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臣(科举) 第105节
推荐阅读:【崩铁乙女】总合集、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招蜂引蝶、临时夫妻(nph)、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阿佩罗的回忆、她撩人不自知(高h)、木槿烟云(年上 ABO)、蒙托克之夏,海风与影、孤雌(nph)、
若是此行没有差错,想来赐婚的圣旨应该不会发下来了,她女儿也不用进这吃人的皇宫。
不过虽然没定下谢存墨,但被李皇后看好的江婉也没能成为七皇子妃,至于原因,却是江尚书不愿。
他自陈孙女体弱,怕不堪匹配皇子。
江尚书是偏帮五皇子的,因此他不可能将孙女嫁给年纪尚幼,根本毫无胜算的七皇子,所以只得拒绝。
至于张贵妃,原本未能定下谢存墨,她还暗自恼恨,可听说李皇后看中了江婉,又觉得拉个江家过来也不错,所以也极力促成。
只是她前头还说十分喜欢谢存墨,隔了一天又说喜欢江婉,这让融景帝很不开心,觉得她是在有意拉拢朝臣,所以也给否定了。
自此,给七皇子选妃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女儿的事顺利解决,杨庆私运粮草一事却正闹得沸沸扬扬。
自从三司会审之后,京中各大报刊便争相转载此中消息,为此,每每刑部升堂,公堂外便站满了旁听的人。
这些人在公堂上听完会审,立刻便会回去撰写自己听到的消息,然后所属小报再刊发出去。
不过这样的消息众人皆知,算不上独一份,所以这类小报的销量算不上好,只能算一般般。
于是在行业内卷的情况下,各家小报为了争相发掘出“独家新闻”可谓大显神通。
有买通狱卒套消息的,有派人往杨庆户籍老家调查其背景的,还有整理其历年升迁情况,以及以前任职所在地百姓对他的评价的。
其中最狠的,是自己掏腰包请民间善于探案的人查各种证据的,其中甚至有些证据刑部都不知道。
而就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之下,刑部的案子自然断得无比的快。
主要原因就是凡哪家小报刊登出了消息,必有刑部官员对其消息和证据进行查证,其中虽有部分为虚构杜撰,但多数却属实。
对于属实的证据,刑部当然是命其将证据上交,而对于虚构的小报,刑部则直接将主事的人抓了投入大牢,按律判罪。
于是就在这样几乎全城公审的情况下,杨庆妻儿被人劫持威胁,以及劫持的人是谁,对方有何目的,与杨庆又有何关联,背后谁人主使,此间种种皆被一一查清。
最后,户部尚书王霄极其相关势力十多年来一直不断的往北桑运粮谋取暴利,甚至买官卖官,结党营私的消息也被爆了出来。
这消息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尤其是当融景帝下令让人将相关人等抄家,结果一众文官家中竟抄了数百万两的家私之后,更是引发巨震。
要知道,大融一整年的税银才不到两千万,结果这十几名文官家私竟就达七百万,快达到全国税银的一半了。
消息传入宫中,融景帝大怒,连夜就发了谕旨,要将王霄满门抄斩。
受此牵连,四皇子端王也受了训斥,当夜融景帝咳血病危,也未召其入宫觐见。
谢良臣走在御道上,前头给他打灯笼的小太监脚步匆匆,一路急行,同时口中也不停的催促他:“尚书大人请快点吧!”
等赶到内殿时,屋里已经跪了一地的太医,看他们神色颓唐,眉头紧皱,显然融景帝这次是真撑不住了。
除此之外,新任户部尚书钱大人、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以及工部尚书都到了,谢良臣是最后一个入殿的大臣,入殿之后也站到了臣子那一边。
床上的融景帝脸色已现灰白,干裂脱皮的嘴唇一张一合却声音微弱,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
李皇后坐在龙榻边,手上捏着帕子一直不停的抹泪,张贵妃与一众嫔妃则跪在地上嘤嘤哭泣,看着也好不伤心。
融景帝身边的大太监见人到齐,便低声在他耳边说了什么,然后就见融景帝虚弱的阖了阖眼,那大太监便领了人往奉天殿,领遗旨去了。
见大太监将遗旨领来,跪在殿中的几位皇子、公主哭得愈发伤心,尤其是成王,膝行好几步来到床边,嘴里一边喊着“父皇”,一边趴在龙榻上痛哭。
融景帝此时已经无法说话,只贴身伺候的太监明白他要干嘛,于是众位嫔妃及皇子便挨个上前让融景帝看过,算是见最后一面。
然后等见到最小的儿子时,融景帝微微抬起了头,因为太过用力,脖子上青筋毕现,同时看向一边的成王,像是想说什么,一张脸憋得通红。
七皇子见此亦反握住他的手,连声道:“父皇您想说什么?儿臣在这里!”
