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WAV > 其他 > 我和爸爸丰子恺 > 正文 第 28 章

正文 第 28 章

推荐阅读: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临时夫妻(nph)永远也会化雾(1v1)末世之娇娇女也凶猛劣评(骨科1v2)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小梨花(校园h1V1)珀迪达之雾【简】

    我和爸爸丰子恺 作者:丰一吟

    第 28 章

    那么这种纸为什么被称为“外公纸”呢?原来这种纸在和外孙共同进餐的食桌上也有它的妙用。爸爸经常带一叠在身边,给当时还挂鼻涕的孙辈们擦鼻子用,或者给他们在用餐时抹桌子擦碗筷揩手用。要知道:那时还没有发明餐巾纸啊!

    外孙们小时候经常来外公家。喜欢作乐的外公也时常带他们上馆子或者去外地游玩。一到吃饭的时候,老老小小在桌前坐下来,外公总是及时地掏出这种纸递过去。孩子们习惯了,认为这种纸是外公专有的。有时外公还没来得及把纸拿出来,就有人喊着:“外公,纸!”

    这样一喊,外公就笑嘻嘻地掏出纸来。渐渐地,“外公,纸!”也就变成了“外公纸”这一名称。

    这种“外公纸”上,常有一些作画打草稿用的木炭条痕迹,有时还写着几个不完整的字,甚至会出现一只燕子或人的身躯的一部分。

    用“外公纸”比用抹布更吸水,比抹布更干净,只用一次就丢,很卫生。我也很喜欢用,有时也向爸爸讨“外公纸”。外公纸源源不断地产生,我们当时却不懂得珍惜它。如果不让“外公纸”裁碎,即使是画坏了写坏了的,留下来做个纪念也不错啊!

    有人认为,名画家是下笔成画,不可能废弃。爸爸并非这样。不知是他对自己要求高,还是每天画的画写的字实在太多,总会产生一些“外公纸”,当然其中也包括他习字的纸。爸爸到老也不放弃临摹自己喜欢的字帖。

    如今我箱中还保留着的最后一叠“外公纸”,我再也舍不得用它了。但使用“外公纸”的习惯已经养成。我画画写字后,也把废弃的纸留下来供画桌上使用。至于给外孙辈们擦嘴擦鼻子的“外公纸”,早已被餐巾纸代替了。其实,“外公纸”就是餐巾纸的先驱!

    我起初以为“外公纸”是“日月楼”时期的产物。其实,爸爸去世后,据蓉哥哥回忆,这玩意儿早就有了。

    1925年后,平屋修复了,蓉哥哥也常去玩。有一次她发现平屋运动具柱子上挂了一叠叠柔软而吸水的纸片,下面放着一只竹篓。她问了宝姐,才知是给孩子们揩鼻涕用的。那时孩子太多,母亲照顾不过来。到了冬天,小的几个经常拖鼻涕,处理鼻涕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棉袄袖口擦一下。所以棉袄袖口永远是亮晶晶的。爸爸看到了这一情况,才设了“外公纸”。

    由此可见,“外公纸”已有30年的历史了!

    阿咪

    养猫是我家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据爸爸文章中说:

    “大家吃过夜饭,父亲才从地板间……走到厅上来晚酌。桌上照例是一壶酒,一盖碗热豆腐干,一盆麻酱油,和一只老猫。父亲一边看书,一边用豆腐干下酒,时时摘下一粒豆腐干来喂老猫。”

    缘缘堂时,我家也一直养猫。只有抗日战争初期,保命要紧,哪里还顾得上养如今所谓的“宠物”。不过安定下来不再受警报骚扰后我家还是养过猫。胜利后回到江南,在杭州租屋定居,可爱的猫又出现在我们家中。爸爸有《白象》和《贪污的猫》记其事。建国后,在福州路是否养猫,我记不起来。但迁入日月楼后,养猫的传统又恢复了。我家养了不止一代猫。爸爸去世我家迁至漕溪北路后也养过好几只猫,最后以父母子三猫先后从13楼失足坠下死亡告终。从此我家也终止了养猫的传统历史。

    养“宠物”是家庭中自娱,一般不会发生什么涉及他人的大问题,更不可能发生政治问题。可是日月楼养的“阿咪”竟发生了重大的政治问题。关于这,我将在以后的一章中交代。之所以在“新中国时期”这一章中专为猫开辟专节,那是因为祸根种在太平时期!往事不堪回首,不谈了。

    白头今又译“红楼”

    还是来谈谈有意义的事吧。

    从1961年8月开始,爸爸全身心地投入了日本古典巨着、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翻译工作。《源氏物语》的内容略有点像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原着是古文,在日本有好几个现代语译本。爸爸翻译时以古文本为基础,参照各个现代语译本。为了选择用哪种文字风格来翻译,他考虑良久。最后决定使用现代白话文参照《红楼梦》《水浒》的风格。我是爸爸的译文的第一个读者。爸爸要我敞开思想提意见,我也就不客气地提了一些。

