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节
推荐阅读:虚拟游戏舱【强制】、入骨欢 【NP高H】、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临时夫妻(nph)、素女 (古言,1V1,高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
与子同舟 作者:冬月青
第11节
小胖子脸色有些苍白,愤恨地瞪着管家,只觉得这管家老头这么可恶,自己从前怎么没看出来呢,还以为他是好人一个。瞧他这副笑眯眯的模样,现在只觉得一肚子坏水,就等着什么时候就把你卖了。管家见2小胖子已经焉了下来,想他也只能乖乖地呆在这,酒席上还许多事需要他应着呢。
管家离开时给小胖子带上了门,房间登时有些阴暗下来,虽然透过窗,能够看到窗外灿烂的阳光,但是射进来的光束,都染上了飞舞的灰尘,带着温暖的黄色。小胖子趴到床榻的被子里,把头埋到枕间,心中像有些麻木,又有些无奈,像忍受了这么久,一切的努力忽视与对自己的克服都白费了,仿佛都带上了自暴自弃,再也不想挣扎。于是,小胖子就那么埋在被子里睡着了。
小胖子是被身上的重量压醒的,鼻尖还闻到一股浓烈的酒气,揉揉鼻子睁开眼睛,只见张朔压在自己身上,正胡乱地亲着。小胖子忍不住想回抱住张朔,可是,这样做又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是推了张朔一把。可是张朔本就比小胖子力气大,喝醉酒那股劲更是拧着,不仅没推动,反倒被抱得更紧了。
张朔附到小胖子耳边,有些急切地呼着气说道,“阿杉,不要离开我,你要我做什么我都做好不好?”听到张朔念自己的名字,小胖子一瞬间有些恍然,一般张朔都不会这么叫自己,只有有时候有些恼怒或不耐地时候才叫自己白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自己都有妻子,也有孩子了,再来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张朔的眼神还有些迷怔,小胖子的眼神却已变得很清醒,甚至让人清醒得有些心寒,甚至绝望。这种绝望的感觉刺激了张朔,让张朔不管不顾,只要真正地得到,让他真正地属于自己,其他的,又还有什么重要的呢——张朔发狠地刺进小胖子的身体里,仿佛在确认这一瞬间的真实感,这一瞬间,仿佛就能保证永远一样。只要这一瞬间,即使小胖子不愿意,他还是自己的,甚至在很久很久以后,他也还是自己的。
等小胖子再次醒来时,身边早没了人,夜已经很深了,身体也已经被清洗过,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只是像饿得有些发昏。打开门,已经换成了另外两个大汉,小胖子让去找些吃的来。听闻小胖子醒来要吃的,张朔迅速吩咐人备了些吃的,到了小胖子的房间。
管家一直跟在张朔身边,不停地说着什么,一直到小胖子房门口,张朔才不耐烦地打发了管家,“都到这里了,还乱说什么,该怎么做就去做,什么都要我吩咐,你还做什么管家!”管家听得只得讪讪地离开了,小胖子在房里听得这话,心里不禁有些疑问,有什么事有这么着急呢,不过想着也不干自己的事,也没多想。
小胖子就这样在张朔的府中也算过了一段被圈禁的闲散日子,睡觉,吃饭,被张朔索求,这些甚至都像曾经所梦想的生活一般,带上了幸福的泡泡般幻想的色彩,只不过,阳光下的泡泡,越是五颜六色,越是濒临破灭。直到那天,一队士兵冲进张府,要捉拿张朔,现在回想起来,小胖子只觉得,从那天开始,真如前世今生。
第43章 第四十三章云波谲(二)
当消息传到京师洛阳时,朝野震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却说在春秋坊与白水居坐落的街上,经常会有小摊贩借着东风,也做点小吃或小玩意在两家酒楼的跟前卖。这些小成本买卖抢不了多少生意,而两家酒楼又素有仁名,一时间这条街道,从早到晚,还是人烟鼎盛。
却说这天清早,一个身材有些臃肿的大婶即摆着个小摊,在那里卖着方便的早餐。路上行人或脸上还带着些困意,或行色匆匆,一个有些年纪的大叔到大婶摊前要了一份早餐,开张生意,大婶有些兴奋,就忍不住多说了两句,“哎,你知道那个野王县的县令把一个孕妇杀了么?造孽啊,一尸两命哎——”
大叔听得眼睛也忍不住来了神,“可不是,听说那县令哥哥就是圣上跟前的那个红人啊,长得顶好看的那个!”
大婶疑惑道,“你说的是那个张让啊——这样的话,那县令弟弟怕是不会被处死了吧?”
“不一定啊,那县令弟弟可是遇上了现任司隶校尉李大人,就是抓了这些做了坏事的官吏的。”
“等圣上一道圣旨下来,李大人想秉公处理也没有办法咯——只是可怜了那孕妇和孕妇的家人啊。”
却说李溙领人到张朔宅邸时,张朔早已闻风潜逃,只带回了还从震惊中没有缓过神来的小胖子作口供。可小胖子对这事一无所知,只是在被告知妻子被张朔杀害后,那一瞬间有种世界崩坏的感觉,张朔为么要做这种事呢?玉儿最后倒成了那最无辜之人,还要搭上张朔的性命,小胖子只觉得自己都像充满了罪恶似的,如果不是他,怎么又会落到这步田地。李溙见小胖子一无所知,脸色像被吓成土色一般,便早早就把小胖子也放了。
李溙想着张朔逃回洛阳定会像他哥哥求救,只是不知他会被藏于何处。若贸然去张府搜捕,捉不到人,定会打草惊蛇,导师张让从桓帝处求得赦令,自己也别无他法。李溙回到府中,还在思索如何才能将张朔正法。
林脩也为李溙甚为忧虑,若处置了张朔,以张让在桓帝跟前的能量,定不会对李溙善罢甘休,那李溙的处境随时危矣,若让张朔逃了,别说在李溙处,在林脩心中,也接受不了这样的罪恶被漏网。若处死张朔,即可能身死,若怯懦求安则必名裂。林脩想李溙这次定是会不撞南墙不回头了,若是身死,此生随之,若是名裂,定不弃之。
深夜,李溙还在书房中看卷宗,琢磨张朔应该会被张让藏于何处,考虑若何应对桓帝和张让之时,一支尺来寸的红羽箭翎破空射在窗棱上,箭尾还随着冲力在不停地颤动。李溙拔出箭翎,阅过其上附着的信后,先是一喜,后又不禁深思起来,林脩接过信,其上写着张朔被其兄匿于张府合柱之中,署名为路见不平之人。林脩见着此信,心中只觉一沉,若非一般人,岂能知得如此详细,但如此的话,果真只是简单的路见不平之人?若真如此的话,倒不必如此落款了,恰恰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而已。
若是有心人做此一举,到底又会是谁?
让李溙捕杀张朔,陷李溙于危境之中,如此一来的话,恰是挑拨了宦官与世家能臣之间的平衡。目前的形势下,桓帝不至于急剧恶化事态,即使选择导火索,林脩心想,桓帝大概也不会拿张让开刀。既然如此,那该是谁才会由此得益最大?而平衡的破坏,事态的急剧恶化又是谁最愿看到的?林脩不禁陷入了一团迷茫之中。不过,若说君王是平衡最大的维持者,那么极力破坏平衡的则是——
林脩将信转交给李溙,李溙不禁握紧了手,将信纸攒捏成一团,剑眉缩敛,林脩见他这副模样也不禁心一沉,这种破釜沉舟的气势——
“我现在迅速带人去张府捉拿张朔,若再迟一步,可能张让就从圣上那求得了恩令!”说完转身迅疾抽步离开。
林脩一把拉住李溙的衣袖,死命地攥紧,指节都泛出了白色,叫了一声,“洺宣——”李溙疑惑地看着他,林脩却有些呆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李溙轻握了握林脩的手,转身即离开了。
寂静的夜里,空旷地街道上响起马蹄声与一纵士兵铠甲兵器的碰撞声,透过的黑色的渲染,隐隐透出些煞气。张让还在府内吩咐善后,只等一切妥当便进宫寻桓帝,却不想就晚了那一步,便见李溙领着一对胄甲之兵破门而入。张让脸色苍白得很,想着弟弟藏匿得如此隐秘,大概不会被发现吧,便强作镇定与李溙招呼道,“不知李大人深夜造访有何要事?”
