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阳明悟道
推荐阅读: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临时夫妻(nph)、永远也会化雾(1v1)、末世之娇娇女也凶猛、劣评(骨科1v2)、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小梨花(校园h1V1)、珀迪达之雾【简】、
辽东巡抚王承裕由沈阳前往丹东,其主要目的并非是巡视领地。而是基于当前行政区划的改变。
朝鲜王国的平安道目前划归辽东布政司,平壤府在其中(和之前的方案有调整)。咸镜道划归渤海布政司。
剩下的朝鲜布政司还剩六个道。之后全部要改为府、县制度。
王承裕前来丹东,亦是要和即将动身,启程前往汉城任职的朝鲜总督王阳明见面。
…
…
平壤府是朝鲜王国的重镇。王守仁自去年十月底攻下这座重镇就一直呆在这里。
至此差不多有四个月的时间。
他这段时间非常清闲,也就是处理下平壤城的政务,剩余时间都在读书。
十一月份时是等张昭在汉城出结果。等完成兼并朝鲜王国,他被张昭表奏为朝鲜总督,又需要等朝廷决策。政务,他其实管得不多。都是交给下属。
此时,朝鲜王国的官员们都还在位,还在干活。而到开春之后,大明的官吏则是纷纷抵达。他更有空闲时间。
丹东城的建设,目前都是新军营的后勤官员方储在负责协调,兴建起辽东自金州之外的另一座港口城市。
城内,官衙之后的庭院里,王阳明在竹林前徐徐的踱步。他早年曾经有学习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的故事。因而,他在平壤城中住这几个月,对这片竹林特别喜欢。
这些天,他一直在读书。倒不是读四书五经。他是响当当的两榜进士,而且名次在二甲前列。若非是父亲在翰林院任职,他也不会进六部当“观政进士”,而是会直接进翰林院当翰林。
或许,这样他的人生又是另外一条路。当然,他其实并不在乎未来是否能当宰辅,位极人臣。他的兴趣在“经学”,在军事。
他这些天读的书,都是张昭在凤凰城见他时,给他带来的京中各种报纸、杂志。上面的文章基本就是大明最新的学术动态。
譬如:张昭所创办的京师大学。其名下就有两本杂志,一个月一期,在各县城的邮局接受天下士民的订阅。分别叫做:《经济》、《数学》。
这基本就是对着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缺点穷追猛打。
儒学有一个很核心的思想,叫做“重农抑商”。历代王朝都是这么干的。先秦时期的法学集大成者韩非子更是点名“商人”为五蠹之一,危害社会,危害国家。
但是,京师大学的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如果只是运输商人、二道贩子,这确实是不必提倡的,要课以重税。比如:当下最赚钱的生意:海贸。但是制造业却可以增加社会商品,带来就业,税收,造福百姓。
这些学者以纺织、钢铁产业、酒业来举例,得到一批人的拥护。
而如今大明在张昭的影响之下,确确实实正在走这条路。叫做: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正在大力的发展手工业,并提出要以机器来代替人力,提高社会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这一整套的理论严重的冲击着自两汉以来奠定霸主地位的儒学体系。
满朝诸公因为国家的财政问题都很务实的选择支持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征收商税,来弥补亏空,同时逐步的减轻农民的负担。这里没有用百姓。
因为百姓现在被细分为很多种:手工业者,工人,农民,小商人等等。现在讲“与民争利”,大部分读报纸的人都会想一想,这个“民”到底指的那些人!
如果说《经济》的理论,是非常务实的,且极大的冲击着儒学的体系,促使士林大儒们深思,想要为圣人补全这一块理论。
那么《数学》则是把程朱理学冲击的七零八落,其影响力更甚。
经济学,比较是一个理论性的学说,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一定之标准。验证起来比较困难。
但数学就不同。对就对,错就是错。而且君子六艺,数学本来就是包含在其中的。只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没有想到,数学发展到高深的阶段,会如此的艰涩,又如此的严谨,完全是一个新的天地!
