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养猫-(65)
推荐阅读:虚拟游戏舱【强制】、恶女将醒、【恐怖游戏】人家才没有开外挂(NP)、各种女孩子贴贴(abo+futa注意)、[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崩铁乙女】总合集、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被阴湿男鬼囚禁后、只有鱼知道(包养 强制)、复爱(骨科,1v2)、
谢徽低头不语,谢锦抿唇一笑,走到他耳边说了句悄悄话,谢徽蓦然抬头看向她,见她双眸灵动,还调皮地冲他眨了眨眼睛。
微臣明白了。谢徽轻叹了口气,接受了姜照对于谢卓佑的安排。
因时近正午,姜照和谢锦肯定是要留在谢家用午膳,谢徽就亲自去厨房盯着,让人带谢锦去看望母亲和嫂子,姜照自然也跟了过去。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或是因自己心虚,姜照总感觉谢夫人和谢徽妻子宁芸看自己的眼神都不太对,尤其是谢夫人,总是欲语还休,又颇为无奈的样子。
姜照把这归诸于她们知道了谢锦和自己的关系,想要反对又顾及身份,但从心里是看自己不顺眼的,说不定哪一会儿就要向谢锦施压拆散她们了。
或许是要等谢玉折回来之后?
姜照越想,眉头就锁的越紧,也压根儿没注意到谢家的女人们都谈了些什么。
宁芸身子重,坐靠在床头休息,谢夫人和谢锦在一旁陪着她,姜照觉得自己多余,和她们寒暄几句后就自觉坐远了陪谢卓佑玩几个小木人。
陛下看起来心情不好,是你招惹她了?
谢夫人远远看了姜照一眼,见她眉头紧锁,虽是在盯着谢卓佑,但显然已经走了神。
听了母亲的疑问,谢锦忍不住轻笑一声,压低了嗓音道:我才没有招惹她,估摸着是怕爹爹回来之后找她要女儿吧。
宁芸摸着圆滚滚的腹部,见她们俩都小声说话,于是也有样学样,低声问谢锦:锦娘,你既然已经说服了阿爹,为何不对陛下如实相告,还让她在这儿心惊胆战?
谢锦挑了挑眉,轻描淡写道:她既然喜欢藏着掖着,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告诉我,我就也让她尝尝被瞒着的滋味儿,最好等爹爹回来,再甩几个脸色给她看。
那毕竟是陛下,并非一般的女儿家,你可不要恃宠而骄。谢夫人露出不赞同的神色,拉住了谢锦的手,意味深长道:你既然下定了决心,也说服了你爹,娘亲也不会执意反对。
但是锦娘,陛下尚年少,心性不稳,谁也不能保证她对你的好能到什么时候,你也不是小孩子了,这多年风雨催你长大,还是要为长远考虑呀。
阿娘放心,您说的这些我都懂,也知道该如何与她相处。谢锦伸手拍了拍母亲的手背,以作安抚,又出言向她保证。
她知道母亲是担心自己的将来,也并不想把姜照待自己的好执意灌输给母亲,毕竟感情一事,的确不足为他人道,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些偏爱和长久,她自己懂就足够了。
又说了会儿话,前院有下人来报,说老爷已经回府了。
姜照突然站起身来,惹得谢锦回头看她,问道:怎么了?你是想在这儿等爹爹来见你,还是自己去前厅见他?
自然是我去见他,哪有劳烦长辈的道理?
姜照提了一口气,面上表情没什么波动,掩在袖下的手却悄悄攥成了拳头。
她已经做好了要被谢玉折责斥为难的准备,毕竟在她心里,她这位泰山可比赵家那帮子人要难对付得多,而她对陆苍玉使的手段,在谢玉折这里也根本行不通。
但出乎意料的,谢玉折见了她和谢锦一起出现,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态度,好似前些日子满京城里的风言风语根本没飘进他耳朵里一样。
甚至用午膳的时候还亲自给她布了菜。
姜照有些受宠若惊,一顿饭吃得忐忑不安,饭后谢玉折邀她去书房谈话,她看向谢锦,满眼都写着不情不愿,希望谢锦能想法子救救她。
结果谢锦不仅没有要帮她说话的意思,还直接假装看不懂她的暗示,直接牵着谢卓佑上街去了,姜照想拦却找不到借口,只能让元祥替她跟了上去。
今日本来不想谈公务,谢卿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和朕商量?
