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WAV > 穿越 > 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 > 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祝龚(59)

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祝龚(59)

推荐阅读: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崩铁乙女】总合集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临时夫妻(nph)奉君天上客(短篇合集)永远也会化雾(1v1)位面风俗店经营指南小梨花(校园h1V1)《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恶女训狗手册

    《诗经》里面有相当大的诗篇都是赞美这位文王,周颂的颂字也是歌颂的意思,明了这个,这首诗的主旨也不让人意外了。
    谢舒并不奇怪会试中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毕竟会试的录取名单还是需要皇帝来批复的,也就是说皇帝很有可能会亲自查看试卷。
    而翰林院如此明显的出题用意,从侧面的一定角度说明了这位皇帝的风格。
    不过谢舒对于这种应制诗并不排斥,在有限的发挥余地里,能写出精彩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挑战。
    而赋的题目比起刚才的诗更要直白,以《周以宗强赋》为题,此句出自《史记序》管蔡世家:周公主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强,嘉仲改过。
    说的便是周朝怎么兴盛繁荣的事情。
    这也不算难,谢舒直接把格式先写好,第一行只用写奉字,第二行才写题目。
    至于试论往往出题的范围都要宽泛许多,不仅限于四书五经,对于考生而言,是一道难题。
    同时,论题虽然也有命题,但比起诗赋没有那么严格的韵律,灵活性和自主性大了许多。
    谢舒看了此次论题的题目,轻吸了一口气,果然并非出自四书五经,是选自《汉书东方朔传》的一段话。
    题目则是《文帝道德仁义如何》。
    这题目看似和刚才的诗赋的风格差不多,不过谢舒很快就发现,这两者其实大相径庭!
    首先诗赋的题目要模糊许多,考察了应试者对经义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不过只要熟知这些典故,就能明白诗赋的内容该如何作答了。
    试论却不然,虽然清楚地写明了要论的人是文帝,但是主旨是相当暧.昧的,这个题目也是极其少见的疑问句,也就是说,需要考生通过这段截取的史实来论证文帝的道德仁义。
    既是汉书,那么文帝当然指的是那位开启了文景之治 的汉文帝。他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向来被认为是一位明君,而且截取的这段《东方朔传》中,东方朔规劝武帝,便是以文帝的风范为例。
    谢舒手心微微出汗,他这时知道这题难在何处了,难就难在如何论证!
    因为文帝在众人眼中,本就是一个仁君,那么又有什么论证的必要呢?而且试论讲究破题和立意,破题是理论的出发点,所谓一篇之意,皆涵于此。
    但这篇不仅要破题出彩,立意也要尤其独特,方才能够脱颖而出啊!
    谢舒细细回忆他曾经看过的史学研究,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汉文帝当然可以称得上是仁慈之人,但只要为君者,就不可能完全仁慈。
    至少在两件事上,足以让人诟病,一是出尔反尔曾答应过封功臣为王,可最后却赶尽杀绝,二是为了收拢权力,将当时的丞相周勃屈打成招,含冤落狱。
    这些又哪里算得上仁义道德呢?
    这样写,确实立意特别。
    但谢舒的笔尖停留在空中迟迟不愿落笔,他的脑海里再次响起了姜鸿的话语。
    老师曾经说过,科举场上瞬息万变,要慎之又慎。
    故见题目莫先于认题意,认题意,莫先于识本原。
    那么他应该要确保的是所交的这份答案让所有人都满意。
    谢舒苦思冥想许久,忽然心中一动,笔尖重重落下,这样写到:文帝本是仁厚之君,故其道德义皆是从仁之来,向使文帝无此仁......①
    直到申时,谢舒才将前面的诗赋和经义写完,中午他只是草草吃了些自己带来的干粮,但丝毫不觉得饥饿,反而精神奕奕,再度打开策问的卷子。
    这时离考试时间只剩下一个时辰了。
    此次的策问和会试不同,除了第一道问的是经史,其他两道都是问的时务。
    第二题问为治国之本的农业,事关农耕,第三题就吏治弊病等问良方,事关吏治。
    这两道题都很有针对性地就国家的政策弊端提出了问题,这样的策提倾向之前姜鸿已经预测过。
    而这两道题谢舒也不陌生,老师这些日子以来,在时政这一块,让谢舒花费的功夫最多。
    士农工商,是民众之本,而吏治国政,更是社稷的基础。时策的意义除了能够观朝政的得失,也要知道百姓的疾苦,这才是策论和时务结合的意义,而非单一以经义为题。
    谢舒在草稿上将要写的几个点都琢磨了一下,再下笔的时候,几乎没有停顿过。
    等将所有的试卷都答完,谢舒仔细检查一番,确认韵律都写对了,格式也都正确方才作罢。
    从考棚出去的时候,已是黄昏了。
    天边云雾蒸腾,金灿灿的霞光熊熊燃烧,点燃了一道明亮不息的火焰。
    考试一结束,周围那些喧嚣沸腾的声音变得真实起来,但所生的欢喜和烦恼却模糊不清了。
    这时早就等候着的洗墨一眼就在一片如雪的麻衣中看到谢舒,忙跑到谢舒跟前,紧张地接过主子手中的文具箱。
    谢舒倒放松了一些,无论结果是什么,他此刻多想也无用。
    谢舒快步走出人群,没有等任何人,他答应过郎君,考完便给郎君回信。
    以他和郎君的距离,一封信往往要隔十多日才能收到,有时中途再耽搁几天,那就不知时日了。
    谢舒只好每日都写上一封,这样,郎君就可以天天都能看到他的信了。
    作者有话要说:
    ①出自《论学绳尺》
    第087章
    江南烟雨蒙蒙, 听雨阁楼顶的天阶一片冰凉,一个人影伫立在这清冷的晚秋里。
    即便是暮色里,仍然依稀可见他昳丽出尘的容颜, 他如皎月清辉的臂膀轻拢在栏杆上, 好像感觉不到丝毫的寒意。
    当风荷走来, 看到这一幕也不禁恍惚回忆起那时冬去春来, 每日郎君和谢相公在这里对月手谈, 这样的场景历历在目,但已不知是今夕何夕了。
    风荷在心头叹息一声,从前绝不会见郎君这般如此寂寥的样子......