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万物皆有理。从而衍生出理、气、数、道等观点。
那么,数学,就是完全的、直白的,把这个“理”揭示在所有人的面前。对就对,错就错,完全不容狡辩。
这个把理学给坑惨了。但凡读书人,心里都有点数,亚圣他老人家的数学估计是一团糟。
大明的河东派为何如此兴盛?远超其他学派。比如陕西的三原学派等等。其核心原因就是:大儒薛瑄在努力的“修正”理学的缺陷:理只在气中,决不分先后;天下无无气之理,亦无无理之气。
其中就包括补齐在数学上的短板。
但《数学》一出,河东派几乎被人反对者冠以“空谈”之学。无论是理、气,都被归纳为数学公式,无须这种玄之又玄的说法,直接可以表达出来,写的明明白白!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因而,吸引了很多大明的读书人。
额外说一句,看各种笼统的历史资料,总说“明清”是儒学的黄昏,压抑人性,巴拉巴拉一堆。这是大错特错的!请把“明”从这些个话中摘除掉!
大明的读书人压抑个屁哦!能不能理解“诲淫诲盗”这个词?大明读书人最喜欢干这个。特别是明末时,商品经济的发达,其风气之张扬、开放,说一句“城会玩”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真正压抑的是满清,和大明有个毛线的关系。
大明的儒学,前有薛瑄断然的“修正”朱熹的理论。后有王阳明提出的“心学”,跳出理学的框架。一个个都是敢于挑战学术权威,“我注六经”的人物。
所以,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儒学在大明并没有固化,还是有人在不断“修正”其理论。用现在术语,就叫“XXX主义的中国化”。对比起来,就叫做:孔子学说的大明化。
《数学》对河东派的冲击很大,但同样的有人在汲取其中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学说。
如今大明流传着一句话,据说是张昭在某次去京师大学视察时说的“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科学,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王阳明在竹林处来回走着。他也在思考他的理论。
他读书多年,两榜进士,自身的知识体系还是在儒学框架之内。但是: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
所以,他和赞同程朱理学的观点:万物皆有理。但是如何去获得、认知“理”,现如今的“科学”、“数学”,都是通过“格物”的方式,但是他认为应当是通过自己来获得。
何解?
致良知。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竹林处转悠累了,坐下来思考了一夜的王阳明忽而大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
“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
然其辞官、复起、镇守、用兵,于圣人之教,且信且疑。
十七年春,守仁得(张)昭书,闲居于平壤,苦读四月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新明书》,王守仁传
朝鲜王国的平安道目前划归辽东布政司,平壤府在其中(和之前的方案有调整)。咸镜道划归渤海布政司。
剩下的朝鲜布政司还剩六个道。之后全部要改为府、县制度。
王承裕前来丹东,亦是要和即将动身,启程前往汉城任职的朝鲜总督王阳明见面。
…
…
平壤府是朝鲜王国的重镇。王守仁自去年十月底攻下这座重镇就一直呆在这里。
至此差不多有四个月的时间。
他这段时间非常清闲,也就是处理下平壤城的政务,剩余时间都在读书。
十一月份时是等张昭在汉城出结果。等完成兼并朝鲜王国,他被张昭表奏为朝鲜总督,又需要等朝廷决策。政务,他其实管得不多。都是交给下属。
此时,朝鲜王国的官员们都还在位,还在干活。而到开春之后,大明的官吏则是纷纷抵达。他更有空闲时间。
丹东城的建设,目前都是新军营的后勤官员方储在负责协调,兴建起辽东自金州之外的另一座港口城市。
城内,官衙之后的庭院里,王阳明在竹林前徐徐的踱步。他早年曾经有学习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的故事。因而,他在平壤城中住这几个月,对这片竹林特别喜欢。
这些天,他一直在读书。倒不是读四书五经。他是响当当的两榜进士,而且名次在二甲前列。若非是父亲在翰林院任职,他也不会进六部当“观政进士”,而是会直接进翰林院当翰林。
或许,这样他的人生又是另外一条路。当然,他其实并不在乎未来是否能当宰辅,位极人臣。他的兴趣在“经学”,在军事。
他这些天读的书,都是张昭在凤凰城见他时,给他带来的京中各种报纸、杂志。上面的文章基本就是大明最新的学术动态。
譬如:张昭所创办的京师大学。其名下就有两本杂志,一个月一期,在各县城的邮局接受天下士民的订阅。分别叫做:《经济》、《数学》。
这基本就是对着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缺点穷追猛打。
儒学有一个很核心的思想,叫做“重农抑商”。历代王朝都是这么干的。先秦时期的法学集大成者韩非子更是点名“商人”为五蠹之一,危害社会,危害国家。
但是,京师大学的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如果只是运输商人、二道贩子,这确实是不必提倡的,要课以重税。比如:当下最赚钱的生意:海贸。但是制造业却可以增加社会商品,带来就业,税收,造福百姓。
这些学者以纺织、钢铁产业、酒业来举例,得到一批人的拥护。
而如今大明在张昭的影响之下,确确实实正在走这条路。叫做: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正在大力的发展手工业,并提出要以机器来代替人力,提高社会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这一整套的理论严重的冲击着自两汉以来奠定霸主地位的儒学体系。
满朝诸公因为国家的财政问题都很务实的选择支持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征收商税,来弥补亏空,同时逐步的减轻农民的负担。这里没有用百姓。
因为百姓现在被细分为很多种:手工业者,工人,农民,小商人等等。现在讲“与民争利”,大部分读报纸的人都会想一想,这个“民”到底指的那些人!
