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养猫-(61)
推荐阅读:将军和他的冤家殿下、末世重生:我带全家狂卷亿万物资、白月光回来后夺了朕的位、惊,小娇夫竟是无情黑莲花、万有引力、中了苗疆少年的情蛊后、帝二代狂飙日常(基建)、太子他厌世、我真不会演戏啊、各种女孩子贴贴(abo+futa注意)、
陛下!
王寅着实被她气到,深吸了两口气,才继续道:老臣掌管御史台,是奉太宗皇帝遗命,除了监察百官,亦有劝谏陛下之责!
陛下如今是做错了,老臣既然已经得知,就必然要向陛下谏言,请陛下及时回头,莫要执迷不悟!
朕知道,王卿向来刚正无私,不畏王权。假若朕做错了别的,经王卿谏言,必然再三反省痛改前非,但朕与谢锦相守,未害黎民百姓半分,未伤江山社稷一寸,何须王卿来提醒朕,让朕回头?朕不会回头,也从来不觉得,这是什么错误。
姜照神情冷淡,与态度稍有些激烈的王寅相比,更加显得沉稳冷静。
王寅也向来不是个爱废话的人,见她态度坚决,便知此事绝对不会轻易落地。
于是叩首道:既然陛下执意如此,不听劝告,那就别怪老臣不给陛下留面子了。
明日早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希望陛下对谢锦的情意,依旧能如此坚决。
说完也不等姜照回应,自己站起身来,脊背挺直地离开了御书房。
王寅的话多少是带着些威胁的意思,但直到他的身影完全消失在视线之内,姜照也没有开口挽留,反而轻笑一声,嘀咕道:文武百官?还不如天下万民能唬人。
元祥捧着花茶进来,王寅走了,姜照就自己拿来喝,也算是败败火气。
她冲元祥招了招手,吩咐他:明天别让王寅上朝了,怎么做你自己去想,他好歹是给朕面子的,还知道提前来通知一声,也是一把年纪了,仔细别伤着他。
元祥虽然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但是姜照的意思他还是能听懂的,连忙应了下来,什么也不多问,就匆匆找人办事去了。
姜照嚼了几片茶中花蕊,又唤高盛安:让卓昀来见朕。
第86章 八六
许是听闻了王寅负气离宫的事情,知道今日有早朝,他必然不会善罢甘休,连病了好些时日的赵恒则都带病上朝去了。
可直到皇帝都过来了,也没在殿上见到王寅的人影。
姜照还嘲讽他:左相毕竟年纪大了,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实属正常,这朝上没了朕也照样运转,更何况是你呢?没事儿的话还是多多顾念身子吧。
赵恒则被她说的脸色难看,还得硬挤出笑意来,拱手道:为人臣子,当为陛下分忧解难,臣虽年迈,一日在职,便不敢懈慢。
其实姜照平时偶尔也会借机讽他两句,但赵恒则都只装作听不出来,打打马虎眼,说两句场面话,姜照也不会非得顶着牛角尖儿拉着他不放。
但这回却像蓄意为难,听了他的话不仅没有松口的意思,反而变本加厉斥责道:分忧解难?朕不需要你来分忧解难,管好你们赵家的人,不给朕来找麻烦就够了。
沈修延。她点了个人名,冷着脸问道:朕让你京兆尹协同刑部调查赵承绪强抢民女造成命案一事,到如今进展如何?他可有招供?
回陛下,关于赵承绪仗势欺人,害死民女宋玉娘之事,微臣概以查明,有百姓目击口供、宋父所呈状书,以及赵承绪自己签字画押为证。
但在臣调查此事之时,另有几名百姓到京兆尹呈上状书,所述其曾经未讨之恶行,微臣仍在一一核实。
沈修延抱着笏板站出来,禀完之后,不忘淡淡地看了一眼面色惨白的赵之尧。
姜照神情淡漠,又问道:除了赵承绪本人以外,可有其余牵连?
