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洛娜215(301)
推荐阅读:[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崩铁乙女】总合集、小圆满(1v2 h)、临时夫妻(nph)、无双局(1v2 父子丼)、上岸(gl)、末世:带着系统养男宠(NPH)、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
秦国的都水监在大水过后沿河调查情况,理论来说东郡所在地地势平坦没有高低落差,更是水道平直没有转弯,即便上游发水,到了东郡黄河水也不应当呈现那般模样,都水监的人认为其中必然有问题。
果然,舟行到上游韩国境内,他们便发现了韩国的蓄水坝坝体有破损和新修的痕迹,真相就很明显了。
东郡的水灾就是因为此前韩国的蓄水坝垮塌,以至于之前被挡下的河水奔腾而下所致,完全是无妄之灾。
水资源在农业国家极其珍贵,因为水展开的战争亦是并不少见,韩国在黄河沿岸蓄水虽然说有些不道德,但也无可指摘。
但问题就在于韩国本身是多河流国家,严格来说他们并不缺少水资源。而且韩国所修建的蓄水坝修建得极为隐蔽,在此前商船来来往往时候都没有被发现过。若非这次秦国是有了疑心一寸寸地去看还发现不了。
那么修建大坝的目的就有些说不清楚了。
比较被认可的原因便是韩王是为了以后水攻做准备。
大水漫溉之下,纵有千军万马也绝无可能挡得住。而韩国要对付的是谁这个问题只要操作得好,即便是位于他上游的秦国也能被攻破,更不必提其下游的赵、魏两国了。
秦王闻讯大怒,遣使者去韩国令他们必须拆除水坝。韩国当时正是新旧王交替,新上位的韩王安一听这事情是东郡作为□□而东郡的郡太守是韩非立刻就没了好脸色。
他一口否决堤坝是别有目的,认为这只是民生建筑,非但不同意拆坝,还挑衅秦王,当下就被秦军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顿,最后灰溜溜地拆了水坝。
堤坝被拆了也就算了,他还亲自写了一封信,大骂一通作为□□的韩非,认为他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云云。而被他派来送信的,正是韩非的父亲。
而让韩王绝对想不到的是,这位顶风冒雪而来的老翁看到儿子的第一句话却是:吾儿,韩国已经没救了,你莫要再回来了。
韩非满心的愤慨在这句话中悄然消失。父子二人对坐一夜,相视无话。
在韩非的经营下,东郡吏治清明,民众生活蒸蒸日上。渐渐地,原本离开的魏人腆着脸有了想要归来的意愿,在被收纳后,越来越多的魏人涌入了东郡。
数年后,韩非入了秦国国籍,东郡全郡民众亦是跟随他们的郡太守自发入了秦籍。
东郡隔壁的魏国诸城都眼睁睁看着隔壁的东郡快速发展起来,看着对方来往的农人衣服越来越好,粮谷硕大丰满,笑容越来越多,孩子越来越多,别提多不是滋味了。
于是他们就开始打听,开始了解,也开始蠢蠢欲动。
这份暗潮并没有被放在明面上,会对东郡情况心动的绝不可能是勋贵阶层,而是人数更多的庶民、奴隶阶层。
这份心动在秦国开始攻打魏国之时达到了巅峰,他们冷着脸看着魏国的兵士在出征之前先收缴了他们的粮食和衣服,只留给他们能见底的粮缸,看着脑满肥肠的魏王举行祭天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再看看祭台周围的那些人穿皮着裘。
最后在他们脑中闪过的,是东郡来客秋季过来卖粮时候身上穿的柔软又绵密的衣裳。
东郡的人告诉他们,那是一种叫做棉花的作物,是秦国的蜀郡传过来的全新织物,现在还非常稀少,但是特别特别暖和。
虽然因为他们是秦籍所以购买布料有优惠,但价格还挺高的,多亏这几年粮食丰产所以才买得起咧!
