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7 章
推荐阅读: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临时夫妻(nph)、永远也会化雾(1v1)、末世之娇娇女也凶猛、劣评(骨科1v2)、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小梨花(校园h1V1)、珀迪达之雾【简】、
我和爸爸丰子恺 作者:丰一吟
第 27 章
“不是。我不愿坐班。”
徐平羽和石西民两位一口答应。后来爸爸又提出了不受工资,这一条坚持再三,未蒙同意。据妈妈回忆,是在上任三个月后把工资(每月220元)一起送来的。
我们把这次的行动称为“三顾茅庐”。后来听人传言,说是因为“摆不平”,才请了不是画传统中国画的漫画家来当院长。副院长是王个簃、贺天健、汤增桐三位先生。
据程亚金先生回忆说,我爸爸虽不上班,对画院却是全心全意的。每次请他来开会要他发言时,程先生把意图讲给他听,由爸爸写了发言稿,交程先生他们看看:是否符合党的政策要求?程先生说:他比我们想得还周到。
爸爸任了画院院长后,我家生活水平又有提高。他不愿受工资,并非平时收入充裕。那时他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稿费。在建国前,他曾订过好几张“润例”,靠卖画改善收入。他的画润并不高,他曾在给友人谢颂羔先生的信上说:
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
所以爸爸的画总是卖得很便宜,而且很多是奉送的。建国后,我没见过他再订润例。所以他是靠稿费生活的。稿费能有多少!但他起初还是不愿受画院工资。后来受了,毕竟不无小补。从那以后,出门旅游的次数也多了,常请画院写个介绍信,以防交通和住宿困难。
1961年4月,由画院开了介绍信,我陪爸妈上了黄山。那一次游览给我留下最美好的印象。(我一直认为黄山风景最美。直到1989年我和宝姐等游了天子山后,才知道中国还有和黄山媲美的山。)
在去黄山的途中,爸爸想起了有通信联系而尚未谋面的新安派农民画家程啸天就住在去黄山途中的岩寺附近,便在上黄山前托人打电话约他到岩寺见一面。谁料程啸天先生背了一个箩筐来到岩寺见了爸爸后,丝毫没有热情的样子。他正要去离岩寺有一段路的某地,爸爸便叫他上车同行。一路我们还是不见他有一点热情。坐在前座的我正在想:爸爸交的这个朋友来信时说很仰慕爸爸,见了面怎么那么冷淡!这时程先生忽然开口:
“我向你打听一个人。你认不认识上海的丰子恺先生?”
“我就是丰子恺呀!”
“啊呀!”
接着程先生叙述了这次误解的原因。原来替爸爸打电话联系此事的人只说了上海国画院院长要见你。而程先生听错了,以为是一位“顾院长”要见他,他不知顾院长是谁。直到快分手时忍不住问了一下才知道。可是那时他已到达目的地,只得紧紧握手,依依道别。后来程先生专程来上海访问爸爸。我为他们拍照留念。
当时黄山还没有缆索,黄山管理处交际科的人建议雇轿子抬上山,爸爸坚决不肯。我们只是请园林服务处的老宋帮拿行李,招待所的5号女服务员小程搀扶缠过小脚的妈妈,一行5人从前山登上玉屏峰,在宿舍式的“文殊院”住宿。下了三天雨,无法出行。其间得到了两个好消息:国际乒乓赛中国得冠军,加加林坐飞船上了天。
天气放晴后,我想上对面的天都峰,爸爸要同行。老宋说:
“去年你们画院里的画师来游玩,两位老先生都没有上天都峰。你老人家兴致真好!”
妈妈缠过小脚,只能留守。64岁的爸爸却勇敢地完成了他的心愿。他下结论说:
“凡事只要坚忍不懈地进行,即使慢些,也终于能获得成功。”
爸爸欣喜之余,做了一首诗以记其事,题为《游黄山欣逢双喜》:
结伴游黄山,良辰值暮春。美景层层出,眼界日日新。
奇峰高万丈,飞瀑泻千寻。云海脚下流,苍松石上生。
入山虽甚深,世事依然闻。息足听广播,都城传好音。
国际乒乓赛,中国得冠军。飞船绕地球,勇哉加加林!
客中逢双喜,游兴忽然增。掀髯上天都,不让丰一吟。
“不行不行!爸爸你怎么把我的名字写上去了芽选”我抗议。
“那不是很好吗?正好押韵。”
“不要不要!我要你改别的字!”
爸爸看我如此坚决,就提起笔来,把“丰一吟”三字改为“少年人”。
“不让少年人,这下可以了吧?”
“好!这样才好!”
爸爸在1961年5月11日写的《上天都》一文的末了就用上了这首诗。
当时的黄山有一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到“西海”去,走得热了,脱下毛衣,拿在手上。老宋说:
“不用带走。就放在这里路边,回来拿。”
“???”
我们表示极大的怀疑。但老宋的表情让我们放一百个心。游了西海回来,毛衣真的还在原处!
