还是放弃了,她选择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夏太后。
这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她亦是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那般无怨无悔了。
夏太后下了马车,接过了一个小篓,然后垫着脚一点一点地精心挑选着这棵丹桂树上的花。
她其实在异人被送去为质后就学会了以桂花为食材烹制,只是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做,时间久了,她也忘记了这件事。
夏太后挑得很仔细,保证每朵花瓣都是最完整最漂亮的,她刚刚集满了一小篓,便听到咸阳宫传来的钟声。
她的动作一点点慢了下来,最后木着脸抱着一篓鲜桂花回到了马车上,她没有让马车起步,只是坐在马车上木着脸透过窗框看着那颗巨大的桂花树,看着看着,就落下泪来。
有些遗憾,有些错过,势必是不能再挽回了。
三月后,秦王政元年,二十岁的嬴政站在了祭天之礼的主位,他注视着祖宗牌位中多出的最新的牌位,缓缓举起宝剑划破掌心,引血入酒。
奉常接过酒碗,与牺牲之血共同洒向柴垛,柴垛被点燃,大量烟尘滚滚通天,嬴政站在祭台之上,恍然间,透过层层烟火,他仿佛真的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和一干秦王站在云端,他们都在默默注视着他。
嬴政闭上双眼,他展开双臂任由青烟和寒风将他的袍袖卷得烈烈作响,他听到了一声比一声更响的质问。
【嬴政!尔可能福佑万民严于律己,励精图治?】
可。
【尔可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能。
【嬴政,我赢姓五百年之伟业落在了你的身上,五百年的业果也在你身上,你可敢承秦国苍生之重,承天下民心之托,来开万事之伟业?】
我敢。
【如此,当为大善。】
强风拂过,卷起地上烟灰布帛送上青天,年轻的帝王缓缓睁开了双眼。
半年后,夏太后离世,葬杜县。又过三月,秦国将领蒙骜过世,秦王准其牌位送葬忠烈祠。
自此,秦国正式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241章 大国崛起(24)
秦咸阳宫, 宫殿内的摆设依旧,新上任的秦王尚且未给这座秦国最高的政治中心涂上新的颜色。
但因为主人的变换, 宫殿内已经染上呈现了新的气象。
譬如秦王异人当政时期, 朝堂上可没有那么闹腾。
在秦国大将军蒙骜过世之后,秦国的老一代人开始将权柄转移给了年轻人,秦王政并没有刻意得地提拔年青一代人, 但事实上坐在朝堂上的不少人却已经是秦国的新一代。
直到这时众人才愕然发现,原来秦王异人给儿子铺路已经从那么早以前就开始了。
年轻人火力旺,虽然也有不少不动如山的朝臣,但更多的则是满地蹦跶的年轻人。秦国的老一辈代表秦国相邦吕不韦面色平静地看着年轻一辈代表的儿子吕安被诸多臣子围攻,丝毫没有出手相助亦或者是帮忙的意思。
这作壁上观的态度十分明显, 恍然间让众人亦是跟着觉得吕不韦是不是也不赞成吕安的提议?小吕郎君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是不是压根没有和他的父亲商量过?
想来也是,小吕郎君作为秦国的治粟内史, 不想着花省钱, 却老想着用花钱,这个想法着实是大大的错误。
历来,众人已经习惯了治粟内史是个守财奴的模式,乍然间遇到一个不守财, 刚上任就想着大把大把花钱的主,还真是有些不太习惯。
吕安安静听完众人反对的意见, 略一振袖, 走到堂中冲着坐在上手的嬴政拱手后悠然开口,然而他态度虽然轻松,但听他说话那些人的表情却是愈加扭曲。
这小吕郎君太可怕了!他居然能够将提出意见之人和对方意见每一个字都记得不差, 对于合理的,予以采纳,对于不合理的,则毫不留情驳回,顺便在再批评几句,然后还要引用史实故事给予给与教育,对他提意见的人听着听着脸都张涨红了。
XX的(各国国骂),是文化人就了不起啊?知道历史了不起啊?能说小故事了不起啊?!
