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苏晨胜出
推荐阅读:坏毒、《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危恋、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临时夫妻(nph)、记忆之场、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奉君天上客(短篇合集)、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
重生之神级备胎 作者:独孤红虾
第三百九十一章 苏晨胜出
重生之神级备胎 作者:独孤红虾
第三百九十一章 苏晨胜出
最终苏晨以六票的微弱优势,最终战胜了余雁。/@,w→※m
全场掌声雷动,而苏晨也只是微微的一笑。
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理智客观的人。
也知道自己和余雁实力相差无几,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自己的运气好上一些而已。
拥有了进入总决赛的名额。
而《华国好声音》的总决赛,正是苏晨和何翔的对决。
华国的媒体,也全都围绕着《好声音》的总决赛盛况,展开了报道。
也就是说本季《华国好声音》的总冠军,只要过一个礼拜之后,就会揭晓。
这场比赛的最终优胜者,花落谁家,也是紧紧的牵动人们的心弦。
……
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焕发人性光辉的时代。诸葛亮就是一个典范,他二十六岁出山,辅佐刘备,在隆中决策时已经预见到刘备后来可以三分三下有其一,三足鼎立之时他对内依法治蜀,对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直到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这就是诸葛亮传奇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同样也引起了后人很多的争论。三顾茅庐被认为是摆足架子不肯出山,代行君权被认为是效法曹操架空皇帝,那么诸葛亮留下了一个个未解之谜,易中天先生如何评价?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品三国之《百年孤独》。
易中天:上一集我们讲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我们从这种关系中读出了两个字“孤独”。可能有观众朋友会怀疑诸葛亮孤独吗?孤独。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孤独,曹操孤独、诸葛亮孤独,曹操孤独到连儿子都不理解他,是的,诸葛亮在后世倍受推崇,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历史人物在后代越是受到推崇,那么他就越孤独。比方说孔子,孔子被推崇到大成至圣先师的这样一个地位,而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对孔子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丧家狗”。这是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而且是孔子本人认可的。所以诸葛亮也一样。他的一生当中有许多的谜团。这些谜团被他的光辉掩盖了,在这一集我就给大家讲关于诸葛亮讲的四个谜团。第一个出山之谜。诸葛亮怎么出山的?公认的说法三顾茅庐,是不是事实?是。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说法登门自荐,我在《三顾茅庐》这一集已经讲过了。而且我得出一个结论。登门自荐和三顾茅庐是并存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立马遭到很多人的痛骂,说你怎么敢贬低诸葛亮。我的观点很鲜明,如果是事实我们必须凭着良知和良心把这个事实说出来,顾不上你抬高还是贬低。第二也不是贬低,为什么呢?我们现在看三顾的说法,三顾的说法有没有依据?有,在那里?《出师表》,所以肯定是事实,但绝不是诸葛亮端着架子不肯出山,非得刘备三请四请才出来,也绝不是他原本不打算出山,要三顾以后才出山,他原本就是要出山的,证据在哪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管仲乐毅”。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绝不会老死隆中,就是我在节目里问的,他在隆中待着干什么?他是肯定要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出表师》会有另一种似乎是另一种的说法呢?似乎,我们看看《出表师》怎么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第二个,并尊之谜。所谓并尊是什么呢?就是承认孙权称帝。我们知道孙权称帝是比较晚的,但是后来还是称帝了。三国时代称帝的这个程序是这样,首先是曹丕称帝,曹操死了以后他接替了魏王,然后接受了陈群的九品官人之法和建议和士族地主阶级达成政治交易,然后上演一场所谓禅让的人这样一场政治笑剧,当了皇帝,那么当了皇帝以后,汉就没有了,变成魏了,这时候第二年刘备宣布称帝,仍然叫汉,因为汉皇帝没有了,汉代也不能没有皇帝嘛,那么我刘备来当,那孙权迟迟没有称帝,但是最后还是称帝了,孙权称帝以后就派使者到蜀国去通知蜀国,说我也当皇帝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两个皇帝啊,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啊,因为自从有了帝国制度以后,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国家,一个皇帝,一个政府,怎么搞出两个来呢?何况北边还有一个,当然了,这个孙权提出来的是你们蜀汉也承认我东吴,我们东吴也承认你蜀汉,我们都不承认曹魏,那也不行啊,天无二日,人无二君啊,(但是)诸葛亮同意,而这个同意在以前是不可设想的。