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417节
推荐阅读: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坦然 (NPH)、缘浅(百合abo)哑巴A、皆其靡也(剧情nph)、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珀迪达之雾【简】、晴日物语、越王(百合双a)、狗血文里窝囊废的她、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没有争议,但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嘉谷还没达到威胁产业安全的天花板,再加上政府的关系,齐政也不惧争议。
他只是盯着张泽宏问了一句:“你们公关部能不能处理好舆论的影响?”
张泽宏想了想,道:“我想的不仅仅是降低舆论的冲击,而是借此树立嘉谷‘强势’的形象。以前我们的形象总是等同于‘安全’、‘品质’等词,但很少有人说嘉谷‘强势’。不过,人类本性慕强,可能有些人会抵触,但一个更‘强势’的嘉谷,可能更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齐政微微颔首,转头问一直保持沉默的王昱业:“老王,你有什么要补充吗?”
王昱业抬了一下头,道:“我刚才一直在看发起行政诉讼的那十多家企业的资料,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嘉谷整合市场下的淘汰者,要说怨气我相信是有的,但要说向我们发起诉讼的心气,我很怀疑哪来的。”
王昱业这话,成功让办公室恢复安静。
大家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不是老王同志看不起他们,但国内的企业在争端中,往往热衷于隔空喊话,也不愿诉诸法律。一个说法是很多企业和企业家赚第一桶金时利用了法律的漏洞和监管的真空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家没有在灵魂深处树立对法治的敬畏和信仰,又或者对司法公正缺乏应有的信心,害怕打官司。
像现在这样,十几家公司直接诉诸法律,其实是极罕见的。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给他们的勇气?作为行业的淘汰者,即使胜诉了他们又有什么好处?他们已经在这行干不下了呀,胜诉也不见得能让他们多分钱。
除非,是有人给他们分钱。
齐政的眼神凝了凝,道:“我已经让信息局作调查了,但现在还没找到真正的黑手。”
王昱业点点头,若有所思。
其他人对视一眼,莫名有了一种紧张感。
……
第733章 风暴之始?
其实,老王同志的怀疑是很有道理的。
那些起诉嘉谷的企业,单个是比较弱的,联合起来,向部委进言举报,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这还造成一个影响——吃瓜群众也会在想:如果不是被逼到一定程度上,这些小公司也不会有志一同地诉诸法律呀,弄不好真的是嘉谷“霸道”了。
普通人是不会想,恰恰是因为这种“联合”,太不正常了。
而且,不正常还有媒体舆论。
不用猜测媒体心理,数量首先就不正常。
在官方媒体都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只是两三天的功夫,起码有上百家“反对党”发表了相关文章,而且大部分的评论文章都在较为显眼的版面。
人称“嘉谷御用记者”的武镭找到嘉谷公关部,苦笑着对张泽宏说道:“张总,从舆论形势看,嘉谷得罪的人可是真不少。”
张泽宏撇撇嘴:“这其中有多少是凑热闹不嫌事大的,靠着自己的想象,就将我们骂得狗血淋头的,你心里还没数吗?”
嘉谷得罪的人是不少,做事哪有不得罪人的。但要说抨击嘉谷的媒体都是因为嘉谷得罪人,那也太瞧得起嘉谷了。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赞美嘉谷的文章已经被写烂了,趁着这个机会反向吸引流量,同时也给公关部筛选真正的“反对党”增加了不少麻烦。
武镭哑然,半晌才道:“其实,媒体互相有个立场吵个架稀松平常,我们也不是吵不过,就是现在这种,太不正常了。”
“确实。”
“您是找到始作俑者?”
“只能说,有线索了。”
张泽宏手边有两台平板,左边显示的是抨击嘉谷的媒体,右边则是关系友好的媒体。
武镭的目光随着张泽宏的视线,落在了左边最上面一篇标题很熟悉的文章上——《你们愿意接受一个垄断的嘉谷吗》,作者署名是杨博。
老熟人了。
杨博所在的媒体,与武镭所在的媒体,经常站在截然相反的立场上。而两人之间的“恩怨”,那就更微妙了。据说杨博一直打算做一个关于嘉谷的系列报道,但运气不好,被武镭“抢先”搭上了嘉谷,自此以后他们就成了同行“冤家”。
这次杨博成了向嘉谷发难的急先锋,武镭本以为是正常的打擂台,现在看来,似乎没那么简单?
