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5 章
推荐阅读: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临时夫妻(nph)、永远也会化雾(1v1)、末世之娇娇女也凶猛、劣评(骨科1v2)、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小梨花(校园h1V1)、珀迪达之雾【简】、
赢在办公室 作者:水淼
第 5 章
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份责任。比如,在母头狼产下一窝幼崽后,通常会有一匹狼担当起“保姆”的工作,这样母头狼就可以和公头狼一起去进行“蜜月狩猎”。
狼是一种群居动物。严酷的生存环境让狼群认识到独立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它们学会了如何成为团体中的一员,自觉配合,一面获得自己的生存保障,一面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隆庆祥郑州是一家著名的量身定制服装品牌的公司。它的传奇声誉使人想到时尚杂志上经常描述的那些欧洲顶级定制服装店:看似普通,却服务着众多最顶级和最挑剔的顾客。
2004年,公司调整管理结构,一批新人加入隆庆祥,新老人员逐渐融合,形成隆庆祥现任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郭瑞就是其中之一。以前从事过财务、经营工作的她很快在隆庆祥显示出在生产、营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一步步升到隆庆祥集团总裁的位置,成为董事长袁小杰的得力助手。
第2章 依靠团队办大事(5)
在隆庆祥员工的眼中,这二人性格互补,工作上的配合十分默契。在性格上,袁小杰看似温和,却是急性子,认准的事十匹马拉不回来;郭瑞看似风风火火,却做事理性,思路缜密。袁小杰前瞻性、开拓性强,做事有魄力,但系统性弱;郭瑞则善于系统性思考。
在分工上,袁小杰除了主抓战略方向和管理团队的建设,最喜欢做的就是抓企业文化;具体的管理、决策权限都下放给了郭瑞,原则上除了大的计划给他通报一下,正常的他都不管。一般正常例会、总裁办公会、中层的通报会议袁小杰也不参加,只参加年度会议。多年磨合的管理团队,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默契的格局。大家各尽所长,互相依赖,互相信任,在一种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工作着。
剖析一个健康的组织,往往都会发现这种界限分明的合理分工,大家各司其职,彼此信任,配合默契。形成这种格局是团队的要求,也是由个人的天然属性决定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长所短自相矛盾,无法协调,所以必须将自己放到一个团队之中,依靠彼此的配合来发挥出个人擅长的一面,而将自己所短的一面托付于同伴。如此形成的团体,就构成了一个完美意义上的“人”了。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典故叫“房谋杜断”,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两个著名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唐大宗其实不能说完全是一位品行好的皇帝,他之所以成功,得利于他建立了一支有效的人才团队,而且这个团队的内在运行机制设计得非常合理:团队的“决策—执行—考核”分工流程非常清楚。
“房谋杜断”中的房玄龄心思细腻但优柔寡断,而杜如晦是气魄宽宏、眼光敏锐的人。房玄龄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判断,史称“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常常和唐太宗预先做出谋划,等待杜如晦做出判断,用房玄龄的话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结果如晦来时,往往都能和房玄龄的主张默契。
唐太宗就是靠这批人才帮助作计划与决断。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还有一名要臣——魏征。唐太宗的考核工作不仅做到考核他人,还善用魏征来考核自己的得失,他的做法较符合儒家以“仁”为基础的方法,所以能造成“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李世民的成功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他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二是他善于用人,对人才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房谋杜断”的人才组合反映了他对团队效益的发挥必须依赖配合的深刻认识。
团队优势的本质不在于量的相加,而在于质的配合。“人无完人”的“天然缺陷”决定了人的社会性,而团队的优势恰恰在于解决了个人的缺陷问题,既使得个人的能力在团队中发挥出来,又通过同伴的努力弥补了缺陷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的成功一半是属于团队的,成就自己的伟大事业,不依赖团队的协作优势是不可想象的。
第2章 依靠团队办大事(6)
资源共享:孔子私学桃李满天
两个穷人没饭吃,快要饿死了。一位善良的老人给了他们每人一件礼物: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他们拿到各自的礼物之后,就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迫不及待地吃起鱼来,没几天,鱼就被吃光了。不久,还是饿死了;得到鱼竿的人忍饥挨饿,艰难地向海边走去,还没见到大海,也饿死了。