当然,在三国关系中诸葛亮是极力主张联吴抗曹的,这是自始至终的从来没有变过,所以夷陵之战以后,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恢复了和东吴的盟好,派邓芝使吴,孙权同意了,从此吴蜀两家就再没有发生过战争。但是邓芝多次使吴,第二次出使吴国的时候,那时候孙权还没称帝,孙权就提出了二帝并尊的设想,孙权说如果将来天下平定了,我们把曹魏灭了,贵我两国共治天下如何啊?邓芝说什么呢?说大王啊,这恐怕不行,我们两国联合起来灭了曹魏以后,我希望你们能够识时务,意思就是希望你投降,如果你们贵方不识时务的话呢,不好办,天无二日,人无二君,那我们两国都只好各自回去,各自的君主修德政,各自的文臣武将练功夫,我们大家都把鼓槌拿起来敲,战场上见。这是邓芝使吴的时候说的话,但是当孙权当真称帝的时候。诸葛亮决定承认二帝并尊,这件事情意义非常大的,它对于一个正统思想很重的人来说,迈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为什么会这样做?表现出什么来?我认为表现出的是诸葛亮的务实精神,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我们现在回过头去读他的《隆中对》你看可有一句空话,非常实在,刘备还说什么:*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没有跟你讨论什么主上蒙尘。*臣窃命这些问题。他讲的是你赶快占块地方。董卓一来天下大乱,所有人都在抢地盘,你非得有根据地不可。非常实在,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所以这个并尊二帝,我认为又体现诸葛亮的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就是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北伐,这个问题我在前面节目里面已经讲过了,就是为什么要不停的北伐,也不是他不审时度势,实在是除了这样做以外,没有别的选择,这就不展开说了,第二个谜。
第三个,专政之谜。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诸葛亮这一生第一件辉煌的事情就是出山以后,促成了孙刘联盟,但是赤壁之战以后一直到夷陵之战,我们基本上听不到他的声音,真正的大展宏图是在刘备去世以后,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全面接管了蜀汉政权。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是军、政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诸葛亮拍板,都是诸葛亮一个说了算,这叫做大权独揽,而且架空皇帝。这在中国古代也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因此历史学家对此要作出自己的解释,就觉得非常为难,解释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刘禅弱智,但是看过《非常君臣》一集的观众朋友们应该认同我的一个观点,刘禅并不弱智。另一种观点是诸葛亮贪权,但是事实证明他也并不贪权,他没有象曹操一样把自己的相位又传给自己的儿子,怎么解释呢?只能解释为他太负责任,他是不放心,他不放心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这是一个能力强的人常常会有的心理,一个能力太强了以后,他就不放心别人,所以他到了事必躬亲的程度,他在北伐军中和司马懿对垒的时候,司马懿问蜀国的人说你们丞相最近怎么样啊?蜀的人说我们丞相每天吃东西吃得很少,但是工作做得很多,但凡是打二十军棍以上的都要亲自主持。司马懿说他快死了,这个事情也是有争议的,首先是有人不同意,说这不可能,一个做丞相的,做总司令的人下面打二十棍子他去数,那不等于一个做总经理的发工资的时候到财务科去数钞票吗?那可能吗?还有一种说法,说那如果是可能的话,说明他管理能力不行,完全不符合管理学的这个法则嘛,你管成这个样子,难怪你后继无人吗,什么事都你一个人做了,别人得不到锻炼,得不到成长嘛,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这个事是可能的,但不是每个二十军棍都去数,每打二十军棍都去数,那是数不过来的,是什么呢?偶然去一下,为什么要偶然去一下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他的法制,因为法制的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执法,你立了法你不能执法或者执法不公平,或者执法不严明,你的法制都会流产,你知道他那二十军棍怎么打,全在打人的那个人,他要恨这个人,两棍子就能打死,他想包庇这个人打二百棍他都不疼,这种事情当然我们现在没有证据,但是以今度古想当然耳,想当然那个时候可能也有一点,偶然去看一下,就象微服私访一样,而且自己作为丞相为下面作出一个表率来,一个领导如果是这样子来抓工作的话,下面一般工作就会比较好。所以我觉得呢,这个事情表现出他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八个字见于《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学术界有争议,我也不参加这个讨论,但是我的观点是即便《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八个字仍然足以代表他的精神,他确实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实实在在地讲是累死的。所以我希望我们不要在他身上再增加负担,让老人家再累死第二回。