李溙一见张让有些心虚的表情心中便有了底,只严肃的说道,“收到消息,令弟如今藏于府中,本官特领人前来捉拿!”
张让心中不禁咯噔一下,还是伏小道,“家弟作出如此蠢事,在下也很是悲愤,只是至今未见过家弟,不知他如今身在何处——”
李溙瞥了张让一眼,眼中带些冷漠与煞气,唬得张让不禁退后一步。李溙也不再理会张让,只招手命人搜捕,在府中搜了一圈后,并没有搜到张朔,张让想那处也不是轻易能被发现的,才准备松口气,只见李溙绕府转了一圈,在大堂中那根须两人合围的大柱处,又绕了三圈,还沉思了会。
张让的一颗心不禁都提了起来,张朔正是藏于此合柱之内。李溙瞥见张让的表情,心中更加确定,抽出配身长剑,凌空一削,合柱近三分之一近一来米长被削下来,张朔正蜷缩在合柱之内的被袄之上,正一副目瞪口呆惊恐地模样看着李溙。李溙也不再多话,便命人将张朔捆绑,押回司隶校尉衙内,与张让也并无再多说一句话。
当夜,李溙即过堂亲自审讯张朔,张朔在李溙威压之下,或者自知东窗事发,逃回洛阳只是,一直就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之中,连番的冲击早就使得他有些绝望放弃,成一滩死灰了。在李溙和刑堂威压之下,也并无再多隐瞒。张朔也不知当初为何会做如此愚蠢的事情,把小胖子一直禁锢在自己身边,那样一直过着不就好了。可是,他觉得这样远远没有安全感,还有别的女人是他的妻子,他还会有孩子,只要有机会,便会离开,便再也不属于自己。既然如此,何不让他完完全全属于自己才好呢?
当管家暗示他可以这般做时,只觉胆边生恶念,像魔怔了一般,这个办法多好啊——疯狂的举措前总是疯狂的,当荷尔蒙的刺激过后,像软下去的皮球,尤其是李溙带着士兵来捉拿自己时,张朔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张朔守在小胖子的床前,看了小胖子许久,只觉前生如梦,半截已赴黄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当初,当初为何自己要那般愚蠢?!自作孽,不可活。
张朔不敢等小胖子醒来,也不敢再多与他说一句话,甚至不敢想象当他知道事实后会那什么样的眼神削着自己。他喜欢看那双眼睛迷蒙的样子,生出些雾气,甚至有些呆傻,他受不了那样的眼睛带着冷漠和决绝的清醒盯着自己。仿佛那就只是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用最后的生命只是守着小胖子的睡颜,那安静的脸上不再是对自己的怨恨和排斥,这样,当作最后的生命。
回到洛阳后,张朔找到哥哥张让,说了事情始末,张让又是气急又是担忧,他的傻弟弟怎么就会干出这种事?!心中也不禁生出些悔疚,父亲将弟弟送来,就是指望自己能够好好教导弟弟,能够有出息,就算没有什么出息,至少也能平安,为张家延续香火。可是自己却一直自顾不暇,很少管教弟弟,最后才落到如今境地。
张让什么也不能多想,惟愿让弟弟还能活着而已,这合柱的空心是圣上将宅子赐给自己时便有的,也许就是以防天有不测。将弟弟藏好,只待进宫面圣,也许世界上,就是巧合与只差一点,才催化出化学反应,诞生莫多的悲剧与喜剧。在世人看来,这大概就是一桩恶有恶报的义愤填词而已,可是对于张让来说,却是要承受着唯一的亲弟弟身死,张家香火断绝的悲痛。许多人会对他说,这是他弟弟罪有应得,可是,这话对他没有意义,一点也不能减轻他的痛苦。
在李溙带走张朔后,张让便火急火燎赶往桓帝处,桓帝还在秉烛处理政务,见到张让跌跌撞撞跑进来,脸色很是青白,不禁唬了一跳。连忙起身将张让迎到自己身边,揽在怀中。张让也顾不得桓帝是不是在处理什么要紧事,一刻也忍不了的央求道,“圣上,李溙将阿朔捉拿了,奴才求求您救救阿朔。奴才知道阿朔这次做的太过分了,但求您念在奴才只有一个亲弟弟的份上,保他一命吧——”
桓帝听得此事,虽觉张朔罪有应得,但瞧得张让一副风摧海棠的模样,心中也很是不忍,只得安慰道,“朕明早定召李大人与他说这事,命他留你弟弟一条性命。”张让虽听得这话心中放心了些,但眼神还是愣愣地盯住桓帝,桓帝瞧他那不放心的眼神,便明白他是想让自己越迅速越好,最好现在马上就急召李溙才好,不禁有些无奈。
“司隶校尉若想对犯事命官处以极刑,须先请示我,明早就召他入宫,你弟弟定不会有事的。现在已这么晚,若独为此事特召李溙入宫,传到天下耳间去,岂不是对你弟弟更不利。” 张让听着也觉得很有道理,想着今晚应该是没有事的,便依了桓帝的话,只待明早就好,虽然心中还是很不安。
第44章 第四十四章云波谲(三)
张让整夜也并没有睡得太好,心中惦念着张朔的事,睡得迷迷糊糊。半梦半醒之间,张让只觉得仿佛殿外有人在挠门一般,起身推开门,只见张朔穿着一身白色的内衣,脸色苍白,身上并没有什么血迹与伤痕,张让的心才稍放下来,伸手拉住张朔的衣袖,高兴地唤道,“阿朔,你进来坐吧,别在外面站着了。”
张朔惨淡地笑了笑,“不了,哥,圣上有龙气护体,冲撞不得。我要走了,是来向你告别的。”张让有些呆呆地看着他,不明白他在说什么。
“哥,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也代我好好照顾父亲吧,曾经我太不晓事了,只知道到处给你们惹祸,不干什么正事。落到如今的下场,都是自己造成的,我谁也不怨,哥,我想求你最后件事。”
张让艰难地动了动嘴唇,“你说吧——”
“我喜欢的人又笨又傻,是家中庶子,不受待见,希望哥能帮我顾着点,也不要什么大富大贵,平安喜乐就好。”
张让听着只觉心里堵得十分厉害,虽然不是很清楚状况,但如今张朔说什么,张让都只想应着。张朔见兄长都应了,便向张让笑了笑,转眼便当面消失在张让的眼前。
张让被唬得一身冷汗,才发现刚刚是在做梦,而桓帝还在身边好好地睡着,但心中却生出很不好的感觉,心慌得十分厉害。张让推了推身边的桓帝,催促道,“圣上,天亮了,快召李溙入朝吧!”
桓帝还有些乏得不行,但没法,也只得吩咐宫人进来侍候洗漱。才由宫女将帝服穿戴整齐,便见身边的大公公慌慌张张进来,瞧见张让后又不说话。桓帝早乏还没缓过来,有些不耐烦,便斥道,“磨磨蹭蹭的,有什么就快说!”