朕怎么听说,宋玉娘死后其父到京兆尹喊冤未遂,又被人一路追杀,赵承绪一个身无功名的纨绔,恶劣至此,是受了谁的纵容,又是受了谁的庇护?
她这话说的明显,就差把赵家人同流合污写在脸上了。
朝上许多人脸色都不好看,毕竟自从赵太妃出宫之后,姜照对赵家的态度再无掩饰,大家都知道她对赵家有诸多意见,但大约是顾及赵相的地位,也顾念君臣之礼,还从来没有像这般一样直接针对过,难免让赵家一党感到心惊。
沈修延也有些许诧异,毕竟赵承绪害死宋玉娘一事他早就查明,只是因为姜照要牵制赵恒则,才让他收写卷宗,暂时没有将其问罪。
但在今日之前,姜照也没有给他通过什么信儿,让他在今日揭露。
不过他反应还算快,既然陛下说了,他就没有再瞒的理由,直接剑指赵之尧,回陛下,当日宋玉娘因赵承绪而死,宋父到京兆尹喊冤,微臣却没能见他一面。
后来微臣才知道,是赵之尧派人将他带走,以他亲人性命相威胁,让其远离京城勿生是非。
沈修延说着,又看向了赵之尧,冷笑道:宋父心灰意冷,本想离开京城后投河自尽,结果被赵家派去的人一路追杀,反而激起了他求生的欲望。
而我恰好是留了个心眼儿,派了人去保护宋父,才没有让他枉死,看到他以血做墨为女儿写就的状书!
他说的那份状书,早已交到了姜照手中,听他说到此处,姜照便抬了抬手示意。
高盛安从小太监手中接过状书送到了姜照面前,姜照没有接,吩咐道:把这状书拿下去给赵尚书看看,让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读一读,也让大家都了解了解,在某些世家权贵眼中,平民百姓的荣辱、性命,究竟是算什么?草芥吗!
说到最后尾音上扬,可见愤怒。
殿内寂静无声,无一人敢说话,只恨不得连呼吸声都不要有。
高盛安捧着状书下了陛阶,快步走到了赵之尧面前,细声细气道:赵尚书,方才陛下所说的话您也听到了?请大人诵读状书。
赵之尧喉头微动,颤着手接下了状书,还不等打开,就双腿发软地跪到了地上。
陛下他嗓音嘶哑,叩首道:微臣知罪,愿受一切惩罚。但是我儿承绪年少无知,是罪臣作为父亲没有教好他,罪臣愿受千刀万剐之刑,求陛下饶他一命!
说着就往地上用力地磕了几个响头,痛哭流涕。
姜照面不改色,将目光落在了一旁满面怔然的赵恒则身上,开口问道:赵之尧父子二人仗势行凶,目无王法,且赵之尧身负要职,藐视律令罪加一等,作为其父,其祖父,朕想问问左相的意见,当如何判处?
父亲!
赵之尧闻言,立马转向了赵恒则,哀求道:所有罪责由我一力承担,父亲,求您救救绪儿,他还年轻,不能就此丢了性命,父亲,儿子求您了!
他把头磕得哐哐作响,而他面前的赵恒则仿佛被卡住了脖子,面色一会儿黑一会儿白,半晌说不出话来,好像下一秒就会晕过去。
宣政殿平时也会因为朝臣斗嘴而吵吵嚷嚷闹得人头疼,但是看赵家的笑话,姜照不但不头疼,还觉得津津有味,要不是赵恒则实在脸色难看,她还真想再催一催他。
这场闹剧最终是由右相秦端出马制止,他请求陛下先将赵之尧收押,再让京兆尹彻查,看赵之尧除了买凶杀人之外可还有别的罪行,待一切查明之后再行定罪。
姜照拄着龙椅扶手,感觉看戏的兴致被打断,但她也不至于驳了秦端的面子,就点了点头,让殿前侍卫把赵之尧的官帽摘掉拉了下去。
赵承绪做错了事有他爹赵之尧拼死保护,赵之尧做错了事却没见他爹赵恒则多说一个字,满殿朝官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落在了赵恒则身上,既想看出他的想法,又想知道陛下会不会借机发难,也给他扣个什么教子不严的名头。
但出乎群臣意料,姜照并没有再揪着赵之尧父子罪名不放的意思,转而问起了赵恒则:左相今日来上朝,其实是想看朕的笑话吧?