又有两个穷人,也得到了老人同样的馈赠。他们没有立即分手,而是相伴而行,共同寻找大海。途中,他们每天分享一条鱼,经过艰苦跋涉,终于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捕鱼为生,并分别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上面的寓言讲的是合作,也是资源的共享。个人加入团队,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同时获得的还有为团队共同拥有的资源。
资源共享+团队精神=核心竞争力,是麦肯基公开的管理思想。
中国专家在分析麦肯锡的核心竞争力时认为,麦肯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每个团队相互间链条的管理,不是靠个人单打独斗的力量。如果每个人都具有领袖才能,反而不利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顾磊杰对此表示赞同。他说,麦肯锡的确拥有非常优秀的人才,但麦肯锡的整体远远大于每个人力量的总和。麦肯锡以小组为团队进行合作,坚信合作的价值;麦肯锡还实行“全球一体化”的合伙制公司运作方式,公司任何一个地方的经验都可以在全公司范围内使用。麦肯锡在世界各国驻有专家,因而对各地的情况非常熟悉;由于团体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使麦肯锡可以了解到全球的行业发展,从而能制订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协作精神和伙伴合作的精神是麦肯锡的价值所在。
麦肯锡不仅利用资源共享服务于客户,同样也用于内部培训。20世纪末,麦肯锡公司发起一个有关“分享”的培训项目,旨在加强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个人竞争力。项目推行后,得到了员工的一致好评。后来,该项目的负责人在综合了25年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将此项目完善成随即成为商业领域的经典培训教材。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资源的共享,尤其是信息、智力资源的共享,借助便捷、高效的传播方式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大范围内的学习、交流、合作成为可能。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还狭隘地将一己之智当做私人的“专利”,不与人交换,共享,无异于闭门造车,其结果,必然是迅速落后于团队而被时代的大潮所淘汰。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最大,道家学派的《庄子》一书有大量对儒家言论的评判,可见一斑。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与他广收弟子的办学模式是分不开的。
孔子对弟子进行教育,传授知识,不仅是言传身教,而且是有教材的。这些教材经孔子编撰,在弟子中间传阅,从此不再为官府私自享用。要知道,孔子办学以前,贵族集团垄断着教育,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力,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而设的。孔子私学的创立,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得“知识下移”、“学移民间”,让更多各阶层的人有了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使中国古代教育出现了划时代发展。
第2章 依靠团队办大事(7)
孔子的教材内容的来源是古代文化典籍。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教材内容经整理编排,形成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基本内容,在孔子以前早就有了,但是散失很多。孔子博闻强志,经过精编细选,形成六经。
六经的整理,并非专门为了教学,也是孔子预备留给后人的一份厚礼。六经的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曾引用一句诗来形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整理的六部经典,堪称是被使用和传播最为广泛的共享教育资源。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就广收门徒,即使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也未放弃发展他的事业。孔子不被所用,退修诗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集巴黎,宣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如果说,团队中的协作、配合是团队的“生产机制”,那么团队的可共享资源就是团队最大的衍生产物。这是一座宝山,有物质条件可供利用,有智慧的营养可供吸取,有情感关怀可供感受。正是因为这座宝山,团体的智慧胜于个人的智慧,团体的教育胜于个人的学习;团体的鼓励胜于个人的安慰,团体资源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摇篮。
集思广益:李渊的头脑风暴法
一些企业僵化地看待地位和职务这类东西,事事听从领导和权威的意见。但实际上,权威头衔并不一定代表智慧,领导者的才能也并非体现在个人才智上面。精明的领导者会告诉其下属,只管放开眼光,全面、仔细地观察企业的运转状况,而不必受组织机构表职位安排的限制。
“头脑风暴”的特点就是让所有参与者打破框架,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创造性风暴,产生大胆、新颖、独创的设想和意见,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高明的领导者从来都是整合资源的高手,善用智慧的行家。设想一下,如果能将所有员工的智慧与能量充分调动起来,并且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企业会出现怎样生气勃勃的局面?