姜照坐着,谢玉折站着,她微微抬头看着眼前面色肃然一本正经的老丈人,忍不住动了动身子,挺直腰背,等待接受未知的审判。
然而谢玉折既没有对她苦口婆心地劝谏,也没有破口大骂的冲动,只是走到了书桌前,从上面捡起一个无字信封,转身将它递给了姜照。
这是什么?姜照低头看了一眼,没敢接,生怕是什么要辞官的文书。
谢玉折却道:这是锦娘给臣写了十八封书信换来的东西,让臣务必亲手交给陛下,陛下确定不打开来看一看吗?
姜照眼睫一颤,抿着唇接过信封,却没有立刻打开。
对于谢锦没能出宫,却往家里写了信的事情,姜照并不知情。
她稍微想了一下,就知道必然是元祥帮忙传的信,对此她也没有什么不悦情绪,只是有些尴尬。
亏得她又藏又掖,生怕被谢锦知情造成困扰,却原来谢锦早就门儿清,只不过是配合着她做戏而已,姜照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做个什么表情。
她低头看向自己手中捏着的信封,尝试着猜测了一下,却并没有找出门道来,更猜不出谢锦用十八封信能从谢玉折手中换来什么。
难不成松了口,把女儿交给她了?
姜照心中一动,打开信封取出了里面的书信,稍微有些急切地展开一阅。
当头的两个字,直接定住了她的眼神。
婚书。
作者有话要说:
以后再写女帝,俺一定要写一个狂炫酷拽吊炸天的,看谁不顺眼就揍谁,绝不受窝囊气。
第92章 九二
回宫的路上,姜照一直有些恍惚。
谢锦频频看向她,本以为过一会儿就该回神了,却没想到马车都要到宫门了,她还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让谢锦忍不住担忧起来。
难不成谢玉折真对她使了脸色,说了难听的话?
谢锦稍有踌躇,还是拉着姜照的袖子问出了口:方才在书房,爹爹为难你了?
嗯?没有。姜照回过神来,轻轻摇了下头,正因为他对我没有半分斥责之意,我这心里才觉得有些发怵,倒还不如舅舅那般折腾一番,让我求个心安。
她抬眼看向谢锦,撇了撇嘴道:我倒是不知你什么时候往家里递了十八封信,还一味傻瞒着呢,你是不是在心里笑话我了?
我哪里敢笑话你?谢锦往她身边贴了贴,故意质问她:少来倒打一耙,难道不是你瞒我在先?如果不是我无意发觉,你是从没打算要告诉我呀?
姜照连忙解释道:我不是没打算告诉你,只是想着一切已成定局,何必多一人徒增烦恼?
