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WAV > 穿越 > 古代种田奋斗史 > 方瑜-格格党(71)

方瑜-格格党(71)

推荐阅读:【快穿】我什么都可以乾了這杯辣椒十夜岂不尔思离婚前老公被穿了[ABO]捕杀欲念NPH【HP同人】也许是万人迷nph只有鱼知道(包养 强制)只想要你的保护而已强势的他

    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去改,两相煎熬,李如娘的身子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反应,很快瘦弱了下来。
    杨稔看着担忧,这个孩子调皮些,反应大,不过如娘你得尽量多吃一些,不然不仅对孩子不好,对你自己的身子也不好。
    李如娘柔柔的应下,媳妇知道,只要有胃口就会吃东西的。
    想吃什么就跟吴婶说,让她去买菜来做,别亏了身子,有想吃的小食叫小景或者丫鬟去买。生孩子是鬼门关,这个儿媳还成,对知行和康康都有长嫂的样,也并不小气,杨稔没有换儿媳的想法,不由得多关切了几句。
    婆媳俩说了许久的话,多是杨稔在说怀孕的注意,虽上次说了,但隔了快两年,有些禁忌不一定还记得住。
    婆婆说了这么久,都没说到要给丈夫安排通房,也没有一句暗示自己的,只是关心她和孩子,李如娘稍稍安心。
    或许,婆婆还没注意到,她就也装不知道,或许之后婆婆会对她不满,但比起婆婆的不满,她更不想让旁人分享自己的丈夫。
    她会替丈夫生儿育女,会照顾丈夫衣食住行,没必要多个女人。
    第120章 准备
    儿媳这是第二次有孕, 又有三个下人伺候,其中一个是有经验的奶娘,度过胎像不稳的前三月, 杨稔就没再过多关注, 反而是女儿的亲事比较着急。
    虽然自家男人说不用急着给女儿定亲,可今年女儿就十六了,在京城,疼女儿的会多留一些时日, 可也是十七八岁就成亲的, 绝不会晚于十八,否则便会被旁人认为是有什么毛病, 会被人说三道四。
    她跟她男人不会在意, 但女儿还小,脸皮薄, 杨稔不想让女儿被说道。
    是以开春,大儿子去教书前,杨稔叫住他,叮嘱道:你也知道,年前你大族叔岳家给他家孙子提亲,听说他有时也会过去跟着学,你多注意注意, 瞧瞧他的为人如何。
    妹妹到了定亲的年纪, 这两年就要说亲了, 陈知景是知道的,他也很疼妹妹,便是他娘不叮嘱,他也是要注意的, 娘,你放心,儿子会好好打听的。
    至于知行,还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年轻气盛,喜欢直言不讳,杨稔怕他说漏嘴,叫太多的人知道不好,女方打听男方是人之常情,但还是隐秘些的好。
    只就算如今还没有定下亲事,康康的嫁妆也是要准备起来的。
    儿媳的嫁妆丰厚,她爹毕竟是当了许多年的父母官,攒下家财并不意外,自家不如亲家这是正常的,可嫁妆也不能太差。
    许多大户人家,女儿的嫁妆都是从出生就开始准备,自家是不如了,但杨稔在女儿十岁后也开始着手准备,只是那时没想到这样快搬来京城,一些常用的家具都白打了,好在布料放久了就旧了,杨稔便想着等定了亲再买,没花太多银子。
    如今来到京城,杨稔便注意着京城姑娘的嫁妆是如何准备的,两边地方不同,准备的东西也是不同,若是女儿定的是京城人士,那么嫁妆她也就按照京城的风俗来准备。
    康康的嫁妆,咱们拿出多少银子准备合适?唯一的女儿,杨稔希望她出嫁风风光光,嫁妆丰厚,只是到底多少算丰厚,她如今已是摸不清了,想看看自家男人有什么想法。
    先暂定六百两吧,六六大顺,压箱底一百两银子,五百两来给她添置嫁妆,看看最后定亲的人家如何,再看看是否需要多添一些。