那时游黄山的人很少,不,我们一路简直没有碰到游客。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一流的:路不拾遗。如今我们如果也这样做,毛衣早就飞了。那是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旅游业兴旺发达。而其中自然良莠不齐。或许有人还认为我们是把毛衣丢弃了。你别说“不可能丢弃”,就在我写这段文字时,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一个温州人上大学一年级,家里给他带600双袜子,用一双,丢一双。我们那些蹩脚的毛衣自然早就可以丢了。
总之,黄山留给我极好的印象。
同年9月7日,爸爸随上海政协参观团去江西,到了南昌、赣州、瑞金、井冈山、抚州、景德镇等地。大受教育。回来写了四篇文章以记其事。
1962年3月爸爸又到北京。5—6月间爸妈和我游金华。爸爸也有文记其事,但没有发表。爸爸逝世后我在他的一本小册子上发现有这样一则记载:
“人民文学‘花不知名分外娇———金华游草’(62·7·18)”
我曾致函人民文学,要求寄回该文,得复信说找不到了。虽答应再努力寻找,却不再有下文。
1963年3月爸妈带元草哥和我游宁波、普陀。有《天童寺忆雪舟》和《不肯去观音院》记其事。这一年10月,如前所说爸爸又和妈妈、我重游扬州。11月赴京参加政协会。出门次数特别多。
1964年没有出游。可能是忙于译《源氏物语》的关系。
1965年11—12月,新加坡广洽法师回国观光,到上海来看爸爸,同游苏州、杭州。
杭州是爸爸常去的地方。有时一年去几回。每到杭州,总是去蒋庄访问马一浮老先生。其他和田锡安、黄鸣祥、沈本千等老同学也常相往来。
1966年3月,爸爸和妈妈带了华瞻哥的长女南颖游绍兴、嘉兴、南浔、湖州、菱湖。这是爸爸一生中最后一次出游了。下半年就受到浩劫之浪的冲击,9年后离世。
外公纸
我箱子里珍藏着一叠小小的宣纸片,长约二寸,宽约三四寸,是爸爸用画画写字废弃的宣纸裁成的。这种纸在我们家里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做“外公纸”。
提起这种“外公纸”,我总是叹佩弄文舞墨的爸爸竟也如此善于安排日常生活。一般艺术家似乎总是给人以不修边幅或生活零乱的印象。爸爸却不然,他的生活虽然朴素,却是有条不紊,而且善于采取合理的措施。“外公纸”便是其中的一种。
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纸,爸爸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片,叠成一叠,收藏着备用。这种纸的用途可多呢。可以擦调色盘,可以试笔,可以吸水。所以爸爸给画上色时,桌上常备这种纸。
第 27 章
恋耽美
第 27 章
“不是。我不愿坐班。”
徐平羽和石西民两位一口答应。后来爸爸又提出了不受工资,这一条坚持再三,未蒙同意。据妈妈回忆,是在上任三个月后把工资(每月220元)一起送来的。
我们把这次的行动称为“三顾茅庐”。后来听人传言,说是因为“摆不平”,才请了不是画传统中国画的漫画家来当院长。副院长是王个簃、贺天健、汤增桐三位先生。
据程亚金先生回忆说,我爸爸虽不上班,对画院却是全心全意的。每次请他来开会要他发言时,程先生把意图讲给他听,由爸爸写了发言稿,交程先生他们看看:是否符合党的政策要求?程先生说:他比我们想得还周到。
爸爸任了画院院长后,我家生活水平又有提高。他不愿受工资,并非平时收入充裕。那时他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稿费。在建国前,他曾订过好几张“润例”,靠卖画改善收入。他的画润并不高,他曾在给友人谢颂羔先生的信上说:
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
所以爸爸的画总是卖得很便宜,而且很多是奉送的。建国后,我没见过他再订润例。所以他是靠稿费生活的。稿费能有多少!但他起初还是不愿受画院工资。后来受了,毕竟不无小补。从那以后,出门旅游的次数也多了,常请画院写个介绍信,以防交通和住宿困难。
1961年4月,由画院开了介绍信,我陪爸妈上了黄山。那一次游览给我留下最美好的印象。(我一直认为黄山风景最美。直到1989年我和宝姐等游了天子山后,才知道中国还有和黄山媲美的山。)
在去黄山的途中,爸爸想起了有通信联系而尚未谋面的新安派农民画家程啸天就住在去黄山途中的岩寺附近,便在上黄山前托人打电话约他到岩寺见一面。谁料程啸天先生背了一个箩筐来到岩寺见了爸爸后,丝毫没有热情的样子。他正要去离岩寺有一段路的某地,爸爸便叫他上车同行。一路我们还是不见他有一点热情。坐在前座的我正在想:爸爸交的这个朋友来信时说很仰慕爸爸,见了面怎么那么冷淡!这时程先生忽然开口:
“我向你打听一个人。你认不认识上海的丰子恺先生?”
“我就是丰子恺呀!”
“啊呀!”
