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WAV > 其他 > 我和爸爸丰子恺 > 正文 第 42 章

正文 第 42 章

推荐阅读:虚拟游戏舱【强制】入骨欢 【NP高H】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临时夫妻(nph)素女 (古言,1V1,高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

    我和爸爸丰子恺 作者:丰一吟

    第 42 章

    不过,话得说回来。其实即使没有这件事,等待着他的命运也是同样的。因为那时政治形势有变,“四人帮”借批“大儒”为名攻击周总理。于是一个霹雳天下响,下面的人马上跟进,全国都展开了“批林(彪)批孔(子)”运动。上海还举办了“黑画展”。

    我们对政治一向反应迟钝,不知道矛头是指向周总理。素来敬仰周总理的爸爸在1974年3月6日给新枚的信中还很得意,说他应画院要求,写了一张大字报。他说:“上海正在“批孔”高潮。我也写了一张大字报,去画院张贴。我写了小字,他们代我写成大字报,说是省我劳力。照顾可谓周到。”

    我们起先以为,爸爸居然也被受命写大字报,那不是把他也看作“革命群众”了吗!居然也暗自欣喜。谁又知道那是在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就在这封信里,爸爸还说:

    求索字画者甚多。但我多写字,少作画,写字用鲁迅诗,画总是《东风浩荡,扶摇直上》(儿童放纸鹞),或者《种瓜得瓜》。上海书法展览会中展出了我的字,于是我的书名大噪,求画者少,求字者多,我很高兴。毕竟写字少麻烦。

    岂料不久之后,就接到通知,要他去画院接受批判。事隔约两个月以后,爸爸于1974年7月11日写给新枚的信中说:

    来信语重心长,我很感动。此次为巩固“文革”成果,上海又开批判会,受批判的四人,我在其内。原因是我自己不好,画了一幅不好的画给人,其人交出去,被画院领导看到了,因此要去受批判。但很照顾,叫车子送我回来(上海现在三轮车绝少,三轮卡也少)。第一次在画院,不过一小时,一些人提出问题,要我回答,我当然都认错,就没事。送我回来,外加叫一个小青年骑脚踏车送来,恐防我走不上楼。第二次在天蟾舞台,那是听报告,不要我回答,不过报告中提到我的画。这次南颖陪我去,他们叫三轮卡送我回来。事过两月,我的工资照旧一百二十元,“内部矛盾”的身份也不改,你可放心。自今以后,我一定小心,足不出户,墨也不出户。真不得已,同阿姐等商量过行事。

    所谓在天蟾舞台“听报告”,是爸爸怕新枚担心,特地写成“听报告”。其实就是对包括他在内的几个画家(刘海粟、程十发等)开批判会,只是没让他们上台而已。据说这次爸爸入场时,与会观众纷纷转身观看,他们是想一睹这饱受苦难的大画家的风采啊。

    这次批判的内容,其中一幅画正是《卖花人去路还香》。看来这本尺页已落到了造反派手里。他们把“卖花人去”说成“卖画人去”。于是大做文章,说丰子恺被打倒了还说自己香,他还在放毒!此外还加了另外的画如《满山红叶女郎樵》,说这幅画是诬蔑“三面红旗”落地。后来出版界开批判会时也提到这幅画。我心中纳罕。一看以后,才明白那幅画中从树上落下来的红叶正好是三片。

    爸爸在1974年4月24日写给新枚的信中就提到过这幅画受批的事:

    有一工厂中,贴一张大字报,说我的《满山红叶女郎樵》是讽刺。红是红中国,樵取红叶,即反对红中国。然而没有反响。见者一笑置之。由此,我提高警惕,以后不再画此画,即使画,要改为《满山黄叶女郎樵》。

    一幅《满山红叶女郎樵》,竟有种种解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我有时想想,上头定下调子来要批判几个人作为政治上的陪衬,在上海,爸爸作为美协主席、画院院长,总是逃不了的。虽然可批的内容已经批过好几回,但谁让爸爸一生画那么多画,随便再找一幅,就可以从豆腐里寻骨头。其实造反派们心中可能也在窃笑。大家都在做戏,应付上头的需要啊!

