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页
推荐阅读:入骨欢 【NP高H】、[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临时夫妻(nph)、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维桑瑞拉·坦格利安(高h NP 吸奶 ntr 乱伦)、静海旖旎(校园高H)、小梨花(校园h1V1)、招蜂引蝶、【星际abo】洛希极限(H)、武动乾坤之淫符林动、
*尾声*
监督学院派来的工人将藏书小心翼翼运出银湾塔时,考古学者萨德兰与他的学生们听见不远处传来戏谑的歌声。
“人们曾叫你玛伦利加,现在又唤你维斯拉;若让你自己选择,是否更愿被称作玛伦利加?库尔曼人来了又走,基洛维人走了又来;除了坟堆、柴火和砖瓦,偌大的城市啥都没剩下。”
看着银湾塔破碎的穹顶下断裂的神像,斯维因小声念叨:“才不是‘啥都没剩下’。”
他们发现了藏在银湾塔侧塔里的神秘死者,以及那人遗言般的撰述。根据死者留下的手稿,萨德兰等人又在图书馆的几个隐蔽夹层里找到了部分幸免于难的书籍与文物。有了这些文献,玛伦利加陷落前后的真实历史将突破重重雾障,回归人们的视野。
而打开地下书库时,众人惊讶地发现,那里竟安放着一副孤零零的棺椁。
对照新发现的文字资料与棺椁上的铭文,棺椁主人的身份很快被确定下来。至于侧塔里的神秘死者,银湾塔最后的“守墓人”,他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和履历,后人只能根据手稿中的片言只语作出推测:他与最后一任馆长之间存在师承关系。
蕾莎深吸一口夹带着灰尘与海水味的空气,蓦然发现这初次造访的遗迹竟带来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她在几个世纪前也曾生活于此。
只是那时的玛伦利加尚未被战火污染,阳光透过银湾塔的玻璃穹顶,平静地照耀着满满当当的书架与穿梭其间的求学者。清澈的珍珠河水声如琴,酒馆里忙里偷闲的市民们喝得正酣,街道上飘荡着蜂蜜的甜香。
恍惚间,一切又化作层层叠叠的藤蔓与青苔,草木丛中倾倒的断墙,断墙边破碎的梁椽。
夜色降临,国立历史学院的考古队准备返回停靠在码头的船只。在萨德兰的带领下,他们换了条道,穿过曾经奢华美丽的“贵族区”,再从海港区的北缘走向银湾。
途中,众人路过了原属于托雷索家族的“飞狮公馆”。
石砌的结构毕竟比木造结实,也基本留下了原来的形制,只是空荡荡的房屋已经成为海鸟和鼠虫的乐园。倒塌的院墙后,草木长得正茂盛,几乎要把庭院的回廊吞没。要不是门上那只张开双翼的石狮,他们恐怕无法辨别这套宅院属于哪个望族。
萨德兰草草打量了两眼。发掘银湾塔的喜悦之下,别的东西对他来说都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年长的考古学者只简单感叹了一句:“再显赫的世系也有淡出历史舞台的一天,更别提哪个人了。”
斯维因默默地点头。
因为总是被沿途颓败却有着独特美感的景致拖慢了脚步,他走在考古队最后。偶然回过身去,斯维因突然发现,街角还有另一个人正沉默地凝视着化作废墟的飞狮公馆。
那是他从未见过的陌生人,长着基洛维王国境内少见的黑发,灰蓝色的眼睛里带了点绿,打扮像个四处游历的探险家。
察觉到斯维因的目光,那人也扭过头与他对视,眼里满溢着斯维因一时难以理解的感伤。
斯维因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开口搭话:“你好啊,请问你是——”
体内流淌着托雷索之血,却不再冠以这一姓氏的陌生人没有说话,只是沉默地看着斯维因,又将视线移向考古队的背影,片刻便一言不发地转身离去。
千里迢迢“重返”玛伦利加的陌生人没有拿走任何东西,甚至最终也没有踏进院落半步,仅在离开前深深地看了一眼废墟上斑驳的飞狮石雕。
海鸟高叫着从石狮头顶掠过,仿佛玛伦利加的游魂还在银湾的海风中歌唱。
作者有话要说: 写作bgm:Our Mark on this World - Marvin Kopp