他们互相看看在冬日将临的时候却衣着单薄的自己,再看着为了向上天表示尊敬所以逼迫他们必须在大冬天从家中走出顶着寒风聚集在此的卫兵。
脑中的一根弦彻底断裂。
秦王政四年,秦军攻魏国都大梁久攻不下正欲撤兵之时,大梁城内部发生兵变,魏人冲开防御最薄弱的南门,引秦军入城。
亡魏国者,非秦也,魏国也。
尉缭在奏报的最后一句话如此写道。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我觉得最后一句话贼帅)
魏国治国就是套用那句话:不问苍生问鬼神。
明明是战国初年贼强的,能把秦国压在地上摩擦的国家,硬生生的走了歪路。
郡县制最早不算是秦国用的,其实最早是楚国来着,就是那个一鸣惊人的楚王,不过他只开辟了县,郡这个单位是秦国发明的,据说最早时候是县大于郡(这个各家有各家说法参考一下就可)但是秦始皇将郡县制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制度其实一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
始皇爸爸真的是那种别人是在A和B里面选,他说我不要,我要C的类型。
特别了不起。
世界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就是秦国,在秦始皇之前不是没有人尝试过,一个是波斯帝国,还有一个就是亚历山大帝,但他们最终都失败了,他们没有建成大统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是分封制或者分封制+集权制,也就是说面对大量的新得到的土地,他们没有办法加以管理,最后甚至还是使用了土地的原主人继续管理。
最后一旦中央稍稍衰弱,周围就会立刻反叛。
因此在秦帝国覆灭之后,诸多举起反抗大旗的诸侯们最后的想法还是回到之前诸侯王的时代,因为他们觉得就没法管啊,地方太大了真的没法管,搞个秦帝国始皇那么牛掰最后不还是崩盘了。
最后还是刘邦艺高人胆大,他看清楚了秦崩盘的真正原因,觉得自己可以试一下,于是就真的成功了。
其实如果我觉得当初秦国放缓一点脚步,以郡县+分封制度未必不可以续航一下,说白了胡亥敢这么浪有很大程度就是仰仗着他其他兄弟们没有兵权。(注意一下,扶苏是监军,他也是木有兵权的)扶苏自杀也不是被儒家洗脑这个之前说过了就不说了嗷!!
第246章 大国崛起(29)
在后世的史学家眼里,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以争霸为目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以兼并为目的。
前者只是为了一个名头, 打输了除了丢了面子和钱也没啥损失, 后者输了不光面子扫地,可能连小命都保不住。
也正是因为如此,战国时期的每一场战争都更加的谨慎也更加惨烈。
尤其是亡国之战, 必当血流成河。
因此,在魏国以这样堪称可笑的灭国之战的姿势从世界舞台退出后,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相信这是事实。他们普遍以为,这是秦国人买通了守门的将领暗中为他们开门。
这并不仅仅是秦魏两国的问题,而是秦国这个蛮夷和崇尚礼仪的东方六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城门当真是魏国民众开的, 岂不是让他们承认在魏国人民的眼中,被秦国统治要比被魏国统治还要好?
中原文化核心地区的魏国治民反而没有以酷烈之刑治国的秦国来得好, 这对于中原文化诸国这样的打击, 远比魏国是被秦王秦国的铁骑所践踏以至于灭国要来得大得多。
但事实就是如此。
城门突然不攻自破令当时负责进攻魏国的尉缭和蒙恬二人也有些措手不及,但两人都崩着脸不动声色地藏住了这份惊愕。
此后,入城、安置、将魏王和勋贵们封在魏国王宫中,一系列事件均是有条不紊, 从他们的反应来看,绝对没有人想得到他们最初的目的只是给与威慑, 其实能真的一个突进将魏国打下来还是有些麻爪的。
而就在他们等待来自咸阳的下一步命令时, 竟有胆大的魏民期期艾艾地找上了门,询问他们现在可不可以入秦国国籍。
尉缭同蒙恬均是有片刻的无语,他们相觑的目光中都是同一句话:景熙想的法子, 居然真的有人吃这一套?
事实证明,吃这一套的人非常多,有了第一个,很快就有了第二个、三个
半月后,快马将秦王的旨意送到,魏王及其三代血缘全数入咸阳,魏国现有官员暂时罢免,需要经过调查后以及重新学习后再谈起复,当然,肯定不会再在魏国上班了。
随同旨意到来的还有秦国派到当地的一整套全新的领导班子,魏国的旧有土地被划为砀郡,治二十一县。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此前在秦国各地郡县担任二把手或者是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并不尽是秦人,但都入了秦国国籍。
为首之人亦是尉缭的熟人,正是尉缭的另一个师弟李斯。
身着黑色秦国官服的李斯执全新的砀郡行政地图冲着尉缭拱手道:接下来还请烦扰师兄与我等进行交接。
尉缭接过文书,取来随身携带的印泥验证后颔首:分内之事,倒是你来了蜀郡那儿?