每月,TT公司都会组织经理级以上的人员去郊区开会一天。这个会议没有过于明确的主题,主要是让大家畅所欲言,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营销、管理、项目管理进行评判。这天大家可以抛开职位级别的束缚,谁都可以提出问题,不同的人也可以给出他自己认为的答案。
第2章 依靠团队办大事(8)
这样的会议被大家戏称为“TT建设公司学术会”。这样的会通常由各个公司的总经理轮流主持,自己命题,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广泛的研讨。
每次讨论结束后,大家还会进行快乐的晚宴,有的时候还有篝火晚会,气氛轻松、放松、愉快。
就是这样的会议形式,让公司成员相互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集团总经理也能密切观察每一个人。对于集团公司来讲,这更像一个人才选拔会。透过“头脑风暴”这种无拘无束、观点碰撞方式的演练,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得以有机会展现,也不断有更合适的人才走到合适的岗位,使公司的管理越来越顺畅。
“头脑风暴法”的发明者是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奥斯本借用这个病理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一切框框,破除等级观念,在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进行。TT公司老总将会议桌搬到野外,显然深得此法真谛。
唐武德五年八月(622年),颉利可汗从雁门入寇,随即兵分两路,颉利可汗亲率东路军攻并州,另一路攻原州(今宁夏固原县)。面对突厥的大兵压境,李渊不敢掉以轻心,积极分兵防御。但李渊不想与突厥全面开战,而是希望和解。为商讨战和大计,李渊马上召开廷议,向百官询问计策。
曾多次出使东突厥的太常卿郑元 说:“战则怨深,不如和利。”中书令封德彝则认为:“突厥恃犬羊之众,有轻中国之意,若不战而和,示之以弱,明年将复来。臣愚以为不如击之,既胜而后与和,则恩威兼著矣。”其他大臣也没有坚持主战的。李渊综合考虑,最终采纳了封德彝的意见:先小胜之,以取得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太示弱了。
八月二十日,突厥东路的主力大军进抵汾水东岸,唐并州大总管、襄邑王李神符率部迎战,击破突厥军队,首战告捷;稍后,汾州刺史萧顗也率汾州守军迎战,大破突厥的先头部队,斩首五千。
颉利可汗亲率的东路军虽遭挫折,但是兵力仍然十分强大,继续一路挺进。眼看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就在这时,李渊派出的和谈使者郑元 到了。
郑元 虽深入虎穴,但毫无惧色,并且摆出了一副强硬的姿态,诘问可汗为何背弃两国修好的盟约,悍然入寇,颉利可汗无言以对。郑元 又说:“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虽得唐地,不能居也。今虏掠所得,皆入国人,于可汗何有?不如旋师,复修和亲,可无跋涉之劳,坐受金币,又皆入可汗府库,孰与弃昆弟积年之欢,而结子孙无穷之怨乎!”