全文完。
这篇文写得有些艰难,特别是寻找可以作为参照和灵感来源的资料,但总体来说还是快乐的——我的初衷其实是“写一个自己想看的故事”,而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看的故事”,所以更多地体现了我自己的口味和兴趣。但如果有朋友能从中收获些什么(当然,不一定是快乐),那这个东西也算是增值了QUQ
接下来稍微写点创作过程中的零散想法(不然我自己都忘了)
*几年前摸鱼刚摸出大纲、连文名还没定的时候,故事还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虽然也有“玛伦利加”这个城市的设定,但其意义更多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某地”;几年后真正动笔时,受接触到的文献的影响,想法已经变了,玛城反而成了真正的主角,变成“这里曾经发生过某个故事”。如果按原大纲写,虽然还是有库尔曼人入侵、玛伦利加陷落的背景,但莫吉斯总督大概不会死,前期的一些支线也不会出现(。
*玛城其实从根源上就不是一个“完整”、“健康”的城市:它由帝国解体后的流亡贵族直接建立在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土地上(普通渔村),最早的发展驱动力是外来资源,而非用时间和一代代劳动力完成积累的农业和手工业基础,缺少传统聚落的稳定成长曲线和战略纵深,也没有积极发展军事力量(没过三个世纪就开始吃老本),因远居东南沿海而缺少危机感,商业为中心的定位又使它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可以说是繁荣而脆弱的。
名为“商业城邦”、“城市共和国”,其政权与社会结构从创立之初就服务于贵族和商人的需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被处垄断地位的城市文化遮蔽。但随着资源倾斜的加剧,阶级冲突愈演愈烈。而“机械降神”式的外敌没能成为消除内部矛盾的“安全阀”,反而加剧了城市的毁灭。
--
监督学院派来的工人将藏书小心翼翼运出银湾塔时,考古学者萨德兰与他的学生们听见不远处传来戏谑的歌声。
“人们曾叫你玛伦利加,现在又唤你维斯拉;若让你自己选择,是否更愿被称作玛伦利加?库尔曼人来了又走,基洛维人走了又来;除了坟堆、柴火和砖瓦,偌大的城市啥都没剩下。”
看着银湾塔破碎的穹顶下断裂的神像,斯维因小声念叨:“才不是‘啥都没剩下’。”
他们发现了藏在银湾塔侧塔里的神秘死者,以及那人遗言般的撰述。根据死者留下的手稿,萨德兰等人又在图书馆的几个隐蔽夹层里找到了部分幸免于难的书籍与文物。有了这些文献,玛伦利加陷落前后的真实历史将突破重重雾障,回归人们的视野。
而打开地下书库时,众人惊讶地发现,那里竟安放着一副孤零零的棺椁。
对照新发现的文字资料与棺椁上的铭文,棺椁主人的身份很快被确定下来。至于侧塔里的神秘死者,银湾塔最后的“守墓人”,他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和履历,后人只能根据手稿中的片言只语作出推测:他与最后一任馆长之间存在师承关系。
蕾莎深吸一口夹带着灰尘与海水味的空气,蓦然发现这初次造访的遗迹竟带来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她在几个世纪前也曾生活于此。
只是那时的玛伦利加尚未被战火污染,阳光透过银湾塔的玻璃穹顶,平静地照耀着满满当当的书架与穿梭其间的求学者。清澈的珍珠河水声如琴,酒馆里忙里偷闲的市民们喝得正酣,街道上飘荡着蜂蜜的甜香。
恍惚间,一切又化作层层叠叠的藤蔓与青苔,草木丛中倾倒的断墙,断墙边破碎的梁椽。
夜色降临,国立历史学院的考古队准备返回停靠在码头的船只。在萨德兰的带领下,他们换了条道,穿过曾经奢华美丽的“贵族区”,再从海港区的北缘走向银湾。
途中,众人路过了原属于托雷索家族的“飞狮公馆”。