李斯温和的笑容一顿,他眼神微微一瞟,表情却是有几分难言的古怪。
秦王似乎是将蜀郡打造成了培训班一般,但凡能够在蜀郡干完一年的都算合格,立刻就能拉出来往各地塞。而事实证明,能够扛下蜀郡可怕的工作量的也的确个个都是人才。
李斯在蜀郡的任期已经比吕安和韩非长了许多,因此看到的更多蜀郡的基层官吏那是一波波地派过来,然后一车车地运出去,蜀郡简直就是铁打的郡守流水的郡丞。若非是李冰警觉一而再再而三上书说他有多离不开李斯,李斯恐怕也没法留到现在才被挖走。
而之所以现在留不住了,一个是李斯本人也想要到外头去看看,另一个就是被李斯带了一年有余的准继承人可以出师了,李冰方才含泪送走他的第三个郡丞。
当李斯刚刚登上马车的时候,就看到自家郡守立刻转头握着新任郡丞的手无比真挚的说道:萧老弟,蜀郡可离不开你啊!
李斯到蜀郡的时候他也是这么对自己说的,当时如果不是自己已经娶妻,年龄又有些大了,李冰还想要将自己的女儿说给他呢
萧老弟,听闻你尚未娶亲?不瞒你说老夫家中有一女,年方二八,漂亮懂事
李斯:
直到现在,想到离开时候的场景李斯都难以控制面部表情,他觉得若干年后再见到的李冰绝对不会再是他所认识的那个寡言稳重的李郡守了,岁月果真是一把杀猪刀咳咳,只是现在回头想想,会有这一番场景也是颇为有趣。
他生在楚国,对楚国的官僚阶层颇为了解,楚国的官僚阶层,绝不可能出现这番场面。
若是在楚国,个人能力的顶峰便是寻常小吏,再往上全靠关系。既然是要靠关系,自然免不了站队,和光同尘知白守黑更是常态。
李斯并不讨厌这一点,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在这方面极有天赋,他从小就是一个会让人见了便生出好感的人。
经营关系、经营情感,然后不计一切代价地往上攀爬,是他在过去为自己选择的路,而一切的改变便是在年轻时候外出游学时候遇上了同样在游学的韩非,当然,现在他得叫师兄。
那时他同这位师兄相谈莫逆,又跟着一同去了秦国游学,原本是想要拜入荀卿之下,谁知那时荀卿已经被秦王聘请,他们于是也跟着入了秦国学宫。
于冥冥之中,李斯可以感觉到这是他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这是一种很玄妙的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解释,但是李斯就是知道从那一瞬间开始,他的道路就有了改变。
而第二次改变,可能是他被自家这位小师兄带去了蜀郡。
和一心想要学成后回到韩国的韩非不同,李斯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好了自己的目标那便是尽可能地往上爬,因此对于留在蜀郡为官,李斯甘之如饴。
蜀郡的生活很苦,和开放又先进的咸阳全然不同,闭塞的环境以及极其糟糕的教育情况使得大部分蜀郡人甚至难以和他们沟通,而物资也很难运入,除了当地的农产极为丰富,甚至可以吃大米吃到饱之外,其艰难简直是他们这些咸阳学子难以想象的。
但同时,蜀郡的人天生便带有着一股子往上走、向外走的冲劲,这股子冲劲使得他们不像那些躲在山林中的楚国蛮族一样不愿意学习新生的事物。
他们非常乐意去学习,而且并不蠢笨。最初的几年是真的辛苦,但是好在他们的辛苦并不曾白费,眼看着蜀郡一点点有了改变,多了农田,多了猪圈,多了染房,多了学堂,也多了存款。
从南边来的商人带来的商道通畅的消息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虽然南边诸国还在战乱之中,但他们非常乐意用各种物资来交换蜀地精美的布匹,棉花和绿豆以及品种更好的稻米接连传入,一同传入的还有大量带有异域风情的金饰和宝石。
经过打探,他们得知南边的国家土壤非常肥沃,肥沃到根本没有必要去耕种就能得到收获的程度,正因为此,即便他们在战争中,却还是可以提供大量的粮食。
和他们接触的这一支部落对铜器需求非常大,他们对秦国的铜制农具也非常感兴趣,在得到批准后,蜀郡便和他们交换了一批粮种。