况且如今,也没出什么大乱子,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咱们关起门来过日子,也与从前无甚差别。只是你爹那边,我的确还没想到该如何面对他
她伸手摸到袖口,将收叠整齐的婚书取出来,那是谢玉折亲手所写,字迹俊逸非凡,连个多余墨点也没有,足可见用心之处。
婚书上写着姜照和谢锦的名字,皇帝之名有民间避讳的规矩,姜照登基的时候觉得照字太寻常,平白给百姓添麻烦,就没有定下讳字,不过谢玉折身为人臣,还是恪守规矩,写她名字的时候,底下少添了一笔点。
姜照越看越别扭,觉得这委实是唯一的不足,本想让谢玉折当场补上去,但看他虽然没有为难之意,但也有抵触之情,就没敢开口要求。
这会儿就把婚书按进了谢锦怀里,叮嘱她:回宫后,记得把我的名字补全。
虽然婚书是谢锦求谢玉折写的,但也是由谢玉折直接交给的姜照,她自己还未看过。
看完后才明白姜照是什么意思。
其实多一点少一点,谢锦并不怎么在意,毕竟这份婚书的唯一意义也只是代表着谢玉折的认同,既然目的达到,一些细微的瑕疵之处完全可以忽略。
而且文人避讳,再寻常不过,更何况谢玉折还是朝中官员。
不过既然姜照在意,谢锦也不会多说什么,将婚书收好,就算是答应了她的要求。
其实你想的也没错,我能力有限,即便你对我没有任何隐瞒,我也无法去以站在你旁边的身份,去说服天下臣民。
婚书的出现并没有彻底打断谢锦的思绪,她低头看着马车中间散发着融融暖意的小铜炉,嗓音轻缓地和姜照说话,好像只是在谈论一件寻常小事一般。
姜照垂着眼,小声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你也不要曲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在因为帮不上忙而自惭形秽。
只是我想,纵有你为我遮风挡雨,我也不能坐享其成,别人的想法我是无法左右,但是在我阿爹那里,我说话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虽然多少有些对不住他,但也确实没有办法。
想到父亲好不容易结束流放回到了京城,自己却不仅没有好好孝顺,还让他焦头烂额有苦难言,谢锦心里对谢玉折自然有愧疚之意。
姜照见她神情低落,正想开口劝慰,忽而又想起自己是怎么应付陆苍玉的,相较于谢锦对谢玉折,她对陆苍玉也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以手抚额,反思了片刻。
你爹告诉我,他其实早就发现了咱们俩之间的关系不寻常,只是他不想多加干涉,想让你自己知难而退。
但却没想到你会如此坚决,为了讨一封婚书给我,怕是要把生来二十余年的才思用尽了。姜照扭头看向谢锦,又缓缓开口道。
她伸长手臂圈住了谢锦的腰身,亲昵地蹭了蹭她的面颊,带着些狡黠道:反正事已至此,你也不必想太多了,岳父这段时间来为我尽心尽力,多的还是看在你的面子上,以后我必然也是要好好孝敬他的,把你对他的亏欠,一并弥补了。
谢锦伸手拧住她的一边脸颊,带着三分威胁道:不要说什么弥补不弥补了,阿爹说已有好些朝臣回头上朝,你却不给人家留位置了?
这些任性还是收起来为好,赵家党羽虽多,也不是都做过坏事,得饶人处且饶人,既能得一个宽宏名声,也能让阿爹少费些心。
对于赵家人及其党羽,我的确是有想要一网打尽的意思,不过既然岳父和你告了状,我自然还是要给他些面子。姜照不情不愿地开了口。
她是记仇,更是想要震慑,省得一个赵家倒了后面再出现别的赵家。
但谢玉折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姜照手底下的人足够用,但多数都是初出茅庐,自然没有那些浸淫官场多年的老滑头用着顺手。
姜照松了口,次日就下了几道圣旨,让一些及时回头表忠心,又与赵家实际牵连不大的大臣官复原职,顺便正式把谢玉折提回了吏部尚书之位。