赵恒则恍若初醒,有些呆怔地看向她,含糊道:老臣,不懂陛下的意思。
姜照说的没错,他是想看王寅为难皇帝,更想看百官一起为难皇帝,但今日不仅是王寅没来上朝,皇帝还趁机狠狠打了他的脸,让闹笑话的成了赵家。
他那里还敢多话,生怕皇帝再留了后手。
但姜照显然没有轻易罢休的意思,掸掸袖子坐直了身体,目光缓缓从殿内群臣身上一一扫视,沉默了半晌,才突然开口道:朕今日向众卿坦白一事。
赵恒则心里咯噔一声,顿时明白了她的意思。
果然听姜照字句清晰道:自朕登基以来,群臣不止一次进言,让朕早日大婚,充实后宫,为皇室开枝散叶,也为江山社稷留嗣。
这话一出,还有人觉得陛下是想通了,可还没等心里的小九九打起来,又听她继续道:朕以守孝之名,以年少为由,一推再推,不愿成婚。
但理由和借口终究是有会用尽的时候,朕自己也知道,有些事情拖得了一时,却拖不了一世。
所以朕今日就明确告诉你们,朕不喜欢男人,更不会纳夫生子,日后无论如何,众卿都不要再提起这件事,朕绝不会妥协。
至于子嗣和继承人问题,朕自有决断,会从宗室挑出人选来亲自教养,绝不会辱没了朕自己的名声,也不劳诸位操心了。
分明是一些惊天霹雳之语,她偏偏说得轻描淡写,让一众大臣根本就没反应过来,面面相觑了许久,才逐渐理清了她的意思。
但理清了也不敢随便开口,下意识地在朝上寻找陆苍玉,才想起来最能治得住陛下的那位大元帅现在还在牢里关着,于是又只能齐齐看向了左右丞相。
赵恒则自己抱着团烂摊子,这会儿自然没时间给皇帝落井下石,所以真的能站出来说话的也还是只有右相秦端,齐刷刷的目光直把他盯得浑身发毛。
但他还是得站出来,并且一针见血地问姜照:今天王御史没来,是不是陛下所为?
姜照也不否认,抿唇一笑道:他来不来也没什么区别,左右他来了是他弹劾朕,他不来是朕自己坦白,结果都是一样的。
秦端道:陛下不要偷换概念,这其中的区别可大了。
他长叹了一口气,面对着陛下晚来的叛逆觉得十分头痛,尤其怀念起陆大元帅来。
而姜照面上还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不等秦端开口,便慢悠悠道:朕知道你们一时之间接受不了,回去仔细想想后可能更接受不了,所以朕也没打算多劝你们。
禁卫军就在殿外,谁要是想指着鼻子骂朕,朕听着,骂完直接打入天牢去。
御医院的人也在外头候着,谁要想来死谏,尤其是御史台的人,不是最擅长了?
左右宣政殿里柱子多,也撞得下,至于是直接撞死还是想让御医院抢救一番,就由你们自己做决定吧。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的脸色都绿了。
这也不是商议,而是堵死了所有的路,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皇帝胡来,要么就去选个流程走,至于他们最后是死是活,皇帝好像还真的不怎么在意。
秦端皱起眉,沉声道:陛下如今是什么意思?逼着臣等接受您的任性吗?
朕一没有劳民伤财,二没有触犯国法,只不过是不想委屈自己和不爱的人成婚生子,怎么就能算是任性了呢?姜照反问道。
秦端不管她的歪理,义正言辞道:臣为君尽忠,君予臣大义,两相成就,方得盛世。
陛下今日所为,实非明君之举,您就不怕寒了满殿忠臣的心吗?
满殿忠臣?