    如今自家在京城居住,一年五十两租子,各项花销下来,百两银子是要的,小景日后或许还得用银子,也不敢全部给女儿,还是要留几百两备用的。
    再给女儿买一个壮实的婆子吧,咱家如今才将将起步,若是康康定亲的人家是有官位的,都会觉得咱家高攀了,小景毕竟没有品级,就怕那些后宅妇人看不上,心里瞧不起康康,面上却很热情,那样康康嫁过去是要吃亏的,若是康康受欺负,还能有个帮手,至于什么不孝公婆,我是不在意的。
    越是高门大户就越多规矩,杨稔自个没怎么受规矩的管束,但儿媳是自小被管束着,她有时看着也替她觉得累,但这些是大户人家要遵守的,否则吃了闷亏还没处说理。
    杨稔改变不了,她也不想将女儿低嫁,平贱夫妻百事衰,若是嫁个还不如自家的,有什么意思,她还不如就一直养着女儿别出嫁,只可惜这世道不能这样做。
    但女儿若是受了委屈,夫家还没有悔改,她不管怎么说也要将女儿接回来,不过这时候想这些不吉利,还是想些好的。
    这些日子就叫儿媳教教康康规矩吧,婆子我去买,但有些规矩,是要学着的。女儿之前学的只是仪态,规矩之类任娘子应当只是顺便教教,还是让儿媳好好教教。
    商量好,陈如松便出门找牙人,左右这会无事,刚好将事情跟儿媳说说。
    杨稔走到东厢房,这会李如娘正坐着绣花,打算给丈夫做个荷包。
    见到婆婆过来,她脸上浮上笑容,连忙站起身来说道:娘过来啦,快请坐。
    杨稔带着亲和的笑容,不用起,你有孕在身,坐着就好。
    娘过来可是有什么事?唤我去正房就好。李如娘恭敬道。
    是有个小事,我过来说就是,你小妹到定亲的年纪了,我跟你爹打算给她定个跟咱家差不多的,但康康没学什么规矩,我想着请如娘你闲暇时教教她,不知你是否方便。
    既然王家能来探口风,说明康康能跟这些官宦人家定亲,杨稔自然希望女儿嫁得好,但嫁得好,也得能撑得住那场面,否则就是小家子气,会被人瞧不起。
    不过儿媳到底有孕在身,这些时日也有些反应,杨稔还是有些担忧的,说完这话就仔细看儿媳的反应,若是儿媳不便,她便请个人来教女儿,也不能让儿媳累着。
    如娘提着的心放了下来,原是小妹的事,她差点以为婆婆是来劝她给丈夫安排伺候的人。
    当然方便啦,娘放心,儿媳一定尽心尽力教导小妹。看来这些日子是小妹的事情困扰住了婆婆,以至于婆婆没有想别的。
    李如娘答的很是积极,小姑子是婆婆最为疼爱的孩子,丈夫和小叔子日日出门在外,只有小姑子总是与娘朝夕相处,便是有时也外出学东西,但还是陪着婆婆最多时候的,加之又是唯一的女儿,公公婆婆都娇宠得很。
    她若是跟小姑子关系好,日后善妒被发现,小姑子帮着说两句话她也好过。
    何况小姑子是很好相处的人,很和善,说话也好听,她是喜欢跟小姑子相处的。
    看出儿媳没有勉强的神情,杨稔温声道:那就辛苦你了,康康从小被宠着长大,我也怕太宠着她,让她什么也不会,天真过头,你也与她说说内宅之事,让她心里有个底。
    杨稔不希望未来的女婿纳妾,但她决定不了,只能期盼小景和知行争点气,一路扶摇直上,让女婿家里不敢过分。
    何况便是不是妾室,稍微有些门户的人家,家里总少不了妾室,女儿自然要嫁给嫡子,但公公的妾室,也是要注意着的,有孩子的更是要注意,两边利益有冲突。
    不过若是可能,杨稔还是想给女儿挑一个家境简单的人家,只要不清贫,有前途也挺好的,其实王家就算合适,那王老太爷是个五品官,家里两个妾室,但他儿子没有,两个孙子听说并没有安排通房,一家子就王老太爷夫妇与两个老姨娘,和儿子夫妇以及两个孙子。
    庶出的只有一个女儿,早早出嫁,后宅看着算是安宁的。
    李如娘当即正色着脸道:儿媳知道,会跟小妹说一说的。她娘当初教了她一堆内宅手段,可惜如今她暂无用武之地,教教小姑子也好,免得久了她忘记了。