至于另一个难搞的秦相,林观现身宫中祭典足以表明他对今上的认可,也直接象征了天下文人归心,作为他亲传弟子的右相秦端,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而在秦相犹豫未定之时,姜照又亲口向他保证,虽然自己不打算纳夫生子,但也不会布告天下册封谢锦为后,逼着文武百官和天下人去称一声千岁。
秦端沉思片刻,长叹一口气,终于妥协。
于是随着嘉平三年冬日,京都的第一场大雪落下之时,由姜照自己挑起来的群臣罢朝事件终于悄无声息地走到了终点,整个朝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姜照打算年后再清算赵家,暂时也没有对赵恒则做出什么处理,但他一病不起,空负左相之名,却已有许久不曾上朝了。
十二月中旬,年关愈近,戍守大孟与南蛮边界克阳关的将领陆珂接到了皇帝密函,突袭南蛮边境,主动发起进攻,这场避无可避的战事,终于正式击响了战鼓。
几乎每一日都有最新消息传到宫里,或是捷报,或是请旨,或是单纯陈述战事,虽然最后落的是陆珂印信,但是那些熟悉的字迹和陈词,一看就是出自陆苍玉手下。
姜照的心彻底定了下来。
虽然她没有直说,但满朝已无人不知,所谓关在天牢等候发落的陆大元帅,早已不知何时跑到了边关造势,这舅甥俩一心对外,压根儿也看不出什么有了隔阂的样子。
而因战事未停,宫中年宴也少了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姜照本来打算带谢锦出席,但被她婉拒了,毕竟她心知肚明,群臣现在的不反对只是屈从于无奈,而并非是从心里接纳她,她也实在没必要去找什么不痛快。
于是这份不痛快就给了姜照,谢锦与康王妃一起领着姜晗,在熙和宫与姜溪、青时姑姑以及元祥等人在一块儿,也算是过了个热热闹闹的年。
姜晗年幼,熬不住夜,很快在娘亲怀里睡去,康王妃搂着她不舍得撒手,谢锦就做主让人收拾了她从前住过的那间偏殿,让王妃带着姜晗留宿了。
临近子时,姜照的御驾才回了寝宫。
所有的热闹皆已散去,谢锦坐在灯下绣花,金豆打着呼噜趴在她脚边,听闻动静声格外敏锐地抬起头来探看,瞧见是熟悉的人之后,才又趴回了原来位置。
姜照饮了些酒,面色酡红,眯着眼看向那只疑神疑鬼的小狸奴,过去伸脚赶它走,小狸奴炸起毛来,伸出前爪不断扑打着她的衣摆。
你又闹它做什么?
谢锦听见动静,放下绣品将金豆抱起在怀里安抚,不太高兴地瞪了姜照一眼。
姜照扁着嘴走到龙床边坐下,哼哼唧唧地嚷嚷头痛,时不时拿眼瞥向谢锦,见她看过来,又迅速收回目光,趴伏着身子把脑袋往被子里埋。
谢锦无奈,矮身将金豆放走,倒了杯热茶走过去坐在她身侧。
少装模作样了,明儿一早还有祭祀大典,快去洗漱更衣就寝,不要耽搁时间。
伸手拍了拍姜照,姜照又道:我和王妃约好了,明日带阿圆出趟宫,去护国寺祈福,然后我回谢家陪爹娘过年,过几日再回宫里来。
话音刚落,姜照猛然把埋进被子里的脑袋拔了出来,露出格外委屈的神色,不陪我赴年宴,不陪我去祭祖,还要把我一个人扔在宫里?
谢锦不吃她这一套,把手中的茶盏塞给她,淡淡道:我平时也不怎么出宫,趁着过年尽尽孝心不是应当?况且也去不了几天。
姜照又要说话,被谢锦伸手捂住了嘴,这事儿没得商量,你也不要胡搅蛮缠,省得我阿爹又要对你有意见了。你自己收拾一下,我去给你打水来,洗漱完就歇了罢。
说完就起身出了殿门,留下姜照一个人捧着茶盏生闷气。
次日新年祭祀大典,姜照起得早,谢锦也不晚。
她们收拾的时候康王妃带着姜晗来给姜照请安,清元殿那边一早送来了新衣,姜晗穿一身红色,衬得一张圆乎乎的小脸儿喜气洋洋,康王妃都忍不住说:这孩子被陛下养得很好。
是锦娘的功劳,她比朕心细,和晗儿相处的也好,皇婶也该放心了。
姜照被宫人们伺候着穿上厚重华丽的冕服,更显得沉稳庄重许多,单是坐在那儿,纵是神情和缓,亦有不怒自威的气势,令人不敢冒犯。
她叫了姜晗的名字,姜晗却不敢靠近她,总觉得她变得有些陌生了。
王妃看起来有些尴尬,嗫嚅着道:这孩子生来就有些胆小,陛下与她相处过,也该是知道的,其实宗室子嗣众多,陛下不妨再斟酌一二?