能让你们闭嘴就很了不起。
小吕郎君发言完了之后坐回原位,做垂目淡定状。
堂内一时间十分安静,众人面面相觑交换眼神准备进行第二波攻击。
会引起这般多的反对意见,主要是因为吕安提出了一条政策建立《灾害救助条例》,而在这份条例中,提到了在县级以上机构将灾害救助工作纳入经济政策的发展计划中,并且建立同当地灾害需求相适应的资金和物资保障这一条。
秦国惯来治灾不赈民。
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发洪水了,秦国的官方是会派人去堵缺口,也会处理尸身避免发生瘟疫,但是因为发洪水造成财产损失引发的饥荒等情况,他们是不管的,也不会像后世很多朝代一样,有发粮被褥等等行为。
这并非是个例,事实上在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是如此。会造成这一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一点还是因为粮食不够。
战国时代随时可能发动大型战役,每个国家长期都是处于一种战备紧急状态,国家的大宗粮食肯定是要供应给战场的,其次供应给全国的公职人员发放薪水,最后给输送粮食以及承担建造责任的役夫们发放俸禄以及物资保障。
寻常的国家供应这三点已经颇为艰难,至于供给百姓和赈灾什么的更是不必提了不在考虑之中。
先秦时期国与民的关系就和君与臣之间一样,类似于合作者,国民对国之间没有强烈的归属感,觉得这个国家过不下去了举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这一点在东方几国之间较为频繁,毕竟他们靠的得近。秦国因为地处边陲,来的人基本都是求职人员的家眷,主动来投的平民也就是这几年才多一些。
而正因为各国都没有赈灾的习惯,每逢大灾就会发生一次人口的大规模迁移,。隔壁邻居不要说帮忙了,这时候他们都是敞开城门让灾民赶紧进入扒拉人口的来着,被扒拉的国家这时候也只能干瞪眼,却无能为力。
在战争频繁的时代,人口无论到哪都是极受欢迎的。
但对于老百姓而言,若非过不下去他们也不会真的迁走,。因为离开原有国家,新的国家准备如何接纳他们是未知的,好的话是作为一无所有的平民重新开始打拼,糟糕些的则是会成为二等公民,更惨的则是变成奴隶。
吕安抓住了这一点,向众人展示了一张秦国人口的数据表,上头用柱状图以及连线折线图向众人展示了秦国的可耕地数据和人口数据以及税务数据。
毫无疑问,随着近些年来的人口增多,秦国的税务和耕地数据都在一路提高。这上头的人数并不算准确,吕安只是根据文案资料进行了粗略统计而已。事实上,秦国拥有的,肯定还要比纸张上所写的要更多。
这个人口快速流动的时代,秦国唯一能够算出辖区内人口数量的可能只有东郡,这还是因为东郡重新建立了户籍制度的关系。其余的郡县中山民野人并不在少数,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未登记,但他们要活下去必然也是有所产出的,这部分人口以及他们开垦的土地都是灰色数据。
在听到这一点背书的时候,嬴政眉头微微一皱,但他将之按捺下来,继续听吕安的讲解。
吕安的意思很明白民惟邦本,本固则邦宁,人口决定生产力,秦国一直是人口严重不足的国家,地广人稀程度堪称六国之最,也就楚国勉强可以相比,所以要发展重点就是吸引人口,。
那要怎么吸引民众?又要怎么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对国家的依恋感从而不被别的国家勾过去?
单单是在秦国生活的高收入以及安全度并不完全足够,这个只是一个上限,而不是下限。
所谓的下限就是生命财产的基本保障,否则就算赚的得再多,一场大水来了把房子冲了田产淹了,到时候人活下来又要怎么生存?和一无所有又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二十岁的时候能够重新坚强起来开始打平打拼,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还能吗?当然不能。
他的这句话当即引来了当即几个反对的声音,青年并未转头,只是淡淡说道:臣曾经听一位长者说过一句话:当你指责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这句话,臣一直铭记在心,与诸君共享。
众人刀一样的目光立刻刺向了吕安,同时还有一小波刺向了眼观鼻鼻观心默不作声的吕不韦,当然其中偶尔也夹杂有几道赞赏的目光。
沉默不言的吕不韦:不,真的不是我,我没说过这个。
吕安没有理会异样的小气氛继续道:拜秦国历代先王庇佑,秦之粮产颇丰,别的六国做不到的事,我们未必不可做。行他人之不敢、不可行,方为大丈夫。
一句话将场面气氛调动得热络起来后,他又向众人展示了自己编写的一系列赈灾手段,并且和被他转移了话题的诸多大臣商讨此事并进行现场修正。
他记性好,别人有什么意见当下就能记下来然后替换,最后竟然不知不觉这份提案就在群策群力之下完成并且由秦王当场敲定。
众人:妈哒,怎么就被带过去啦!
吕安当然没有想着白发粮食,这不现实,而且也容易养成人民不自救的习惯。遇到灾难还是要以自救为根本,政府管理社会帮助为辅这一原则来进行。
所以他初步提出的是以工代赈,由政府提供工作机会,然后以略高的价格雇佣这些百姓,给他们发放薪水,鼓励他们参与到灾后重建的活动中来。
不过这种方法只能在非农时进行,否则还会耽误第二年的收入收成。
在农时,可以由官方作为保人,以地为抵押,官府出面低息贷款粮谷和耕牛保证当季的耕种,同时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受灾情况进行免税,以来进行灾后第一步的稳定工作。
这项政策几乎是在别的国家不可能被复制。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农民是真正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只要土地在,又能种下粮食,那么就能保证粮收季节定然能够养活自己,如果实在为难还能上战场去搏一把,基本不怕还不了债。
能还自然敢借。
而国家贷款这一政策最容易养出腐败和高利贷的行为,又因为秦国强大的地方管控力以及消息传递能力、还有秦国严格执行的刑罚可以有效打击这类潜在犯罪,使之真正落实到位。
其次,要能够实现这一步工作,就意味着地方基层结构,也就是县乡一级要有一定的储备粮并且要有严格的管理机制。
秦国一惯都有在县乡地方一级储粮的习惯,这主要是因为秦国粮税的收取是从县乡一级层层传上上缴的,然后由粮税官员核对后收取,这就注定了地方官吏必须修建粮仓储备粮食。
而且在实际的行政工作中,秦国的地方官员手上也都会有一定的活动资金和粮食,这部分主要用于地方突然调兵时候的军备以及公务员出行时候的车马费。
而要说到最重要的一点,则是秦国相对完善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及互保制度。
这才是秦人对于自己人放心的底气。
但这些县乡级别的小灾无妨,若是涉及多个郡级别的大型灾难就很难靠着县乡自救,在过往遇到举国性大灾,七国间普遍的行为是从国外购入救济粮,然后用这些救济粮来平抑粮价。
先不说发生灾难到粮食被运到约定地点签收最后下放市场需要多久,百姓能不能等得起,单单就说通过这种国际贸易方式购买的粮食质量以及金额能否得到保障就是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百余年前,晋国发生灾荒时候秦国卖了粮食给他们,而等到秦国发生大灾时候晋国却拒绝出售粮食,秦国当年虽然咬牙撑过来最后还成功揍了这不道义的人一拳,但自己的国力衰退人口骤减却是不可弥补挽回的损失。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08823/1974215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