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页
推荐阅读: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临时夫妻(nph)、永远也会化雾(1v1)、末世之娇娇女也凶猛、劣评(骨科1v2)、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小梨花(校园h1V1)、珀迪达之雾【简】、
自己佩服的人说出来的话,被人当成屁一样给忽视了,闲汉们自是不能忍。不光不能忍,还得帮着说给大家伙评评理,看看这些西北的老人们,是不是值得朝庭网开一面?!
人家那里受了天灾,连朝庭的赈灾都不敢指望,就希望免一年的税银,皇帝都不干,这是要官逼民反吗?
可是人家西北人实诚呀,就这也没反。为什么都要活不下去了还没反呢?那纸上可说的很清楚:西北人不反,都是看在还有一位宁远伯这样的好官,觉得能有这样好官的朝庭,不是那么让人绝望,他们就来求一求这个朝庭,不求救济,只求别百上加斤非得收什么税银。
因为实诚的西北人,明白宁远伯率领的军队,是保护他们这些人不受北戎人欺负的,所以他们不愿意让好官宁远伯率领的边军没粮吃。可按朝庭的旨意,西北军有粮吃,西北百姓自己就得饿死。于是不想自己守在家里等死,只好不远万里的来求,想求得朝庭接着给西北军拔粮草就行。
一路上跟随的人越来越多,快到内城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几千人的大游/行。也因为不停的向后加入的人解释,这些情况已经被汇报到了各有司,又由各司报与皇帝。
第158章
汇聚在养心殿的除了阁老们, 还有各部尚书、顺天府尹以及九门提督, 大家都等着皇帝能给一下明确的命令,这些西北来的老人,是抚,是抓还是……
养心殿里是让人尴尬的沉默。皇帝看着一言不发的阁老、各部尚书们一阵阵心头火起:这些人平日说好听, 关键时刻竟无一人能出个主意。
阁老们与各部尚书们也头大,这些人没进城还好说, 进了城只自己悄悄摸到户部或是顺天府也好说,可是带着写明事情经过的传单进了城,还有几千京城百姓跟随, 里头大部分都是读书人,真的不好处理了。
谁也不知道那些老人带来的传单,发出去多少, 有多少落到了读书人的手里, 又有多少会传到京外。百姓们对朝庭早有不满, 这传单传出了京,用不了多长时间便会引起轩然大波。
“顺天府与九门提督的人手不够,便从京营抽兵。这些西北来的乞丐,一人不留。”皇帝恶狠狠的下了命令。
首辅心知不妥,把眼看向张、柳两位阁老。往日这两人就该行劝谏之事, 现在竟都低着头一言不发。顶替权阁老的单阁老在首辅的目光威胁之下,只好做了出头的椽子:
“还请圣人三思,西北来的乞丐进城后,已经大肆宣扬此次进京的目的, 才至群情激愤。直接抓人的话……”那些读书人不把你骂出花来才怪呢。
“一群被人蛊惑目无君父的东西。”皇帝越加愤怒:“谁若阻拦,就让他跟西北来的人一起做伴去。”
首辅不得不亲自劝皇帝:“圣人明鉴,京城百姓只是不明真相,若是一并抓起来,只怕会民心动荡。”
现在就不动荡了吗?皇帝觉得非常时期应该用非常手段,不光让速调京营兵马进京,还要锦衣卫马上在京城戒严,不回家的百姓,就等着去京营、顺天府来抓人。
看着越来越固执的皇帝,几位阁老也知劝无可劝。这几年皇帝越来越独断专行,他们没有一次能劝得动。首辅出养心殿的时候,很是不满的看了张柳两位阁老一眼:“我等臣子……”
没等他说完,柳阁老这个直脾气已经笑了:“自是唯皇命是从。”你倒是劝了,可是最后还不是乖乖回内阁写调兵文书。
现在可还在宫内呢,首辅恨恨看了柳阁老一眼,率先大步向着阁老们的公房而去。大家默默的跟在首辅身后,都知道今日这调兵文书一下,京里怕是要动荡一阵子了。
拿到调兵文书的贾代善,向自己的幕僚苦笑:“京营护卫京畿安全本无错。可是京城内现在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只为讨一个说法,内阁就郑重其事的调兵进京,就不怕日后有人心怀不轨……”假借内阁之名,直接各处调兵吗?
幕僚一笑:“国公爷一向保境安民,现在竟要去对付自己保护的百姓,着实让人可气可恼。京营之兵提调,向由圣人亲自下旨,或是拿兵符才能行事。现在只有一纸内阁文书,国公爷正可派人向圣人求证真伪。”
这话说的贾代善眼前一亮,是呀,自己向圣人求证真伪的时间,就是百姓们躲藏的时间。等真伪求证出来了,听到消息的百姓也该去哪儿去哪儿了吧。
见贾代善想明白了,幕僚便转身出门,自去安排人向百姓传递会有京营抓人的消息。估计还会有不怕死的人不肯躲藏,到底自己算是尽了一份心意。
其实不必贾代善担心,贾代化敢让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千里迢迢到京中喊冤求免税,自要做一番安排。这不,三四百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人,在一路由着城中百姓引向各衙门的时候,便开始分散开了,越到后来,西北来的老人们越少,到最后激昂面对官府中人的,几乎都是京城的读书人。
没人知道那些老人,已经不知不觉的被人带到了几个事先准备好的院落里,还都换了衣裳洗了澡。
等贾代善的幕僚安排的人传过消息来,大部分京城的百姓怕事,自己就散了。那些读书人还不服气,不想回家,就有人悄悄凑到他们耳边告诫:“刀剑无眼,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们若是出了事,西北百姓心下也不安。”
--
人家那里受了天灾,连朝庭的赈灾都不敢指望,就希望免一年的税银,皇帝都不干,这是要官逼民反吗?