现在这些产量颗粒更大的谷种已经在秦国靠南的部分地区开始试种植,只可惜此稻产量虽高,却不耐寒,因此秦国大部分地区都无法种植。但有秦王一声令下,擅农者均入蜀,他们想要尽可能培育出集秦稻和南稻二者优势的稻谷,随后予以推广。
从李斯入蜀时,到他出蜀时不过几年,蜀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金牛道险要处修建的剑门关依山而建,镇守住秦国最重要的大后方。
如今蜀郡大部分人虽然说秦话还带着些口音,但是他们写出来的秦国文字却已经比不少老秦人更加标准。他们也经历了从初时蜀郡的学子还要官方推举方可入咸阳学宫,到现在已经能够靠自己的本事考入学宫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蜀郡人走出了蜀郡,也有越来越多的秦人走入了蜀郡。往来于蜀道的商队和行人除却冬季积雪期间从来不曾断绝,现在渐渐还多了游人。
为了安全,蜀道甚至规定了通道安全守则。
蜀郡已非昔日之蜀郡,李斯也非昔日之李斯。
他洒脱一笑:大王任用了新人,也算是我们的学弟,名唤萧何,对了,萧学弟有一友人,这次也来了,我为你引荐一下。
他唤来一浓眉大眼看着极其面善的年轻人道:此为刘邦,表字季,将赴单父县为县令。
他也算是半个当地人,刘县令长于沛县,离这儿也不远。说来也巧,他是东郡推举的第一批人才,此前在上党郡任职县丞,政绩优秀,又恰在咸阳述职,便被调过来了,刚过二十,当得一句年少有为。
尉缭眸光一闪,与他共同见礼之后笑道:确实年少有为。
比不得二位,小子还要多多学习。刘邦深躬,寒暄几句后退回人群中,进退十分有度,而等他再次回到县令的团队中时却可以敏锐地感觉到周围人看他的目光有些不一样了。
恋耽美
果然,舟行到上游韩国境内,他们便发现了韩国的蓄水坝坝体有破损和新修的痕迹,真相就很明显了。
东郡的水灾就是因为此前韩国的蓄水坝垮塌,以至于之前被挡下的河水奔腾而下所致,完全是无妄之灾。
水资源在农业国家极其珍贵,因为水展开的战争亦是并不少见,韩国在黄河沿岸蓄水虽然说有些不道德,但也无可指摘。
但问题就在于韩国本身是多河流国家,严格来说他们并不缺少水资源。而且韩国所修建的蓄水坝修建得极为隐蔽,在此前商船来来往往时候都没有被发现过。若非这次秦国是有了疑心一寸寸地去看还发现不了。
那么修建大坝的目的就有些说不清楚了。
比较被认可的原因便是韩王是为了以后水攻做准备。
大水漫溉之下,纵有千军万马也绝无可能挡得住。而韩国要对付的是谁这个问题只要操作得好,即便是位于他上游的秦国也能被攻破,更不必提其下游的赵、魏两国了。
秦王闻讯大怒,遣使者去韩国令他们必须拆除水坝。韩国当时正是新旧王交替,新上位的韩王安一听这事情是东郡作为□□而东郡的郡太守是韩非立刻就没了好脸色。
他一口否决堤坝是别有目的,认为这只是民生建筑,非但不同意拆坝,还挑衅秦王,当下就被秦军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顿,最后灰溜溜地拆了水坝。
堤坝被拆了也就算了,他还亲自写了一封信,大骂一通作为□□的韩非,认为他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云云。而被他派来送信的,正是韩非的父亲。
而让韩王绝对想不到的是,这位顶风冒雪而来的老翁看到儿子的第一句话却是:吾儿,韩国已经没救了,你莫要再回来了。
韩非满心的愤慨在这句话中悄然消失。父子二人对坐一夜,相视无话。
在韩非的经营下,东郡吏治清明,民众生活蒸蒸日上。渐渐地,原本离开的魏人腆着脸有了想要归来的意愿,在被收纳后,越来越多的魏人涌入了东郡。
数年后,韩非入了秦国国籍,东郡全郡民众亦是跟随他们的郡太守自发入了秦籍。
东郡隔壁的魏国诸城都眼睁睁看着隔壁的东郡快速发展起来,看着对方来往的农人衣服越来越好,粮谷硕大丰满,笑容越来越多,孩子越来越多,别提多不是滋味了。
于是他们就开始打听,开始了解,也开始蠢蠢欲动。
这份暗潮并没有被放在明面上,会对东郡情况心动的绝不可能是勋贵阶层,而是人数更多的庶民、奴隶阶层。