“你......你们......”
融景帝眼睛鼓突出来,喉间喝喝有声,却无法连成句子,最后紧紧拉着七皇子的手终于放开,头重重的落回了枕头上,闭了眼。
见状,伺候的小太监便取了丝絮至于融景帝鼻下,见无异动,立刻跪地呼喊:“陛下驾崩了!”
此声一起,众人齐声嚎啕大哭,谢良臣也跟着哭,顺便借着抬袖擦泪的动作,将沾了辣椒水的帕子往眼下拭了拭,效果立竿见影,他的眼睛瞬间就红了,也变得眼泪汪汪起来。
哭过一阵,钱尚书率先开口了:“大行皇帝既去,此时便请公公宣布遗诏吧,如此我等也好拥立新君即位,社稷方才稳固。”
说到遗诏,殿内的哭声立刻便小了下去,尤其是皇子和嫔妃们,皆偷偷看向那托盘上的遗诏。
听他这样说,融景帝贴身大太监便擦了眼泪,将拂尘递给身边小太监,而后取了圣旨开始宣读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七子,咨尔襄王,颖慧德重,深肖朕躬,袛承天序,授尔大位。念其年幼,命户部尚书钱庸为首辅托孤大臣,六部尚书相佐,众臣需虔奉遗诏,辅佐新君,协皇极之中,保国安民,恢先祖之弘烈,昭万世之永昌。”
听说融景帝传位给了襄亲王,众人皆讶然,尤其是成王,几乎立刻就暴怒了。
“你这太监好大的胆子!竟敢矫旨!”
成王起身一把揪住了那大太监的衣领,瞪着眼睛像是要杀人一般。
大太监被他揪着衣领威逼,脸上全是莫名与害怕,连声求饶道:“王爷言重了,小的哪有这个胆子敢篡改遗诏?您要不信可以看看这诏书上的字迹,这可是陛下亲笔所写。”
闻言,成王立刻将遗诏抢了过去,展开一看,顿时有如五雷轰顶。
这诏书的确是融景帝的字迹,上头盖了玉玺,是万万做不得假的。
前头他二哥三哥相斗的时候,成王一直蛰伏等待机会,等两人被父皇所厌弃,他的对手就只剩了端王一人,虽是对方一副笃定自己必然获胜的模样,但成王也一直未曾放弃过。
好容易王霄的事将他四哥也牵扯了进去,哪知最后竟让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捡了便宜!
这让他如何能甘心!
可他不甘心也没有办法,因为这遗诏的的确确写的是传位给七皇子襄亲王,更有数位辅政大臣在场见证,由不得他不接受。
圣旨顺着成王的手落到了地上,钱尚书赶紧上前将圣旨拾起,同时也展开看了看,见果真是融景帝笔记,又继续传给众位大臣。
等谢良臣也看完,众人便跪地朝新君叩拜,“臣等谨遵先帝遗诏,叩请吾皇登基。”
襄王显然也对自己突然被点为新君十分惊讶,还有点害怕,半天后才反应过来道:“诸位大人请起。”
张贵妃十分的高兴,脸上的笑几乎控制不住,要不是此刻融景帝刚驾崩,谢良臣真怕她笑出声来。
再去看角落里的冯公公,这太监倒是能沉得住气,脸上虽带了丝笑意,却也拿捏得刚刚好,至少乍一眼看过去,他整个人是悲伤难过的。
这圣旨的确是融景帝亲笔所写,只不过却是他早年哄张贵妃时的游戏之作。
后来他想起叫人收回时,冯太监便临摹着融景帝的笔记仿写了一份,然后再让贵妃当着融景帝的面烧了。
冯太监跟在张贵妃身边多年,对于融景帝的字迹早已十分熟悉,后来谢良臣点拨他以此法助襄王上位,他就更是刻苦勤练,笔迹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再加上圣旨是贵妃拿着展示,而后又烧掉的,融景帝见笔记一致,又是当面焚毁,心中便没有了顾虑。
唯一的难点是要盖玉玺。
为此,冯太监进一年多来都在小心的找融景帝贴身大太监的把柄,可惜对方谨慎,一直没找到。
不过大太监的把柄没找到,他身边的小徒弟小辫子却是一抓一大把。
至于换遗诏,因为不知道融景帝把遗诏藏在了什么地方,所以他们也是刚刚才趁机换的,至于带着“假遗诏”去换真遗诏的事,下手之人还是之前那个小太监。
这就叫灯下黑。
原本奉天殿的人日夜把守殿门看管极严,可是最后光明正大到了地方再换时,反而让人放松警惕,只要有那么几秒钟的时间能让跟过去的人转移注意力,那么此事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至于人选是七皇子,这就好说了,融景帝本就偏爱幼子,张贵妃家族势力单薄,他会选中幼子登基也不是不可能,