大公公抹了抹额上的汗,硬着头皮道,“昨夜李大人连夜审讯后,便将野王县令张朔给杀了!”说着悄悄瞄了一眼张让的反应,只见他霎时像失魂落魄般,脸色刷得一下全是苍白,桓帝忙搂住张让,拍了拍他的背,脸上有些怒气。大公公不禁把自己缩得更不起眼了,心中直晦气大清早的怎么自己就成了这个报丧的人,倒时不要把无妄之火迁怒到他身上才好。
人总是在感觉到危险的时候本能地妄图把自己缩得更小,仿佛这样就能增强自己抵抗生活的密度,或者减小自己受到侵害的范围。只是自从人不再是靠本能生存的动物后,这些本能只会显得有些可笑而多余而已。
张让不禁捏紧了自己的手,手都被扭曲得有些变形,泛出青白色,指节都露了出来,浑身不断地发抖着,果然阿朔真去了,肯定就在那个时候——张让只觉得,如果自己再坚持一点,再任性一点,也许阿朔就不会死掉了。桓帝让宫人都退了出去,扶张让坐到榻上,将他在怀中抱紧。
张让将脑袋埋在桓帝怀里,身体止不住地颤抖着哭泣。想当初被送进宫里时,阿朔还是一个两三岁的奶娃,很是喜欢黏着自己。虽然家里一贫如洗,但是母亲很温柔,总是会摸着自己的头,让自己好好照顾弟弟。自从生下阿朔后,母亲身体就一直不太好,父亲是一个很老实憨厚的人,挣得的几个钱大多都贴了药钱。母亲在病榻缠绵了几年,最后还是去了,张让还记得母亲离去的时候那无比眷恋和担忧的眼神。她的儿子还那么小,她却不能看着他们长大,如此穷苦的家境和不平的世道,却得扔下他们。
母亲去后连下葬的钱都拿不出来,恰好村里有个在宫里做了太监的,听人家说在宫里混得是风生水起,至少大鱼大肉是不用愁的。而且送进宫里去还能得几个钱,葬了母亲后还剩一些,也能缓一下家里的困境。张让便主动与父亲说了,张让父亲也实在没有办法,也考虑过是不是送小的进去,大的已经这么大了,没几年就是一个劳动力了,也可成家立业。
但张让坚决不同意父亲的想法,他还记得母亲一直交待自己要好好照顾弟弟,弟弟还那么小,怎么可以把他送进宫去呢,长大后肯定都记不得自己和父亲了,而且他还那么小。对于自己进宫成了太监这件事,张让一直并没有很怨恨也没有很后悔。只是如今,阿朔却就这么去了,张让想到就无法面对父亲,也无法面对张家的列祖列宗,阿朔还这般小,就没了性命。
在他进宫后不久,便被梁太后身边的大太监看上了,养在身边。大太监在宫中混了多年,也算油头人精一枚,宫闱秘辛也算见多了去。张让进宫时由于年纪很小,又是个美人胚子,便被大太监注意到,这样的小孩养在身边,根据君王和达官贵人的嗜好,大了可作为潜力投资,小了可以养老送终,当个使唤的。大太监对张让很严格,让张让从小养成会看人眼色的主。
但是凭心而论,大太监是从心底为张让好,对他严格,但不虐待,而且心里也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般在身边带着。张让也一直在心中记着大太监的恩情,在梁太后去世后,桓帝在张让央求下也没有太过发落大太监。
当张让才初晓人事时,已出落得很有几分姿色,对梁太后来说也算个知根知底的,便把他送到了桓帝身边。一来可以当作自己的耳目,而且拴住了桓帝,便也不再好找后宫的其他妃嫔,便也减少诞下龙子龙孙的机会,威胁不到梁皇后的地位。
桓帝初始只是为了向梁太后示好,明知张让是梁太后那边的人,也很是亲近,但除了对张让的那点颜色有些好感以外,其他的也谈不上,甚至可以说,实际上桓帝心底对张让还是很反感的。
也许那时都还年少,足够空白,足够大胆地去爱去恨,不会因历经沧桑而顽固、狠厉或疲倦,也不会因现实的伤害而只能蜷缩起来不敢再去爱、再去信赖。
当知道一个人的故事与理解一个人的心情后,再喜欢上这个人,也许就不再那么困难,即使桓帝知道他是梁太后身边的人。也许是张让的身世,也许是他的性情,或者还有他的美貌,桓帝母亲也只是蠡吾侯的一个妾而已,而且他也有一个同胞弟弟。
就是在不能被预料的某处,桓帝被打动了,原来的反感与排斥都被理解替代,即使他会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也会原谅,也会包容。也许正是因为这不可预料,所以这才叫缘分。
李溙进宫时早已作好了最坏的准备,崇德殿御案下的铜铸仙鹤以凌身欲飞的飘飘之姿,长嘴出飘着缕缕熏香。张让侍候在桓帝的身侧,眼睛都是红肿的,脸色很是青白,投过来的眼神带着怨恨与恶毒。
李溙行礼后,桓帝并未让他平身,只是居高临下有些恼怒地斥责道,“司隶校尉监察百官,但犯诛辟之罪的命官,应请示于帝王,李大人却擅作主张,即对野王县县令处以极刑,不知李大人将朕置于何地?!”
“春秋曾释义,若非于天子之侧捉拿凶手,凶手是否有罪,还不可确定;若于天子之侧捉拿凶手,即可以确定凶手有罪。如今野王县县令于京畿之重地,天子脚下,残杀孕妇,凭此即可确定为有罪。而礼书曾言,公族有罪,即使宽宥,司官可根据大义而并不听从。”
“微臣任司隶校尉已有一旬之久,惟恐因办事不力而不能惩奸除恶,行事迟缓而渎职,不想圣上却以微臣行政太过迅速而加以斥责。”
实际上李溙说的话即两个意思,即首先他并没有藐视君王,侵犯君王的裁判权,因为根据春秋大义,天子之侧犯下恶行,即可确定有罪,因为天子视听达于身侧,现张朔为京畿命官而非地方命官犯下恶行,正是由于君王的圣明和达于视听,李溙才可据此判断张朔有罪。
其次,若李溙没有侵犯君王的裁判权,那么桓帝斥责他只能解释为认为他办案太过迅速。李溙回避大的冒犯,承认小的过错,并恳切地表示对君王的忠心。可以说,整套说辞滴水不漏,既没有侵犯君王的实权,也没有否认君王的指责错了,从大从小,都给足了桓帝面子。
不过说辞总归只是说辞,即使再滴水不漏,再逻辑完整清晰,也改变不了说辞背后的实质。若非以为桓帝会偏私,李溙又何必如此迅速地处死张朔,对于这点,在场的三人心中都心知肚明。不过这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不能说出来的话,更不用说在桓帝跟前了。
桓帝见李溙已如此说,也不好再斥责什么,便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犯下的过错,与李大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张让听出了桓帝话中的责怪意味,虽然很轻,不禁咬紧了嘴唇,垂首跪伏在桓帝身侧。天威莫测,即使如他,也不可有损君王的尊严。张让仿佛将自己的位置看得更清晰了些,桓帝怎么可能为了他而自毁圣听,对于他来说,黑的还是黑的,不可能因为他的情绪,就把黑的说成白的。对于所有人来说,张朔都是犯下大恶的命官,除了父亲,没有再会因为张朔的死而觉得难过。即使是桓帝,也是如此。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张让:你一点也不爱我!
桓帝:怎么会呢—。—
张让:我喜欢白色你喜欢黑色,我喜欢吃甜的你喜欢吃苦的,我若指鹿为马,你肯定还是会把鹿当作鹿的!
桓帝:汗—。—(难道鹿不是鹿吗?)