姜照从秦端的话里挑了四个字出来,微微一笑道:相爷既然说出这些话来,朕就要同你好好理论理论了,满殿忠臣,是为谁尽忠?
若为大孟江山尽忠,朕此举仅为私念,并不触碰江山利益分毫。若为朕所尽忠,又为何步步紧逼,为朕平添烦恼?
更何况。她顿了一下,意味深长道:你所谓的满殿忠臣,其中真的能当得上这个忠字的有几人,还未必说得准呢。
秦端面上一怔,压着火气道:陛下这就实属胡搅蛮缠了。
两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连大臣们也分为了两派,一派附和秦相,觉得皇帝纯属胡闹,绝对不能纵容。
另一派倒也不至于替姜照说话,只是保持沉默。
毕竟就算是如沈修延之流,一心忠于陛下,唯她马首是瞻,却也没想到她会整出这么一件事儿来。
若是跟着秦相反对,实属违背初心,也相当于是背叛了陛下,但若坚决拥护支持陛下的一切决定,又实在是觉得别扭。
所以干脆闭口不言,让皇帝一个人去和群臣争论,管她能不能争得赢。
作者有话要说:
姜照,大孟朝著名嘴炮选手。
我觉得快完结了吧
第87章 八七
朝会最终是不欢而散,头一回换了皇帝目送群臣。
左右相一个比一个脸色难看,出了殿门一看,果然姜照不是信口开河,禁军统领卓昀手持一柄长枪,身穿甲衣,就站在不远处目眺宣政殿。
另一边则是人手拎着一只药箱的御医们,看起来精神抖擞,是做足了出诊打算。
见秦端眉头紧锁,面黑如墨,赵恒则被姜照搅得乱七八糟的心情居然平复了一些,还有闲心对他阴阳怪气道:自陛下登基起,秦相殚精竭虑,一心拥护,没有半分对不起她,却也没想到最后会是这么个下场吧?
什么下场?
秦端冷着脸,揣起手来斜视着他,陛下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我怎么样,更不会对我的儿孙怎么样,赵相有时间来对我说风凉话,不如回去好好想想你儿孙的下场。
秦端!赵恒则怒喝一声,险些被他气晕过去。
他们二人的动静吸引到不少同僚过来,尤其是赵恒则吼的那一声实在吓人,为了避免明日二相斗殴的风言风语传遍京都,众人连忙把他们俩围住,谨防动手。
与怒目圆睁恨不得生食其肉的赵恒则相比,秦端就显得尤为淡定,低着眉,揣着手,面色平静无波,看起来并没有丝毫恼怒的样子。
赵相儿孙身陷囹圄,难免着急了一些,同僚一场,诸君且留步安慰安慰他,秦某就先行告辞了。他拱了一圈手,从人群中挤出路来,扬长而去。
留下的众人面面相觑,有些当真对赵恒则说起宽慰话,有些则迅速找了借口溜之大吉。
姜照接到群臣离宫的消息之后才从龙椅上站了起来,高盛安伸手去搀扶她,见她终于露出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忙比着大拇指道:陛下方才威严甚重,把大臣们牢牢压制住了,就连秦相也没有多说什么不是?
秦相本来也不是好与人争吵的性子,他怕是想着让朕知难而退呢。
姜照摇摇头,一手按在他臂上借力,一手抚了抚心口,长舒了一口气。
她倒也不是怕,就是慌得很,毕竟唯一能帮她的舅舅早已远在边关,如果秦相当真不顾她的脸面要在殿上给她难堪,姜照孤身一人,怕也是无力抵抗。
不得不说,虽然陆苍玉如今对她与谢锦的关系属于态度不明,还没有完全接受,但姜照还是下意识的想要信任他、依赖他,最起码她能够确定,如果朝上当真有人给她难堪,那么不管是作为大元帅还是作为国舅爷,陆苍玉都一定不会坐视不管。
而今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秦相到底还是没有太难为她,给了她喘息的机会。
但按着姜照对于秦端的了解,这也绝对不是象征着他的妥协,他回去将此事琢磨透了之后,还不知道要给姜照使什么绊子,逼着她看清现实呢。
姜照边走边想,就有些走神儿,直到高盛安出言提醒她抬脚,才发现已经到了御辇前。
恋耽美
王寅着实被她气到,深吸了两口气,才继续道:老臣掌管御史台,是奉太宗皇帝遗命,除了监察百官,亦有劝谏陛下之责!