再加上新皇年纪小,还需众位大臣辅佐,所以对于此事,殿中的几位尚书也是乐见其成的。
尤其是钱尚书,他现在已经成了首辅大臣,可说是春风得意,立刻便表示要尽快处理大行皇帝的丧事,然后推新君继位。
上有先帝诏书,下有臣子拥护,很快,年幼的襄王便祭天登基了,定国号承平,同时各位大臣也都更进一步,有了封赏。
比如钱尚书除了翰林院学士的头衔之外,新皇还加封他为太傅,谢良臣则除了刑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之外,新皇又封了他少保之职。
无论太傅也好,少保也好,都是虚职,一种荣誉称号而已,但是却能体现亲近之意。
不过新皇才刚登记,谢良臣与钱庸便开始政见不合。
第77章 人选
而两人政见不合之处, 正是在于新皇登基后的封赏上。
钱庸认为李皇后是嫡母,正该封为太后,谢良臣却道张贵妃乃是皇上生母, 亦该合太后之位,两宫太后当并立,只封号有别。
同封两宫太后,此事大融历代都未有过,因此钱庸极力反对,不过这次明显站在谢良臣这一边的人要更多。
原因也很简单, 再是嫡母又如何?皇帝到底不是李皇后亲生的,而且此刻已经登基,讨好张贵妃, 显然就是讨好新君。
因此最终新朝还是封了两位太后,一位圣仁太后, 一位圣慈太后。
然后由于反对封张贵妃为太后一事,钱庸被圣慈太后记恨上,江尚书瞅准机会,找人上书攻击钱庸, 最后他这个首辅大臣才刚做了几月便丢了, 位置落到了江尚书手中。
就在这个时候, 地方传来急报,称宣王、定王谋反, 军情紧急。
宣王和定王即早先夺嫡失败的二皇子和三皇子。
由于融景帝死前那一幕看着实在像是要他们兄弟友爱,所以新皇登基后并未对几位兄长下手, 而是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就连早先被圈禁的六皇子都放了出来, 封了对方一个闲散王爷。
不止于此, 他还特准兄长们出京,划分了封地,让地方供养他们,而不必对方任职。
原本融安帝的意思是,他给予兄长们优厚的待遇,同时又不给对方兵权,如此世人既不会说他刻薄寡恩,容不下兄长,又不至于酿出祸患。
哪知对方本就对皇位并未死心,放他们出京无异于放虎归山,因此才几月的时间,就已经竞相起兵造反。
二王既反,融安帝这才意识到当初不听钱庸建议有多愚蠢,只是现在要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赶紧派人去截下端王和成王,哪知二人府中也早就空无一人。
一月后,潜逃出京的端王和成王也反了。
才刚登基便有四王作乱,融安帝分寸顿失,立刻便召了内阁进承政殿议事。
江尚书既是首辅大臣,会议便主要由他主持,至于融安帝,他不过一个未满十二岁的少年,基本作用也就是在一边旁听以及最后用印罢了,更何况在他御座的帘子后头还有两宫太后。
“江大人,如今贼子作乱,该当如何是好?”圣慈太后张氏没忍住,首先慌乱开口。
四王造反打的旗号都是匡扶帝业,道融安帝这皇位来得不明,乃是有人假传遗诏上位,至于谁是窃取江山的乱国贼子,四人倒是不谋而合都选了江尚书。
道他之所以要扶幼主上位,就是为了方便把持朝政,他们要清君侧。
其实一开始四王打算树的典型是钱庸,哪知对方才做了几月首辅就被张太后给撸了下去,所以只好临时改了江尚书。
江尚书见自己被点了名,便朝上拱了拱手,道:“回太后,臣以为四王不过觊觎王位,因此找借口造反罢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臣请陛下下旨,派大军前往剿灭叛逆,还我国中百姓安宁。”
“那该派何人前去剿灭叛贼?”张太后又问。
不过虽然没定下谢存墨,但被李皇后看好的江婉也没能成为七皇子妃,至于原因,却是江尚书不愿。
他自陈孙女体弱,怕不堪匹配皇子。