冬月:哎,小受心,海底针啊。。。就算他把黑的说成是白的,你也要说那是白的啊。。。
ps春秋释义那段是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之于京师的公羊传的解说,不可深究;还有,第一次写小剧场,好忐忑
第45章 第四十五章本无常(一)
张让亲自至司隶校尉府衙内与弟弟收尸,一路有些失魂落魄,府衙门口立着两尊玄铁凶兽,很是煞人。张让一路已无心思注意太多,不想抬着张朔尸首从正门而出时,一形容狼狈的人突然冲过来,扑在尸首上。那人浑身都有些颤抖,但一丝声息也无,眼睛布满了红血丝。
众人都被这人的模样冲撞得有些呆愣,还未来得及阻止,那人便掀开了白布,盯着张说的尸首看。张朔的身上并无什么伤痕,死去的面孔上带着些惊惧,很是青白,还有些肉身死去后的死气。那人用手轻抚了张朔一下,嘴唇动着,像要说出什么话来,却终究还是并未说出。
张让瞧这人这副模样,心中便也清楚他是谁了。虽然还存着那梦的印象,但是张让还是做不到像弟弟所希望的那样去对待这个人。张朔觉得,若不是他,他弟怎么又会做出这种事呢——虽然他也是受害者,看起来也好像没有什么过错,但是没有过错却不代表没有因果,没有关系。
小胖子孤身一人自野王县至洛阳,等到的却是张朔被处死的消息,一霎间,曾经的伤痛、所谓心如死灰,还有什么意义。本来看似蒙上一层灰色阴翳的心,却像被一把尖锐的利刃不断地翻搅着,那些曾经以为结出的阴翳,早已被刺破,与鲜活的血肉搅拌在一处。
张让的脸上已显出几分不耐,身边的侍从见状便哄走了小胖子。小胖子呆愣愣地站在那望着那群人抬着尸首离去的背影,只觉得自己像镂空的木头般,不知道该去哪里才好。
也许应该回家看看才对,那里应该还算自己的家,从小在那里长大,虽然不是受尽宠爱,也没有单纯无忧的童年,可母亲还在那里,母亲总是对自己好的。就算世上的人嘲笑自己,指责自己,母亲总是那个会站在自己身边的人。小胖子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能给予自己支撑下去的力量与安慰,他只能想到母亲,也许母亲会担忧,也不能做什么,但只要看一眼,小胖子也会觉得这样就好了,这样自己就不是孤独的。
不想走到黄府宅邸门口,却被门口的仆役拦了下来,仆役强硬而有礼地表示这是老爷的吩咐。小胖子只觉自己如坠冰窟般,想起离开前父亲对自己慈蔼的态度,小胖子仿佛一瞬间变得聪明了般,只觉得有种很可笑的感觉。为了攀附巴结,父亲可以把自己的儿子像玩物一般送出去,还可以对轻视甚至有些厌恶的儿子伪装慈蔼。如今看自己惹出大祸,竟然闭门不再接纳自己,小胖子觉得很有些荒谬的感觉。但荒谬又能如何,还是这样荒谬地发生了,觉得荒谬也只是自己太过天真而已。小胖子在门前徘徊着,只是觉得有些茫然,跌跌撞撞地离开了黄府。
许多时候,人们都会觉得母亲的爱更纯粹,母爱可以激发一个女人所有的力量。曾经有一个实验,以饥饿、发情、母爱三种测试小白鼠的应激反应,两个玻璃隔断的空间中,一边是小白鼠,一边是需要测试的对象。当母白鼠饥饿时,另一边是诱人的食物,小白鼠会撞击玻璃,不过撞击一下发现无果后也就放弃了。当母白鼠发情时,另一边是可以交配的对象,两边的小白鼠不断的撞击,在撞击十几下疲惫后便也放弃了。最后一种情况则是,一边是母白鼠,一边是身处险境中自己的孩子,测试的结果却是,小白鼠不断地撞击,一直撞击到自己死亡。
这是曾经听到的一个故事,也许与原实验有些出入,或者定量分析的标准有些不太合理,比如当时白鼠对事物的渴求状态,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了,至少,当时听得最大的印象就是,母爱很纯粹很伟大。
现在的小胖子想的也是如此,他的母亲可以无条件地爱他,不对他苛求任何他做不到的事情,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就足以成为她爱他的所有理由。可是,他的父亲却完全不会如此,只是与他有血缘关系而不能为他的家族为他的子孙后代有所贡献的懦弱儿子,对他而言,只是他的儿子,还是卑微的不够出色的庶子,完全不足以成为他能去关注他、爱他的理由。
不过,这也只不过是因为,小胖子的母亲,只是一个卑微的妾,还是一个不占有权力与资源分配的女人,当一个人越是一无所有,越会最大关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也许如此说也并不准确,父爱与母爱对于绝大多数是本能与天性,但是,权力、地位、金钱、荣誉,数目过多的孩子,却不可否认会成为现实中对本能的加减或异化。
也许这就是长大与成熟的过程,学会接受与理解那些曾经在自己看来是如此荒谬的事情,年龄与时间会告诉所有的原因,了解后,一切变得那么的自然。
不久,张让的父亲也知道了自己小儿子死去的消息,想着张朔如此年幼就丧命,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张家还要断绝香火,张父一时悲痛郁卒,不久也就去了。张朔也是张父拉扯大,什么时候学会走路,什么时候学会说话,对自己撒娇,对自己任性,白发人送黑发人,不仅仅只是生与死的距离而已,更是世事的无常对牵系暴力的割断。年轻的那一段已经陨灭,垂垂老矣的那端也难再维系。
张让接连失去自己的弟弟与父亲,心中不自禁生出对桓帝的怨与对李溙的恨。在张让看来,李溙纯粹是想处死自己的弟弟,行事上如此的决绝,没有留下退寰的余地。某种程度上,张让觉得李溙就是剥夺了张朔的性命。如果按照正常的刑法程序,张朔也可以多活些日子,自己与父亲也能为他送行,虽然张让心中所想的是,若李溙不做的如此绝,张朔也绝对不会死。
至于对桓帝的怨,却是如抽丝剥茧一般,只要找到一个小小的缺口,便连绵不绝。在张让心中,那些看不清说不明的怨,早已结成透明的丝,束缚在他的心口。也许从多年前那天站在门外撞见桓帝与邓猛女的艳事开始,也许从桓帝将自己打发到长安去动摇,也许到如今,桓帝的推脱、张朔的丧命,使张让从心底觉得,自己的以为只不过是一种幻觉,一个帝王能为自己一个阉人付出多少感情?
张让发现摆清双方的位置后,事情仿佛变得明朗许多,也残酷许多,天真只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玩弄。张让觉得自己又重新孤独起来,而且这次还是真真正正的孤身一人,连支持自己的父亲与弟弟如今都已不在。
而侯彧早等着机会绊李溙一脚,如今李溙得罪了张让,张让自被桓帝从长安迎回后,俨然成为宦官之首,又深得帝宠,侯彧一方面想着巴结,另一方面若能挑拨张让整治李溙,也算一举两得。
翌日,一封告发李溙交游太学游士,结群交党、疑乱风俗的折子即出现在桓帝的案头。自李溙任河南尹时,也发生过类似擅自处死张朔的事件。当时有一人名叫张成,善说风角,以其方术交好宦官,甚至桓帝都对其颇有些信赖,也就和巫医大概是一类的人,不过自比巫医更功利,更会招摇撞骗。
自桓帝受帝位以来,每逢大灾皆有刑狱恩赦,李溙任河南尹时恰逢京师人疫天灾,张成想着桓帝必会大赦,便命其子杀人,具体缘何已不是太清楚,大概是除掉仇家之类。李溙督促收捕其子,结果果真遇到大赦获免,李溙很是愤疾,便把张成之子处死了。
当时李溙向桓帝辩称,自董仲舒以来提出春秋决狱,求其原心,张成之子明知杀人为大恶,却想以大赦逃过刑罚,若世人皆以大赦之期行不法之事,天理昭昭,如何相容。而张成当时也不算很大的人物,桓帝认为李溙说得很有道理,这种行为若不遏制,定会酿成祸端。
不过如今再发生李溙擅自处死张朔之案后,虽桓帝面上还是认可了李溙,心中却也对其有些不耐,三番两次视皇命为无物,以春秋大义为说辞,逾权逾距。所有的事本即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即为不同的面貌,如今收到称李溙结群构党的上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恰恰为他提供了好的借口。
世上的事本就横看成岭侧成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捕风捉影也并非空穴来风。李溙平日已尽量避免广收门客,但出身世家,自然本身即是势力团中的一结而已。李溙与冯岱交好,以荀淑为师,荀家兄弟为同门,袁家、钟家为外亲,由于林脩往来密切,身在网中,以结网为祸端,并非怀璧其罪,只是君心莫测而已。不久,李溙即被下了狱,罪名即是结群构党,诽讪朝廷。