    好在谢相公知道时时惦念着郎君, 又极用心,也不枉......不枉郎君费了那样一番功夫准备去......
    想到此,风荷不禁抿嘴一笑道:郎君,快看看这是什么?
    听到风荷的声音, 虞楚息从神思中惊醒, 继而转过头来, 接着,他的目光很快落在风荷手中的信件上, 这一刻, 凤眼明艳生辉, 似流光溢彩。
    见字如晤, 展信佳......\
    *
    会试一结束, 文人举子如同解禁一般。
    离放榜之日还要半个月,这半个月里,不少人相约着踏访京城郊外的名胜古迹, 或是出入瓦舍酒肆寻欢作乐, 也有的忙着拜见达官贵人, 纷纷展开繁忙的人事活动。
    虽说这场考试的成绩决定了绝大部分人的去留,但只要还没有离开京城,就意味着还有无限的可能性。毕竟除了会试这条路以外,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不过也有一些有心人发现,今年的科举之试尤为隆重,许多世家公子都竞相参与,和往年大不相同。
    也就说,今年的会试名单能够跻身而上的寒门子弟极有可能寥寥无几,别说高中会元了,一甲二甲的又有几人呢?
    此时贡院里正进行着紧张的阅卷工作,这次出题者是翰林院,那么阅卷人自然也都来自翰林院的学士。他们从初秋以来便闭关进行出题的准备,直到阅卷完成方才能够出来。
    翰林院作为整个的大庆的人才储备之地,近几年来,只有科举中前列者方可得入,虽然他们对实际的政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平日也没有需要负担的忙碌的职务,但翰林学士的文学素养却是无可挑剔的。
    礼部尚书朱涵在廊下慢慢踱步,不免有些心神不宁。
    自从那日陛下召见他之后,朱涵便一直思考该如何办成这场差事。
    作弊自然是行不通的,所有的试卷在收卷之后便已经糊名,批阅试卷的翰林学士又不归他礼部管辖,何况,他们几乎个个都有真才实学,在这些人面前瞒天过海,是不可能的。
    不过朱涵倒也想到了一个主意,他知道此次会试的名单,寒门子弟的数量必然是不大好看的,但数量不可更改,名次却可以。
    若是会试第一名的解元是寒门子弟,也可令陛下舒心许多了。
    只是此事何其之难,历届的会元很少出自寒门,毕竟会试可不比殿试,全看一人文章才学如何。
    然而天下士子千千万万,京城独占八分,世家官宦子弟如同过江之鲫,又有哪个寒门之流能够力压读书簪缨之族,让众人心服口服呢?
    几日过去,批阅试卷的进展也加快了不少。
    此次担任科考出题和阅卷人的翰林院学士都有些资历,像是王静等近年才入翰林院的新人当然不在其列。
    在专注沉静的氛围中,整个屋子里,只能听得到翻动纸张和笔墨砚台碰撞的响声,就在这时,忽然听到一声赞叹响起,不禁惹人注目。
    众人望过去,看到是罗青的时候,更觉惊奇。
    原来这位负责点评试论的学士罗青乃是泰安一年的状元,素来颇有才名,虽然比不上吕朔这样天纵奇才,但在一并文人之间也是声名不小。
    他在试论上,眼光向来毒辣,极少有让他耳目一新的文章,更遑论发出璧坐玑驰,沉博绝丽这样的感叹。
    实在让人想象不出,这到底是怎样的文章。
    几位考官纷纷凑过去来看,也赞叹有加,这篇文章果真义理充沛,全篇无一丝赘言。
    开篇直言向使文帝无此仁,则为欲而不为道,为伪而不为得.......,这是从反面的角度,从假如文帝无此仁来说文帝的道德仁义,让人实在是眼前一亮。
    一位考官爱不释手又读了几遍之后,不禁笑道:此子若是其他并无错处,必能在前列了,只是不知是哪位高才,在座的各位可要猜上一猜?