江尚书是偏帮五皇子的,因此他不可能将孙女嫁给年纪尚幼,根本毫无胜算的七皇子,所以只得拒绝。
至于张贵妃,原本未能定下谢存墨,她还暗自恼恨,可听说李皇后看中了江婉,又觉得拉个江家过来也不错,所以也极力促成。
只是她前头还说十分喜欢谢存墨,隔了一天又说喜欢江婉,这让融景帝很不开心,觉得她是在有意拉拢朝臣,所以也给否定了。
自此,给七皇子选妃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女儿的事顺利解决,杨庆私运粮草一事却正闹得沸沸扬扬。
自从三司会审之后,京中各大报刊便争相转载此中消息,为此,每每刑部升堂,公堂外便站满了旁听的人。
这些人在公堂上听完会审,立刻便会回去撰写自己听到的消息,然后所属小报再刊发出去。
不过这样的消息众人皆知,算不上独一份,所以这类小报的销量算不上好,只能算一般般。
于是在行业内卷的情况下,各家小报为了争相发掘出“独家新闻”可谓大显神通。
有买通狱卒套消息的,有派人往杨庆户籍老家调查其背景的,还有整理其历年升迁情况,以及以前任职所在地百姓对他的评价的。
其中最狠的,是自己掏腰包请民间善于探案的人查各种证据的,其中甚至有些证据刑部都不知道。
而就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之下,刑部的案子自然断得无比的快。
主要原因就是凡哪家小报刊登出了消息,必有刑部官员对其消息和证据进行查证,其中虽有部分为虚构杜撰,但多数却属实。
对于属实的证据,刑部当然是命其将证据上交,而对于虚构的小报,刑部则直接将主事的人抓了投入大牢,按律判罪。
于是就在这样几乎全城公审的情况下,杨庆妻儿被人劫持威胁,以及劫持的人是谁,对方有何目的,与杨庆又有何关联,背后谁人主使,此间种种皆被一一查清。
最后,户部尚书王霄极其相关势力十多年来一直不断的往北桑运粮谋取暴利,甚至买官卖官,结党营私的消息也被爆了出来。
这消息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尤其是当融景帝下令让人将相关人等抄家,结果一众文官家中竟抄了数百万两的家私之后,更是引发巨震。
要知道,大融一整年的税银才不到两千万,结果这十几名文官家私竟就达七百万,快达到全国税银的一半了。
消息传入宫中,融景帝大怒,连夜就发了谕旨,要将王霄满门抄斩。
受此牵连,四皇子端王也受了训斥,当夜融景帝咳血病危,也未召其入宫觐见。
谢良臣走在御道上,前头给他打灯笼的小太监脚步匆匆,一路急行,同时口中也不停的催促他:“尚书大人请快点吧!”
等赶到内殿时,屋里已经跪了一地的太医,看他们神色颓唐,眉头紧皱,显然融景帝这次是真撑不住了。
除此之外,新任户部尚书钱大人、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以及工部尚书都到了,谢良臣是最后一个入殿的大臣,入殿之后也站到了臣子那一边。
床上的融景帝脸色已现灰白,干裂脱皮的嘴唇一张一合却声音微弱,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
李皇后坐在龙榻边,手上捏着帕子一直不停的抹泪,张贵妃与一众嫔妃则跪在地上嘤嘤哭泣,看着也好不伤心。
融景帝身边的大太监见人到齐,便低声在他耳边说了什么,然后就见融景帝虚弱的阖了阖眼,那大太监便领了人往奉天殿,领遗旨去了。
见大太监将遗旨领来,跪在殿中的几位皇子、公主哭得愈发伤心,尤其是成王,膝行好几步来到床边,嘴里一边喊着“父皇”,一边趴在龙榻上痛哭。
融景帝此时已经无法说话,只贴身伺候的太监明白他要干嘛,于是众位嫔妃及皇子便挨个上前让融景帝看过,算是见最后一面。
然后等见到最小的儿子时,融景帝微微抬起了头,因为太过用力,脖子上青筋毕现,同时看向一边的成王,像是想说什么,一张脸憋得通红。
七皇子见此亦反握住他的手,连声道:“父皇您想说什么?儿臣在这里!”