    这部小说一共911000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约稿出版的。爸爸在翻译的过程中,把进展的日期写得清清楚楚:从开始准备到翻译完毕,共四年一个月又二十九天。而从动笔到译完,实际上只有两年九个月又一十革”抄家被画院抄走。爸爸的“问题”解决后,电视机和其他的东西一起还来,我们就把电视机放在三楼了,因为那时客厅已被迫退租,由别人住了。爸爸去世后,我和“文革”中从复旦大学迁来同住的华瞻哥家分炊。那电视机留给他们,我另买了一台小电视机。那时倒已有了半导体电视机,但我没钱买大尺寸的,就买了一台9英寸的,把女儿的眼睛也看成了近视。如今我家的经济条件大大改善。2000年从漕溪北路迁到斜土路以后,三间房和厅内各有了电视机。回想当年,不胜感慨。

    困难时期

    1961年开始,我国面临困难时期。是什么原因造成困难,我已经被弄糊涂了。一会儿说是自然灾害,一会儿说是苏联专家撤走,一会儿说是“浮夸风”造成。莫谈国事吧。我只说说我家当时的情况。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开门七件事,凡与衣食行有关的,都供应困难了。为了抑制抢购或供应断档,政府发行了种种票票,我记得有:粮票(分全国通用和本市使用)、油票、肉票、鱼票、豆制品票、盐票、糖票、还有供应日用副食品的小册子(买西瓜凭这本子,买火油、煤球也凭这本子)、此外还有布票、纺织品券、线票、手帕票、糕点票、就餐券、香烟票、火柴票、肥皂票、电视机票、缝纫机票、脚踏车票、手表票,还有华侨票,共22种。可能还有我忘记了的。其中豆制品票还分上中下三旬供应,而且每张小得像大拇指的指甲一样。每次领来票票,总是由我分好包好才交给妈妈。

    到春节时,另有票票分大户小户供应。例如:家禽、蛋品、海味、龙头烤、海蜇、海带、干果、干菜、粉丝、大水果、小水果、蜜饯、白酒、黄酒、啤酒、糖年糕。

    我记得西瓜供应很少,夏天一户只供应一个(也分大户和小户)。如病人要吃而不够时,得凭医生证明才能买到半个。

    华侨票必须有外汇的人家才有。我家托新加坡广洽法师的福,经常有华侨票。持此种票到华侨商店去,几乎样样都有卖。不仅我们自己,连故乡的人也沾了光,常来上海买电视机、脚踏车之类。

    上海政协还有一个叫“文化俱乐部”的地方,专供委员及其家属免票用餐。画院有时也有一些优惠。美协还设法供应爸爸每天6两黄酒。所以我家受影响总算不大。我只记得我用糕点券买来一块点心,要分成4小块慢慢享用。如今也是这样,但性质完全不同,如今是因为供应太丰富了,我怕自己吃得太多会更胖,才用此法限制自己每次少吃点。

    有一件事使我终生遗憾。雪恩娘因乡下粮食不够,儿子镇东陪着她来上海,希望在我们家住上一段时期。那时通信息是很困难的,故乡来的人几乎都是不告而来。可爸爸已决定和妈妈偕我上黄山,一切安排就序,次日动身。爸爸没有改变既定的主意,他邀雪恩娘同行,雪恩娘坚决不肯。爸爸便把雪恩娘一起带到杭州,把她留在满娘家,我们自去黄山,讲好回来接她一起到上海住。亲姊妹在一起叙旧,也蛮好。可是雪恩娘住了没几天,我们回来接她时她已回家乡去了。我们很纳闷。满娘虽然性格多忧,但绝不会讨厌妹妹雪恩娘,何况受爸爸之托。后来爸爸想起,原来雪恩娘从小去乡下当童养媳后,每次来娘家,总是住不惯而提早要求回乡的。这么一回忆,倒确实如此。但家乡毕竟吃不饱,给了她钱也买不到吃的。不知她后来怎么过下去了。那时家乡没电话,无法通消息。对这件事我心底里一直留下一份遗憾。供应好转后,故乡来人络绎不绝,但雪恩娘总是很少来,来时说好住几天,也总是提早走。

    故乡的亲人们对我们在人情上的欠缺,从来不放在心上。一直到现在还是诚恳相待,热情无比。

    日月楼鼎盛时期

    有了这么宽大的房子,住在外面的宝姐先姐和她们的孩子们、故乡的亲友们都经常来玩。家里到了星期天常常很热闹,甚至星期六的晚上就有外孙来住宿。(那时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一天。)

    楼下的家具基本上都是前房客董太太留下来的,在我们看来是豪华之极。那吃饭的桌子本来已够大的,还可以拉开来在中间加板。外甥们常在这里打乒乓球。据外甥杨子耘回忆,他们几个还坐在三楼楼梯上借助打过蜡的滑力滑下来,滑到二楼转个弯,一直滑到底楼,大人们也不加干涉。只有爸爸午睡时妈妈才喝住他们,那时他们就乖乖地一声不响了。

    我们隔壁92号张家的两个女孩也经常参与玩耍。其中小的一个叫萍萍,后来我认了她做干女儿的,也常来宿。我还像在遵义时那样当孩儿王,他们都住在我房里。

    第 28 章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22379/44472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