石砌的结构毕竟比木造结实,也基本留下了原来的形制,只是空荡荡的房屋已经成为海鸟和鼠虫的乐园。倒塌的院墙后,草木长得正茂盛,几乎要把庭院的回廊吞没。要不是门上那只张开双翼的石狮,他们恐怕无法辨别这套宅院属于哪个望族。
萨德兰草草打量了两眼。发掘银湾塔的喜悦之下,别的东西对他来说都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年长的考古学者只简单感叹了一句:“再显赫的世系也有淡出历史舞台的一天,更别提哪个人了。”
斯维因默默地点头。
因为总是被沿途颓败却有着独特美感的景致拖慢了脚步,他走在考古队最后。偶然回过身去,斯维因突然发现,街角还有另一个人正沉默地凝视着化作废墟的飞狮公馆。
那是他从未见过的陌生人,长着基洛维王国境内少见的黑发,灰蓝色的眼睛里带了点绿,打扮像个四处游历的探险家。
察觉到斯维因的目光,那人也扭过头与他对视,眼里满溢着斯维因一时难以理解的感伤。
斯维因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开口搭话:“你好啊,请问你是——”
体内流淌着托雷索之血,却不再冠以这一姓氏的陌生人没有说话,只是沉默地看着斯维因,又将视线移向考古队的背影,片刻便一言不发地转身离去。
千里迢迢“重返”玛伦利加的陌生人没有拿走任何东西,甚至最终也没有踏进院落半步,仅在离开前深深地看了一眼废墟上斑驳的飞狮石雕。
海鸟高叫着从石狮头顶掠过,仿佛玛伦利加的游魂还在银湾的海风中歌唱。
作者有话要说: 写作bgm:Our Mark on this World - Marvin Kopp
全文完。
这篇文写得有些艰难,特别是寻找可以作为参照和灵感来源的资料,但总体来说还是快乐的——我的初衷其实是“写一个自己想看的故事”,而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看的故事”,所以更多地体现了我自己的口味和兴趣。但如果有朋友能从中收获些什么(当然,不一定是快乐),那这个东西也算是增值了QUQ
接下来稍微写点创作过程中的零散想法(不然我自己都忘了)
*几年前摸鱼刚摸出大纲、连文名还没定的时候,故事还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虽然也有“玛伦利加”这个城市的设定,但其意义更多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某地”;几年后真正动笔时,受接触到的文献的影响,想法已经变了,玛城反而成了真正的主角,变成“这里曾经发生过某个故事”。如果按原大纲写,虽然还是有库尔曼人入侵、玛伦利加陷落的背景,但莫吉斯总督大概不会死,前期的一些支线也不会出现(。
*玛城其实从根源上就不是一个“完整”、“健康”的城市:它由帝国解体后的流亡贵族直接建立在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土地上(普通渔村),最早的发展驱动力是外来资源,而非用时间和一代代劳动力完成积累的农业和手工业基础,缺少传统聚落的稳定成长曲线和战略纵深,也没有积极发展军事力量(没过三个世纪就开始吃老本),因远居东南沿海而缺少危机感,商业为中心的定位又使它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可以说是繁荣而脆弱的。
名为“商业城邦”、“城市共和国”,其政权与社会结构从创立之初就服务于贵族和商人的需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被处垄断地位的城市文化遮蔽。但随着资源倾斜的加剧,阶级冲突愈演愈烈。而“机械降神”式的外敌没能成为消除内部矛盾的“安全阀”,反而加剧了城市的毁灭。
--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25460/2619916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