    心里愿不愿意,是能感受到的,杨稔知道儿媳很乐意,心里也舒坦,温声道:好,那你歇着,娘不打扰你了。
    娘......李如娘语气迟疑。
    怎么了?可是不方便,没事的,娘去找个人教教康康也行,你不方便别硬撑。有孕的人,身子的不舒坦有许多种,杨稔很能理解,也不希望儿媳勉强自己的身子。
    李如娘摇头,不是,只是小妹的嫁妆你们打算如何准备,娘当初给儿媳准备嫁妆时,专门带着我一起,这方面,儿媳想着自己能帮上忙。
    这话也合理,当嫂子的帮小姑子安排嫁妆,大多数人家都有,李如娘那这话当借口很合适。
    杨稔莫名觉得儿媳不是想说这话,但她既然不想说,刚刚答应也没有勉强的意思,自己别纠着了,你愿意帮忙是再好不过的,我跟你爹正愁着这嫁妆如何添置呢,等明日咱们一块商量商量如何提前给康康准备嫁妆。
    李如娘点头应下,送婆婆出门,她松了口气,刚刚跟婆婆相处太好,她差点就说出自己不想给丈夫安排通房的话了。
    婆婆虽然人好,可丈夫才是婆婆的儿子,她心里觉得婆婆不会太介意,可到底怕只是了解不深,万一婆婆不喜,她可就难过了。
    不过她也看出来了,婆婆不喜欢管丈夫的事,许多都是交托给了自己,除非必要,一般是不会再插手的。
    只要自己一直不安排,婆婆或许也不会管,可她若直言,婆婆只怕也得说她。
    李如娘暗自决定,就这样拖着吧,孩子也只有几个月就要生了,婆婆那时正是忙着小姑子亲事的时候,哪里还能注意到丈夫身边伺候的人呢,公公没有妾室,婆婆不会太在意的。
    教小姑子学规矩,以及后宅一些手段,李如娘很主动,第二日就请了康康过来。
    也不藏私,无论是规矩还是手段,这后宅手段,其实知道和用是两回事,要有那个心计安排,否则也只是知道而已。
    小姑子马上就会嫁出去,她教了也不会碍着自己什么事,反而若是日后小姑子出嫁用得上这些,心里会感激她这个当嫂子的教导。
    儿媳的尽心,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也是看在眼里的,心里对她也越来越满意。
    私底下夫妻俩闲聊时,陈如松赞了句:还算有长嫂的风范。陈如松也不强求儿媳一定要有多能耐,有多贤惠,只要孝敬长辈,疼爱弟妹就算挺好的,如今儿媳的行为就不错。
    如娘待知行和康康都不错。小景照顾得挺好,两个弟妹也友爱,杨稔也是满意的。
    对了,康康的嫁妆,我想给她买块地,只是京城外面的田地很难买。不过就是难买,才显出珍稀。
    若是不行,买间铺子也好。田地难买早在老家杨稔就知道。
    第121章 定亲
    因为王家与陈宗兴一家有亲戚关系, 王家主要势力不在京城,是以王氏娘家的两个侄子偶尔也来陈家听讲,陈知景能接触到两人。
    知道王家有意与自家结亲, 陈知景平常就多注意王家长孙王文绪, 还借机与他交流了一番,功底还算扎实,从前他也见过几次,行事上感觉这是个正直的人。
    不过这事关妹妹以后的一生, 陈知景不敢只凭感觉断定, 每次王文绪过去,他都要细细观察。
    王文绪身上肩负着重担, 父亲中举已是艰难, 举人也是祖父压着学,又凭着王家家族里藏书多, 见解多,苦学了三四十年硬考过的,会试机会渺茫。
    祖父年迈,自己必须早日考中进士,让祖父能在自己官位上出把力,否则,迎接他的将是单打独斗, 在六七品的官位盘旋十几二十年, 族里只会倾向于帮扶有才之人, 自己不是天赋极高之人,在族里排在中等,若是要等族里帮扶,要等上十来年。
    京城的族塾并不出众, 甚至不如姑父家,是以王文绪在族塾先生不能给予帮助时就会到姑父设的私塾求助。
    为了能尽早踏入官场,王文绪每时每刻都在勤学苦读,陈知景看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学子,知道上进,天赋也不错,迟早能有收获的。