不用再细看,对方文章中的重点就浮现在脑海里:……很多人无视中小型经营者面临嘉谷的欺压,就在于嘉谷能提供更好的食物,同时带来了整个行业的进步。但是,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什么食品健康营养、环境保护、行业进步,到最后,都不会列在垄断者的优先事项中的。
四大国际粮商大家知道不?垄断了全球约80%的谷物贸易。巧的是,嘉谷的商业模式就是向其学习的——借助资本优势,搭建起了集种植、农资、(精深)加工、仓储物流、订单农业、涉农金融以及销售为一体的巨大网络,并通过联盟建立起泛产业链优势,多点联动以掌控行业话语权及产品定价权……
想想你每天吃的食物,如果从种子到摆上货架,都被一家公司控制;而食物的安全,你的健康,都要寄托在资本的良心上,你们愿意接受吗?
……
自己的“嘉谷系列报道”正是着眼于嘉谷的全产业链优势,看到对头如此抨击,哪怕不是第一次看到,依然是气的不行。
武镭扫了一下右边的平板,上面正是自己针对其的批驳文章:“公司追求集约化生产有问题吗?完全没问题。真正需要把控的,是集约化生产的度。而多方证据证明,嘉谷尚不具备垄断货源、操纵市场的条件,威胁从何而来?
总有一小撮图谋不轨的人,天天抓住人家的一小点问题大肆宣传。
小企业才更加没保障,一些小食品企业的产品安全性更让人瞠目结舌。相比起来,大公司的可信度还是可以的。譬如乳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集中度很高了,国产乳制品的安全问题肉眼可见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规模化导致成本低廉,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嘉谷让你吃得起,吃得好,反而是嘉谷的错,你说这逻辑不是搞笑吗?
又想吃得便宜,又想吃得安全高级,人家整合产业链又嚷嚷着是搞垄断,对不起,这世界不会从天上自动掉食物下来。
至于拿四大粮商与嘉谷比较,那更是好笑。人家那是农业高度工业化后才考虑集约化的弊病,你这还在半工业化半自然经济的农业,能跟人家一样吗?
顺便说一句,垄断不可怕,可怕的是,垄断的不是咱自家人。没有几个立得住的龙头企业,就等着高度集约化的外国农业将国内农业冲击得七零八落吧。”
张泽宏粗略地看了一遍抨击媒体与支持媒体的骂战,首先赞了武镭一句:“你这回击的很有力,得,你这‘御用记者’的名头怕是脱不掉了。”
“脱不掉就脱不掉呗,与嘉谷绑在一起,多少人求之不得。”武镭淡定如常。
张泽宏赞许地瞟了他一眼,心里已经暗想着,今年分配给这小子所在媒体的广告费,要不要提一下了。
虽然嘉谷不怕被媒体骂,但就怕被媒体一边倒的骂。
“反嘉谷党”掀起的波澜,其实超乎了他的预料。
但好在关系友好的媒体也不甘示弱,愣是将挨骂变成互斗,很是减轻了嘉谷的舆论压力。
就像武镭说的那样,媒体界吵个架什么的,实在是稀松平常。但如果是众口一词地唾骂,嘉谷的名声就没法挽回了。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嘉谷在摸寻“幕后黑手”,各大媒体在论战,民众在兴致勃勃的吃瓜。
媒体本身就具有导向的作用,更何况,此事原本就是挺有关注点的。
在这种压力下,工商总局也加快了评估调查,并正式答复提起诉讼的律所:“……经审查,嘉谷集团的所有经营活动,并未涉嫌垄断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农业部也针对这一热点专门做了答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当然,这要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嘉谷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农业部会坚持对其的监督之责……”
这就完事了?