陛下如今是做错了,老臣既然已经得知,就必然要向陛下谏言,请陛下及时回头,莫要执迷不悟!
朕知道,王卿向来刚正无私,不畏王权。假若朕做错了别的,经王卿谏言,必然再三反省痛改前非,但朕与谢锦相守,未害黎民百姓半分,未伤江山社稷一寸,何须王卿来提醒朕,让朕回头?朕不会回头,也从来不觉得,这是什么错误。
姜照神情冷淡,与态度稍有些激烈的王寅相比,更加显得沉稳冷静。
王寅也向来不是个爱废话的人,见她态度坚决,便知此事绝对不会轻易落地。
于是叩首道:既然陛下执意如此,不听劝告,那就别怪老臣不给陛下留面子了。
明日早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希望陛下对谢锦的情意,依旧能如此坚决。
说完也不等姜照回应,自己站起身来,脊背挺直地离开了御书房。
王寅的话多少是带着些威胁的意思,但直到他的身影完全消失在视线之内,姜照也没有开口挽留,反而轻笑一声,嘀咕道:文武百官?还不如天下万民能唬人。
元祥捧着花茶进来,王寅走了,姜照就自己拿来喝,也算是败败火气。
她冲元祥招了招手,吩咐他:明天别让王寅上朝了,怎么做你自己去想,他好歹是给朕面子的,还知道提前来通知一声,也是一把年纪了,仔细别伤着他。
元祥虽然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但是姜照的意思他还是能听懂的,连忙应了下来,什么也不多问,就匆匆找人办事去了。
姜照嚼了几片茶中花蕊,又唤高盛安:让卓昀来见朕。
第86章 八六
许是听闻了王寅负气离宫的事情,知道今日有早朝,他必然不会善罢甘休,连病了好些时日的赵恒则都带病上朝去了。
可直到皇帝都过来了,也没在殿上见到王寅的人影。
姜照还嘲讽他:左相毕竟年纪大了,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实属正常,这朝上没了朕也照样运转,更何况是你呢?没事儿的话还是多多顾念身子吧。
赵恒则被她说的脸色难看,还得硬挤出笑意来,拱手道:为人臣子,当为陛下分忧解难,臣虽年迈,一日在职,便不敢懈慢。
其实姜照平时偶尔也会借机讽他两句,但赵恒则都只装作听不出来,打打马虎眼,说两句场面话,姜照也不会非得顶着牛角尖儿拉着他不放。
但这回却像蓄意为难,听了他的话不仅没有松口的意思,反而变本加厉斥责道:分忧解难?朕不需要你来分忧解难,管好你们赵家的人,不给朕来找麻烦就够了。
沈修延。她点了个人名,冷着脸问道:朕让你京兆尹协同刑部调查赵承绪强抢民女造成命案一事,到如今进展如何?他可有招供?
回陛下,关于赵承绪仗势欺人,害死民女宋玉娘之事,微臣概以查明,有百姓目击口供、宋父所呈状书,以及赵承绪自己签字画押为证。
但在臣调查此事之时,另有几名百姓到京兆尹呈上状书,所述其曾经未讨之恶行,微臣仍在一一核实。
沈修延抱着笏板站出来,禀完之后,不忘淡淡地看了一眼面色惨白的赵之尧。
姜照神情淡漠,又问道:除了赵承绪本人以外,可有其余牵连?
朕怎么听说,宋玉娘死后其父到京兆尹喊冤未遂,又被人一路追杀,赵承绪一个身无功名的纨绔,恶劣至此,是受了谁的纵容,又是受了谁的庇护?
