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WAV > 其他 > 流年照锦 > 钓鱼养猫-(59)

钓鱼养猫-(59)

推荐阅读:将军和他的冤家殿下末世重生:我带全家狂卷亿万物资白月光回来后夺了朕的位惊,小娇夫竟是无情黑莲花万有引力中了苗疆少年的情蛊后帝二代狂飙日常(基建)太子他厌世我真不会演戏啊各种女孩子贴贴(abo+futa注意)

    谢锦抬手摸了摸自己滚烫的面颊,抬眼望向她所说的那张大床,不知怎得就想起她们在沣州行宫睡过的那张床,脸上热气未消,瞬间又升腾起大片霞色来。
    你搬来那么多奏章做什么?难道打算一夜批完吗?
    不愿再胡思乱想,谢锦随意扯开了话题,走到书桌旁捡了几本奏折翻看,才发现居然全部都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姜照在她身后道:这些东西就是不眠不休我也看不完,王寅这个老匹夫记仇的很,这堆折子当中,保不齐就有几本是要指责我不务正业的。
    谢锦曾经帮她批过不少折子,自然知道王寅是谁,她也着实是为这位老御史的执着而感到了震惊,又连续翻看几本奏章,才从里面摸出了些门道来。
    虽然数量很多,但内容上还有有所差异的,有些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想来王御史的确是对你有了意见,故意写出来膈应你呢。
    将翻看过的几本奏章整理放好,谢锦轻声笑道:今晚先别批了,明日从文宣殿回来我替你规整规整,那些旁支末节、无关紧要的折子,我就帮你处理了。
    如此甚好。
    姜照敲敲脑袋,再看那堆奏章就不怎么觉得头疼了,她眼尾轻扬,沾沾自喜道:老话说娶妻娶贤,古人诚不欺我也。
    谢锦睨了她一眼,轻哼一声,不置可否。
    作者有话要说:
    问就是啪了,阿晋说不让写,不然要进橘子。
    第83章 八三
    晨起用完早膳,谢锦领着姜晗去文宣殿上课,姜照去了御书房批折子。
    批了一会儿,礼部来人觐见,和皇帝商讨年关事宜。
    这新上任的礼部尚书岳庭是姜照任命的自己人,他自然晓得主子对现任侍郎的态度,这回过来也没带着他,而是带的明显更受皇帝青眼的谢徽。
    谢徽入礼部不久,如今还是学习大于谋事,但他头脑聪明,举止得体,十分好学,深得岳庭的认可,除了姜照的那份面子之外,他自己也是乐于提拔谢徽的。
    两人请了安,见御案堆满了折子,便知道陛下很忙。
    岳庭稍有犹豫,谨慎着问道:微臣是否耽误了陛下处理政务?
    倒也不算耽误,你有事儿直说便是。姜照搁下朱笔,揉了揉腕子,抬眼看向他。
    岳庭颔首,拱手作揖道:回陛下,如今距年关不过两月了,礼部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相关事宜,有些地方,还需陛下指示。
    姜照最烦这些繁琐复杂的礼节问题,听起来就觉得头疼,就直接吩咐:都按往年即可,但不要太过铺张,能省则省,如今天冷了,蛮人熬不住,随时可能进犯边境,今年赋税有限,得给朕多留下些军费来。
    这一点陛下放心,户部余尚书已经和微臣商议过了,微臣心里有数。
    岳庭知道陛下向来节俭,自然不会揣一个伤财耗力的主意来找骂,他这次过来,主要想与陛下商讨的也并非是钱财规制方面的事。
    地方藩王、官员、以及戍防之军,照例是要给陛下上奏拜年,请求入京面圣的,不知陛下可想好了,今年要宣哪几位进京,礼部好早做准备。
    按照规矩,地方官员和分封爵位的皇亲国戚,无诏都是不得入京的。
    而逢年过节的时候,无论他们想不想过来,都要给皇帝发个折子拜贺,如果皇帝看谁顺眼,就召谁入京观礼,如果皇帝看谁不顺眼,任其说破了天都只能在地方老实待着。
    先帝在位时,康王就是被他冷在弥州,逢年过节也不会让他进京。