    陈知景能了解的也只有这个,学业上如何,别的他就打听不了,不过杨稔要儿子打听的也正是这方面,男方的家世重要,但为人更重要,勤学苦读又有天赋,说明日后有出息,女儿嫁过去不会难过。
    而这边,她跟自家男人也打听了一些王家的消息。
    王氏如今就是王夫人当家,她婆婆已经去世,一切与各家的来往都是王夫人负责,膝下只有两个儿子,为人也和善,并没有听人说她刻薄,时常乐善好施。杨稔那日见面,觉得只看面相也是个和善的人。
    又接着补充道:她娘家是商贾,嫁入王家是带着大笔嫁妆的,不管如何,王家她总不至于当家当得贫困不堪,绝对比自家好过不少,人生在世,银子是不能少的。
    陈如松点头,王夫人娘家虽是商贾人家,但并不粗鄙,总是与人为善,我听百姓都没有说不好的,会做人,王家两位男主人也都是拎得清的,后院和睦,没有听到什么家宅不宁之事。
    不管是装的还是本来就和睦,至少他们知道要面子,不会做得太难看,陈如松还真怕有些没脑子的人,做出出格的事,女儿嫁过去也跟着受累。
    那就定这家?其实杨稔也不知道该给女儿定什么样的人家,只觉得家里和睦,男孩上进就好,但又怕考虑不周。
    咱们去求个签,若是上签就定这家。陈如松也有些拿不定主意,王家是不错,与王氏主家不算太远,比自家与主支离得近许多,日后也能得一些帮扶,但到底对他们不算多了解,他心里也悬。
    女儿的亲事,他们想的方方面面,可总觉得不够,去寺庙求个签也好,杨稔应下,也好,我听说隆福寺的香火极旺,原本也打算抽空去拜拜。虽是求个心安,但有些事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隆福寺的香火旺,来往人员众多,小景和知行没空,李如娘有孕在身不能来免得被挤到,因此也就夫妻俩带着康康三个人来。
    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夫妻俩当然不会只给女儿求个签就好,家里儿媳有孕,二儿子即将参加院试,都要求个心安。
    主要还是为康康的事,先给康康求个签。杨稔最惦记的还是女儿的亲事。
    陈如松同样也是,反正小景如今是考上进士,自家是走上坡路,知行如何他到没有那么紧张,一路考过他当然高兴,若是不过也不会受打击。
    至于儿媳肚子里的孩子,安安稳稳的怀着,只要照顾好就好,他也更操心女儿的亲事。
    我来求吧。杨稔抢先道。
    陈如松没意见,他们夫妻俩都是一个想法,希望女儿好,谁来求签都是一样的。
    虔诚地跪拜了一番之后,杨稔小心翼翼摇出一根签。
    是上签!看来他们夫妻俩选定的这门亲事是好的,杨稔松了口气。
    我再给如娘求一求,知行的签如松你来求,你是男人,更合适。男子求男子,女子求女子,杨稔莫名的说法。
    这一签也是上签,说明这孩子会平平安安生下来,日后也会过得不错,杨稔心里满意。
    然而陈如松给儿子求的这次院试结果却不大妙,只是中签,勉勉强强之意,难道知行这次考不过?
    知行到底不像小景那样苦读,不能与他哥那样的年纪考过也是常理,但这只是求签,做不得准。
    出了寺庙,杨稔朝自家男人和女儿叮嘱道:只是求个好彩头,既然这彩头不好,就不要跟知行说,只说咱们求的都是上签。
    陈如松无奈地点头,你放心,我是什么人,怎么主动跟知行说这个,难道说今儿我跟你娘去寺庙,给你求了个下签,你这院试恐怕不好过不成?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52572/319065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