可是人家西北人实诚呀,就这也没反。为什么都要活不下去了还没反呢?那纸上可说的很清楚:西北人不反,都是看在还有一位宁远伯这样的好官,觉得能有这样好官的朝庭,不是那么让人绝望,他们就来求一求这个朝庭,不求救济,只求别百上加斤非得收什么税银。
因为实诚的西北人,明白宁远伯率领的军队,是保护他们这些人不受北戎人欺负的,所以他们不愿意让好官宁远伯率领的边军没粮吃。可按朝庭的旨意,西北军有粮吃,西北百姓自己就得饿死。于是不想自己守在家里等死,只好不远万里的来求,想求得朝庭接着给西北军拔粮草就行。
一路上跟随的人越来越多,快到内城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几千人的大游/行。也因为不停的向后加入的人解释,这些情况已经被汇报到了各有司,又由各司报与皇帝。
第158章
汇聚在养心殿的除了阁老们, 还有各部尚书、顺天府尹以及九门提督, 大家都等着皇帝能给一下明确的命令,这些西北来的老人,是抚,是抓还是……
养心殿里是让人尴尬的沉默。皇帝看着一言不发的阁老、各部尚书们一阵阵心头火起:这些人平日说好听, 关键时刻竟无一人能出个主意。
阁老们与各部尚书们也头大,这些人没进城还好说, 进了城只自己悄悄摸到户部或是顺天府也好说,可是带着写明事情经过的传单进了城,还有几千京城百姓跟随, 里头大部分都是读书人,真的不好处理了。
谁也不知道那些老人带来的传单,发出去多少, 有多少落到了读书人的手里, 又有多少会传到京外。百姓们对朝庭早有不满, 这传单传出了京,用不了多长时间便会引起轩然大波。
“顺天府与九门提督的人手不够,便从京营抽兵。这些西北来的乞丐,一人不留。”皇帝恶狠狠的下了命令。
首辅心知不妥,把眼看向张、柳两位阁老。往日这两人就该行劝谏之事, 现在竟都低着头一言不发。顶替权阁老的单阁老在首辅的目光威胁之下,只好做了出头的椽子:
“还请圣人三思,西北来的乞丐进城后,已经大肆宣扬此次进京的目的, 才至群情激愤。直接抓人的话……”那些读书人不把你骂出花来才怪呢。
“一群被人蛊惑目无君父的东西。”皇帝越加愤怒:“谁若阻拦,就让他跟西北来的人一起做伴去。”
首辅不得不亲自劝皇帝:“圣人明鉴,京城百姓只是不明真相,若是一并抓起来,只怕会民心动荡。”
现在就不动荡了吗?皇帝觉得非常时期应该用非常手段,不光让速调京营兵马进京,还要锦衣卫马上在京城戒严,不回家的百姓,就等着去京营、顺天府来抓人。
看着越来越固执的皇帝,几位阁老也知劝无可劝。这几年皇帝越来越独断专行,他们没有一次能劝得动。首辅出养心殿的时候,很是不满的看了张柳两位阁老一眼:“我等臣子……”
没等他说完,柳阁老这个直脾气已经笑了:“自是唯皇命是从。”你倒是劝了,可是最后还不是乖乖回内阁写调兵文书。
现在可还在宫内呢,首辅恨恨看了柳阁老一眼,率先大步向着阁老们的公房而去。大家默默的跟在首辅身后,都知道今日这调兵文书一下,京里怕是要动荡一阵子了。
拿到调兵文书的贾代善,向自己的幕僚苦笑:“京营护卫京畿安全本无错。可是京城内现在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只为讨一个说法,内阁就郑重其事的调兵进京,就不怕日后有人心怀不轨……”假借内阁之名,直接各处调兵吗?
幕僚一笑:“国公爷一向保境安民,现在竟要去对付自己保护的百姓,着实让人可气可恼。京营之兵提调,向由圣人亲自下旨,或是拿兵符才能行事。现在只有一纸内阁文书,国公爷正可派人向圣人求证真伪。”
这话说的贾代善眼前一亮,是呀,自己向圣人求证真伪的时间,就是百姓们躲藏的时间。等真伪求证出来了,听到消息的百姓也该去哪儿去哪儿了吧。
见贾代善想明白了,幕僚便转身出门,自去安排人向百姓传递会有京营抓人的消息。估计还会有不怕死的人不肯躲藏,到底自己算是尽了一份心意。
其实不必贾代善担心,贾代化敢让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千里迢迢到京中喊冤求免税,自要做一番安排。这不,三四百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人,在一路由着城中百姓引向各衙门的时候,便开始分散开了,越到后来,西北来的老人们越少,到最后激昂面对官府中人的,几乎都是京城的读书人。
没人知道那些老人,已经不知不觉的被人带到了几个事先准备好的院落里,还都换了衣裳洗了澡。
等贾代善的幕僚安排的人传过消息来,大部分京城的百姓怕事,自己就散了。那些读书人还不服气,不想回家,就有人悄悄凑到他们耳边告诫:“刀剑无眼,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们若是出了事,西北百姓心下也不安。”
--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32013/280349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