颉利可汗被这位出色的外交大臣说服了,最终撤军北回,一场大战避免了。
唐李渊、李世民都是一代英豪,都善于利用团体的智慧,而不是一味专断。在战和的紧要关头,通过“廷议”的讨论方式确定了正确的战略决策,使大唐既免于大战,又不失颜面,可谓两全,为后来彻底消除边患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
第2章 依靠团队办大事(9)
谚语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就应当善于依靠团队的集体智慧,并且给每个团队成员创造机会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才不违一切团队创建时的初衷。发挥团队智慧,是团队之道,也是领导者之道。
以众为鉴:李世民三鉴明是非
“人无完人”,个人是有缺陷的。对于自己的缺点、毛病不能熟视无睹,而要尽量克服、避免。
第 5 章
恋耽美
第 5 章
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份责任。比如,在母头狼产下一窝幼崽后,通常会有一匹狼担当起“保姆”的工作,这样母头狼就可以和公头狼一起去进行“蜜月狩猎”。
狼是一种群居动物。严酷的生存环境让狼群认识到独立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它们学会了如何成为团体中的一员,自觉配合,一面获得自己的生存保障,一面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隆庆祥郑州是一家著名的量身定制服装品牌的公司。它的传奇声誉使人想到时尚杂志上经常描述的那些欧洲顶级定制服装店:看似普通,却服务着众多最顶级和最挑剔的顾客。
2004年,公司调整管理结构,一批新人加入隆庆祥,新老人员逐渐融合,形成隆庆祥现任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郭瑞就是其中之一。以前从事过财务、经营工作的她很快在隆庆祥显示出在生产、营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一步步升到隆庆祥集团总裁的位置,成为董事长袁小杰的得力助手。
第2章 依靠团队办大事(5)
在隆庆祥员工的眼中,这二人性格互补,工作上的配合十分默契。在性格上,袁小杰看似温和,却是急性子,认准的事十匹马拉不回来;郭瑞看似风风火火,却做事理性,思路缜密。袁小杰前瞻性、开拓性强,做事有魄力,但系统性弱;郭瑞则善于系统性思考。
在分工上,袁小杰除了主抓战略方向和管理团队的建设,最喜欢做的就是抓企业文化;具体的管理、决策权限都下放给了郭瑞,原则上除了大的计划给他通报一下,正常的他都不管。一般正常例会、总裁办公会、中层的通报会议袁小杰也不参加,只参加年度会议。多年磨合的管理团队,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默契的格局。大家各尽所长,互相依赖,互相信任,在一种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工作着。
剖析一个健康的组织,往往都会发现这种界限分明的合理分工,大家各司其职,彼此信任,配合默契。形成这种格局是团队的要求,也是由个人的天然属性决定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长所短自相矛盾,无法协调,所以必须将自己放到一个团队之中,依靠彼此的配合来发挥出个人擅长的一面,而将自己所短的一面托付于同伴。如此形成的团体,就构成了一个完美意义上的“人”了。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典故叫“房谋杜断”,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两个著名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唐大宗其实不能说完全是一位品行好的皇帝,他之所以成功,得利于他建立了一支有效的人才团队,而且这个团队的内在运行机制设计得非常合理:团队的“决策—执行—考核”分工流程非常清楚。
“房谋杜断”中的房玄龄心思细腻但优柔寡断,而杜如晦是气魄宽宏、眼光敏锐的人。房玄龄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判断,史称“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常常和唐太宗预先做出谋划,等待杜如晦做出判断,用房玄龄的话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结果如晦来时,往往都能和房玄龄的主张默契。
唐太宗就是靠这批人才帮助作计划与决断。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还有一名要臣——魏征。唐太宗的考核工作不仅做到考核他人,还善用魏征来考核自己的得失,他的做法较符合儒家以“仁”为基础的方法,所以能造成“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李世民的成功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他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二是他善于用人,对人才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房谋杜断”的人才组合反映了他对团队效益的发挥必须依赖配合的深刻认识。
团队优势的本质不在于量的相加,而在于质的配合。“人无完人”的“天然缺陷”决定了人的社会性,而团队的优势恰恰在于解决了个人的缺陷问题,既使得个人的能力在团队中发挥出来,又通过同伴的努力弥补了缺陷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的成功一半是属于团队的,成就自己的伟大事业,不依赖团队的协作优势是不可想象的。
第2章 依靠团队办大事(6)
资源共享:孔子私学桃李满天
两个穷人没饭吃,快要饿死了。一位善良的老人给了他们每人一件礼物: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他们拿到各自的礼物之后,就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迫不及待地吃起鱼来,没几天,鱼就被吃光了。不久,还是饿死了;得到鱼竿的人忍饥挨饿,艰难地向海边走去,还没见到大海,也饿死了。