她这话说的明显,就差把赵家人同流合污写在脸上了。
朝上许多人脸色都不好看,毕竟自从赵太妃出宫之后,姜照对赵家的态度再无掩饰,大家都知道她对赵家有诸多意见,但大约是顾及赵相的地位,也顾念君臣之礼,还从来没有像这般一样直接针对过,难免让赵家一党感到心惊。
沈修延也有些许诧异,毕竟赵承绪害死宋玉娘一事他早就查明,只是因为姜照要牵制赵恒则,才让他收写卷宗,暂时没有将其问罪。
但在今日之前,姜照也没有给他通过什么信儿,让他在今日揭露。
不过他反应还算快,既然陛下说了,他就没有再瞒的理由,直接剑指赵之尧,回陛下,当日宋玉娘因赵承绪而死,宋父到京兆尹喊冤,微臣却没能见他一面。
后来微臣才知道,是赵之尧派人将他带走,以他亲人性命相威胁,让其远离京城勿生是非。
沈修延说着,又看向了赵之尧,冷笑道:宋父心灰意冷,本想离开京城后投河自尽,结果被赵家派去的人一路追杀,反而激起了他求生的欲望。
而我恰好是留了个心眼儿,派了人去保护宋父,才没有让他枉死,看到他以血做墨为女儿写就的状书!
他说的那份状书,早已交到了姜照手中,听他说到此处,姜照便抬了抬手示意。
高盛安从小太监手中接过状书送到了姜照面前,姜照没有接,吩咐道:把这状书拿下去给赵尚书看看,让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读一读,也让大家都了解了解,在某些世家权贵眼中,平民百姓的荣辱、性命,究竟是算什么?草芥吗!
说到最后尾音上扬,可见愤怒。
殿内寂静无声,无一人敢说话,只恨不得连呼吸声都不要有。
高盛安捧着状书下了陛阶,快步走到了赵之尧面前,细声细气道:赵尚书,方才陛下所说的话您也听到了?请大人诵读状书。
赵之尧喉头微动,颤着手接下了状书,还不等打开,就双腿发软地跪到了地上。
陛下他嗓音嘶哑,叩首道:微臣知罪,愿受一切惩罚。但是我儿承绪年少无知,是罪臣作为父亲没有教好他,罪臣愿受千刀万剐之刑,求陛下饶他一命!
说着就往地上用力地磕了几个响头,痛哭流涕。
姜照面不改色,将目光落在了一旁满面怔然的赵恒则身上,开口问道:赵之尧父子二人仗势行凶,目无王法,且赵之尧身负要职,藐视律令罪加一等,作为其父,其祖父,朕想问问左相的意见,当如何判处?
父亲!
赵之尧闻言,立马转向了赵恒则,哀求道:所有罪责由我一力承担,父亲,求您救救绪儿,他还年轻,不能就此丢了性命,父亲,儿子求您了!
他把头磕得哐哐作响,而他面前的赵恒则仿佛被卡住了脖子,面色一会儿黑一会儿白,半晌说不出话来,好像下一秒就会晕过去。
宣政殿平时也会因为朝臣斗嘴而吵吵嚷嚷闹得人头疼,但是看赵家的笑话,姜照不但不头疼,还觉得津津有味,要不是赵恒则实在脸色难看,她还真想再催一催他。
这场闹剧最终是由右相秦端出马制止,他请求陛下先将赵之尧收押,再让京兆尹彻查,看赵之尧除了买凶杀人之外可还有别的罪行,待一切查明之后再行定罪。
姜照拄着龙椅扶手,感觉看戏的兴致被打断,但她也不至于驳了秦端的面子,就点了点头,让殿前侍卫把赵之尧的官帽摘掉拉了下去。
赵承绪做错了事有他爹赵之尧拼死保护,赵之尧做错了事却没见他爹赵恒则多说一个字,满殿朝官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落在了赵恒则身上,既想看出他的想法,又想知道陛下会不会借机发难,也给他扣个什么教子不严的名头。
但出乎群臣意料,姜照并没有再揪着赵之尧父子罪名不放的意思,转而问起了赵恒则:左相今日来上朝,其实是想看朕的笑话吧?