    姜照在位前两年,也曾想过要不要让康王回京过年,但见他递的折子中规中矩,看起来也并不像想要回京的样子,就也没有自作多情让他来。
    但如今姜晗在宫里,他有了牵挂,三不五时便会递个折子过来问安,明面上是关心皇帝,其实还是念着他闺女。
    今年的拜年折子还没有开始递过来,但是姜照不用想也知道,她皇叔现在可能都已经在收拾行李了。
    于是就吩咐道:往洛地传旨,让康亲王夫妇入京过年,皇叔他身体不好,雪天路滑不好赶路,可让他们提前出发。
    至于其他人姜照敲了敲桌子,高盛安就从旁边书架上取了个册子给她。
    姜照把册子打开,大致看了几眼,又吩咐:朕听说弗阳王病了,让他好好养着,世子携家眷进京即可,云阳府巡案邱文赫,入京述职,其余就待在地方,与民同乐吧。
    微臣遵旨。岳庭心里这就有了数。
    又谈论了一些其他事宜,岳庭跪安时,姜照又多吩咐了一句:年宴时朕会请一位贵客到场,你看着安排安排,莫要让人怠慢了。
    微臣明白,请问陛下可否透露贵客身份?
    宫宴一应规格,都是按制度来的,能让皇帝称之为贵客的人,岳庭实在想不到会是谁,也不知要按照何种规制来筹备,便试探着问询了一句。
    姜照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意思,如实相告:是护国寺的圆应大师。
    圆应大师?
    岳庭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向来未听闻皇帝信奉佛教,不懂她为何要请一位和尚,还是谢徽先明白过来,轻声解释道:是林太傅。
    林观虽辞官归隐,但他之后朝中再未封太傅之衔,而今世人仍以此作尊称。
    听了谢徽提示,岳庭方反应了过来,虽然好奇陛下是如何请得动林观,但也知道这并不是他该问的问题,就只是应下,便领着谢徽离开了御书房。
    他们走后姜照又看了几本折子,唤来元祥,让他去传了卓昀见驾。
    姜照虽然在行宫待了两个月,却也不是对京都完全没有掌握,她早就吩咐卓昀派人盯住了赵家,也不相信这两个月之间,赵家人真能就老老实实的什么也不做。
    但听了卓昀禀报之后,姜照还是觉得有些百思莫解。
    你说他们把手伸到宗室去了?
    是以嫁女之名行贿赂之实,不过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旁系庶女,许给了宗正家吊着半口气的病秧子,婚礼办的简单,嫁妆却装了几大车,还有几个容貌秀美的陪嫁丫鬟,进了府门便安排进了宗正的院子,微臣让人一直盯着,其中一个都快抬妾了。
    宗正都年近花甲了吧?姜照嗤笑一声,讽刺道:还真是老当益壮。
    她捏着下巴沉思片刻,吩咐卓昀:此事有些蹊跷,朕猜不到赵恒则的目的,但左右不会是什么好主意。
    你让人透露到王寅那儿去,给他露出点证据瞧瞧,想法子让他参上宗正一本,这几年朕也没怎么管过宗族,是该好好查查这藏污纳垢的地方了。
    臣这就去办。
    卓昀做事风风火火,今天的吩咐绝不会留到第二天,姜照叹了口气,也不知道王寅的新折子上来之前,她能不能把寝殿书桌上那一堆先给批完了。
    两月没回宫,积压的事情的确是多了点儿,姜照中午就在御书房用膳,又忙碌了一下午,批阅奏章,召见大臣,下发圣旨,到了月上枝头,才起驾回了寝宫。
    与她相比,谢锦这边就清闲了许多。
    文宣殿学生不算多,除了韩宣和谢锦之外,还有其他几位先生,谢锦上午去授了一个时辰的课就回了熙和宫,把王寅那堆奏章给整理了出来。
    正如她所言,看着杂乱,实则乱中有序,一些无关紧要的谢锦自己就处理了,最后给姜照留下的也没多少,但的确是比较紧要的东西。
    但姜照忙了一天,实在是瞧着就头疼,躺在床上耍赖不愿再看。
    你不在的两个月,朝中大臣可没少折腾,你真不想看看王御史是怎么告状的?