“你......你们......”
融景帝眼睛鼓突出来,喉间喝喝有声,却无法连成句子,最后紧紧拉着七皇子的手终于放开,头重重的落回了枕头上,闭了眼。
见状,伺候的小太监便取了丝絮至于融景帝鼻下,见无异动,立刻跪地呼喊:“陛下驾崩了!”
此声一起,众人齐声嚎啕大哭,谢良臣也跟着哭,顺便借着抬袖擦泪的动作,将沾了辣椒水的帕子往眼下拭了拭,效果立竿见影,他的眼睛瞬间就红了,也变得眼泪汪汪起来。
哭过一阵,钱尚书率先开口了:“大行皇帝既去,此时便请公公宣布遗诏吧,如此我等也好拥立新君即位,社稷方才稳固。”
说到遗诏,殿内的哭声立刻便小了下去,尤其是皇子和嫔妃们,皆偷偷看向那托盘上的遗诏。
听他这样说,融景帝贴身大太监便擦了眼泪,将拂尘递给身边小太监,而后取了圣旨开始宣读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七子,咨尔襄王,颖慧德重,深肖朕躬,袛承天序,授尔大位。念其年幼,命户部尚书钱庸为首辅托孤大臣,六部尚书相佐,众臣需虔奉遗诏,辅佐新君,协皇极之中,保国安民,恢先祖之弘烈,昭万世之永昌。”
听说融景帝传位给了襄亲王,众人皆讶然,尤其是成王,几乎立刻就暴怒了。
“你这太监好大的胆子!竟敢矫旨!”
成王起身一把揪住了那大太监的衣领,瞪着眼睛像是要杀人一般。
大太监被他揪着衣领威逼,脸上全是莫名与害怕,连声求饶道:“王爷言重了,小的哪有这个胆子敢篡改遗诏?您要不信可以看看这诏书上的字迹,这可是陛下亲笔所写。”
闻言,成王立刻将遗诏抢了过去,展开一看,顿时有如五雷轰顶。
这诏书的确是融景帝的字迹,上头盖了玉玺,是万万做不得假的。
前头他二哥三哥相斗的时候,成王一直蛰伏等待机会,等两人被父皇所厌弃,他的对手就只剩了端王一人,虽是对方一副笃定自己必然获胜的模样,但成王也一直未曾放弃过。
好容易王霄的事将他四哥也牵扯了进去,哪知最后竟让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捡了便宜!
这让他如何能甘心!
可他不甘心也没有办法,因为这遗诏的的确确写的是传位给七皇子襄亲王,更有数位辅政大臣在场见证,由不得他不接受。
圣旨顺着成王的手落到了地上,钱尚书赶紧上前将圣旨拾起,同时也展开看了看,见果真是融景帝笔记,又继续传给众位大臣。
等谢良臣也看完,众人便跪地朝新君叩拜,“臣等谨遵先帝遗诏,叩请吾皇登基。”
襄王显然也对自己突然被点为新君十分惊讶,还有点害怕,半天后才反应过来道:“诸位大人请起。”
张贵妃十分的高兴,脸上的笑几乎控制不住,要不是此刻融景帝刚驾崩,谢良臣真怕她笑出声来。
再去看角落里的冯公公,这太监倒是能沉得住气,脸上虽带了丝笑意,却也拿捏得刚刚好,至少乍一眼看过去,他整个人是悲伤难过的。
这圣旨的确是融景帝亲笔所写,只不过却是他早年哄张贵妃时的游戏之作。
后来他想起叫人收回时,冯太监便临摹着融景帝的笔记仿写了一份,然后再让贵妃当着融景帝的面烧了。
冯太监跟在张贵妃身边多年,对于融景帝的字迹早已十分熟悉,后来谢良臣点拨他以此法助襄王上位,他就更是刻苦勤练,笔迹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再加上圣旨是贵妃拿着展示,而后又烧掉的,融景帝见笔记一致,又是当面焚毁,心中便没有了顾虑。
唯一的难点是要盖玉玺。
为此,冯太监进一年多来都在小心的找融景帝贴身大太监的把柄,可惜对方谨慎,一直没找到。
不过大太监的把柄没找到,他身边的小徒弟小辫子却是一抓一大把。
至于换遗诏,因为不知道融景帝把遗诏藏在了什么地方,所以他们也是刚刚才趁机换的,至于带着“假遗诏”去换真遗诏的事,下手之人还是之前那个小太监。
这就叫灯下黑。
原本奉天殿的人日夜把守殿门看管极严,可是最后光明正大到了地方再换时,反而让人放松警惕,只要有那么几秒钟的时间能让跟过去的人转移注意力,那么此事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至于人选是七皇子,这就好说了,融景帝本就偏爱幼子,张贵妃家族势力单薄,他会选中幼子登基也不是不可能,