画外音: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这当然归功于诸葛亮,在内政上诸葛亮厉行法治。使得吏治清明、官吏廉洁。在经济上诸葛亮关心农业生产。重视手工业,促进了坚持四项基本盐、铁、锦业的发展,蜀国的秩序在诸葛亮的手上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然而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又是最短命的,仅仅四十多年。蜀汉政权就拱手让给了司马氏。这多少对不起九泉之下的诸葛亮。但问题是为什么诸葛亮一手治理起来的蜀汉会如此短命呢?在蜀国井然有序的环境背后到底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第四个谜就是治蜀之谜。诸葛亮的治蜀我在前面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很多了,总起来说就是四个字依法治国,因此在他的治理下。蜀国的情况是最好的。陈寿的《三国志》是这样描述的,说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吏不容*,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是一个描述,而且陈寿作为良史,我觉得这个描述是靠得住的,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后代很多人纪念他的原因,因为我们都希望有这样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和治安环境,谁都不愿意社会是乱的。所谓“吏不容*”主是官吏当中没有贪官污吏,“人怀自厉”就是每个人都奋发向上,“道不拾遗”这个不要解释了,治安好,“强不侵弱”这个也不要解释,没有人仗着自己的势力大欺负弱小的,估计在他的治理下没有黑社会,“风化肃然”非常干净,那么这个是应该肯定的,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于诸葛亮本人以身作则,在依法治国的过程当中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种精神: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领导下的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却又是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这个原因我在前面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这里要补充的是什么呢?说是我还想推敲一下这样一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背后有没有问题?我的结论是有问题。是什么样的条件下出现的这样的局面呢?不是和平环境,而是战争环境,诸葛亮的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军政府,他对蜀国的管理除依法治国以外,还长期使蜀国处于战争状态,这个可以联系到他的连年北伐,那个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的北伐,也不可能成功的那个北伐。他的北伐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国内的反对派,那就是益州本土集团,所以他的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治安很好,赋税很重,因为你战争要花钱啊,钱从哪里来,天上掉不下来,地上挖不出来,只能从人民那里去拿,最后蜀国的经济靠什么?靠蜀锦的出口来维持,所以这样一个军政府领导下的处于战争状态而做到的风化肃然,而做到的“吏不容*,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大家可以讨论,至少我个人表示不向往,我还是喜欢和平环境,但是不意味着我不尊重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我的看法是我们对于这些历史人物一方面要有历史之同情,想到他当时做这些事情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一些原因,去充分地理解他,另外一方面还是要站在现代的立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来判断,而不要一味地盲目崇拜或者盲目批判。实际上诸葛亮这种依法治国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依法治国是不能打等号的,所以因此我对于他的精神,我们只能抽象的继承,就是继承他的什么呢?公开、公正、公平,廉洁、以身作则,因为他带头清廉啊。但是结果是他带头过苦日子,全国人民也过苦日子,我自己想想,还是全国人民都过好日子好,宁肯你也过好日子,他这样的一个依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是不能打待号的,为什么呢?中国古代法家的那个“法”是王法,是自上而下的,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法,尽管它公平、它公开、它公正,它也是统治,而我们现代国家的法是约法,是人民的约法,是保护人民的,是保障人民幸福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所以这两个法是不同的,虽然这个执法精神是相同的,但是具体的法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的依法治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古代的法家路线,这个路线可以追溯到商鞅,而诸葛亮是欣赏商鞅的,在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全国人民一起很纪律严明地过苦日子,没有个人的自由,所以这一种法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而且由于诸葛亮厉行法治,厉行法家路线,因此他在政治上象极了另一个人,谁?曹操,此言一出,马上就会有人跳起来,诸葛亮象曹操,你敢这么说吗?