这份心动在秦国开始攻打魏国之时达到了巅峰,他们冷着脸看着魏国的兵士在出征之前先收缴了他们的粮食和衣服,只留给他们能见底的粮缸,看着脑满肥肠的魏王举行祭天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再看看祭台周围的那些人穿皮着裘。
最后在他们脑中闪过的,是东郡来客秋季过来卖粮时候身上穿的柔软又绵密的衣裳。
东郡的人告诉他们,那是一种叫做棉花的作物,是秦国的蜀郡传过来的全新织物,现在还非常稀少,但是特别特别暖和。
虽然因为他们是秦籍所以购买布料有优惠,但价格还挺高的,多亏这几年粮食丰产所以才买得起咧!
他们互相看看在冬日将临的时候却衣着单薄的自己,再看着为了向上天表示尊敬所以逼迫他们必须在大冬天从家中走出顶着寒风聚集在此的卫兵。
脑中的一根弦彻底断裂。
秦王政四年,秦军攻魏国都大梁久攻不下正欲撤兵之时,大梁城内部发生兵变,魏人冲开防御最薄弱的南门,引秦军入城。
亡魏国者,非秦也,魏国也。
尉缭在奏报的最后一句话如此写道。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我觉得最后一句话贼帅)
魏国治国就是套用那句话:不问苍生问鬼神。
明明是战国初年贼强的,能把秦国压在地上摩擦的国家,硬生生的走了歪路。
郡县制最早不算是秦国用的,其实最早是楚国来着,就是那个一鸣惊人的楚王,不过他只开辟了县,郡这个单位是秦国发明的,据说最早时候是县大于郡(这个各家有各家说法参考一下就可)但是秦始皇将郡县制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制度其实一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
始皇爸爸真的是那种别人是在A和B里面选,他说我不要,我要C的类型。
特别了不起。
世界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就是秦国,在秦始皇之前不是没有人尝试过,一个是波斯帝国,还有一个就是亚历山大帝,但他们最终都失败了,他们没有建成大统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是分封制或者分封制+集权制,也就是说面对大量的新得到的土地,他们没有办法加以管理,最后甚至还是使用了土地的原主人继续管理。
最后一旦中央稍稍衰弱,周围就会立刻反叛。
因此在秦帝国覆灭之后,诸多举起反抗大旗的诸侯们最后的想法还是回到之前诸侯王的时代,因为他们觉得就没法管啊,地方太大了真的没法管,搞个秦帝国始皇那么牛掰最后不还是崩盘了。
最后还是刘邦艺高人胆大,他看清楚了秦崩盘的真正原因,觉得自己可以试一下,于是就真的成功了。
其实如果我觉得当初秦国放缓一点脚步,以郡县+分封制度未必不可以续航一下,说白了胡亥敢这么浪有很大程度就是仰仗着他其他兄弟们没有兵权。(注意一下,扶苏是监军,他也是木有兵权的)扶苏自杀也不是被儒家洗脑这个之前说过了就不说了嗷!!
第246章 大国崛起(29)
在后世的史学家眼里,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以争霸为目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以兼并为目的。
前者只是为了一个名头, 打输了除了丢了面子和钱也没啥损失, 后者输了不光面子扫地,可能连小命都保不住。
也正是因为如此,战国时期的每一场战争都更加的谨慎也更加惨烈。
尤其是亡国之战, 必当血流成河。
因此,在魏国以这样堪称可笑的灭国之战的姿势从世界舞台退出后,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相信这是事实。他们普遍以为,这是秦国人买通了守门的将领暗中为他们开门。
这并不仅仅是秦魏两国的问题,而是秦国这个蛮夷和崇尚礼仪的东方六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城门当真是魏国民众开的, 岂不是让他们承认在魏国人民的眼中,被秦国统治要比被魏国统治还要好?