    这件事过去之后,我们就在思量:爸爸画着《卖花人去路还香》的那本尺页是否由钱君匋先生交了出去呢?为此,我们对钱先生很有意见。华瞻哥甚至还代表爸爸写了一封信去批评钱先生,表示要和他断绝师生关系,叫他以后别再来我们家向爸爸要画。据说钱先生为此十分惶恐,又不敢来解释。爸爸去世以后,胡治均先生曾访问钱先生。在言谈中,钱先生就讲起了这件事。他说那册子并非他交出去的。他因受命于某人,要把这画册传送给好几个画家作画,所以从我家取走后马上又送到另一个画家家里去了。他说,是造反派到那画家家里去批判,那画家才交出来的。至于那封绝交信,经胡先生说明情况后,他才安心一点。爸爸去世开追悼会时他不敢出席,写了一首诗,题为《哭丰子恺先生》:

    意气相投五十春,一朝传讹罪吾身。

    临风遥哭先生殁,难雪此冤百世存。

    爸爸骨灰安放时,钱先生心中已略释然,便参加了。

    在那段时间里,出于保护爸爸的人身安全,宝姐、华瞻哥和我,三人曾到三楼小房间里讨论:如何制止爸爸给人们画画。讨论结果,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取去他的笔砚,使他无法再写再画。他们叫我去执行此事。爸爸起初对此没有意见,但到了第三天,他已按捺不住不写不画闲坐着的难受,焦躁地对我说:

    “一吟,你拿走了我的笔砚,比挖了我的心肝还痛苦,赶快还我吧!我不写不画就是。让我临临字帖吧!”

    我听了很内疚,马上还给了他,也没向两个共同商量的人请示。

    是的,爸爸是个闲不住的人。在这暗无天日的环境中,难道连写写画画也没有权利了吗?此后他确实只是用毛笔临临帖而已。

    人们对于“文革”实在已很厌倦。谁愿意一天到晚生活在斗争中呢。人民大众所

    喜爱的毕竟是真、善、美!据说这次“黑画展”的观众,除了极少数人蒙在鼓里以外,绝大多数是来欣赏名画家的名作。在那遍地硝烟、到处批斗的境遇中,难得有一次名画家的展览啊!

    少小离家老大回

    爸爸大概自己觉得健康情况越来越差,所以又动了回故乡看妹妹的念头。那时我们的健康知识实在太欠缺,甚至连“健康”二字都不敢提。记得朱幼兰先生曾经送我一张《健康第一》的横幅书法,我竟吓了一跳:这种横幅怎能公开地挂到墙上!造反派见了会说:怎么可以把健康放在第一!应该是把毛泽东思想、读毛主席的书放在第一啊!

    爸爸长期坐在桌前,别说外出了,连房间里也不大走动,对健康肯定是不利的。癌症的病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侵袭他,但1975年回乡时,癌症肯定已有发展。可怜的爸爸,我怎么全然没有察觉啊,以为你只是年老体弱。那一年,爸爸虚龄78岁。我现在已将跨进80岁,还在忙这忙那,天天出去走动。我对健康的无知贻害了爸爸,我们应该坚持让他按时拍片检查的。现在想来,真是遗恨无穷!

    这回陪同前往故乡的仍是胡治均先生。而且他又写下了一篇《石门湾忆游———侍丰子恺老师游故乡》,给我写这本书帮了大忙。爸爸最后的两次出行,都有仗于胡先生的得力陪同。先姐这次虽然也同行,但她身体较弱,不能当主力军。同行的还有两个小姑娘:她女儿阿春和我女儿小明,一群人浩浩荡荡出发。胡先生文中说:

    一九七五年四月十三日清晨,我们从上海搭沪杭火车,向浙江长安站出发。……一行五人中,老中少三代人,谈谈聊聊,三小时的车厢生活,也很欢乐。先生爱饮酒,我们考虑到在火车上的方便,同时为了不致引人注意,把酒事先装在药水瓶里,要喝的时候,只需从瓶里一口口往嘴里送,也用不着杯子。先生就这样安逸地在车座上享受着旅途的乐趣。先生这种饮酒似吃药的动作,不知从什么时候,被邻座旅客发觉了,他们交头接耳,不断发出惊奇的微笑和轻声的议论。他们怀疑:“这位老公公得的是什么病呀!吃的是什么药呢?从来没有见过有这样不停地服药,而且药量又是那么重,二百五十克的药水快要喝完了。”他们不断地把眼光扫向先生,扫向我们同行的人,想在我们的面部表情中找出答案。可是我们没有告诉他们这个秘密。大药量的老公公只报以亲切的微笑,频频向他们点头,直到我们在长安站下车,与他们分手的时候,这些好奇的暂时同路人,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到达长安站,从石门湾开来的小汽船,已经在等着我们。专程来接的有先生的外甥蒋正东、堂侄儿丰坤益,以及其他亲友共六七人。从长安站到船码头的这段路程,没有任何代步,只得由两个人搀扶先生行走。我们发现先生的脚力已非常差,他走一会就要停下来歇一歇,我们就请他在人家门前的阶沿上坐下来,有时就索性坐在路旁的石块上。这样走走坐坐,到船埠的二百多公尺距离,差不多休息了四五次。这位老人,在“四害”横行前,曾健步登临过井冈山革命圣迹,攀登过黄山天都峰。想不到被摧残之后,会留下这么严重的后果。我只是想着暗暗难过,其他同行的人,都面面相觑,同样是难过,却说不出话来。倒是先生自己打破了这一沉默。他说:“不要紧,慢慢走,总会走到的。”他那坚强的自信心,乐观的精神,依然是那么充沛,使我永远不会忘记。