第三百九十一章 苏晨胜出
第三百九十一章 苏晨胜出
第三百九十一章 苏晨胜出
重生之神级备胎 作者:独孤红虾
第三百九十一章 苏晨胜出
最终苏晨以六票的微弱优势,最终战胜了余雁。/@,w→※m
全场掌声雷动,而苏晨也只是微微的一笑。
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理智客观的人。
也知道自己和余雁实力相差无几,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自己的运气好上一些而已。
拥有了进入总决赛的名额。
而《华国好声音》的总决赛,正是苏晨和何翔的对决。
华国的媒体,也全都围绕着《好声音》的总决赛盛况,展开了报道。
也就是说本季《华国好声音》的总冠军,只要过一个礼拜之后,就会揭晓。
这场比赛的最终优胜者,花落谁家,也是紧紧的牵动人们的心弦。
……
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焕发人性光辉的时代。诸葛亮就是一个典范,他二十六岁出山,辅佐刘备,在隆中决策时已经预见到刘备后来可以三分三下有其一,三足鼎立之时他对内依法治蜀,对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直到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这就是诸葛亮传奇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同样也引起了后人很多的争论。三顾茅庐被认为是摆足架子不肯出山,代行君权被认为是效法曹操架空皇帝,那么诸葛亮留下了一个个未解之谜,易中天先生如何评价?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品三国之《百年孤独》。
易中天:上一集我们讲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我们从这种关系中读出了两个字“孤独”。可能有观众朋友会怀疑诸葛亮孤独吗?孤独。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孤独,曹操孤独、诸葛亮孤独,曹操孤独到连儿子都不理解他,是的,诸葛亮在后世倍受推崇,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历史人物在后代越是受到推崇,那么他就越孤独。比方说孔子,孔子被推崇到大成至圣先师的这样一个地位,而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对孔子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丧家狗”。这是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而且是孔子本人认可的。所以诸葛亮也一样。他的一生当中有许多的谜团。这些谜团被他的光辉掩盖了,在这一集我就给大家讲关于诸葛亮讲的四个谜团。第一个出山之谜。诸葛亮怎么出山的?公认的说法三顾茅庐,是不是事实?是。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说法登门自荐,我在《三顾茅庐》这一集已经讲过了。而且我得出一个结论。登门自荐和三顾茅庐是并存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立马遭到很多人的痛骂,说你怎么敢贬低诸葛亮。我的观点很鲜明,如果是事实我们必须凭着良知和良心把这个事实说出来,顾不上你抬高还是贬低。第二也不是贬低,为什么呢?我们现在看三顾的说法,三顾的说法有没有依据?有,在那里?《出师表》,所以肯定是事实,但绝不是诸葛亮端着架子不肯出山,非得刘备三请四请才出来,也绝不是他原本不打算出山,要三顾以后才出山,他原本就是要出山的,证据在哪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管仲乐毅”。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绝不会老死隆中,就是我在节目里问的,他在隆中待着干什么?他是肯定要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出表师》会有另一种似乎是另一种的说法呢?似乎,我们看看《出表师》怎么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第二个,并尊之谜。所谓并尊是什么呢?就是承认孙权称帝。我们知道孙权称帝是比较晚的,但是后来还是称帝了。三国时代称帝的这个程序是这样,首先是曹丕称帝,曹操死了以后他接替了魏王,然后接受了陈群的九品官人之法和建议和士族地主阶级达成政治交易,然后上演一场所谓禅让的人这样一场政治笑剧,当了皇帝,那么当了皇帝以后,汉就没有了,变成魏了,这时候第二年刘备宣布称帝,仍然叫汉,因为汉皇帝没有了,汉代也不能没有皇帝嘛,那么我刘备来当,那孙权迟迟没有称帝,但是最后还是称帝了,孙权称帝以后就派使者到蜀国去通知蜀国,说我也当皇帝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两个皇帝啊,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啊,因为自从有了帝国制度以后,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国家,一个皇帝,一个政府,怎么搞出两个来呢?何况北边还有一个,当然了,这个孙权提出来的是你们蜀汉也承认我东吴,我们东吴也承认你蜀汉,我们都不承认曹魏,那也不行啊,天无二日,人无二君啊,(但是)诸葛亮同意,而这个同意在以前是不可设想的。当然,在三国关系中诸葛亮是极力主张联吴抗曹的,这是自始至终的从来没有变过,所以夷陵之战以后,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恢复了和东吴的盟好,派邓芝使吴,孙权同意了,从此吴蜀两家就再没有发生过战争。但是邓芝多次使吴,第二次出使吴国的时候,那时候孙权还没称帝,孙权就提出了二帝并尊的设想,孙权说如果将来天下平定了,我们把曹魏灭了,贵我两国共治天下如何啊?