朕从前胆子也不大,再养养就好了,皇婶无需质疑朕的眼光。
姜照站起身来,走过去摸了摸姜晗的脑袋,没有再继续这个问题,回身嘱咐谢锦:还是让小元子跟着伺候,代朕向父母兄嫂问好,如今天寒,你千万仔细身子,不要着了凉。
恋耽美
微臣明白了。谢徽轻叹了口气,接受了姜照对于谢卓佑的安排。
因时近正午,姜照和谢锦肯定是要留在谢家用午膳,谢徽就亲自去厨房盯着,让人带谢锦去看望母亲和嫂子,姜照自然也跟了过去。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或是因自己心虚,姜照总感觉谢夫人和谢徽妻子宁芸看自己的眼神都不太对,尤其是谢夫人,总是欲语还休,又颇为无奈的样子。
姜照把这归诸于她们知道了谢锦和自己的关系,想要反对又顾及身份,但从心里是看自己不顺眼的,说不定哪一会儿就要向谢锦施压拆散她们了。
或许是要等谢玉折回来之后?
姜照越想,眉头就锁的越紧,也压根儿没注意到谢家的女人们都谈了些什么。
宁芸身子重,坐靠在床头休息,谢夫人和谢锦在一旁陪着她,姜照觉得自己多余,和她们寒暄几句后就自觉坐远了陪谢卓佑玩几个小木人。
陛下看起来心情不好,是你招惹她了?
谢夫人远远看了姜照一眼,见她眉头紧锁,虽是在盯着谢卓佑,但显然已经走了神。
听了母亲的疑问,谢锦忍不住轻笑一声,压低了嗓音道:我才没有招惹她,估摸着是怕爹爹回来之后找她要女儿吧。
宁芸摸着圆滚滚的腹部,见她们俩都小声说话,于是也有样学样,低声问谢锦:锦娘,你既然已经说服了阿爹,为何不对陛下如实相告,还让她在这儿心惊胆战?
谢锦挑了挑眉,轻描淡写道:她既然喜欢藏着掖着,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告诉我,我就也让她尝尝被瞒着的滋味儿,最好等爹爹回来,再甩几个脸色给她看。
那毕竟是陛下,并非一般的女儿家,你可不要恃宠而骄。谢夫人露出不赞同的神色,拉住了谢锦的手,意味深长道:你既然下定了决心,也说服了你爹,娘亲也不会执意反对。
但是锦娘,陛下尚年少,心性不稳,谁也不能保证她对你的好能到什么时候,你也不是小孩子了,这多年风雨催你长大,还是要为长远考虑呀。
阿娘放心,您说的这些我都懂,也知道该如何与她相处。谢锦伸手拍了拍母亲的手背,以作安抚,又出言向她保证。
她知道母亲是担心自己的将来,也并不想把姜照待自己的好执意灌输给母亲,毕竟感情一事,的确不足为他人道,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些偏爱和长久,她自己懂就足够了。
又说了会儿话,前院有下人来报,说老爷已经回府了。
姜照突然站起身来,惹得谢锦回头看她,问道:怎么了?你是想在这儿等爹爹来见你,还是自己去前厅见他?
自然是我去见他,哪有劳烦长辈的道理?
姜照提了一口气,面上表情没什么波动,掩在袖下的手却悄悄攥成了拳头。
她已经做好了要被谢玉折责斥为难的准备,毕竟在她心里,她这位泰山可比赵家那帮子人要难对付得多,而她对陆苍玉使的手段,在谢玉折这里也根本行不通。
但出乎意料的,谢玉折见了她和谢锦一起出现,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态度,好似前些日子满京城里的风言风语根本没飘进他耳朵里一样。
甚至用午膳的时候还亲自给她布了菜。
姜照有些受宠若惊,一顿饭吃得忐忑不安,饭后谢玉折邀她去书房谈话,她看向谢锦,满眼都写着不情不愿,希望谢锦能想法子救救她。
结果谢锦不仅没有要帮她说话的意思,还直接假装看不懂她的暗示,直接牵着谢卓佑上街去了,姜照想拦却找不到借口,只能让元祥替她跟了上去。
今日本来不想谈公务,谢卿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和朕商量?