再加上新皇年纪小,还需众位大臣辅佐,所以对于此事,殿中的几位尚书也是乐见其成的。
尤其是钱尚书,他现在已经成了首辅大臣,可说是春风得意,立刻便表示要尽快处理大行皇帝的丧事,然后推新君继位。
上有先帝诏书,下有臣子拥护,很快,年幼的襄王便祭天登基了,定国号承平,同时各位大臣也都更进一步,有了封赏。
比如钱尚书除了翰林院学士的头衔之外,新皇还加封他为太傅,谢良臣则除了刑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之外,新皇又封了他少保之职。
无论太傅也好,少保也好,都是虚职,一种荣誉称号而已,但是却能体现亲近之意。
不过新皇才刚登记,谢良臣与钱庸便开始政见不合。
第77章 人选
而两人政见不合之处, 正是在于新皇登基后的封赏上。
钱庸认为李皇后是嫡母,正该封为太后,谢良臣却道张贵妃乃是皇上生母, 亦该合太后之位,两宫太后当并立,只封号有别。
同封两宫太后,此事大融历代都未有过,因此钱庸极力反对,不过这次明显站在谢良臣这一边的人要更多。
原因也很简单, 再是嫡母又如何?皇帝到底不是李皇后亲生的,而且此刻已经登基,讨好张贵妃, 显然就是讨好新君。
因此最终新朝还是封了两位太后,一位圣仁太后, 一位圣慈太后。
然后由于反对封张贵妃为太后一事,钱庸被圣慈太后记恨上,江尚书瞅准机会,找人上书攻击钱庸, 最后他这个首辅大臣才刚做了几月便丢了, 位置落到了江尚书手中。
就在这个时候, 地方传来急报,称宣王、定王谋反, 军情紧急。
宣王和定王即早先夺嫡失败的二皇子和三皇子。
由于融景帝死前那一幕看着实在像是要他们兄弟友爱,所以新皇登基后并未对几位兄长下手, 而是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就连早先被圈禁的六皇子都放了出来, 封了对方一个闲散王爷。
不止于此, 他还特准兄长们出京,划分了封地,让地方供养他们,而不必对方任职。
原本融安帝的意思是,他给予兄长们优厚的待遇,同时又不给对方兵权,如此世人既不会说他刻薄寡恩,容不下兄长,又不至于酿出祸患。
哪知对方本就对皇位并未死心,放他们出京无异于放虎归山,因此才几月的时间,就已经竞相起兵造反。
二王既反,融安帝这才意识到当初不听钱庸建议有多愚蠢,只是现在要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赶紧派人去截下端王和成王,哪知二人府中也早就空无一人。
一月后,潜逃出京的端王和成王也反了。
才刚登基便有四王作乱,融安帝分寸顿失,立刻便召了内阁进承政殿议事。
江尚书既是首辅大臣,会议便主要由他主持,至于融安帝,他不过一个未满十二岁的少年,基本作用也就是在一边旁听以及最后用印罢了,更何况在他御座的帘子后头还有两宫太后。
“江大人,如今贼子作乱,该当如何是好?”圣慈太后张氏没忍住,首先慌乱开口。
四王造反打的旗号都是匡扶帝业,道融安帝这皇位来得不明,乃是有人假传遗诏上位,至于谁是窃取江山的乱国贼子,四人倒是不谋而合都选了江尚书。
道他之所以要扶幼主上位,就是为了方便把持朝政,他们要清君侧。
其实一开始四王打算树的典型是钱庸,哪知对方才做了几月首辅就被张太后给撸了下去,所以只好临时改了江尚书。
江尚书见自己被点了名,便朝上拱了拱手,道:“回太后,臣以为四王不过觊觎王位,因此找借口造反罢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臣请陛下下旨,派大军前往剿灭叛逆,还我国中百姓安宁。”
“那该派何人前去剿灭叛贼?”张太后又问。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161557/333180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