不少吃瓜群众和媒体都表示遗憾。
但是,不少感觉灵敏的人,只觉风雨欲来。
并未让他们等待太久。
嘉谷体系在上游生产环节最紧密的合作者,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多家同时站出来公开表示:嘉谷给的收购价,很多时候完全是企业一方的意愿,合作社并没有决定权,导致白白错过出价更高的购买者……基于此,合作社希望与嘉谷解除合作关系!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所有人都在看着嘉谷,这一次,嘉谷如何解释,又会如何选择?
……
第734章 逼宫之路
江南省,回民乡。
一万多亩的水田,地势平展,田丘方正,都是粮食高产田。这片田畈中,有的种上了水稻,稻苗青翠喜人;有的还长着杂草,沉睡未醒;更多的田块,或有拖拉机翻耕,或有插秧机播绿,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泥土的芳香。
而在田边,回民乡合作社社长柳汉池面对记者,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首先简述道:“我们合作社已经与嘉谷合作超过五年了,当初我们都是主动入社……”
“对于嘉谷公司,我们最初都很感谢的,是嘉谷公司帮我们打开了大田种植的大门……”
“但是,我注意到,嘉谷公司与我们知道的信息,是完全不对等的。比如说,其实我们种的水稻,能卖出更好的价格。大家是不知道,在农村,能多卖一两分钱都是好的,我们的收入就指着这一亩三分田的产出。但在公司的安排下,不行,只能接受公司给的价格……”
他的形象是不用说的,一副老农形象,尤其是当他用恳求的语气谈起希望与嘉谷解除合作关系的时候,更是令人心生同情。
记者们眉飞色舞,满足的不行。这些话,到时候放在媒体上,简直是要爆炸啊。
观众们喜欢什么套路?是以弱胜强,是小农保护自身利益,勇敢反抗大公司的案例。
嘉谷集团、以大欺小、还有新时代下的农业经营主体,都是吸引人的噱头。
记者很满意,柳汉池也很满意自己的表现。
同情从来是因为弱小,而不是强大。当农民个体对上大鳄,天然地让他拿到不少的同情分。
不过,他心有成算,但合作社里其他人很是没底。
记者们离开后,合作社蒋干事忧心忡忡的道:“闹得这么大,怕是真的不好收场了。其实,我觉得与嘉谷好好谈谈,让嘉谷将收购价往上提一提,不是皆大欢喜吗?”
柳汉池用“你逗我呢”的表情看看他,道:“你管这叫皆大欢喜?想屁吃呢。再说了,嘉谷要是能好好谈谈,还用等到今天吗?”
“唉,我就是觉得,我们这是不是……”蒋干事想说“忘恩负义”、“白眼狼”之类的形容,但瞅瞅社长的面色,还是吞下了尾音。
但就算他不说,柳汉池也知道他的意思。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嘉谷给他们带来的福音是实实在在的。
在嘉谷合作社进驻前,大伙都知道要转型才能赚钱,但谁能一直将技术跟踪到位?谁能帮着农户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出去?这才是关键。
待加入嘉谷合作社后,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发现,地原来还可以这么种。
全程机械化播种收割,一台机器抵得上二十多个劳动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但水稻反而更加高产;呈黄褐色的土壤是越种越“肥”,踩上去感觉松软;燕子、麻雀、蜻蜓、青蛙等“害虫天敌”纷纷回归,环境肉眼可见变好……
当然,增收才是大头。从这方面来说,嘉谷还是厚道的,从来没有发生过违约“跑路坑农”。对他们来说,只要按订单种植,嘉谷便会照单全收,且不管行情如何,利润都有所保证。
五年前,这对于当地农民而言,是想都想不到的好事。但五年后,还是那家公司,还是那批农民,想法却截然不同了。
嘉谷的种植技术,大伙该学会的也学会了;水稻优质品种,又不是只有嘉谷才有,只要他们不乱来,即使换一个品种也能保持粮食品质;最关键是,有公司承诺能用比嘉谷更高的价格收购。
对于柳汉池来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嘉谷系合作社的管理太严格太规范了。
就拿财务来说,不仅要对全体社员公开,嘉谷还有定时的监管和不定时的抽检,几乎将可钻的空子堵得死死的。
人家一个村干部,都能上下其手捞点好处,他一个大型合作社的社长,每年除了领自己的那份分红与工资,再没捞着任何好处了,几年下来,他憋得慌啊。
不脱离嘉谷,可以想象,他还要继续憋下去,这得多蛋疼啊。
他只是盯着张泽宏问了一句:“你们公关部能不能处理好舆论的影响?”