    在正东的妥帖布置下,我们在船舱里安顿下来。船舱小而不挤,粗而整洁,尽可自由自在地坐起。船中又有小桌矮椅,可放酒摆茶。先生一边悠闲地饮酒,一边指着坐在船尾上的蒋正东,讲出有关他的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来。

    正东本来的名字叫“镇东”,是先生的嫡亲外甥,也是这次招待我们的主人。他是个道道地地的贫下中农。镇东的母亲是先生的妹妹,就是《缘缘堂随笔》中提到的雪雪。抗日战争爆发,先生仓促离开石门湾后,正是从镇东的家乡南圣浜开始,从此辗转流徙内地。那时正东还是个没取名的孩子。先生在离开南圣浜时,为了表达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纪念这次离乡出奔,特地给外甥取一个名字叫“镇东”,是镇服东洋鬼子的意思。可是,这样含义非常明白的爱国思想,在“四害”横行的时期却被叱之为“恶毒攻击”因为他们把“东”字曲解为东方,即中国。娘舅外甥为此受到冤屈,外甥不得不把原来的“镇东”改为现在的“正东”。先生讲完这段新鲜故事,沉痛地叹了一口气说:“唉,真是爱国也有罪呀!”

    我想补充几句。据我所知,镇东改名并非为此,而是因为镇东姓蒋,叫蒋镇东。如果把“东”字理解为一位伟大领导人的名字,再把“蒋”字引申一下,于是就会出现某某人镇压某某人,那还了得!明明胡先生也是对我这样讲的。但如今发现他文中换了一个说法,那要不是编辑改的,就是他自己换了一种写法。胡先生的文章写于1979年,阳光还远远没有如今这么灿烂。在“阴,有时有小雨”的时节,把这故事修改一下,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爸爸在船中饱览两岸美景,经过了我妈妈的家乡崇福后,不久石门的南皋桥在望。

    南皋桥是先生多么稔熟的名字呀,但是,此刻他怎么也认不出来了,过去它是用条石砌成的环洞古桥,现在已变成钢筋水泥的现代化新桥了,据说将来公路通了,载重十九吨的大卡车也可以通过。大概由于现今桥身又高又大的缘故,索性连“皋”字也改成“高”字了,桥上写着“南高桥”三个字。“变了样了,不认识了。”先生为故乡不断前进,发出多么喜悦的赞叹。

    汽船从大运河驶入后河经缘缘堂遗址时,岸上已有人在向船里人打招呼。但爸爸此行的目的地是南圣浜,所以驶过木场桥,出了通市桥,径向西北方向开去。南圣浜离石门镇水路七里。

    船开十数分钟后,又遇到一座古老的石桥,往上望去,桥栏上刻的是“画书桥”,多么优雅的名字呀。据先生回忆,桥边昔年还有一座萧王庙,从前每逢庙会,萧王庙的花台戏是远近闻名的。花台者,乃是用鲜花扎成的戏台,在这个台上演戏,就叫做花台戏。先生儿时曾在这里看过花台戏。他说:“有一次,我在台上看到一个漂亮的花旦,在卸装后再看到他的时候,却是一个穿着竹布大褂、头颈下拖着一根长辫子、手里拿着旱烟筒的中年男子。”先生说来有声有色,津津有味,这位白发老翁顿时回复到他那甜蜜的童年时代的境界里去了。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分享了先生儿时的幸福。如今萧王庙早已不存,而花台戏的诗情画意,还在石门湾周围流传。

    船过画书桥,河道更见狭小。汽船停了火,改用竹篙撑行前进,有点像桃花源里缘溪行的味道,不过两岸不是桃林,而是桑林。四月里的桑树,嫩绿满枝,其景之美,不亚于落英缤纷。桑地里的豆花,随着微风一阵阵飘来清香,使人心旷神怡,我们犹如进入了迷人的仙境。