    谢锦坐在床边,一手拿一本奏折,戳了戳姜照的后腰。
    姜照翻了个身面对着她,双目微阖,神情慵懒,他们折腾了什么,不用王寅来告状我照样一清二楚,不过既然你都如此说了,那就念来听听吧。
    谢锦就将手里那两本折子读给她听了,姜照反应平平,又问她:有没有告赵家人的折子?两个月没给赵恒则找麻烦了,总得送个大礼给他。
    好像还真有。谢锦想了一下,起身去书桌上翻出了一本奏折来。
    姜照凑过去看了一眼,王寅告的是吏部尚书赵之尧纵容无度、教子无方,任其子赵承绪在茶楼调戏良家女子,败坏朝廷名声。
    这个赵承绪,怕不是觉得风声过来,又跑出去作威作福了。
    姜照面上有些冷,又想起那无辜逝去的哑女宋玉娘,心里颇不是滋味。
    她还没有跟谢锦说过宋玉娘已经不在人世,又觉得自己的放任之策确实有弊,看赵承绪这么个屡教不改的性子,在她将其绳之于法之前,又不知要败坏了多少宋玉娘。
    思及此,姜照便有些坐不住了,高声唤了元祥过来。
    元祥一路小跑,跪在地上听她吩咐道:把这封折子送去卫良家里,告诉他,朕当初让他拿回去的那块铜牌,如今是该派上用场了。
    现在就去?外头已是暮色四合,元祥忍不住问了一句。
    姜照面色严肃地点了点头,现在就去。
    奴才遵旨。
    元祥上前从她手中接过了奏折,又是一路小跑传旨去了。
    谢锦有些不解道:赵承绪所为纵然可恶,也犯不着大半夜的差人去传旨吧?
    姜照扶额叹了口气,将宋玉娘身死之事如实道来。
    我本以为经过之前的事情,他总要有所收敛,却没想到仅是过了这么短的时间,他便像个没事儿人似的犯了老毛病,看来的确是不把我放在眼里了。
    不过是数月前发生的事情,谢锦自然没有忘了宋玉娘是谁,她想起那个面容清秀稚嫩的弹弦哑女,本就命途艰苦,居然又落得这么个下场。
    如果是素不相识倒也罢了,偏生见过她,记得她,让人不由得悲从心来。
    见谢锦神情恍惚,姜照知道她心里必然是不好受的,伸手将她揽入怀里哄慰了几句,又保证道:你放心,血债血偿,我一定会给宋玉娘一个公道的。
    可是陛下,斯人已逝,迟来的公道还能叫公道吗?谢锦贴在她怀里问道。
    姜照沉默半晌,摇了摇头道:我也不知道。
    人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尚不能平天下不平之事,而我只是一介凡夫俗子,更不能真正做到兼济天下。
    但历往先贤,求公问道,是求天下之正,不在于势,而在于人心。
    宋玉娘枉死,有其父喊冤,其父受赵家所迫,有沈修延上书,天下既有不平,便有大公,而我身为人君,所能做到的便是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天下之肃清,或无可终,必从朝廷而始。
    姜照面色凝重,垂眸看向谢锦,轻声问道: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谢锦从她怀里抬起头来,定定地看着她,眸子里似是闪着微光,我怎么会不满意?我向来都知道,阿照从来不会让我失望。
    这就给我戴起高帽子了?姜照微微一笑,伸手捂住了她的眼睛,我非圣贤,做不到一生不负天下人,也只能努努力,不负锦娘所托。
    她目光深沉,在谢锦看不到的地方,无声地叹了口气。
    第84章 八四
    京都最近出了两件大事儿,街头巷角,议论不休。
    一是御史大夫王寅弹劾皇室宗正沂国公姜籍老年失节,收授瘦马,私德有亏,更有辱皇室门庭,请求陛下彻查严办,不可姑息。
    沂国公大呼冤枉,在陛下面前涕泗横流,痛斥王寅血口喷人。
    听闻陛下态度未明,然而不过三日,姜籍暴毙于府中,据传言死于马上风。
    二则是左相赵恒则之孙,吏部尚书赵之尧的独子赵承绪,因背靠世家大族,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更甚牵扯到一桩命案,被刑部联合京兆尹查办,抓进了大牢。
    其实根据性质而言,百姓们还是对于老宗正的死因更有兴趣,但毕竟是涉及皇家,恐引火上身,即便是茶后谈资,也总是三缄其口。
    所有更多的目光和口舌最终还是落在了赵家头上。
    本来平民百姓对于膏粱子弟就不太能看得上眼,再加上赵承绪此人的确是作威作福惯了,在坊间可谓是臭名昭著,这回见他遭了殃,自有人拍手叫好。
    更有甚者,趁此东风写下状纸,在京兆尹府又给赵承绪的恶行增添了证据。
    赵恒则告了几天病假在家休养,日日听闻外头传来的消息,气得脸都绿了,把二儿子赵之尧叫过来狠狠给了他一巴掌。
    我不是让你看好他,不要跑出去落人口舌吗!