张泽宏想了想,道:“我想的不仅仅是降低舆论的冲击,而是借此树立嘉谷‘强势’的形象。以前我们的形象总是等同于‘安全’、‘品质’等词,但很少有人说嘉谷‘强势’。不过,人类本性慕强,可能有些人会抵触,但一个更‘强势’的嘉谷,可能更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齐政微微颔首,转头问一直保持沉默的王昱业:“老王,你有什么要补充吗?”
王昱业抬了一下头,道:“我刚才一直在看发起行政诉讼的那十多家企业的资料,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嘉谷整合市场下的淘汰者,要说怨气我相信是有的,但要说向我们发起诉讼的心气,我很怀疑哪来的。”
王昱业这话,成功让办公室恢复安静。
大家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不是老王同志看不起他们,但国内的企业在争端中,往往热衷于隔空喊话,也不愿诉诸法律。一个说法是很多企业和企业家赚第一桶金时利用了法律的漏洞和监管的真空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家没有在灵魂深处树立对法治的敬畏和信仰,又或者对司法公正缺乏应有的信心,害怕打官司。
像现在这样,十几家公司直接诉诸法律,其实是极罕见的。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给他们的勇气?作为行业的淘汰者,即使胜诉了他们又有什么好处?他们已经在这行干不下了呀,胜诉也不见得能让他们多分钱。
除非,是有人给他们分钱。
齐政的眼神凝了凝,道:“我已经让信息局作调查了,但现在还没找到真正的黑手。”
王昱业点点头,若有所思。
其他人对视一眼,莫名有了一种紧张感。
……
第733章 风暴之始?
其实,老王同志的怀疑是很有道理的。
那些起诉嘉谷的企业,单个是比较弱的,联合起来,向部委进言举报,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这还造成一个影响——吃瓜群众也会在想:如果不是被逼到一定程度上,这些小公司也不会有志一同地诉诸法律呀,弄不好真的是嘉谷“霸道”了。
普通人是不会想,恰恰是因为这种“联合”,太不正常了。
而且,不正常还有媒体舆论。
不用猜测媒体心理,数量首先就不正常。
在官方媒体都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只是两三天的功夫,起码有上百家“反对党”发表了相关文章,而且大部分的评论文章都在较为显眼的版面。
人称“嘉谷御用记者”的武镭找到嘉谷公关部,苦笑着对张泽宏说道:“张总,从舆论形势看,嘉谷得罪的人可是真不少。”
张泽宏撇撇嘴:“这其中有多少是凑热闹不嫌事大的,靠着自己的想象,就将我们骂得狗血淋头的,你心里还没数吗?”
嘉谷得罪的人是不少,做事哪有不得罪人的。但要说抨击嘉谷的媒体都是因为嘉谷得罪人,那也太瞧得起嘉谷了。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赞美嘉谷的文章已经被写烂了,趁着这个机会反向吸引流量,同时也给公关部筛选真正的“反对党”增加了不少麻烦。
武镭哑然,半晌才道:“其实,媒体互相有个立场吵个架稀松平常,我们也不是吵不过,就是现在这种,太不正常了。”
“确实。”
“您是找到始作俑者?”
“只能说,有线索了。”
张泽宏手边有两台平板,左边显示的是抨击嘉谷的媒体,右边则是关系友好的媒体。
武镭的目光随着张泽宏的视线,落在了左边最上面一篇标题很熟悉的文章上——《你们愿意接受一个垄断的嘉谷吗》,作者署名是杨博。
老熟人了。
杨博所在的媒体,与武镭所在的媒体,经常站在截然相反的立场上。而两人之间的“恩怨”,那就更微妙了。据说杨博一直打算做一个关于嘉谷的系列报道,但运气不好,被武镭“抢先”搭上了嘉谷,自此以后他们就成了同行“冤家”。
这次杨博成了向嘉谷发难的急先锋,武镭本以为是正常的打擂台,现在看来,似乎没那么简单?