    这是每次漫长的科考中,多日苦闷的闭关生活唯一的乐趣了。
    虽然翰林院学士们大多都过着悠闲的岁月,平日里要么研讨诗文,要么编纂书籍,但他们也并非对朝野上下的消息一无所知。
    每年汇聚京城的试子有很多人会提前赶过来,想方设法地拜见他们,当然不是为了打听今年科举的题目,而是为了求得他们的青睐。
    毕竟会试的斗争何其残酷,英才汇聚,谁又能保证自己在考场上一定能够发挥出色,入考官的眼,不如先呈上自己最为得意的文章诗作,若能让考官眼熟几分,也有不少保障了。
    所以翰林院朝中最清贵之处绝非虚言,每次考试之前请谒者如林,献书者如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然而众位考官此时看着眼前的试卷,实在是想不起来呈递到自己府上的哪篇文章可以和眼前的字体对得上号。
    倒是有一人猜测道:此人莫不是前段时间在京城大出风头的孔修?听说他文章有独步天下的美誉,想来便是他了。
    另一人却道:我看不然,孔修的文章我见过,他行文也喜欢剑走偏锋,但文辞上波澜老成,颇有大家之风,不像此篇辞气还有几分清丽之感。
    众人又猜测了几个名字,可还是不能确定此人来历。
    罗青也毫无头绪,这时他注意到一旁的张胜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过,不过看他神情,似乎已有定论了一般。
    见罗青看过来,张胜笑而不语,回到了座位上,他刚才翻阅卷子的时候,看这考生的笔触虽然陌生,但处处透露出一点影子。
    多年前,张胜有幸被当时的主考官姜鸿赏识,试卷从一干被罢黜的试卷中提了出来,还摘得榜首,后来张胜入了翰林院后,开始研习姜鸿曾经写下的关于科举的论作,这些论作随着姜鸿的离开国子监后,早已被人遗忘了,好在他还记得。
    去年他听说姜鸿在江南收下一名学生叫做谢舒,今年年初江南的乡试名单中,解元的名字赫然是谢舒。
    但之后谢舒便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前些日子,谢舒和孔修在望川楼比试的事情传了出来。
    如今看了这文章,张胜更确定,老先生后继有人了。
    直到会试所有的试卷批阅结束,前后的试卷的名次也安排地差不多了,才去掉糊名,由礼部尚书朱涵向庆帝呈榜,庆帝许可,便会在后日公布今年的会试录取名单。
    朱涵紧张万分地拿起蓝笔,慢慢地打开会试名单,看是否需要重新抄录,等看到榜首的位置时,朱涵心中狂跳,又重重落了回去。
    谢舒,谢舒,此人正好在他为数不多的选择中!
    对了,此人不就是姜鸿的弟子吗?还是江南省的解元,此次中了会元,那么等到殿试那日若是.......
    看来到了后日会试名单公布的那天,注定整个朝野都将为之震动。
    第088章
    天气已迈入深秋, 整个紫禁城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下,等候多时的举人们早就望眼欲穿。
    钟鼓终于响起第一声轰鸣,地色初分夜色红, 声声鼓动人心, 如同辟开通往紫禁城大道的金扉。
    今日是一年一度的放榜日, 这整整一年的焚膏继晷, 奔波劳累, 终于将在此刻尘埃落定。
    张榜之前,会在尚书省都堂举行唱第仪式,被唱到名字的便是进士及第。一旦新科及第, 金榜题名,想必即便是多年之后,都不会忘记今日的场景,又不知有多少失意者黯然萧索, 梦落成空?
    熹微半亮, 尚书省外, 车马暄暄。
    今天并非休沐日,文武百官到了上朝的时候, 一架紫绸轿子从旁经过, 一只修长的手不耐地探出, 掀起一角轿帘。
    吕朔眉心微皱, 视线扫过前方, 只见他目光所及之处,正是尚书省门邸。原来今日新科放榜,不止有举子守候, 城中还有好事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 喜气洋洋地等着迎接新进士, 争相分享他们的荣光。
    难怪如此吵闹。
    见吕朔神情不悦,旁边的小厮心中一颤,吕朔如今炙手可热,人人皆知他手段通天,威势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他忙低头开口道:大人,这群人不知天高地厚,在此地如此夸张猖狂,小的立刻让他们回避。
    忽然吕朔想起什么,玩味一笑道:不必。
    接着他放下轿帘,手靠檀几,闭目养神,脑海里不知何时浮现出他以为已经褪色的过去。
    那年,他仅十八岁便蟾宫折桂,前无古例,也曾是何等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
    上朝之前,已有诸多大臣聚集在一起谈论此次科举之事。
    虽说榜文还未流传,但对于消息灵通的人来说,要想知道一点内幕,并非是什么难事。
    众人除了关心科举名单的人员以外,聚焦点都在会元身上。
    若不是从五年前开始,庆帝又加了一场殿试,从此进士不再称呼当时的主考官为座主,而是直接引为天子门生,那么这会试的第一名便已可用状元来称呼了。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49010/3132206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