姜照坐着,谢玉折站着,她微微抬头看着眼前面色肃然一本正经的老丈人,忍不住动了动身子,挺直腰背,等待接受未知的审判。
然而谢玉折既没有对她苦口婆心地劝谏,也没有破口大骂的冲动,只是走到了书桌前,从上面捡起一个无字信封,转身将它递给了姜照。
这是什么?姜照低头看了一眼,没敢接,生怕是什么要辞官的文书。
谢玉折却道:这是锦娘给臣写了十八封书信换来的东西,让臣务必亲手交给陛下,陛下确定不打开来看一看吗?
姜照眼睫一颤,抿着唇接过信封,却没有立刻打开。
对于谢锦没能出宫,却往家里写了信的事情,姜照并不知情。
她稍微想了一下,就知道必然是元祥帮忙传的信,对此她也没有什么不悦情绪,只是有些尴尬。
亏得她又藏又掖,生怕被谢锦知情造成困扰,却原来谢锦早就门儿清,只不过是配合着她做戏而已,姜照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做个什么表情。
她低头看向自己手中捏着的信封,尝试着猜测了一下,却并没有找出门道来,更猜不出谢锦用十八封信能从谢玉折手中换来什么。
难不成松了口,把女儿交给她了?
姜照心中一动,打开信封取出了里面的书信,稍微有些急切地展开一阅。
当头的两个字,直接定住了她的眼神。
婚书。
作者有话要说:
以后再写女帝,俺一定要写一个狂炫酷拽吊炸天的,看谁不顺眼就揍谁,绝不受窝囊气。
第92章 九二
回宫的路上,姜照一直有些恍惚。
谢锦频频看向她,本以为过一会儿就该回神了,却没想到马车都要到宫门了,她还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让谢锦忍不住担忧起来。
难不成谢玉折真对她使了脸色,说了难听的话?
谢锦稍有踌躇,还是拉着姜照的袖子问出了口:方才在书房,爹爹为难你了?
嗯?没有。姜照回过神来,轻轻摇了下头,正因为他对我没有半分斥责之意,我这心里才觉得有些发怵,倒还不如舅舅那般折腾一番,让我求个心安。
她抬眼看向谢锦,撇了撇嘴道:我倒是不知你什么时候往家里递了十八封信,还一味傻瞒着呢,你是不是在心里笑话我了?
我哪里敢笑话你?谢锦往她身边贴了贴,故意质问她:少来倒打一耙,难道不是你瞒我在先?如果不是我无意发觉,你是从没打算要告诉我呀?
姜照连忙解释道:我不是没打算告诉你,只是想着一切已成定局,何必多一人徒增烦恼?
况且如今,也没出什么大乱子,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咱们关起门来过日子,也与从前无甚差别。只是你爹那边,我的确还没想到该如何面对他
她伸手摸到袖口,将收叠整齐的婚书取出来,那是谢玉折亲手所写,字迹俊逸非凡,连个多余墨点也没有,足可见用心之处。
婚书上写着姜照和谢锦的名字,皇帝之名有民间避讳的规矩,姜照登基的时候觉得照字太寻常,平白给百姓添麻烦,就没有定下讳字,不过谢玉折身为人臣,还是恪守规矩,写她名字的时候,底下少添了一笔点。
姜照越看越别扭,觉得这委实是唯一的不足,本想让谢玉折当场补上去,但看他虽然没有为难之意,但也有抵触之情,就没敢开口要求。
这会儿就把婚书按进了谢锦怀里,叮嘱她:回宫后,记得把我的名字补全。
虽然婚书是谢锦求谢玉折写的,但也是由谢玉折直接交给的姜照,她自己还未看过。
看完后才明白姜照是什么意思。
其实多一点少一点,谢锦并不怎么在意,毕竟这份婚书的唯一意义也只是代表着谢玉折的认同,既然目的达到,一些细微的瑕疵之处完全可以忽略。
而且文人避讳,再寻常不过,更何况谢玉折还是朝中官员。
不过既然姜照在意,谢锦也不会多说什么,将婚书收好,就算是答应了她的要求。