又有两个穷人,也得到了老人同样的馈赠。他们没有立即分手,而是相伴而行,共同寻找大海。途中,他们每天分享一条鱼,经过艰苦跋涉,终于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捕鱼为生,并分别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上面的寓言讲的是合作,也是资源的共享。个人加入团队,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同时获得的还有为团队共同拥有的资源。
资源共享+团队精神=核心竞争力,是麦肯基公开的管理思想。
中国专家在分析麦肯锡的核心竞争力时认为,麦肯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每个团队相互间链条的管理,不是靠个人单打独斗的力量。如果每个人都具有领袖才能,反而不利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顾磊杰对此表示赞同。他说,麦肯锡的确拥有非常优秀的人才,但麦肯锡的整体远远大于每个人力量的总和。麦肯锡以小组为团队进行合作,坚信合作的价值;麦肯锡还实行“全球一体化”的合伙制公司运作方式,公司任何一个地方的经验都可以在全公司范围内使用。麦肯锡在世界各国驻有专家,因而对各地的情况非常熟悉;由于团体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使麦肯锡可以了解到全球的行业发展,从而能制订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协作精神和伙伴合作的精神是麦肯锡的价值所在。
麦肯锡不仅利用资源共享服务于客户,同样也用于内部培训。20世纪末,麦肯锡公司发起一个有关“分享”的培训项目,旨在加强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个人竞争力。项目推行后,得到了员工的一致好评。后来,该项目的负责人在综合了25年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将此项目完善成随即成为商业领域的经典培训教材。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资源的共享,尤其是信息、智力资源的共享,借助便捷、高效的传播方式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大范围内的学习、交流、合作成为可能。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还狭隘地将一己之智当做私人的“专利”,不与人交换,共享,无异于闭门造车,其结果,必然是迅速落后于团队而被时代的大潮所淘汰。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最大,道家学派的《庄子》一书有大量对儒家言论的评判,可见一斑。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与他广收弟子的办学模式是分不开的。
孔子对弟子进行教育,传授知识,不仅是言传身教,而且是有教材的。这些教材经孔子编撰,在弟子中间传阅,从此不再为官府私自享用。要知道,孔子办学以前,贵族集团垄断着教育,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力,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而设的。孔子私学的创立,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得“知识下移”、“学移民间”,让更多各阶层的人有了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使中国古代教育出现了划时代发展。
第2章 依靠团队办大事(7)
孔子的教材内容的来源是古代文化典籍。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教材内容经整理编排,形成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基本内容,在孔子以前早就有了,但是散失很多。孔子博闻强志,经过精编细选,形成六经。
六经的整理,并非专门为了教学,也是孔子预备留给后人的一份厚礼。六经的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曾引用一句诗来形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整理的六部经典,堪称是被使用和传播最为广泛的共享教育资源。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就广收门徒,即使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也未放弃发展他的事业。孔子不被所用,退修诗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集巴黎,宣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如果说,团队中的协作、配合是团队的“生产机制”,那么团队的可共享资源就是团队最大的衍生产物。这是一座宝山,有物质条件可供利用,有智慧的营养可供吸取,有情感关怀可供感受。正是因为这座宝山,团体的智慧胜于个人的智慧,团体的教育胜于个人的学习;团体的鼓励胜于个人的安慰,团体资源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摇篮。
集思广益:李渊的头脑风暴法
一些企业僵化地看待地位和职务这类东西,事事听从领导和权威的意见。但实际上,权威头衔并不一定代表智慧,领导者的才能也并非体现在个人才智上面。精明的领导者会告诉其下属,只管放开眼光,全面、仔细地观察企业的运转状况,而不必受组织机构表职位安排的限制。
“头脑风暴”的特点就是让所有参与者打破框架,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创造性风暴,产生大胆、新颖、独创的设想和意见,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高明的领导者从来都是整合资源的高手,善用智慧的行家。设想一下,如果能将所有员工的智慧与能量充分调动起来,并且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企业会出现怎样生气勃勃的局面?
