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WAV > 其他 > 探花郎 > 探花郎——陌北(64)

探花郎——陌北(64)

推荐阅读:【五梦】背这五条,悟透【恐怖游戏】人家才没有开外挂(NP)废太子他不讲武德乐园坠落甜爆星际:帝国分配给我最强上将偏执攻怀了颗蛋以后道侣今天发现我死了吗?[穿越]主角攻受又为他打起来了[快穿]暗通款曲当我老婆变成老攻

    杨誉最先忍不住开口问道:方才那些县志河志,你真的都倒背如流了?
    杨大人言过了。沈静笑了笑,之前拟江南治水奏报,这些都曾反复翻看,翻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这就是默认了。
    杨誉默了默,清清嗓子,有些不自在的问道:除了这些县志河志,你还翻看过些什么?
    沈静默了默,拱了拱手,恭敬答道:翰林院书馆里能翻到的,远的有晋郭璞所撰《水经》,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宋人沈立所编《河防通议》。近的有前朝任仁发先生的《浙西水利议答录》,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王祯先生《农书》也有水工事务记载,不过其中所能借鉴者不多。我朝潘季驯先生曾著《河防一览》,在下也曾借来一阅,倒是颇有见地。
    这些有的是在草拟江南治水方略奏报的过程中,从各处县志里翻看的,有的是从赵衡那里借来看过的;还有的则是到了翰林院以后,特意从书馆里翻来看过的。
    沈静读书本就算得上过目不忘,加上经过江南一行,对治水之事又颇为留意,因此读书读到紧要处往往会反复诵读直至领悟要义,甚至还要誊抄下来,自然也就烂熟于心了。
    《河防一览》你也看过?杨誉讶异道,不知你从哪里得来?
    沈静迟疑了下,终归还是没有说是曾经在赵衡那里见过:是一位朋友向他的友人借来的。
    杨誉迟疑了下,终于还是没拉下脸来开口相借,点了点头,哼了一声,转身离开了。
    等众人都走光了,周云之站在沈静旁边,一边收拾着书案上,一边笑道:沈兄这一下子,可是在工部立住了。从今往后,谁也不敢小看你了。
    周云之所言不假。
    接下来的日子,沈静在工部待得果然顺畅了些,众人对他虽偶有玩笑,再也没有了开始的轻视与不满。不过沈静这背书探花的绰号,也彻底传了开来,连在礼部的于之静和吕蒙都有所耳闻,特意跑来嘲笑了他一番。
    只是时不待人。
    就在沈静到了工部的半个多月后,三月初,一道圣旨便送到工部,命卓大江兼任南京工部尚书,速下江南,赶在汛期之前,开始江南治水工程。
    沈静自然随行。
    于是三月中旬,赵衡大婚前一个月,沈静再一次随着卓大江南下江南,开始了漫长而浩繁的江南治水工程。
    第92章 赵度薨逝
    江南诸府县水患, 根源便在于吴淞江等通海河流的下游,因潮汐涨落泥沙淤塞,而黄浦也因为沙洲日积月累, 水流受阻。
    这些河流淤塞,一到夏秋雨季, 遇到大雨, 水无所归,不能畅行入海, 便积患成灾。
    沈静《江南治水方略》中提出治水方案: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安亭等浦, 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茆二港,分吴淞江水, 使之直接流入大海。
    大黄浦是通向吴淞江的要道, 其下游淤塞, 立即疏浚, 恐怕难以奏效。但大黄浦旁有范家浜, 到南仓浦口可径达大海。应该马上予以疏浚, 使之畅通, 上接大黄浦,可解燃眉之急。
    根据工部、户部测算,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民夫十万,需时间短则一年, 长则二年。
    如此浩大工程, 费时费力, 难免会引起当地百姓怨尤。
    因此南下路上,卓大江便告诫沈静:我年事已高,许多事力不从心。此行去江南治水,许多事都要你来施行。万事开口难,第一件征调民夫,便是难上加难。到时候你尽管放胆去与诸府县商议,有什么事,我这里一力为你承担。不过也要小心谨慎,勿要惹起百姓诸多怨尤,以至于后手难接。
    三月底,沈静与卓大江抵达南京,与南京工部接洽后,随即又赶往苏州。
    苏州知府如今换做任劲松,乃是陕西人,与卓大江正是同科进士,且又熟识,因此诸事安排周到,将府衙附近一处丁香园征为治水衙门,又派文书衙役若干。
    一切安排妥当,征调民夫等事不宜迟,因此四月初,卓大江与沈静便紧锣密鼓忙碌了起来。
    可是白天再忙碌,一到夜间却仍难以成眠。
    江南四月,天气已经暖意融融。
    夜半时分,沈静披着薄衫,站在庭院中,望着天上一弯细细的月牙儿。
    小孟大约是听见了动静,端来了热茶,搁在庭院当中的石桌上:先生又睡不着了?喝口热茶吧。这是大姐让带来的炒米茶,能安神补益的。
    沈静接过来:这两天打扫屋子院子,辛苦你了。
    小孟打个哈欠,笑着回道:之前只听大姐提过,如今见了才知道,先生的老宅这样宽敞阔气。比咱们京城的小院子,确实大了不少。
    沈静笑道:地方大是大了些,只是年岁太久了。咱们只怕得在这里住个二三年,等腾出功夫,还得好好修缮修缮。
    这个我会想着的,以后再说不迟。小孟又打了个呵欠,先生白日在府衙累了一天,快早点睡吧。
    你先去吧。沈静笑笑,我略坐一会儿,想些公事。
    小孟点头去了。
    沈静端着米茶,慢慢喝了半盏,却仍然了无睡意。
    今日已经是四月初三。
    再过五六日,便是赵衡大婚的日子了。
    赵衡如今在忙些什么?是否在准备大婚的礼服与帽靴?