其实你想的也没错,我能力有限,即便你对我没有任何隐瞒,我也无法去以站在你旁边的身份,去说服天下臣民。
婚书的出现并没有彻底打断谢锦的思绪,她低头看着马车中间散发着融融暖意的小铜炉,嗓音轻缓地和姜照说话,好像只是在谈论一件寻常小事一般。
姜照垂着眼,小声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你也不要曲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在因为帮不上忙而自惭形秽。
只是我想,纵有你为我遮风挡雨,我也不能坐享其成,别人的想法我是无法左右,但是在我阿爹那里,我说话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虽然多少有些对不住他,但也确实没有办法。
想到父亲好不容易结束流放回到了京城,自己却不仅没有好好孝顺,还让他焦头烂额有苦难言,谢锦心里对谢玉折自然有愧疚之意。
姜照见她神情低落,正想开口劝慰,忽而又想起自己是怎么应付陆苍玉的,相较于谢锦对谢玉折,她对陆苍玉也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以手抚额,反思了片刻。
你爹告诉我,他其实早就发现了咱们俩之间的关系不寻常,只是他不想多加干涉,想让你自己知难而退。
但却没想到你会如此坚决,为了讨一封婚书给我,怕是要把生来二十余年的才思用尽了。姜照扭头看向谢锦,又缓缓开口道。
她伸长手臂圈住了谢锦的腰身,亲昵地蹭了蹭她的面颊,带着些狡黠道:反正事已至此,你也不必想太多了,岳父这段时间来为我尽心尽力,多的还是看在你的面子上,以后我必然也是要好好孝敬他的,把你对他的亏欠,一并弥补了。
谢锦伸手拧住她的一边脸颊,带着三分威胁道:不要说什么弥补不弥补了,阿爹说已有好些朝臣回头上朝,你却不给人家留位置了?
这些任性还是收起来为好,赵家党羽虽多,也不是都做过坏事,得饶人处且饶人,既能得一个宽宏名声,也能让阿爹少费些心。
对于赵家人及其党羽,我的确是有想要一网打尽的意思,不过既然岳父和你告了状,我自然还是要给他些面子。姜照不情不愿地开了口。
她是记仇,更是想要震慑,省得一个赵家倒了后面再出现别的赵家。
但谢玉折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姜照手底下的人足够用,但多数都是初出茅庐,自然没有那些浸淫官场多年的老滑头用着顺手。
姜照松了口,次日就下了几道圣旨,让一些及时回头表忠心,又与赵家实际牵连不大的大臣官复原职,顺便正式把谢玉折提回了吏部尚书之位。
至于另一个难搞的秦相,林观现身宫中祭典足以表明他对今上的认可,也直接象征了天下文人归心,作为他亲传弟子的右相秦端,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而在秦相犹豫未定之时,姜照又亲口向他保证,虽然自己不打算纳夫生子,但也不会布告天下册封谢锦为后,逼着文武百官和天下人去称一声千岁。
秦端沉思片刻,长叹一口气,终于妥协。
于是随着嘉平三年冬日,京都的第一场大雪落下之时,由姜照自己挑起来的群臣罢朝事件终于悄无声息地走到了终点,整个朝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姜照打算年后再清算赵家,暂时也没有对赵恒则做出什么处理,但他一病不起,空负左相之名,却已有许久不曾上朝了。
十二月中旬,年关愈近,戍守大孟与南蛮边界克阳关的将领陆珂接到了皇帝密函,突袭南蛮边境,主动发起进攻,这场避无可避的战事,终于正式击响了战鼓。