赵恒则恍若初醒,有些呆怔地看向她,含糊道:老臣,不懂陛下的意思。
姜照说的没错,他是想看王寅为难皇帝,更想看百官一起为难皇帝,但今日不仅是王寅没来上朝,皇帝还趁机狠狠打了他的脸,让闹笑话的成了赵家。
他那里还敢多话,生怕皇帝再留了后手。
但姜照显然没有轻易罢休的意思,掸掸袖子坐直了身体,目光缓缓从殿内群臣身上一一扫视,沉默了半晌,才突然开口道:朕今日向众卿坦白一事。
赵恒则心里咯噔一声,顿时明白了她的意思。
果然听姜照字句清晰道:自朕登基以来,群臣不止一次进言,让朕早日大婚,充实后宫,为皇室开枝散叶,也为江山社稷留嗣。
这话一出,还有人觉得陛下是想通了,可还没等心里的小九九打起来,又听她继续道:朕以守孝之名,以年少为由,一推再推,不愿成婚。
但理由和借口终究是有会用尽的时候,朕自己也知道,有些事情拖得了一时,却拖不了一世。
所以朕今日就明确告诉你们,朕不喜欢男人,更不会纳夫生子,日后无论如何,众卿都不要再提起这件事,朕绝不会妥协。
至于子嗣和继承人问题,朕自有决断,会从宗室挑出人选来亲自教养,绝不会辱没了朕自己的名声,也不劳诸位操心了。
分明是一些惊天霹雳之语,她偏偏说得轻描淡写,让一众大臣根本就没反应过来,面面相觑了许久,才逐渐理清了她的意思。
但理清了也不敢随便开口,下意识地在朝上寻找陆苍玉,才想起来最能治得住陛下的那位大元帅现在还在牢里关着,于是又只能齐齐看向了左右丞相。
赵恒则自己抱着团烂摊子,这会儿自然没时间给皇帝落井下石,所以真的能站出来说话的也还是只有右相秦端,齐刷刷的目光直把他盯得浑身发毛。
但他还是得站出来,并且一针见血地问姜照:今天王御史没来,是不是陛下所为?
姜照也不否认,抿唇一笑道:他来不来也没什么区别,左右他来了是他弹劾朕,他不来是朕自己坦白,结果都是一样的。
秦端道:陛下不要偷换概念,这其中的区别可大了。
他长叹了一口气,面对着陛下晚来的叛逆觉得十分头痛,尤其怀念起陆大元帅来。
而姜照面上还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不等秦端开口,便慢悠悠道:朕知道你们一时之间接受不了,回去仔细想想后可能更接受不了,所以朕也没打算多劝你们。
禁卫军就在殿外,谁要是想指着鼻子骂朕,朕听着,骂完直接打入天牢去。
御医院的人也在外头候着,谁要想来死谏,尤其是御史台的人,不是最擅长了?
左右宣政殿里柱子多,也撞得下,至于是直接撞死还是想让御医院抢救一番,就由你们自己做决定吧。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的脸色都绿了。
这也不是商议,而是堵死了所有的路,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皇帝胡来,要么就去选个流程走,至于他们最后是死是活,皇帝好像还真的不怎么在意。
秦端皱起眉,沉声道:陛下如今是什么意思?逼着臣等接受您的任性吗?
朕一没有劳民伤财,二没有触犯国法,只不过是不想委屈自己和不爱的人成婚生子,怎么就能算是任性了呢?姜照反问道。
秦端不管她的歪理,义正言辞道:臣为君尽忠,君予臣大义,两相成就,方得盛世。
陛下今日所为,实非明君之举,您就不怕寒了满殿忠臣的心吗?
满殿忠臣?
姜照从秦端的话里挑了四个字出来,微微一笑道:相爷既然说出这些话来,朕就要同你好好理论理论了,满殿忠臣,是为谁尽忠?