桓帝本即因张朔的事对张让有些愧疚,也想因此向张让示好,不过他不明白的是,若不真正动血动肉的处置李溙,只是权衡利弊稍加恐吓,对于张让来说也只是无关痛痒,与曾经的关键时张让的让位与被牺牲,也并无太多的区别。
第46章 第四十六章本无常(二)
自李溙擅自处死了张朔,林脩便一直提心吊胆,不知张让会想着什么法子报复李溙。如今李溙下狱,虽让他心中也有些惶恐,不过更多地反倒是落下心来,不必再悬着心防备。
但宦官与世家权臣之间由利益、权力所勾勒的积怨,早已并非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偶然意外。中常侍徐璜之侄徐宣因向故汝南太守李皓之女求婚遭拒,将李皓之女杀害,东海相黄浮以弃市之刑处死徐宣;南阳太守成瑨处死桓帝乳母犯事的外孙张子禁。与李溙一般,这几起算宦官与权臣势力网交错吞噬中的结点,而双方因摩擦激起的其他稍弱一些的涟漪更是层出不穷,比如权臣对侵夺田产、贪赃受贿的宦官子弟的处罚,其中利益和权势的繁杂和深水,不能仅仅以宦官子弟的作风不端一言概之。
自然,客观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修养、自制或家族底蕴,当你突然承担起你自身难以承担的地位、权力与金钱,对于一般人而言,这天上掉下的馅饼,只是诱人的锁链与陷阱而;而宦官群体可以说即处于这样的情势之中。
这些社会引人追逐的标的,宦官的获得,并非由社会所认可的对价而获得,而是完全的偶然与机遇,即与帝王一人的亲密相关性而获得。
而宦官之所以在桓帝处能够得到如此大的恩宠与机遇,与桓帝自身的个体性又割离不开。桓帝本只是蠡吾侯之庶子,在洛阳的根基与资源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少得可怜,十五岁的年龄,相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更成熟些,可年龄与时间也没有能让他积累其他足够的资本,在梁氏一族如日中天之时,锁入洛阳深宫的火凤,可依赖的,乏乏可陈。
也许,王朝的最后,势力网的织结叠架,即使你不断地小心回避与修补,却还总是避免不了相互的吞噬、破坏、残破,然后陨灭。
也许,从某一个具体的点,某一件具体的事,没有道德地去做,或者没有正确地去做,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只如它对手所描绘的模样如此而已。如果不能共存,那么相互诋毁早已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
祸事的涟漪漾及越广,从太仆杜密到御史中丞陈翔,从颍川名士陈寔到江夏八俊之一范滂,皆因或大或小开罪于宦官群体而被下狱;如今,从群体到群体的相互对踞演变为一方试图对另一方的清洗,而且是对一朝英才群体的试图割除,其中所散发的腐朽及没落不言而喻。桓帝在其中的平衡失位,才最终落就他帝王的一处败笔。不过,至少在目前,都只是相互小心翼翼地试探而已,最终的落局与渐染谁也不得而知。
现今朝中得以保全的名臣当首推太尉陈藩,陈藩乃汝南平舆人,师从胡广,李溙任青州刺史时,其任乐安太守。当时青州境内官吏闻李溙言明刚烈,多辞官而去,惟陈藩清廉而留下。陈藩与司空刘茂同向桓帝进谏,陈藩以申屠嘉斥责文帝男宠邓通、董宣当着湖阳公主之面处死其家奴为例,劝诫桓帝效仿贤明之君,宽赦李溙等人。
桓帝本即不喜胡广,诛梁氏一族时便以胡广不讨伐梁冀为由贬了胡广的官,胡广善为官,可以说是平衡官场不可多得的润滑剂之类的作用,而陈藩相对来说,少了几分油滑,多了几分激烈。在桓帝看来,陈藩是以邓通暗讽其与张让的关系,并且还有一层言外之意,即讽其有明君之瑕疵,却无明君之德行。而桓帝实际上更偏重实用之才,能为己所用者,如尹勋、冯绲、李溙、段颎之流,陈藩在其看来,只不过给天下树立的定海神针而已,不能退敌,也不能富国。如此一来二往,桓帝便免了陈藩的太尉一职。
李溙等人被关在由宦官负责的北寺狱,牢狱狭小,虽是一人一间,却不足十平米。牢狱内昏暗幽涩,只在墙端开着一扇很小的窗,四面封闭,通风不是很畅通,其间夹杂着血腥味、霉味和其他难闻的味道。
李溙是被重点监押看守的对象,张让也存心不想让他好过,林脩求了许多门路,上下打点,才能给李溙送些吃的,却也不能见到李溙一面。这日,狱卒从牢门的窗口将装着点心的食盒扔下去,很是轻慢,点心都滚落在地上。李溙坐在很是简陋的木塌上,单间内倒也不是很脏乱,除了李溙的只着一身贴身的内衫,内衫破着的一道道带着血痕的口子上,明显是受过刑的痕迹。
李溙见那点心,便知道那定是林脩设法与他送进来的。都在地上落了灰,李溙本不是很在意,可转念一想,林脩定知道自己本即不属于在牢狱之中还惦念着几分吃穿用度的人,如今被张让重点关照,却还千辛万难只是送了一盒点心进来,想必说不定有什么消息与计策。
幸是四周封闭,也无人监视,李溙便将拿点心一个个的捏开,可捏了好几个也并无什么特别。到最后一个时,捏开后也没什么纸条之类的消息,可里侧却与一般的点心不一般,细看多了一层透明的胶质物。李溙细细地剥下来,上面用可食用的色汁写道,“招供宦官同党,吃掉”。李溙看那纤细的笔触,一时有些无语,初始还有些排斥,为求一身之安,要将宦官子弟与自己说成是同党,怎么着心里都有些别扭难受,可能还有些世家名门的傲气作祟,不甘将自己与那些无品无德的宦官子弟归为一类。可若是固执己见,林脩好不容易才能将消息送进来,在家中定是心急如焚,若如此即轻易辜负他,也于心不忍。
却说林脩与符明在书房内相对而坐,愁眉深锁,清茶已添了一杯又一杯,符明声音虽还是一如既往的温和,可那声线中却也明显带着焦躁与担忧,“消息已传进去了,可不知李大人会不会照做,而且照做了也不知道有几分作用——”
林脩听得,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可还是觉得越发的干渴烦躁,两指将茶杯霎时倒扣在案上,“洺宣也不是那么迂腐的人,定会照做的,只是仅仅如此,还不够!”
“陈大人都已被桓帝折了下去,如今不知还有谁都够挽回桓帝的心意?”
“就如今事态而言,我想桓帝定也心知肚明,此时并不适合对权臣的一番大动干戈,只不过权臣与宦官处在一个胶着的点上,若是有新的有权威的第三方出面,一来可以给桓帝一个台阶,另一方面也可以再度警告心怀叵测之人不可轻举妄动。”
“长卿指的是?”
“照如心知即可。只是,即使这次能够侥幸逃脱,但也最多抑制而不发,不能消弭于无形,如今早已是波涛汹涌,这次若洺宣能够平安,今后之事,却要及早做好准备。”
符明看着林脩几日来已经疲惫了很多还泛出些青白的脸色,听得这话,也不禁心沉下来,“可是如今李大人已身在局中,想必你我也不能幸免,即使逃过这次做好准备,又如何跳出这局?”
“至于我,如今也只是太学生而已,并没有真正深入这政治漩涡之中,若急流勇退,也无人能够分暇顾及;至于你,到如今,还有什么可放不下的,世事难料,珍惜眼前人为好。冯岱袭祖母获嘉长公主封获嘉侯,冯家枝繁叶茂,冯岱保你一人还是绰绰有余。那些过去的小磨蹭,在如今的大波大浪前也无需再别扭了。”
符明听得林脩说起冯岱,本有一些赧然,完后却也觉得有些释然,自从冯岱那次有些发疯对他用强后,有两三年两人是聚少离多,再后来符明也对冯岱不是那么排斥,也认识到自己对他也是有感情的,但相处时自己总还是难免有些别扭。或是觉得自己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心中生出些愧疚;或是觉得冯岱家世显赫,自己一介布衣,生出些自卑;或是冯岱有时候惹恼了他,又让他想起始终耿耿于怀的第一次。两人一直磕磕绊绊,到了如今,许多往日介怀难以放下的事,再遇到大是大非人生的大难题和重大抉择后,显得早已不那么重要。
符明还陷在自己的情绪之中,只听林脩继续说道,“最困难的怕是洺宣了,他身处风头浪尖之上,又开罪了张让,以桓帝对张让的恩宠,怕是难解。而洺宣一直为官刚烈,其他的大大小小也开罪过不少,在权臣与宦官的对踞之中,可说是众矢之的都不为过,其并非操纵局势之人,也没有摆局的觉悟,最多只是别人手中的一颗大棋。而他又脾性刚直生倔,以恶为恶,不除恶而不罢休。怕是,只能不死不生——”
“不死不生?”