如果说《经济》的理论,是非常务实的,且极大的冲击着儒学的体系,促使士林大儒们深思,想要为圣人补全这一块理论。
那么《数学》则是把程朱理学冲击的七零八落,其影响力更甚。
经济学,比较是一个理论性的学说,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一定之标准。验证起来比较困难。
但数学就不同。对就对,错就是错。而且君子六艺,数学本来就是包含在其中的。只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没有想到,数学发展到高深的阶段,会如此的艰涩,又如此的严谨,完全是一个新的天地!
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万物皆有理。从而衍生出理、气、数、道等观点。
那么,数学,就是完全的、直白的,把这个“理”揭示在所有人的面前。对就对,错就错,完全不容狡辩。
这个把理学给坑惨了。但凡读书人,心里都有点数,亚圣他老人家的数学估计是一团糟。
大明的河东派为何如此兴盛?远超其他学派。比如陕西的三原学派等等。其核心原因就是:大儒薛瑄在努力的“修正”理学的缺陷:理只在气中,决不分先后;天下无无气之理,亦无无理之气。
其中就包括补齐在数学上的短板。
但《数学》一出,河东派几乎被人反对者冠以“空谈”之学。无论是理、气,都被归纳为数学公式,无须这种玄之又玄的说法,直接可以表达出来,写的明明白白!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因而,吸引了很多大明的读书人。
额外说一句,看各种笼统的历史资料,总说“明清”是儒学的黄昏,压抑人性,巴拉巴拉一堆。这是大错特错的!请把“明”从这些个话中摘除掉!
大明的读书人压抑个屁哦!能不能理解“诲淫诲盗”这个词?大明读书人最喜欢干这个。特别是明末时,商品经济的发达,其风气之张扬、开放,说一句“城会玩”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真正压抑的是满清,和大明有个毛线的关系。
大明的儒学,前有薛瑄断然的“修正”朱熹的理论。后有王阳明提出的“心学”,跳出理学的框架。一个个都是敢于挑战学术权威,“我注六经”的人物。
所以,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儒学在大明并没有固化,还是有人在不断“修正”其理论。用现在术语,就叫“XXX主义的中国化”。对比起来,就叫做:孔子学说的大明化。
《数学》对河东派的冲击很大,但同样的有人在汲取其中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学说。
如今大明流传着一句话,据说是张昭在某次去京师大学视察时说的“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科学,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王阳明在竹林处来回走着。他也在思考他的理论。
他读书多年,两榜进士,自身的知识体系还是在儒学框架之内。但是: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
所以,他和赞同程朱理学的观点:万物皆有理。但是如何去获得、认知“理”,现如今的“科学”、“数学”,都是通过“格物”的方式,但是他认为应当是通过自己来获得。
何解?
致良知。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竹林处转悠累了,坐下来思考了一夜的王阳明忽而大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
“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
然其辞官、复起、镇守、用兵,于圣人之教,且信且疑。
十七年春,守仁得(张)昭书,闲居于平壤,苦读四月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新明书》,王守仁传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28505/2709195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