若为大孟江山尽忠,朕此举仅为私念,并不触碰江山利益分毫。若为朕所尽忠,又为何步步紧逼,为朕平添烦恼?
更何况。她顿了一下,意味深长道:你所谓的满殿忠臣,其中真的能当得上这个忠字的有几人,还未必说得准呢。
秦端面上一怔,压着火气道:陛下这就实属胡搅蛮缠了。
两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连大臣们也分为了两派,一派附和秦相,觉得皇帝纯属胡闹,绝对不能纵容。
另一派倒也不至于替姜照说话,只是保持沉默。
毕竟就算是如沈修延之流,一心忠于陛下,唯她马首是瞻,却也没想到她会整出这么一件事儿来。
若是跟着秦相反对,实属违背初心,也相当于是背叛了陛下,但若坚决拥护支持陛下的一切决定,又实在是觉得别扭。
所以干脆闭口不言,让皇帝一个人去和群臣争论,管她能不能争得赢。
作者有话要说:
姜照,大孟朝著名嘴炮选手。
我觉得快完结了吧
第87章 八七
朝会最终是不欢而散,头一回换了皇帝目送群臣。
左右相一个比一个脸色难看,出了殿门一看,果然姜照不是信口开河,禁军统领卓昀手持一柄长枪,身穿甲衣,就站在不远处目眺宣政殿。
另一边则是人手拎着一只药箱的御医们,看起来精神抖擞,是做足了出诊打算。
见秦端眉头紧锁,面黑如墨,赵恒则被姜照搅得乱七八糟的心情居然平复了一些,还有闲心对他阴阳怪气道:自陛下登基起,秦相殚精竭虑,一心拥护,没有半分对不起她,却也没想到最后会是这么个下场吧?
什么下场?
秦端冷着脸,揣起手来斜视着他,陛下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我怎么样,更不会对我的儿孙怎么样,赵相有时间来对我说风凉话,不如回去好好想想你儿孙的下场。
秦端!赵恒则怒喝一声,险些被他气晕过去。
他们二人的动静吸引到不少同僚过来,尤其是赵恒则吼的那一声实在吓人,为了避免明日二相斗殴的风言风语传遍京都,众人连忙把他们俩围住,谨防动手。
与怒目圆睁恨不得生食其肉的赵恒则相比,秦端就显得尤为淡定,低着眉,揣着手,面色平静无波,看起来并没有丝毫恼怒的样子。
赵相儿孙身陷囹圄,难免着急了一些,同僚一场,诸君且留步安慰安慰他,秦某就先行告辞了。他拱了一圈手,从人群中挤出路来,扬长而去。
留下的众人面面相觑,有些当真对赵恒则说起宽慰话,有些则迅速找了借口溜之大吉。
姜照接到群臣离宫的消息之后才从龙椅上站了起来,高盛安伸手去搀扶她,见她终于露出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忙比着大拇指道:陛下方才威严甚重,把大臣们牢牢压制住了,就连秦相也没有多说什么不是?
秦相本来也不是好与人争吵的性子,他怕是想着让朕知难而退呢。
姜照摇摇头,一手按在他臂上借力,一手抚了抚心口,长舒了一口气。
她倒也不是怕,就是慌得很,毕竟唯一能帮她的舅舅早已远在边关,如果秦相当真不顾她的脸面要在殿上给她难堪,姜照孤身一人,怕也是无力抵抗。
不得不说,虽然陆苍玉如今对她与谢锦的关系属于态度不明,还没有完全接受,但姜照还是下意识的想要信任他、依赖他,最起码她能够确定,如果朝上当真有人给她难堪,那么不管是作为大元帅还是作为国舅爷,陆苍玉都一定不会坐视不管。
而今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秦相到底还是没有太难为她,给了她喘息的机会。
但按着姜照对于秦端的了解,这也绝对不是象征着他的妥协,他回去将此事琢磨透了之后,还不知道要给姜照使什么绊子,逼着她看清现实呢。
姜照边走边想,就有些走神儿,直到高盛安出言提醒她抬脚,才发现已经到了御辇前。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50634/3157059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