邓芝说什么呢?说大王啊,这恐怕不行,我们两国联合起来灭了曹魏以后,我希望你们能够识时务,意思就是希望你投降,如果你们贵方不识时务的话呢,不好办,天无二日,人无二君,那我们两国都只好各自回去,各自的君主修德政,各自的文臣武将练功夫,我们大家都把鼓槌拿起来敲,战场上见。这是邓芝使吴的时候说的话,但是当孙权当真称帝的时候。诸葛亮决定承认二帝并尊,这件事情意义非常大的,它对于一个正统思想很重的人来说,迈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为什么会这样做?表现出什么来?我认为表现出的是诸葛亮的务实精神,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我们现在回过头去读他的《隆中对》你看可有一句空话,非常实在,刘备还说什么:*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没有跟你讨论什么主上蒙尘。*臣窃命这些问题。他讲的是你赶快占块地方。董卓一来天下大乱,所有人都在抢地盘,你非得有根据地不可。非常实在,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所以这个并尊二帝,我认为又体现诸葛亮的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就是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北伐,这个问题我在前面节目里面已经讲过了,就是为什么要不停的北伐,也不是他不审时度势,实在是除了这样做以外,没有别的选择,这就不展开说了,第二个谜。
第三个,专政之谜。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诸葛亮这一生第一件辉煌的事情就是出山以后,促成了孙刘联盟,但是赤壁之战以后一直到夷陵之战,我们基本上听不到他的声音,真正的大展宏图是在刘备去世以后,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全面接管了蜀汉政权。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是军、政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诸葛亮拍板,都是诸葛亮一个说了算,这叫做大权独揽,而且架空皇帝。这在中国古代也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因此历史学家对此要作出自己的解释,就觉得非常为难,解释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刘禅弱智,但是看过《非常君臣》一集的观众朋友们应该认同我的一个观点,刘禅并不弱智。另一种观点是诸葛亮贪权,但是事实证明他也并不贪权,他没有象曹操一样把自己的相位又传给自己的儿子,怎么解释呢?只能解释为他太负责任,他是不放心,他不放心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这是一个能力强的人常常会有的心理,一个能力太强了以后,他就不放心别人,所以他到了事必躬亲的程度,他在北伐军中和司马懿对垒的时候,司马懿问蜀国的人说你们丞相最近怎么样啊?蜀的人说我们丞相每天吃东西吃得很少,但是工作做得很多,但凡是打二十军棍以上的都要亲自主持。司马懿说他快死了,这个事情也是有争议的,首先是有人不同意,说这不可能,一个做丞相的,做总司令的人下面打二十棍子他去数,那不等于一个做总经理的发工资的时候到财务科去数钞票吗?那可能吗?还有一种说法,说那如果是可能的话,说明他管理能力不行,完全不符合管理学的这个法则嘛,你管成这个样子,难怪你后继无人吗,什么事都你一个人做了,别人得不到锻炼,得不到成长嘛,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这个事是可能的,但不是每个二十军棍都去数,每打二十军棍都去数,那是数不过来的,是什么呢?偶然去一下,为什么要偶然去一下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他的法制,因为法制的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执法,你立了法你不能执法或者执法不公平,或者执法不严明,你的法制都会流产,你知道他那二十军棍怎么打,全在打人的那个人,他要恨这个人,两棍子就能打死,他想包庇这个人打二百棍他都不疼,这种事情当然我们现在没有证据,但是以今度古想当然耳,想当然那个时候可能也有一点,偶然去看一下,就象微服私访一样,而且自己作为丞相为下面作出一个表率来,一个领导如果是这样子来抓工作的话,下面一般工作就会比较好。所以我觉得呢,这个事情表现出他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八个字见于《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学术界有争议,我也不参加这个讨论,但是我的观点是即便《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八个字仍然足以代表他的精神,他确实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实实在在地讲是累死的。所以我希望我们不要在他身上再增加负担,让老人家再累死第二回。