几乎每一日都有最新消息传到宫里,或是捷报,或是请旨,或是单纯陈述战事,虽然最后落的是陆珂印信,但是那些熟悉的字迹和陈词,一看就是出自陆苍玉手下。
姜照的心彻底定了下来。
虽然她没有直说,但满朝已无人不知,所谓关在天牢等候发落的陆大元帅,早已不知何时跑到了边关造势,这舅甥俩一心对外,压根儿也看不出什么有了隔阂的样子。
而因战事未停,宫中年宴也少了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姜照本来打算带谢锦出席,但被她婉拒了,毕竟她心知肚明,群臣现在的不反对只是屈从于无奈,而并非是从心里接纳她,她也实在没必要去找什么不痛快。
于是这份不痛快就给了姜照,谢锦与康王妃一起领着姜晗,在熙和宫与姜溪、青时姑姑以及元祥等人在一块儿,也算是过了个热热闹闹的年。
姜晗年幼,熬不住夜,很快在娘亲怀里睡去,康王妃搂着她不舍得撒手,谢锦就做主让人收拾了她从前住过的那间偏殿,让王妃带着姜晗留宿了。
临近子时,姜照的御驾才回了寝宫。
所有的热闹皆已散去,谢锦坐在灯下绣花,金豆打着呼噜趴在她脚边,听闻动静声格外敏锐地抬起头来探看,瞧见是熟悉的人之后,才又趴回了原来位置。
姜照饮了些酒,面色酡红,眯着眼看向那只疑神疑鬼的小狸奴,过去伸脚赶它走,小狸奴炸起毛来,伸出前爪不断扑打着她的衣摆。
你又闹它做什么?
谢锦听见动静,放下绣品将金豆抱起在怀里安抚,不太高兴地瞪了姜照一眼。
姜照扁着嘴走到龙床边坐下,哼哼唧唧地嚷嚷头痛,时不时拿眼瞥向谢锦,见她看过来,又迅速收回目光,趴伏着身子把脑袋往被子里埋。
谢锦无奈,矮身将金豆放走,倒了杯热茶走过去坐在她身侧。
少装模作样了,明儿一早还有祭祀大典,快去洗漱更衣就寝,不要耽搁时间。
伸手拍了拍姜照,姜照又道:我和王妃约好了,明日带阿圆出趟宫,去护国寺祈福,然后我回谢家陪爹娘过年,过几日再回宫里来。
话音刚落,姜照猛然把埋进被子里的脑袋拔了出来,露出格外委屈的神色,不陪我赴年宴,不陪我去祭祖,还要把我一个人扔在宫里?
谢锦不吃她这一套,把手中的茶盏塞给她,淡淡道:我平时也不怎么出宫,趁着过年尽尽孝心不是应当?况且也去不了几天。
姜照又要说话,被谢锦伸手捂住了嘴,这事儿没得商量,你也不要胡搅蛮缠,省得我阿爹又要对你有意见了。你自己收拾一下,我去给你打水来,洗漱完就歇了罢。
说完就起身出了殿门,留下姜照一个人捧着茶盏生闷气。
次日新年祭祀大典,姜照起得早,谢锦也不晚。
她们收拾的时候康王妃带着姜晗来给姜照请安,清元殿那边一早送来了新衣,姜晗穿一身红色,衬得一张圆乎乎的小脸儿喜气洋洋,康王妃都忍不住说:这孩子被陛下养得很好。
是锦娘的功劳,她比朕心细,和晗儿相处的也好,皇婶也该放心了。
姜照被宫人们伺候着穿上厚重华丽的冕服,更显得沉稳庄重许多,单是坐在那儿,纵是神情和缓,亦有不怒自威的气势,令人不敢冒犯。
她叫了姜晗的名字,姜晗却不敢靠近她,总觉得她变得有些陌生了。
王妃看起来有些尴尬,嗫嚅着道:这孩子生来就有些胆小,陛下与她相处过,也该是知道的,其实宗室子嗣众多,陛下不妨再斟酌一二?
朕从前胆子也不大,再养养就好了,皇婶无需质疑朕的眼光。
姜照站起身来,走过去摸了摸姜晗的脑袋,没有再继续这个问题,回身嘱咐谢锦:还是让小元子跟着伺候,代朕向父母兄嫂问好,如今天寒,你千万仔细身子,不要着了凉。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50634/315706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