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1 章
推荐阅读:相敬如冰、【五梦】背这五条,悟透、《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玩心、魇运、道长,你居心不良啊(古言1v1H)、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临时夫妻(nph)、我网恋又翻车了(1v1 高h)、【崩铁乙女】总合集、
老舍评传(出书版) 作者:潘怡为
第 1 章
小说下载尽在[domain]】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老舍评传》
作者:潘怡为【完结】
内容简介
老舍初涉文坛时,受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较深,文风幽默、粗犷。作为一个初学者,老舍自己说:“写就好,管他什么。”可贵的是,老舍不甘于平庸,始终不放弃对于文学的艺术追求,砥砺上进,终于创作出《月牙儿》、《离婚》、《骆驼祥子》、《茶馆》等现代文学经典之作,成为一代文学宗师。在老舍一生的创作实践中,存在着两条平行的轨迹:一条是文学艺术,一条是通俗艺术。文学艺术是老舍一生不变的追求,而老舍通俗文艺创作的动因则半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半是出于满族人喜爱曲艺的秉性。老舍的通俗文艺创作有两个高峰期:一是8年抗战期间,写了大量抗战题材的鼓词、京戏、评剧、唱本洋片词、儿童剧等等;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写了大量宣传新社会的相声、太平歌词、快板以及儿童剧、单弦牌子曲等等。老舍把创作这些被某些人视为“下九流”的艺术形式的作品当作自己作为一个作家对社会所应尽的义务、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宣传抗战也好,宣传新社会也好,只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老舍显然并不计较名誉上的得与失。
作者简介
潘怡为,1963年出生,山东青岛人。1984年山东大学毕业,历史学学士。中国考古学会会员,青岛市收藏与鉴赏研究会副会长,康有为研究会副秘书长,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已出版个人学术著作《中国古钱辞典》、《沈从文传》、《崂山佛教》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齐天乐(代序)
王惠云、苏庆昌二君撰《老舍评传》填此阕题之
一九集》第三卷第222页。)
老舍,就降生在这个充满了灾难与耻辱的、历史悠久的名城。
一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象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注:《正红旗下》。)
当然,给予老舍以深刻印象的不只是旗人的荒嬉,更多的还是旗人的贫困。
老舍一家属于旗人中的下层。他们一家的经济来源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微薄的收入,才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父亲去世之后,按规定寡妇钱饷每月只有一两五银子,加上哥哥还可以领一两五,一共三两银子。这对于四口之家,是太困难了。(注:据舒乙著《老舍的童年》记述:“老舍上面有四个姐姐和三个哥哥,算上他这个‘老’儿子,一共八名。后来长大成人的只有八分之五——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他自己。”大姐、二姐出嫁以后,家里剩下三姐、三哥、老舍和母亲。)老舍后来曾经这样回忆这一段生活:“象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他们经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东西,一两个铜板可以买很多,把所能找到的一点粮或菜叶子掺在里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从旧社会过来的卖苦力的朋友们都能证明,我说的一点不假。”(注:《勤俭持家》,1961年2月12日《北京晚报》。)
老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最初的磨炼,接受了母亲给予他的“生命的教育”。
母亲马氏,娘家在北京郊区十间房。她的父母去世得早,从小寄居在隔壁的姑姑家。十间房村一共住了四五户人家,都是贫苦的劳动人民。农忙时候,孩子、妇女都要下地干活。母亲从小就养成了劳动习惯。她的身体也相当结实。父亲去世之后,她不仅以自己的终年的劳作支撑住一家的吃穿用度,而且以她坚毅、无畏、勤俭、淳厚的品质培育了老舍的性格。
为了孩子们,她含辛茹苦。她在小学校里当过佣工。她给人家洗衣裳和缝补。因为常年在冷水中浸泡,手终年是鲜红的和微肿的。晚上,一灯如豆,她同三女儿为人缝补,直到夜深。她终年劳苦,却从无怨言。坚忍和乐观使她永远对生活抱有一种希望,即使在困窘的生活境遇中,她还是忙里偷闲地把屋子收拾得清清爽爽。破旧的桌椅经她擦拭之后纤尘不染,柜门上残损的铜活也明光净亮;院子里父亲手栽的几棵石榴和夹竹桃,在她及时地浇灌和修剪下年年开出鲜艳的花。幼年的老舍,在无言中接受着母亲的熏陶。他总是跟在母亲和三姐的身后,她们浇花,他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他就撮土。他从母亲那里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母亲又是好客的。她绝不因为手头窘迫而冷淡来看望的亲戚。老舍的舅父与表哥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买肉,这使母亲极为不安,可是能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饭,又给她一种喜悦。她聪慧、手巧,加以有一副热心肠,非常乐于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是有求必应的。谁家的婴儿要洗三,她总是欣然前往;谁家的孩子要剃头,只要说一声,她总是能细巧地把小脑袋剃个青溜溜的放光,而又绝不使孩子哭闹;谁家少妇需要绞脸,她也能操纵着细线十分耐心地把人家的脸给修整得清洁而又明净;谁家的孩子发痧,她又是刮痧的好手。她待人宽厚、和善,从不与人逗气。在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道德的力量,有一种同命运抗争的沉勇的气质。在命运的打击下,她从不低头,卫护着自己的孩子,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她一直活到八十三岁,一九四二年去世。老舍从母亲那里秉承了旗人的某些美好的素质:好客、待人热忱,有求必应,豪放、宽厚;摒弃了旗人的某些恶习:怠惰、荒嬉、软弱、无所作为。老舍对于母亲有一种极为深沉的爱。他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注:《我的母亲》,《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受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注:《我的母亲》,《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