接着程先生叙述了这次误解的原因。原来替爸爸打电话联系此事的人只说了上海国画院院长要见你。而程先生听错了,以为是一位“顾院长”要见他,他不知顾院长是谁。直到快分手时忍不住问了一下才知道。可是那时他已到达目的地,只得紧紧握手,依依道别。后来程先生专程来上海访问爸爸。我为他们拍照留念。
当时黄山还没有缆索,黄山管理处交际科的人建议雇轿子抬上山,爸爸坚决不肯。我们只是请园林服务处的老宋帮拿行李,招待所的5号女服务员小程搀扶缠过小脚的妈妈,一行5人从前山登上玉屏峰,在宿舍式的“文殊院”住宿。下了三天雨,无法出行。其间得到了两个好消息:国际乒乓赛中国得冠军,加加林坐飞船上了天。
天气放晴后,我想上对面的天都峰,爸爸要同行。老宋说:
“去年你们画院里的画师来游玩,两位老先生都没有上天都峰。你老人家兴致真好!”
妈妈缠过小脚,只能留守。64岁的爸爸却勇敢地完成了他的心愿。他下结论说:
“凡事只要坚忍不懈地进行,即使慢些,也终于能获得成功。”
爸爸欣喜之余,做了一首诗以记其事,题为《游黄山欣逢双喜》:
结伴游黄山,良辰值暮春。美景层层出,眼界日日新。
奇峰高万丈,飞瀑泻千寻。云海脚下流,苍松石上生。
入山虽甚深,世事依然闻。息足听广播,都城传好音。
国际乒乓赛,中国得冠军。飞船绕地球,勇哉加加林!
客中逢双喜,游兴忽然增。掀髯上天都,不让丰一吟。
“不行不行!爸爸你怎么把我的名字写上去了芽选”我抗议。
“那不是很好吗?正好押韵。”
“不要不要!我要你改别的字!”
爸爸看我如此坚决,就提起笔来,把“丰一吟”三字改为“少年人”。
“不让少年人,这下可以了吧?”
“好!这样才好!”
爸爸在1961年5月11日写的《上天都》一文的末了就用上了这首诗。
当时的黄山有一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到“西海”去,走得热了,脱下毛衣,拿在手上。老宋说:
“不用带走。就放在这里路边,回来拿。”
“???”
我们表示极大的怀疑。但老宋的表情让我们放一百个心。游了西海回来,毛衣真的还在原处!
那时游黄山的人很少,不,我们一路简直没有碰到游客。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一流的:路不拾遗。如今我们如果也这样做,毛衣早就飞了。那是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旅游业兴旺发达。而其中自然良莠不齐。或许有人还认为我们是把毛衣丢弃了。你别说“不可能丢弃”,就在我写这段文字时,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一个温州人上大学一年级,家里给他带600双袜子,用一双,丢一双。我们那些蹩脚的毛衣自然早就可以丢了。
总之,黄山留给我极好的印象。
同年9月7日,爸爸随上海政协参观团去江西,到了南昌、赣州、瑞金、井冈山、抚州、景德镇等地。大受教育。回来写了四篇文章以记其事。
1962年3月爸爸又到北京。5—6月间爸妈和我游金华。爸爸也有文记其事,但没有发表。爸爸逝世后我在他的一本小册子上发现有这样一则记载:
“人民文学‘花不知名分外娇———金华游草’(62·7·18)”
我曾致函人民文学,要求寄回该文,得复信说找不到了。虽答应再努力寻找,却不再有下文。
1963年3月爸妈带元草哥和我游宁波、普陀。有《天童寺忆雪舟》和《不肯去观音院》记其事。这一年10月,如前所说爸爸又和妈妈、我重游扬州。11月赴京参加政协会。出门次数特别多。
1964年没有出游。可能是忙于译《源氏物语》的关系。
1965年11—12月,新加坡广洽法师回国观光,到上海来看爸爸,同游苏州、杭州。
杭州是爸爸常去的地方。有时一年去几回。每到杭州,总是去蒋庄访问马一浮老先生。其他和田锡安、黄鸣祥、沈本千等老同学也常相往来。
1966年3月,爸爸和妈妈带了华瞻哥的长女南颖游绍兴、嘉兴、南浔、湖州、菱湖。这是爸爸一生中最后一次出游了。下半年就受到浩劫之浪的冲击,9年后离世。
外公纸
我箱子里珍藏着一叠小小的宣纸片,长约二寸,宽约三四寸,是爸爸用画画写字废弃的宣纸裁成的。这种纸在我们家里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做“外公纸”。
提起这种“外公纸”,我总是叹佩弄文舞墨的爸爸竟也如此善于安排日常生活。一般艺术家似乎总是给人以不修边幅或生活零乱的印象。爸爸却不然,他的生活虽然朴素,却是有条不紊,而且善于采取合理的措施。“外公纸”便是其中的一种。
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纸,爸爸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片,叠成一叠,收藏着备用。这种纸的用途可多呢。可以擦调色盘,可以试笔,可以吸水。所以爸爸给画上色时,桌上常备这种纸。
第 27 章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22379/444727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