中原文化核心地区的魏国治民反而没有以酷烈之刑治国的秦国来得好, 这对于中原文化诸国这样的打击, 远比魏国是被秦王秦国的铁骑所践踏以至于灭国要来得大得多。
但事实就是如此。
城门突然不攻自破令当时负责进攻魏国的尉缭和蒙恬二人也有些措手不及,但两人都崩着脸不动声色地藏住了这份惊愕。
此后,入城、安置、将魏王和勋贵们封在魏国王宫中,一系列事件均是有条不紊, 从他们的反应来看,绝对没有人想得到他们最初的目的只是给与威慑, 其实能真的一个突进将魏国打下来还是有些麻爪的。
而就在他们等待来自咸阳的下一步命令时, 竟有胆大的魏民期期艾艾地找上了门,询问他们现在可不可以入秦国国籍。
尉缭同蒙恬均是有片刻的无语,他们相觑的目光中都是同一句话:景熙想的法子, 居然真的有人吃这一套?
事实证明,吃这一套的人非常多,有了第一个,很快就有了第二个、三个
半月后,快马将秦王的旨意送到,魏王及其三代血缘全数入咸阳,魏国现有官员暂时罢免,需要经过调查后以及重新学习后再谈起复,当然,肯定不会再在魏国上班了。
随同旨意到来的还有秦国派到当地的一整套全新的领导班子,魏国的旧有土地被划为砀郡,治二十一县。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此前在秦国各地郡县担任二把手或者是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并不尽是秦人,但都入了秦国国籍。
为首之人亦是尉缭的熟人,正是尉缭的另一个师弟李斯。
身着黑色秦国官服的李斯执全新的砀郡行政地图冲着尉缭拱手道:接下来还请烦扰师兄与我等进行交接。
尉缭接过文书,取来随身携带的印泥验证后颔首:分内之事,倒是你来了蜀郡那儿?
李斯温和的笑容一顿,他眼神微微一瞟,表情却是有几分难言的古怪。
秦王似乎是将蜀郡打造成了培训班一般,但凡能够在蜀郡干完一年的都算合格,立刻就能拉出来往各地塞。而事实证明,能够扛下蜀郡可怕的工作量的也的确个个都是人才。
李斯在蜀郡的任期已经比吕安和韩非长了许多,因此看到的更多蜀郡的基层官吏那是一波波地派过来,然后一车车地运出去,蜀郡简直就是铁打的郡守流水的郡丞。若非是李冰警觉一而再再而三上书说他有多离不开李斯,李斯恐怕也没法留到现在才被挖走。
而之所以现在留不住了,一个是李斯本人也想要到外头去看看,另一个就是被李斯带了一年有余的准继承人可以出师了,李冰方才含泪送走他的第三个郡丞。
当李斯刚刚登上马车的时候,就看到自家郡守立刻转头握着新任郡丞的手无比真挚的说道:萧老弟,蜀郡可离不开你啊!