每月,TT公司都会组织经理级以上的人员去郊区开会一天。这个会议没有过于明确的主题,主要是让大家畅所欲言,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营销、管理、项目管理进行评判。这天大家可以抛开职位级别的束缚,谁都可以提出问题,不同的人也可以给出他自己认为的答案。
第2章 依靠团队办大事(8)
这样的会议被大家戏称为“TT建设公司学术会”。这样的会通常由各个公司的总经理轮流主持,自己命题,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广泛的研讨。
每次讨论结束后,大家还会进行快乐的晚宴,有的时候还有篝火晚会,气氛轻松、放松、愉快。
就是这样的会议形式,让公司成员相互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集团总经理也能密切观察每一个人。对于集团公司来讲,这更像一个人才选拔会。透过“头脑风暴”这种无拘无束、观点碰撞方式的演练,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得以有机会展现,也不断有更合适的人才走到合适的岗位,使公司的管理越来越顺畅。
“头脑风暴法”的发明者是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奥斯本借用这个病理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一切框框,破除等级观念,在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进行。TT公司老总将会议桌搬到野外,显然深得此法真谛。
唐武德五年八月(622年),颉利可汗从雁门入寇,随即兵分两路,颉利可汗亲率东路军攻并州,另一路攻原州(今宁夏固原县)。面对突厥的大兵压境,李渊不敢掉以轻心,积极分兵防御。但李渊不想与突厥全面开战,而是希望和解。为商讨战和大计,李渊马上召开廷议,向百官询问计策。
曾多次出使东突厥的太常卿郑元 说:“战则怨深,不如和利。”中书令封德彝则认为:“突厥恃犬羊之众,有轻中国之意,若不战而和,示之以弱,明年将复来。臣愚以为不如击之,既胜而后与和,则恩威兼著矣。”其他大臣也没有坚持主战的。李渊综合考虑,最终采纳了封德彝的意见:先小胜之,以取得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太示弱了。
八月二十日,突厥东路的主力大军进抵汾水东岸,唐并州大总管、襄邑王李神符率部迎战,击破突厥军队,首战告捷;稍后,汾州刺史萧顗也率汾州守军迎战,大破突厥的先头部队,斩首五千。
颉利可汗亲率的东路军虽遭挫折,但是兵力仍然十分强大,继续一路挺进。眼看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就在这时,李渊派出的和谈使者郑元 到了。
郑元 虽深入虎穴,但毫无惧色,并且摆出了一副强硬的姿态,诘问可汗为何背弃两国修好的盟约,悍然入寇,颉利可汗无言以对。郑元 又说:“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虽得唐地,不能居也。今虏掠所得,皆入国人,于可汗何有?不如旋师,复修和亲,可无跋涉之劳,坐受金币,又皆入可汗府库,孰与弃昆弟积年之欢,而结子孙无穷之怨乎!”
颉利可汗被这位出色的外交大臣说服了,最终撤军北回,一场大战避免了。
唐李渊、李世民都是一代英豪,都善于利用团体的智慧,而不是一味专断。在战和的紧要关头,通过“廷议”的讨论方式确定了正确的战略决策,使大唐既免于大战,又不失颜面,可谓两全,为后来彻底消除边患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
第2章 依靠团队办大事(9)
谚语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就应当善于依靠团队的集体智慧,并且给每个团队成员创造机会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才不违一切团队创建时的初衷。发挥团队智慧,是团队之道,也是领导者之道。
以众为鉴:李世民三鉴明是非
“人无完人”,个人是有缺陷的。对于自己的缺点、毛病不能熟视无睹,而要尽量克服、避免。
第 5 章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27475/54248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