不用再细看,对方文章中的重点就浮现在脑海里:……很多人无视中小型经营者面临嘉谷的欺压,就在于嘉谷能提供更好的食物,同时带来了整个行业的进步。但是,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什么食品健康营养、环境保护、行业进步,到最后,都不会列在垄断者的优先事项中的。
四大国际粮商大家知道不?垄断了全球约80%的谷物贸易。巧的是,嘉谷的商业模式就是向其学习的——借助资本优势,搭建起了集种植、农资、(精深)加工、仓储物流、订单农业、涉农金融以及销售为一体的巨大网络,并通过联盟建立起泛产业链优势,多点联动以掌控行业话语权及产品定价权……
想想你每天吃的食物,如果从种子到摆上货架,都被一家公司控制;而食物的安全,你的健康,都要寄托在资本的良心上,你们愿意接受吗?
……
自己的“嘉谷系列报道”正是着眼于嘉谷的全产业链优势,看到对头如此抨击,哪怕不是第一次看到,依然是气的不行。
武镭扫了一下右边的平板,上面正是自己针对其的批驳文章:“公司追求集约化生产有问题吗?完全没问题。真正需要把控的,是集约化生产的度。而多方证据证明,嘉谷尚不具备垄断货源、操纵市场的条件,威胁从何而来?
总有一小撮图谋不轨的人,天天抓住人家的一小点问题大肆宣传。
小企业才更加没保障,一些小食品企业的产品安全性更让人瞠目结舌。相比起来,大公司的可信度还是可以的。譬如乳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集中度很高了,国产乳制品的安全问题肉眼可见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规模化导致成本低廉,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嘉谷让你吃得起,吃得好,反而是嘉谷的错,你说这逻辑不是搞笑吗?
又想吃得便宜,又想吃得安全高级,人家整合产业链又嚷嚷着是搞垄断,对不起,这世界不会从天上自动掉食物下来。
至于拿四大粮商与嘉谷比较,那更是好笑。人家那是农业高度工业化后才考虑集约化的弊病,你这还在半工业化半自然经济的农业,能跟人家一样吗?
顺便说一句,垄断不可怕,可怕的是,垄断的不是咱自家人。没有几个立得住的龙头企业,就等着高度集约化的外国农业将国内农业冲击得七零八落吧。”
张泽宏粗略地看了一遍抨击媒体与支持媒体的骂战,首先赞了武镭一句:“你这回击的很有力,得,你这‘御用记者’的名头怕是脱不掉了。”
“脱不掉就脱不掉呗,与嘉谷绑在一起,多少人求之不得。”武镭淡定如常。
张泽宏赞许地瞟了他一眼,心里已经暗想着,今年分配给这小子所在媒体的广告费,要不要提一下了。
虽然嘉谷不怕被媒体骂,但就怕被媒体一边倒的骂。
“反嘉谷党”掀起的波澜,其实超乎了他的预料。
但好在关系友好的媒体也不甘示弱,愣是将挨骂变成互斗,很是减轻了嘉谷的舆论压力。
就像武镭说的那样,媒体界吵个架什么的,实在是稀松平常。但如果是众口一词地唾骂,嘉谷的名声就没法挽回了。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嘉谷在摸寻“幕后黑手”,各大媒体在论战,民众在兴致勃勃的吃瓜。
媒体本身就具有导向的作用,更何况,此事原本就是挺有关注点的。
在这种压力下,工商总局也加快了评估调查,并正式答复提起诉讼的律所:“……经审查,嘉谷集团的所有经营活动,并未涉嫌垄断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农业部也针对这一热点专门做了答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当然,这要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嘉谷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农业部会坚持对其的监督之责……”
这就完事了?
不少吃瓜群众和媒体都表示遗憾。
但是,不少感觉灵敏的人,只觉风雨欲来。
并未让他们等待太久。
嘉谷体系在上游生产环节最紧密的合作者,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多家同时站出来公开表示:嘉谷给的收购价,很多时候完全是企业一方的意愿,合作社并没有决定权,导致白白错过出价更高的购买者……基于此,合作社希望与嘉谷解除合作关系!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所有人都在看着嘉谷,这一次,嘉谷如何解释,又会如何选择?