    须臾,正东过来说:“到了。”他一面说,一面用手指向前方大约二百公尺的尽头处。我顺着他的指头看去,不禁大吃一惊。我疑心自己的视力不佳,带着惊疑的眼光问正东:“这两岸,都是……?”正东首肯地答道:“是呀!都是我们的村里人,都要见见娘舅。”他接着为难地又说:“我们总算保密了,但消息还是给泄漏了。”原来这是一群自愿的、朴素的欢迎队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两岸望去,蓊蓊然总有一二百人,有老的,有小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衣着楚楚像是经过打扮的,也有连锄头铁搭还未放下而挤在人群中的。船越撑越近,“夹河”欢迎者的笑脸,徐徐地向我们掠过。他们笑得那么坦然,那么诚恳。等到我们上了岸,年老的纷纷过来,向先生问好招呼,他们又是那样亲切,那样真挚。这个感人的镜头,在我的脑子里,久久不能磨灭。想想“四人帮”一伙,费尽心机贬低和否定子恺先生,妄图破坏先生在人民群众中的美好形象,对比之下,这是多么愚蠢,多么可怜。

    第二天,让先生安静地休息一天,我和林先抽空先到石门镇去兜一转,凭吊了缘缘堂遗址,浏览了石门镇市容,虽说草草一掠,也可算是先睹为快了。

    到第三天,四月十五日,先生和我们,还有南圣浜的几个陪客和撑船的亲戚,一行十余人,乘木船至石门镇。原打算看看市容,访访故址,作整日游。可是,船到镇上,已经中午,我们在先生的堂侄坤益家吃了中饭。饭后,忽然天下雨了,雨越落越大,游览计划全部打消。下午只得原船回南圣浜。

    自此以后,天天阴雨连绵,农村道路泥泞,我们无法出门。再度游石门镇的计划当然也无法实现。我和林先以及孩子们,有些不耐烦,不免抱怨天公不肯作美,还是先生风趣地劝我们,说:“勿急,这就叫‘落雨天留客’嘛,既来之,则安之。”神态是如此安详,兴致是如此勃勃。就在这雨窗的客舍里,先生为我随身带去的一本《缘缘堂随笔》的封面上,亲笔题了签,落了款,笔力苍劲挺秀,布局疏密相宜。我十分宝爱这本书,如今它已成为我石门湾之游的珍贵纪念文物之一。

    雨连下四天,却并没有给我们造成寂寞,来南圣浜探望子恺先生的乡亲络绎不绝。他们不顾天雨路滑,有从二九里(即十章开头的几句话。他是这样说的:

    先生的幼女一吟,过去经常陪先生出游,这次因工作关系不能同去,但她出于对父亲的爱护,与我约法三章:谢绝应酬性赴宴;不要惊动乡里;不写字作画。一吟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在当时的气候环境中,好端端的会来个无事生非,给先生带来麻烦,因此小心谨慎一点是应该的。但是这三条中,只有第一条我们是坚决做到了,这是因为先生从来就讨厌那种虚伪客套的酬酢。第二条呢?尽管我们对自己的行止相当“保密”,但到底“泄了密”,因此也还是惊动了乡里。至于第三条,先生是这样说的:“爱我画的人,爱我字的人,总是爱护我的。爱护我的人,总不会是坏人吧!要画的,要写的,把名字记下。”都答应了。先生为人如此厚道,我复何言。

    爸爸这番话是有点道理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确实没有碰到过爱爸爸作品的坏人。这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作品能够感动人心,唤醒人们的良知。爸爸在文章里,在画里,写的都是一个“爱”字:爱护人类,乃至爱护生物。他画了450幅护生画,为的就是唤醒人们心中的爱。他提倡护生,目的不仅要人们爱护动物;更重要的,是爱护自己的心。只要人人都有一颗爱心,天下就会太平!

    爸爸回来后,给很多乡亲画画写字。更多的是写贺知章的那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跋》云:离乡三十九年,乙卯百花时节重游旧地,但见建筑全新,园林畅茂,如入一新世界。写贺知章诗赠亲友留念。(吟按:标点是我加的。)

    又有谁料到,1973年去杭州,1975年回故乡,其实是爸爸向他的亲姊妹道别!石家庄之行,终于未能实现。

    暂时脱离人世

    这一年的8月初,有一天吃晚饭时,我们发现爸爸用筷子挟菜竟挟不住,最后几口是我喂给他吃的。一量体温,38度6!右手指不灵活,逐渐发展到右腕也不灵活,又发展到右肘乃至右肩都不灵活。

    爸爸的公费医疗已从高级的医院降到一般的医院。我们几次陪爸爸去看病,医生虽然也作了X光透视,却没有发现肿瘤,只说“有肺结核老疤”。验血,白细胞6000。医生诊断为“感冒”。

    8月15日,杭州传来了满娘去世的消息。这对爸爸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病体奄奄,躺在那张腿也伸不直的小床上,不断地遵医嘱服药,等待“感冒”痊愈。

    第 42 章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22379/44473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