第 1 章
恋耽美
第 1 章
小说下载尽在[domain]】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老舍评传》
作者:潘怡为【完结】
内容简介
老舍初涉文坛时,受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较深,文风幽默、粗犷。作为一个初学者,老舍自己说:“写就好,管他什么。”可贵的是,老舍不甘于平庸,始终不放弃对于文学的艺术追求,砥砺上进,终于创作出《月牙儿》、《离婚》、《骆驼祥子》、《茶馆》等现代文学经典之作,成为一代文学宗师。在老舍一生的创作实践中,存在着两条平行的轨迹:一条是文学艺术,一条是通俗艺术。文学艺术是老舍一生不变的追求,而老舍通俗文艺创作的动因则半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半是出于满族人喜爱曲艺的秉性。老舍的通俗文艺创作有两个高峰期:一是8年抗战期间,写了大量抗战题材的鼓词、京戏、评剧、唱本洋片词、儿童剧等等;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写了大量宣传新社会的相声、太平歌词、快板以及儿童剧、单弦牌子曲等等。老舍把创作这些被某些人视为“下九流”的艺术形式的作品当作自己作为一个作家对社会所应尽的义务、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宣传抗战也好,宣传新社会也好,只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老舍显然并不计较名誉上的得与失。
作者简介
潘怡为,1963年出生,山东青岛人。1984年山东大学毕业,历史学学士。中国考古学会会员,青岛市收藏与鉴赏研究会副会长,康有为研究会副秘书长,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已出版个人学术著作《中国古钱辞典》、《沈从文传》、《崂山佛教》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齐天乐(代序)
王惠云、苏庆昌二君撰《老舍评传》填此阕题之
一九集》第三卷第222页。)
老舍,就降生在这个充满了灾难与耻辱的、历史悠久的名城。
一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象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注:《正红旗下》。)
当然,给予老舍以深刻印象的不只是旗人的荒嬉,更多的还是旗人的贫困。
老舍一家属于旗人中的下层。他们一家的经济来源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微薄的收入,才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父亲去世之后,按规定寡妇钱饷每月只有一两五银子,加上哥哥还可以领一两五,一共三两银子。这对于四口之家,是太困难了。(注:据舒乙著《老舍的童年》记述:“老舍上面有四个姐姐和三个哥哥,算上他这个‘老’儿子,一共八名。后来长大成人的只有八分之五——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他自己。”大姐、二姐出嫁以后,家里剩下三姐、三哥、老舍和母亲。)老舍后来曾经这样回忆这一段生活:“象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他们经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东西,一两个铜板可以买很多,把所能找到的一点粮或菜叶子掺在里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从旧社会过来的卖苦力的朋友们都能证明,我说的一点不假。”(注:《勤俭持家》,1961年2月12日《北京晚报》。)
老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最初的磨炼,接受了母亲给予他的“生命的教育”。
母亲马氏,娘家在北京郊区十间房。她的父母去世得早,从小寄居在隔壁的姑姑家。十间房村一共住了四五户人家,都是贫苦的劳动人民。农忙时候,孩子、妇女都要下地干活。母亲从小就养成了劳动习惯。她的身体也相当结实。父亲去世之后,她不仅以自己的终年的劳作支撑住一家的吃穿用度,而且以她坚毅、无畏、勤俭、淳厚的品质培育了老舍的性格。
为了孩子们,她含辛茹苦。她在小学校里当过佣工。她给人家洗衣裳和缝补。因为常年在冷水中浸泡,手终年是鲜红的和微肿的。晚上,一灯如豆,她同三女儿为人缝补,直到夜深。她终年劳苦,却从无怨言。坚忍和乐观使她永远对生活抱有一种希望,即使在困窘的生活境遇中,她还是忙里偷闲地把屋子收拾得清清爽爽。破旧的桌椅经她擦拭之后纤尘不染,柜门上残损的铜活也明光净亮;院子里父亲手栽的几棵石榴和夹竹桃,在她及时地浇灌和修剪下年年开出鲜艳的花。幼年的老舍,在无言中接受着母亲的熏陶。他总是跟在母亲和三姐的身后,她们浇花,他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他就撮土。他从母亲那里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母亲又是好客的。她绝不因为手头窘迫而冷淡来看望的亲戚。老舍的舅父与表哥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买肉,这使母亲极为不安,可是能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饭,又给她一种喜悦。她聪慧、手巧,加以有一副热心肠,非常乐于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是有求必应的。谁家的婴儿要洗三,她总是欣然前往;谁家的孩子要剃头,只要说一声,她总是能细巧地把小脑袋剃个青溜溜的放光,而又绝不使孩子哭闹;谁家少妇需要绞脸,她也能操纵着细线十分耐心地把人家的脸给修整得清洁而又明净;谁家的孩子发痧,她又是刮痧的好手。她待人宽厚、和善,从不与人逗气。在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道德的力量,有一种同命运抗争的沉勇的气质。在命运的打击下,她从不低头,卫护着自己的孩子,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她一直活到八十三岁,一九四二年去世。老舍从母亲那里秉承了旗人的某些美好的素质:好客、待人热忱,有求必应,豪放、宽厚;摒弃了旗人的某些恶习:怠惰、荒嬉、软弱、无所作为。老舍对于母亲有一种极为深沉的爱。他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注:《我的母亲》,《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受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注:《我的母亲》,《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
第 1 章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22057/43815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