画外音: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这当然归功于诸葛亮,在内政上诸葛亮厉行法治。使得吏治清明、官吏廉洁。在经济上诸葛亮关心农业生产。重视手工业,促进了坚持四项基本盐、铁、锦业的发展,蜀国的秩序在诸葛亮的手上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然而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又是最短命的,仅仅四十多年。蜀汉政权就拱手让给了司马氏。这多少对不起九泉之下的诸葛亮。但问题是为什么诸葛亮一手治理起来的蜀汉会如此短命呢?在蜀国井然有序的环境背后到底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第四个谜就是治蜀之谜。诸葛亮的治蜀我在前面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很多了,总起来说就是四个字依法治国,因此在他的治理下。蜀国的情况是最好的。陈寿的《三国志》是这样描述的,说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吏不容*,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是一个描述,而且陈寿作为良史,我觉得这个描述是靠得住的,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后代很多人纪念他的原因,因为我们都希望有这样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和治安环境,谁都不愿意社会是乱的。所谓“吏不容*”主是官吏当中没有贪官污吏,“人怀自厉”就是每个人都奋发向上,“道不拾遗”这个不要解释了,治安好,“强不侵弱”这个也不要解释,没有人仗着自己的势力大欺负弱小的,估计在他的治理下没有黑社会,“风化肃然”非常干净,那么这个是应该肯定的,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于诸葛亮本人以身作则,在依法治国的过程当中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种精神: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领导下的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却又是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这个原因我在前面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这里要补充的是什么呢?说是我还想推敲一下这样一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背后有没有问题?我的结论是有问题。是什么样的条件下出现的这样的局面呢?不是和平环境,而是战争环境,诸葛亮的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军政府,他对蜀国的管理除依法治国以外,还长期使蜀国处于战争状态,这个可以联系到他的连年北伐,那个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的北伐,也不可能成功的那个北伐。他的北伐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国内的反对派,那就是益州本土集团,所以他的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治安很好,赋税很重,因为你战争要花钱啊,钱从哪里来,天上掉不下来,地上挖不出来,只能从人民那里去拿,最后蜀国的经济靠什么?靠蜀锦的出口来维持,所以这样一个军政府领导下的处于战争状态而做到的风化肃然,而做到的“吏不容*,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大家可以讨论,至少我个人表示不向往,我还是喜欢和平环境,但是不意味着我不尊重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我的看法是我们对于这些历史人物一方面要有历史之同情,想到他当时做这些事情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一些原因,去充分地理解他,另外一方面还是要站在现代的立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来判断,而不要一味地盲目崇拜或者盲目批判。实际上诸葛亮这种依法治国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依法治国是不能打等号的,所以因此我对于他的精神,我们只能抽象的继承,就是继承他的什么呢?公开、公正、公平,廉洁、以身作则,因为他带头清廉啊。但是结果是他带头过苦日子,全国人民也过苦日子,我自己想想,还是全国人民都过好日子好,宁肯你也过好日子,他这样的一个依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是不能打待号的,为什么呢?中国古代法家的那个“法”是王法,是自上而下的,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法,尽管它公平、它公开、它公正,它也是统治,而我们现代国家的法是约法,是人民的约法,是保护人民的,是保障人民幸福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所以这两个法是不同的,虽然这个执法精神是相同的,但是具体的法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的依法治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古代的法家路线,这个路线可以追溯到商鞅,而诸葛亮是欣赏商鞅的,在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全国人民一起很纪律严明地过苦日子,没有个人的自由,所以这一种法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而且由于诸葛亮厉行法治,厉行法家路线,因此他在政治上象极了另一个人,谁?曹操,此言一出,马上就会有人跳起来,诸葛亮象曹操,你敢这么说吗?
第三百九十一章 苏晨胜出
第三百九十一章 苏晨胜出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343/33141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