李斯到蜀郡的时候他也是这么对自己说的,当时如果不是自己已经娶妻,年龄又有些大了,李冰还想要将自己的女儿说给他呢
萧老弟,听闻你尚未娶亲?不瞒你说老夫家中有一女,年方二八,漂亮懂事
李斯:
直到现在,想到离开时候的场景李斯都难以控制面部表情,他觉得若干年后再见到的李冰绝对不会再是他所认识的那个寡言稳重的李郡守了,岁月果真是一把杀猪刀咳咳,只是现在回头想想,会有这一番场景也是颇为有趣。
他生在楚国,对楚国的官僚阶层颇为了解,楚国的官僚阶层,绝不可能出现这番场面。
若是在楚国,个人能力的顶峰便是寻常小吏,再往上全靠关系。既然是要靠关系,自然免不了站队,和光同尘知白守黑更是常态。
李斯并不讨厌这一点,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在这方面极有天赋,他从小就是一个会让人见了便生出好感的人。
经营关系、经营情感,然后不计一切代价地往上攀爬,是他在过去为自己选择的路,而一切的改变便是在年轻时候外出游学时候遇上了同样在游学的韩非,当然,现在他得叫师兄。
那时他同这位师兄相谈莫逆,又跟着一同去了秦国游学,原本是想要拜入荀卿之下,谁知那时荀卿已经被秦王聘请,他们于是也跟着入了秦国学宫。
于冥冥之中,李斯可以感觉到这是他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这是一种很玄妙的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解释,但是李斯就是知道从那一瞬间开始,他的道路就有了改变。
而第二次改变,可能是他被自家这位小师兄带去了蜀郡。
和一心想要学成后回到韩国的韩非不同,李斯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好了自己的目标那便是尽可能地往上爬,因此对于留在蜀郡为官,李斯甘之如饴。
蜀郡的生活很苦,和开放又先进的咸阳全然不同,闭塞的环境以及极其糟糕的教育情况使得大部分蜀郡人甚至难以和他们沟通,而物资也很难运入,除了当地的农产极为丰富,甚至可以吃大米吃到饱之外,其艰难简直是他们这些咸阳学子难以想象的。
但同时,蜀郡的人天生便带有着一股子往上走、向外走的冲劲,这股子冲劲使得他们不像那些躲在山林中的楚国蛮族一样不愿意学习新生的事物。
他们非常乐意去学习,而且并不蠢笨。最初的几年是真的辛苦,但是好在他们的辛苦并不曾白费,眼看着蜀郡一点点有了改变,多了农田,多了猪圈,多了染房,多了学堂,也多了存款。
从南边来的商人带来的商道通畅的消息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虽然南边诸国还在战乱之中,但他们非常乐意用各种物资来交换蜀地精美的布匹,棉花和绿豆以及品种更好的稻米接连传入,一同传入的还有大量带有异域风情的金饰和宝石。
经过打探,他们得知南边的国家土壤非常肥沃,肥沃到根本没有必要去耕种就能得到收获的程度,正因为此,即便他们在战争中,却还是可以提供大量的粮食。
和他们接触的这一支部落对铜器需求非常大,他们对秦国的铜制农具也非常感兴趣,在得到批准后,蜀郡便和他们交换了一批粮种。
现在这些产量颗粒更大的谷种已经在秦国靠南的部分地区开始试种植,只可惜此稻产量虽高,却不耐寒,因此秦国大部分地区都无法种植。但有秦王一声令下,擅农者均入蜀,他们想要尽可能培育出集秦稻和南稻二者优势的稻谷,随后予以推广。
从李斯入蜀时,到他出蜀时不过几年,蜀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金牛道险要处修建的剑门关依山而建,镇守住秦国最重要的大后方。
如今蜀郡大部分人虽然说秦话还带着些口音,但是他们写出来的秦国文字却已经比不少老秦人更加标准。他们也经历了从初时蜀郡的学子还要官方推举方可入咸阳学宫,到现在已经能够靠自己的本事考入学宫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蜀郡人走出了蜀郡,也有越来越多的秦人走入了蜀郡。往来于蜀道的商队和行人除却冬季积雪期间从来不曾断绝,现在渐渐还多了游人。
为了安全,蜀道甚至规定了通道安全守则。
蜀郡已非昔日之蜀郡,李斯也非昔日之李斯。
他洒脱一笑:大王任用了新人,也算是我们的学弟,名唤萧何,对了,萧学弟有一友人,这次也来了,我为你引荐一下。
他唤来一浓眉大眼看着极其面善的年轻人道:此为刘邦,表字季,将赴单父县为县令。
他也算是半个当地人,刘县令长于沛县,离这儿也不远。说来也巧,他是东郡推举的第一批人才,此前在上党郡任职县丞,政绩优秀,又恰在咸阳述职,便被调过来了,刚过二十,当得一句年少有为。
尉缭眸光一闪,与他共同见礼之后笑道:确实年少有为。
比不得二位,小子还要多多学习。刘邦深躬,寒暄几句后退回人群中,进退十分有度,而等他再次回到县令的团队中时却可以敏锐地感觉到周围人看他的目光有些不一样了。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08823/197421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