林脩点了点头。
“长卿怕是已经作好了打算,也许认清现实并不是很难,要去接受现实却并非易事。”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本无常(三)
永康元年春,窦皇后之父槐里侯窦武向桓帝上书,恳请桓帝宽宥李溙等人,或是李溙、杜密、陈寔等权臣名士在天下盛名,或是窦武作为外戚对于桓帝而言有拉拢的必要,而窦氏一族目前而言是世族与外戚的重合体,作为第三股潜势力的表态对于局势举足轻重,一时间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或者,就桓帝本人而言,并不想大肆清洗权臣名士,毕竟,桓帝也能足够清醒地认识到,清除宦官称之为的党人,只能加速王朝的崩毁而已。
究其种种原因,六月,桓帝大赦天下,李溙、黄浮、范滂、陈寔等人相继被释放,成瑨已死于狱中。夏日炎炎,路上的青石蒸发出几分暑气,绿叶灼灼,知了疲倦而又不停歇地叫着。灰色的瓦与翘脚屋檐,在些许发烫中散发着夏日最倦怠的懒意。
自从李溙入狱后,春秋坊内的生意稍淡薄了些,更多的是林脩有意地收敛。白水居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端着,锦衫白衣、褐布短褂,三教九流,比以往更热闹了许多。刘淑在民间声望颇高,这次祸事也超然于事外,随着窦武上书赢得士人学人的好感,窦武、刘淑、陈藩三人,俨然已成为对抗宦官的先驱,多方势力惟其马首是瞻。
但其中势力的合成,却无人过多深究,外戚、宗亲、权臣、世族、名士、学人,时人因势而异,或合流或分流,乱则求和,和则生乱。梁氏一族引发的民怨已过去好久,世族与布衣,也不再有如此大的隔阂,因为还有更气焰嚣张的宦官,管你再是其中的什么,都会与其产生纠葛。
比如本该属于世族的财产与土地、本该属于外戚的帝王恩宠、本该属于权臣的治国安民之策或荣誉、本该属于学人的为官之大道,一切在不平的烘染下,所有的冲突会显得愈发激烈,并从而引发更多的冲突。
白水居内还是那样庄重严肃的风格,黑色门梁,白色纸窗,即使暑意燎人,大堂内谈兴十足的百姓还是闹哄哄的。世人皆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是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一切哪有八卦来的实在。问世间能达到夏能解暑,冬则忘寒,饱可消食,浑然不知饥的地步,除了八卦还有何物,更重要的是此物还能解世间无聊与寂寞,从上到下,无一漏网。
这次祸事虽引得朝廷上下,颇有些风声鹤唳的味道,普通百姓也惴惴不安了些日子,不过既然看似一段风波也平息了,一般人也就少了许多紧张,总是千般万般,也免不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白水居大堂内,靠柱子的一桌人正交头接耳自以为隐秘地谈论着桓帝的恩赦。只听得一个样貌憨厚一点的大汉问道,“为么其他人都放出来了,就成瑨成大人死在了狱中?”
他的两个同伴一个只顾着吃,懒得应他的话,另一个看似精明的豆精眼嗤道,“成大人处死了圣上乳母的外孙,想那乳母定是难缠,这才死在狱中了吧——”
“那黄浮黄大人杀了徐璜的侄子,还处置了徐宣一门老幼,可也没丢了性命啊?”
豆精眼神哉哉呷了一口茶,“那你就不晓得了,听说那黄浮本是汝南人,曾受恩于汝南太守李皓,一来二去,早已倾心那太守之女,只等三媒六妁,就好把李家大小姐迎回家,不想被那贼人徐宣夺了去,那徐宣不仅污了李大小姐的身子,还残忍地将她杀害了。你说,那黄大人处置那徐宣,难道还不是应该的——”
“那李溙李大人呢?李大人可是处死了张让的弟弟——”
只顾着吃的同伴听得不禁抬起了头,露出的脸上,鼻子那块长着点点的麻子,“听我二表姨家在牢狱里看守的表弟说,李大人在牢中供认了好多宦官子弟,那些宦官怕引火上身就放了李大人吧——”另外两人听得不禁一副了悟的样子。
却说李溙这次回到府中,林脩亲自与李溙收拾。这一去在狱中过了大半年,从暮冬到这炎暑,狱中吃穿住连简陋都是抬举,深冬如冰窟,炎夏如不通气的火炉,还有那憋闷的空气,和时不时的刑拷。如今李溙也不再是过去年轻时的身体底子,在战事沙场中又滚过好几回,这番折腾,顿时苍老了许多。
李溙身上还留着一些伤口,用刑后没能及时清洗用药,天气炎热,都成了脓疮。林脩细细地与他清洗,看着李溙的模样,很是心疼。肩胛处的旧伤也再缓不过来了,吹风下雨骨头里就闷的有些疼。林脩让李溙躺在自己的膝上,跪坐屋檐下给李溙洗头。
半瓢半瓢的温水轻轻地洗过李溙的长发,林脩用手指轻轻地缕着,那炎炎的阳光仿佛随着时间也变得苍凉了些。那不曾注意过的白发与皱纹,只是这一次牢狱之灾的折腾,都变得那么的显眼,让人无力。
“洺宣,即使这次侥幸逃过了,张让定也不会善罢甘休的——如今,你愿辞官与我一道找个清净的地方过那下半生吗?”
李溙不禁睁开眼,过了这许多年,林脩本就比李溙小,也未经历那许多风霜,看着虽比当初成熟了些,却还是风华内敛。李溙用手心贴着林脩的脸颊,眼神有些歉意、有些无奈,还有些未燃烬的执着。
“子卿,事已至此,我已退无可退。若就此辞官,岂不是寒了天下士人的心。若圣上免了我的官,不再任用,我也无话可说,若我就算辞官,再得征召,我还是难免应诏。你也知道我与恩师荀夫子并不一样,他或隐或达,皆可经世济民修身,而我却只能一直在这一条道上走着,不管荆棘饮血,或满誉而归,不管前途平顺还是燃烧成灰烬,我都必将粉身碎骨万死不辞。”
林脩虽心中早有准备,听得心中还是不禁膈了一块,李溙这般即让他恼火,可又是这种宁折不屈,好听点说是风骨,实在点就是一根筋的二愣子精神,让林脩心中实际上很是敬服。林脩知道自己实际上就只是个软骨头而已,怕事、怕死,没有担当,也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觉悟。
“屈先生来信,年事已高,又后继无人,心中颇引以为憾事。我也想过了,如今局势波起云涌,我既无力回天,也不想再深入其中不自量力,若能回去传承老师的薪火,也能全我心中所愿。”
第11节
恋耽美
第11节
小胖子脸色有些苍白,愤恨地瞪着管家,只觉得这管家老头这么可恶,自己从前怎么没看出来呢,还以为他是好人一个。瞧他这副笑眯眯的模样,现在只觉得一肚子坏水,就等着什么时候就把你卖了。管家见2小胖子已经焉了下来,想他也只能乖乖地呆在这,酒席上还许多事需要他应着呢。
管家离开时给小胖子带上了门,房间登时有些阴暗下来,虽然透过窗,能够看到窗外灿烂的阳光,但是射进来的光束,都染上了飞舞的灰尘,带着温暖的黄色。小胖子趴到床榻的被子里,把头埋到枕间,心中像有些麻木,又有些无奈,像忍受了这么久,一切的努力忽视与对自己的克服都白费了,仿佛都带上了自暴自弃,再也不想挣扎。于是,小胖子就那么埋在被子里睡着了。
小胖子是被身上的重量压醒的,鼻尖还闻到一股浓烈的酒气,揉揉鼻子睁开眼睛,只见张朔压在自己身上,正胡乱地亲着。小胖子忍不住想回抱住张朔,可是,这样做又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是推了张朔一把。可是张朔本就比小胖子力气大,喝醉酒那股劲更是拧着,不仅没推动,反倒被抱得更紧了。
张朔附到小胖子耳边,有些急切地呼着气说道,“阿杉,不要离开我,你要我做什么我都做好不好?”听到张朔念自己的名字,小胖子一瞬间有些恍然,一般张朔都不会这么叫自己,只有有时候有些恼怒或不耐地时候才叫自己白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自己都有妻子,也有孩子了,再来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张朔的眼神还有些迷怔,小胖子的眼神却已变得很清醒,甚至让人清醒得有些心寒,甚至绝望。这种绝望的感觉刺激了张朔,让张朔不管不顾,只要真正地得到,让他真正地属于自己,其他的,又还有什么重要的呢——张朔发狠地刺进小胖子的身体里,仿佛在确认这一瞬间的真实感,这一瞬间,仿佛就能保证永远一样。只要这一瞬间,即使小胖子不愿意,他还是自己的,甚至在很久很久以后,他也还是自己的。
等小胖子再次醒来时,身边早没了人,夜已经很深了,身体也已经被清洗过,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只是像饿得有些发昏。打开门,已经换成了另外两个大汉,小胖子让去找些吃的来。听闻小胖子醒来要吃的,张朔迅速吩咐人备了些吃的,到了小胖子的房间。
管家一直跟在张朔身边,不停地说着什么,一直到小胖子房门口,张朔才不耐烦地打发了管家,“都到这里了,还乱说什么,该怎么做就去做,什么都要我吩咐,你还做什么管家!”管家听得只得讪讪地离开了,小胖子在房里听得这话,心里不禁有些疑问,有什么事有这么着急呢,不过想着也不干自己的事,也没多想。
小胖子就这样在张朔的府中也算过了一段被圈禁的闲散日子,睡觉,吃饭,被张朔索求,这些甚至都像曾经所梦想的生活一般,带上了幸福的泡泡般幻想的色彩,只不过,阳光下的泡泡,越是五颜六色,越是濒临破灭。直到那天,一队士兵冲进张府,要捉拿张朔,现在回想起来,小胖子只觉得,从那天开始,真如前世今生。
第43章 第四十三章云波谲(二)
当消息传到京师洛阳时,朝野震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却说在春秋坊与白水居坐落的街上,经常会有小摊贩借着东风,也做点小吃或小玩意在两家酒楼的跟前卖。这些小成本买卖抢不了多少生意,而两家酒楼又素有仁名,一时间这条街道,从早到晚,还是人烟鼎盛。
却说这天清早,一个身材有些臃肿的大婶即摆着个小摊,在那里卖着方便的早餐。路上行人或脸上还带着些困意,或行色匆匆,一个有些年纪的大叔到大婶摊前要了一份早餐,开张生意,大婶有些兴奋,就忍不住多说了两句,“哎,你知道那个野王县的县令把一个孕妇杀了么?造孽啊,一尸两命哎——”
大叔听得眼睛也忍不住来了神,“可不是,听说那县令哥哥就是圣上跟前的那个红人啊,长得顶好看的那个!”