    也不知穿着婚服的赵衡,该是何种模样?
    沈静放下茶碗,紧捂着胸口,抬头望着冷清的白月,长吁出一口气。
    这样日日夜不能眠的日子,也不知还要多久,才能熬过去?
    白日辛苦忙碌,晚上却辗转难眠,因此到江南以后,不过十来天的功夫,沈静便迅速消瘦了下去。
    以至于带着潘小舟又回到苏州的曹小玉,一看沈静的样子,便又是心疼失色:这才几天功夫,怎么又瘦了这么些?我千叮咛万嘱咐小孟好好照顾你,只怕是你自己不把自己放在心上!
    沈静却比她更加意外。
    这日他在衙门里忙到天黑方才回到府里,谁知道一进门便见小孟收拾院子;曹小玉正进进出出忙着收拾晚饭,院子里站着卫铮与几个侍卫,正逗着小舟玩,见沈静进来,笑着问好:沈大人。
    卫铮向来与赵衡形影不离,沈静一见卫铮,心头就开始突突猛跳,向厅上看了一眼,镇定了片刻,才按捺下紧张不安:卫校尉怎么会在这里?!
    卫铮将怀里的潘小舟放下,才回道:奉命送大姐来苏州。
    奉谁之命,自然不言而喻。
    听了这一句,沈静心中更加不安,来不及与曹小玉说话,便匆匆往书房里去:卫校尉,请随我到书房说话。
    两人一进书房,沈静便把门关好。
    卫铮未等他开口,先安抚他道:你不用着急。殿下在京中,一切安好。
    沈静心中稍安,却仍疑惑道:殿下为何
    卫铮压低了声音,解释道:圣上病加重了。我们从京城中走时是三月十五,那时圣上已经几天不能下床了。
    沈静闻言蹙眉。
    卫铮继续低声道:明德公便串联了不少宗亲与大臣,这些日子接连上疏,逼圣上立储,京城里局势十分紧张。幸好殿下早有准备,早已在京城附近布下了兵力。
    沈静点头:之前殿下逗留蓟州点兵,想必也是为了安排这些?
    正是。
    沈静忧虑道:既然如此,卫校尉更不该离开京城。如今多事之秋,殿下身边正该有个得力的人才好。
    卫铮却摇头:殿下已吩咐过了。叫我这些时日,务必随你左右。
    卫铮是赵衡的人,沈静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听之任之。
    于是从次日起,沈静无论进出衙门,还是去附近州县,身边都多了一个卫铮护送左右,名为随从,实则侍卫。周围虽有人探问,沈静不知如何解释,索性笑而不答,听之任之。
    如此,又过了半个月,直到四月中旬,京城中传出了令人震惊的消息:皇帝薨了。
    沈静得知这个消息,比苏州府衙和卓大江更早。
    那日他同卫铮回到家中,便有侍卫递来信件,同时附耳向卫铮小声说了几句。卫铮听完点了点头,接过信来打开,一目十行看完,便抬头看向沈静:圣上薨了。
    沈静先是诧异,默然片刻,低声问道:殿下呢?
    殿下一切都好。卫铮说着,将信递给沈静。
    沈静强做镇定接过信纸,未等细读,便听卫铮又说道:圣上遗命,大皇子承继大统,由殿下监国摄政。
    沈静猛地抬头。
    听赵度从前意思,分明是属意赵衡,为何却又留下遗命,令大皇子赵铭继位?