……
第734章 逼宫之路
江南省,回民乡。
一万多亩的水田,地势平展,田丘方正,都是粮食高产田。这片田畈中,有的种上了水稻,稻苗青翠喜人;有的还长着杂草,沉睡未醒;更多的田块,或有拖拉机翻耕,或有插秧机播绿,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泥土的芳香。
而在田边,回民乡合作社社长柳汉池面对记者,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首先简述道:“我们合作社已经与嘉谷合作超过五年了,当初我们都是主动入社……”
“对于嘉谷公司,我们最初都很感谢的,是嘉谷公司帮我们打开了大田种植的大门……”
“但是,我注意到,嘉谷公司与我们知道的信息,是完全不对等的。比如说,其实我们种的水稻,能卖出更好的价格。大家是不知道,在农村,能多卖一两分钱都是好的,我们的收入就指着这一亩三分田的产出。但在公司的安排下,不行,只能接受公司给的价格……”
他的形象是不用说的,一副老农形象,尤其是当他用恳求的语气谈起希望与嘉谷解除合作关系的时候,更是令人心生同情。
记者们眉飞色舞,满足的不行。这些话,到时候放在媒体上,简直是要爆炸啊。
观众们喜欢什么套路?是以弱胜强,是小农保护自身利益,勇敢反抗大公司的案例。
嘉谷集团、以大欺小、还有新时代下的农业经营主体,都是吸引人的噱头。
记者很满意,柳汉池也很满意自己的表现。
同情从来是因为弱小,而不是强大。当农民个体对上大鳄,天然地让他拿到不少的同情分。
不过,他心有成算,但合作社里其他人很是没底。
记者们离开后,合作社蒋干事忧心忡忡的道:“闹得这么大,怕是真的不好收场了。其实,我觉得与嘉谷好好谈谈,让嘉谷将收购价往上提一提,不是皆大欢喜吗?”
柳汉池用“你逗我呢”的表情看看他,道:“你管这叫皆大欢喜?想屁吃呢。再说了,嘉谷要是能好好谈谈,还用等到今天吗?”
“唉,我就是觉得,我们这是不是……”蒋干事想说“忘恩负义”、“白眼狼”之类的形容,但瞅瞅社长的面色,还是吞下了尾音。
但就算他不说,柳汉池也知道他的意思。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嘉谷给他们带来的福音是实实在在的。
在嘉谷合作社进驻前,大伙都知道要转型才能赚钱,但谁能一直将技术跟踪到位?谁能帮着农户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出去?这才是关键。
待加入嘉谷合作社后,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发现,地原来还可以这么种。
全程机械化播种收割,一台机器抵得上二十多个劳动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但水稻反而更加高产;呈黄褐色的土壤是越种越“肥”,踩上去感觉松软;燕子、麻雀、蜻蜓、青蛙等“害虫天敌”纷纷回归,环境肉眼可见变好……
当然,增收才是大头。从这方面来说,嘉谷还是厚道的,从来没有发生过违约“跑路坑农”。对他们来说,只要按订单种植,嘉谷便会照单全收,且不管行情如何,利润都有所保证。
五年前,这对于当地农民而言,是想都想不到的好事。但五年后,还是那家公司,还是那批农民,想法却截然不同了。
嘉谷的种植技术,大伙该学会的也学会了;水稻优质品种,又不是只有嘉谷才有,只要他们不乱来,即使换一个品种也能保持粮食品质;最关键是,有公司承诺能用比嘉谷更高的价格收购。
对于柳汉池来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嘉谷系合作社的管理太严格太规范了。
就拿财务来说,不仅要对全体社员公开,嘉谷还有定时的监管和不定时的抽检,几乎将可钻的空子堵得死死的。
人家一个村干部,都能上下其手捞点好处,他一个大型合作社的社长,每年除了领自己的那份分红与工资,再没捞着任何好处了,几年下来,他憋得慌啊。
不脱离嘉谷,可以想象,他还要继续憋下去,这得多蛋疼啊。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58877/3289047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