大婶疑惑道,“你说的是那个张让啊——这样的话,那县令弟弟怕是不会被处死了吧?”
“不一定啊,那县令弟弟可是遇上了现任司隶校尉李大人,就是抓了这些做了坏事的官吏的。”
“等圣上一道圣旨下来,李大人想秉公处理也没有办法咯——只是可怜了那孕妇和孕妇的家人啊。”
却说李溙领人到张朔宅邸时,张朔早已闻风潜逃,只带回了还从震惊中没有缓过神来的小胖子作口供。可小胖子对这事一无所知,只是在被告知妻子被张朔杀害后,那一瞬间有种世界崩坏的感觉,张朔为么要做这种事呢?玉儿最后倒成了那最无辜之人,还要搭上张朔的性命,小胖子只觉得自己都像充满了罪恶似的,如果不是他,怎么又会落到这步田地。李溙见小胖子一无所知,脸色像被吓成土色一般,便早早就把小胖子也放了。
李溙想着张朔逃回洛阳定会像他哥哥求救,只是不知他会被藏于何处。若贸然去张府搜捕,捉不到人,定会打草惊蛇,导师张让从桓帝处求得赦令,自己也别无他法。李溙回到府中,还在思索如何才能将张朔正法。
林脩也为李溙甚为忧虑,若处置了张朔,以张让在桓帝跟前的能量,定不会对李溙善罢甘休,那李溙的处境随时危矣,若让张朔逃了,别说在李溙处,在林脩心中,也接受不了这样的罪恶被漏网。若处死张朔,即可能身死,若怯懦求安则必名裂。林脩想李溙这次定是会不撞南墙不回头了,若是身死,此生随之,若是名裂,定不弃之。
深夜,李溙还在书房中看卷宗,琢磨张朔应该会被张让藏于何处,考虑若何应对桓帝和张让之时,一支尺来寸的红羽箭翎破空射在窗棱上,箭尾还随着冲力在不停地颤动。李溙拔出箭翎,阅过其上附着的信后,先是一喜,后又不禁深思起来,林脩接过信,其上写着张朔被其兄匿于张府合柱之中,署名为路见不平之人。林脩见着此信,心中只觉一沉,若非一般人,岂能知得如此详细,但如此的话,果真只是简单的路见不平之人?若真如此的话,倒不必如此落款了,恰恰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而已。
若是有心人做此一举,到底又会是谁?
让李溙捕杀张朔,陷李溙于危境之中,如此一来的话,恰是挑拨了宦官与世家能臣之间的平衡。目前的形势下,桓帝不至于急剧恶化事态,即使选择导火索,林脩心想,桓帝大概也不会拿张让开刀。既然如此,那该是谁才会由此得益最大?而平衡的破坏,事态的急剧恶化又是谁最愿看到的?林脩不禁陷入了一团迷茫之中。不过,若说君王是平衡最大的维持者,那么极力破坏平衡的则是——
林脩将信转交给李溙,李溙不禁握紧了手,将信纸攒捏成一团,剑眉缩敛,林脩见他这副模样也不禁心一沉,这种破釜沉舟的气势——
“我现在迅速带人去张府捉拿张朔,若再迟一步,可能张让就从圣上那求得了恩令!”说完转身迅疾抽步离开。
林脩一把拉住李溙的衣袖,死命地攥紧,指节都泛出了白色,叫了一声,“洺宣——”李溙疑惑地看着他,林脩却有些呆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李溙轻握了握林脩的手,转身即离开了。
寂静的夜里,空旷地街道上响起马蹄声与一纵士兵铠甲兵器的碰撞声,透过的黑色的渲染,隐隐透出些煞气。张让还在府内吩咐善后,只等一切妥当便进宫寻桓帝,却不想就晚了那一步,便见李溙领着一对胄甲之兵破门而入。张让脸色苍白得很,想着弟弟藏匿得如此隐秘,大概不会被发现吧,便强作镇定与李溙招呼道,“不知李大人深夜造访有何要事?”
李溙一见张让有些心虚的表情心中便有了底,只严肃的说道,“收到消息,令弟如今藏于府中,本官特领人前来捉拿!”
张让心中不禁咯噔一下,还是伏小道,“家弟作出如此蠢事,在下也很是悲愤,只是至今未见过家弟,不知他如今身在何处——”
李溙瞥了张让一眼,眼中带些冷漠与煞气,唬得张让不禁退后一步。李溙也不再理会张让,只招手命人搜捕,在府中搜了一圈后,并没有搜到张朔,张让想那处也不是轻易能被发现的,才准备松口气,只见李溙绕府转了一圈,在大堂中那根须两人合围的大柱处,又绕了三圈,还沉思了会。
张让的一颗心不禁都提了起来,张朔正是藏于此合柱之内。李溙瞥见张让的表情,心中更加确定,抽出配身长剑,凌空一削,合柱近三分之一近一来米长被削下来,张朔正蜷缩在合柱之内的被袄之上,正一副目瞪口呆惊恐地模样看着李溙。李溙也不再多话,便命人将张朔捆绑,押回司隶校尉衙内,与张让也并无再多说一句话。
当夜,李溙即过堂亲自审讯张朔,张朔在李溙威压之下,或者自知东窗事发,逃回洛阳只是,一直就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之中,连番的冲击早就使得他有些绝望放弃,成一滩死灰了。在李溙和刑堂威压之下,也并无再多隐瞒。张朔也不知当初为何会做如此愚蠢的事情,把小胖子一直禁锢在自己身边,那样一直过着不就好了。可是,他觉得这样远远没有安全感,还有别的女人是他的妻子,他还会有孩子,只要有机会,便会离开,便再也不属于自己。既然如此,何不让他完完全全属于自己才好呢?