    圣上薨逝的消息,信中并没有提到,是送信之人传来的口讯。这些日子你在衙门里,只装作不知就好。卫铮低声说道,这信是殿下手书,命我等继续在苏州,看护好你。
    沈静低头草草看了信纸一眼,认出是赵衡的笔迹,他将信纸紧握在手中,想要细看,只是当着卫铮的面觉得不好意思,只垂眼道,若卫校尉方便,这信我便留下吧。
    卫铮点了点头:看完之后收好即可。
    待卫铮关门离开,沈静走到灯下,展开信纸,逐字逐句细看了一遍。
    不过薄薄一张纸,短短三两句话,嘱咐卫铮看护好自己;字迹匆匆,想必是匆忙之中一挥而就。
    前朝有明德公,后宫有诸位宗亲、皇后与二皇子赵铭,赵衡如今在京中的形势,想必十分之艰难。
    沈静反复看了几遍,最后也只能默默的将手中薄薄信纸折叠起来,密密收藏。
    纵使心忧如焚,眼下他只有一件事好做,便是尽心竭力,让江南治水工程,平稳顺利的推行下去。
    第93章 治水被劾
    同德初年, 秋八月, 江南的雨季刚刚结束。
    作为天下粮仓的江南, 刚经历了一个丰收之季。成千上百的新收的粮食,或者经由海船, 或者经由漕运, 或者经由陆运, 源源不断, 往京城和北方运送而去。
    而这小半年来,一直守在治水工地上的沈静, 此时却喜忧参半。
    喜得是,治水之事, 如今正在有条不紊往前推进。
    江南治水最关键的一步, 吴淞江改道, 如今还没有付诸实施。考虑到正在雨季, 卓大江和沈静估算了今年的雨量,从四月到七月间,只对刘家、白茆两个港口进行了疏浚,并拓宽了上游河道,为下一步引吴淞江水入二港做好了准备。
    所以今年的雨季,虽然吴淞江仍然有所泛滥, 但因为两个港口上游河流分流了太湖水流, 吴淞江的泛滥比起往年也好了许多。
    忧的是, 眼看雨季结束, 治水工程将要进入关键时期, 一场连绵秋雨之后,卓大江却病倒了。
    从前期征调民夫结束以后,工程开始,便有卓大江坐镇治水衙门,负责与工部、户部及各府县接洽事务,沈静则天天亲自靠在各处工地上,与修筑工事的民夫同作同息,甚至亲自扛着锄头挖土,背着扁担挑石。有次他正用铲子铲土,被来给他和卫铮送饭的曹小玉撞见,心疼的当场便掉下了眼泪:从小到大,你何曾吃过这样的苦?
    沈静却丝毫不以为意:百姓本就心存怨言,我若不一同出力,他们岂不更不服气?
    可是如今卓大江一病,沈静在工地与衙门两头跑,很快便分身乏术。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卓大江病倒卧床的第二十天左右,户部开始停拨治水工事的饷银。
    沈静写信去问,户部回信来,先是责问治水工程进度缓慢,再是责问用工太费花费太过,总之通篇看下来,总结成两个字,就是没钱。
    沈静无奈,只得拿着信去给病床上的卓大江看。
    卓大江扫了一眼,将信仍在一旁,转头从枕下又拿出一封信,递给沈静: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沈静接过信,一目十行看过,将信放下。
    原来是卓大江朝中密友来信,说的是朝中有人因为今年吴淞江再次泛滥之事,上疏弹劾卓大江治水无功。
    卓大江叹口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沈静默然。
    自从赵铭登基,赵衡摄政以来,明德公便暗暗串联麾下大臣,屡屡掀起风波,处处向赵衡发难。
    先是四月间,圣上尸骨未寒,便有宗亲提出来,本朝并无皇叔摄政之先例,赵衡摄政一则于理不合,二则有夺权之嫌,希望赵衡让出摄政王的头衔,改由皇后垂帘听政。
    幸好有商茂时及时站了出来,联合一帮老臣,引经据典,上疏驳斥对方,为赵衡暂且压下了这番风波。
    再是五月初,鞑靼趁着国丧之际,纠结大军忽然进犯西北。甘肃因兵力薄弱不能抵挡,弃城往关内败退二百里。虽然百姓大多都随大军逃了出去,但十余城池遭鞑靼劫掠一空,令甘肃元气大伤。
    消息一出,立刻便有朝中大臣上疏痛斥兵部,并以此为借口,欲逼迫赵衡亲征。
    赵衡无法,只得自断臂膀,令麾下亲信兵部尚书朱润引咎辞职;同时令孙平与曹丰率军赴甘肃援救。
    总之桩桩件件,都是冲着赵衡与幼帝而去。
    如今吴淞江泛滥,又为明德公麾下提供了口实;纵然卓大江并非是赵衡的人,可是也不妨碍那帮人牵强附会,什么屎盆子都恨不得往赵衡头上扣。
    卓大江将信收起来,无奈向沈静叹道:你也看到了。别说我病了这一场。就算没有病,这个位子只怕也坐不稳了。
    沈静起身端了一碗热茶递到卓大江手里,等他慢慢喝了半碗,才低声问道:事到如今,不知道卓大人有什么打算?
    叫你来,正是想跟你说说,你也好心里有个数。卓大江将茶碗递给沈静,扶着床头又坐起来些,我准备向内阁递折子,乞病还乡了。
    虽有所意料,沈静还是忍不住为他心凉:大人若如此,未免太委屈自己
    卓大江摆了摆手,打断他的话:这次吴淞江又泛滥,总得有人站出来担这个责。这个责,除了我,没有别人能担的起。我年纪大了,资历也老,他们总不能拿我怎么样。二则。这小半年,你也学了不少,这些治水工程,如今你都摸得熟透,离了我,工程照样能继续下去。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45429/307336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