    短短几日之间,赵恒则本就花白的须发更添了几分雪色,捂着胸口狠狠踹了赵之尧一脚,让他屈膝跪在了地上,你教出来的好儿子,要毁了我们整个赵家!
    赵之信连忙扶住父亲,抚摸着他的后背为其顺气,连声劝道:父亲息怒,父亲息怒,动气伤身,无论如何要以身体为重啊!
    把气急而呼吸不畅的老父搀扶着坐在了椅子上,赵之信又跪在了赵之尧旁边为他求情,如今说什么也都已经晚了,相信事到如今,也皆非二郎本意,他本就愧疚难当,父亲还是不要再责难他了。
    为今之计,还是先把绪儿从牢里救出来,还有保住赵家名声为重。
    赵之尧满脸煞白,抬起袖子擦了擦额上的冷汗,颤着嗓音道:大哥说得对。父亲,绪儿是孩儿唯一的孩子,也是您嫡亲的孙儿啊。
    儿子知道您心里有气,但也要先把他救出来,您再好生教导他,那刑部大牢那里是能久待的地方?
    你就只知道担心你的儿子,早知如此,为何不好好管教他?
    赵恒则伸手在桌子上狠狠拍了一下,指着赵之尧道:你也知道,陛下本来就对我们赵家有意见,我说过多少遍要小心行事,以免被人抓了把柄。
    这下可倒好,落到谁手里不好,落到了王寅那个老匹夫手里,正好让陛下借题发挥了!
    他捶胸顿足,恨恨道:上次为了保你们,我松口让谢玉折重回了朝堂,他如今就在你手底下站着,你以为你这个吏部尚书还坐得稳吗?你信不信,等你儿子把你替他买凶杀人的事儿供了出去,今天你下台,明天谢玉折就上位!
    赵恒则越说越气,两眼一黑就栽倒在地,险些一口气没上来。
    父亲!
    赵之信赵之尧兄弟二人连忙上前把他扶了起来,赵恒则侧身坐在地上,用力睁了睁眼,气若游丝道:我本以为,皇帝年轻,世家独大,正是我赵家光耀门楣的时候。
    却没想到,我费心谋划数十载,竟然是栽在了自家儿孙手里
    父亲别急。赵之信抓住了他一只手,劝慰道:您也说了,费心谋划数十载,岂是一日可破?
    陛下要真是不怕朝廷无人可用寸步难行,早就清算赵家了,又何必等到如今?
    听闻此言,赵恒则也稍微冷静了下来,赵之信招呼着赵之尧把他又扶到了椅子上坐好,跪在一旁为他揉捏腿脚,温声道:父亲,您千万不要着急,您是赵家的主心骨儿,只要您好好的,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赵恒则缓了好一会儿,看了一眼他这个虽然未入仕途,但向来最受他看重,也从未让他失望过的长子,又看向低眉顺眼跪在一旁,连大气儿都不敢喘一声,只顾埋头装死的二儿子,长长地叹出了一口气。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50634/315705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