当管家暗示他可以这般做时,只觉胆边生恶念,像魔怔了一般,这个办法多好啊——疯狂的举措前总是疯狂的,当荷尔蒙的刺激过后,像软下去的皮球,尤其是李溙带着士兵来捉拿自己时,张朔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张朔守在小胖子的床前,看了小胖子许久,只觉前生如梦,半截已赴黄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当初,当初为何自己要那般愚蠢?!自作孽,不可活。
张朔不敢等小胖子醒来,也不敢再多与他说一句话,甚至不敢想象当他知道事实后会那什么样的眼神削着自己。他喜欢看那双眼睛迷蒙的样子,生出些雾气,甚至有些呆傻,他受不了那样的眼睛带着冷漠和决绝的清醒盯着自己。仿佛那就只是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用最后的生命只是守着小胖子的睡颜,那安静的脸上不再是对自己的怨恨和排斥,这样,当作最后的生命。
回到洛阳后,张朔找到哥哥张让,说了事情始末,张让又是气急又是担忧,他的傻弟弟怎么就会干出这种事?!心中也不禁生出些悔疚,父亲将弟弟送来,就是指望自己能够好好教导弟弟,能够有出息,就算没有什么出息,至少也能平安,为张家延续香火。可是自己却一直自顾不暇,很少管教弟弟,最后才落到如今境地。
张让什么也不能多想,惟愿让弟弟还能活着而已,这合柱的空心是圣上将宅子赐给自己时便有的,也许就是以防天有不测。将弟弟藏好,只待进宫面圣,也许世界上,就是巧合与只差一点,才催化出化学反应,诞生莫多的悲剧与喜剧。在世人看来,这大概就是一桩恶有恶报的义愤填词而已,可是对于张让来说,却是要承受着唯一的亲弟弟身死,张家香火断绝的悲痛。许多人会对他说,这是他弟弟罪有应得,可是,这话对他没有意义,一点也不能减轻他的痛苦。
在李溙带走张朔后,张让便火急火燎赶往桓帝处,桓帝还在秉烛处理政务,见到张让跌跌撞撞跑进来,脸色很是青白,不禁唬了一跳。连忙起身将张让迎到自己身边,揽在怀中。张让也顾不得桓帝是不是在处理什么要紧事,一刻也忍不了的央求道,“圣上,李溙将阿朔捉拿了,奴才求求您救救阿朔。奴才知道阿朔这次做的太过分了,但求您念在奴才只有一个亲弟弟的份上,保他一命吧——”
桓帝听得此事,虽觉张朔罪有应得,但瞧得张让一副风摧海棠的模样,心中也很是不忍,只得安慰道,“朕明早定召李大人与他说这事,命他留你弟弟一条性命。”张让虽听得这话心中放心了些,但眼神还是愣愣地盯住桓帝,桓帝瞧他那不放心的眼神,便明白他是想让自己越迅速越好,最好现在马上就急召李溙才好,不禁有些无奈。
“司隶校尉若想对犯事命官处以极刑,须先请示我,明早就召他入宫,你弟弟定不会有事的。现在已这么晚,若独为此事特召李溙入宫,传到天下耳间去,岂不是对你弟弟更不利。” 张让听着也觉得很有道理,想着今晚应该是没有事的,便依了桓帝的话,只待明早就好,虽然心中还是很不安。
第44章 第四十四章云波谲(三)
张让整夜也并没有睡得太好,心中惦念着张朔的事,睡得迷迷糊糊。半梦半醒之间,张让只觉得仿佛殿外有人在挠门一般,起身推开门,只见张朔穿着一身白色的内衣,脸色苍白,身上并没有什么血迹与伤痕,张让的心才稍放下来,伸手拉住张朔的衣袖,高兴地唤道,“阿朔,你进来坐吧,别在外面站着了。”
张朔惨淡地笑了笑,“不了,哥,圣上有龙气护体,冲撞不得。我要走了,是来向你告别的。”张让有些呆呆地看着他,不明白他在说什么。
“哥,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也代我好好照顾父亲吧,曾经我太不晓事了,只知道到处给你们惹祸,不干什么正事。落到如今的下场,都是自己造成的,我谁也不怨,哥,我想求你最后件事。”
张让艰难地动了动嘴唇,“你说吧——”
“我喜欢的人又笨又傻,是家中庶子,不受待见,希望哥能帮我顾着点,也不要什么大富大贵,平安喜乐就好。”
张让听着只觉心里堵得十分厉害,虽然不是很清楚状况,但如今张朔说什么,张让都只想应着。张朔见兄长都应了,便向张让笑了笑,转眼便当面消失在张让的眼前。
张让被唬得一身冷汗,才发现刚刚是在做梦,而桓帝还在身边好好地睡着,但心中却生出很不好的感觉,心慌得十分厉害。张让推了推身边的桓帝,催促道,“圣上,天亮了,快召李溙入朝吧!”
桓帝还有些乏得不行,但没法,也只得吩咐宫人进来侍候洗漱。才由宫女将帝服穿戴整齐,便见身边的大公公慌慌张张进来,瞧见张让后又不说话。桓帝早乏还没缓过来,有些不耐烦,便斥道,“磨磨蹭蹭的,有什么就快说!”
大公公抹了抹额上的汗,硬着头皮道,“昨夜李大人连夜审讯后,便将野王县令张朔给杀了!”说着悄悄瞄了一眼张让的反应,只见他霎时像失魂落魄般,脸色刷得一下全是苍白,桓帝忙搂住张让,拍了拍他的背,脸上有些怒气。大公公不禁把自己缩得更不起眼了,心中直晦气大清早的怎么自己就成了这个报丧的人,倒时不要把无妄之火迁怒到他身上才好。
人总是在感觉到危险的时候本能地妄图把自己缩得更小,仿佛这样就能增强自己抵抗生活的密度,或者减小自己受到侵害的范围。只是自从人不再是靠本能生存的动物后,这些本能只会显得有些可笑而多余而已。
张让不禁捏紧了自己的手,手都被扭曲得有些变形,泛出青白色,指节都露了出来,浑身不断地发抖着,果然阿朔真去了,肯定就在那个时候——张让只觉得,如果自己再坚持一点,再任性一点,也许阿朔就不会死掉了。桓帝让宫人都退了出去,扶张让坐到榻上,将他在怀中抱紧。
张让将脑袋埋在桓帝怀里,身体止不住地颤抖着哭泣。想当初被送进宫里时,阿朔还是一个两三岁的奶娃,很是喜欢黏着自己。虽然家里一贫如洗,但是母亲很温柔,总是会摸着自己的头,让自己好好照顾弟弟。自从生下阿朔后,母亲身体就一直不太好,父亲是一个很老实憨厚的人,挣得的几个钱大多都贴了药钱。母亲在病榻缠绵了几年,最后还是去了,张让还记得母亲离去的时候那无比眷恋和担忧的眼神。她的儿子还那么小,她却不能看着他们长大,如此穷苦的家境和不平的世道,却得扔下他们。
母亲去后连下葬的钱都拿不出来,恰好村里有个在宫里做了太监的,听人家说在宫里混得是风生水起,至少大鱼大肉是不用愁的。而且送进宫里去还能得几个钱,葬了母亲后还剩一些,也能缓一下家里的困境。张让便主动与父亲说了,张让父亲也实在没有办法,也考虑过是不是送小的进去,大的已经这么大了,没几年就是一个劳动力了,也可成家立业。
但张让坚决不同意父亲的想法,他还记得母亲一直交待自己要好好照顾弟弟,弟弟还那么小,怎么可以把他送进宫去呢,长大后肯定都记不得自己和父亲了,而且他还那么小。对于自己进宫成了太监这件事,张让一直并没有很怨恨也没有很后悔。只是如今,阿朔却就这么去了,张让想到就无法面对父亲,也无法面对张家的列祖列宗,阿朔还这般小,就没了性命。
在他进宫后不久,便被梁太后身边的大太监看上了,养在身边。大太监在宫中混了多年,也算油头人精一枚,宫闱秘辛也算见多了去。张让进宫时由于年纪很小,又是个美人胚子,便被大太监注意到,这样的小孩养在身边,根据君王和达官贵人的嗜好,大了可作为潜力投资,小了可以养老送终,当个使唤的。大太监对张让很严格,让张让从小养成会看人眼色的主。
但是凭心而论,大太监是从心底为张让好,对他严格,但不虐待,而且心里也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般在身边带着。张让也一直在心中记着大太监的恩情,在梁太后去世后,桓帝在张让央求下也没有太过发落大太监。
当张让才初晓人事时,已出落得很有几分姿色,对梁太后来说也算个知根知底的,便把他送到了桓帝身边。一来可以当作自己的耳目,而且拴住了桓帝,便也不再好找后宫的其他妃嫔,便也减少诞下龙子龙孙的机会,威胁不到梁皇后的地位。
桓帝初始只是为了向梁太后示好,明知张让是梁太后那边的人,也很是亲近,但除了对张让的那点颜色有些好感以外,其他的也谈不上,甚至可以说,实际上桓帝心底对张让还是很反感的。
也许那时都还年少,足够空白,足够大胆地去爱去恨,不会因历经沧桑而顽固、狠厉或疲倦,也不会因现实的伤害而只能蜷缩起来不敢再去爱、再去信赖。
当知道一个人的故事与理解一个人的心情后,再喜欢上这个人,也许就不再那么困难,即使桓帝知道他是梁太后身边的人。也许是张让的身世,也许是他的性情,或者还有他的美貌,桓帝母亲也只是蠡吾侯的一个妾而已,而且他也有一个同胞弟弟。
就是在不能被预料的某处,桓帝被打动了,原来的反感与排斥都被理解替代,即使他会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也会原谅,也会包容。也许正是因为这不可预料,所以这才叫缘分。
李溙进宫时早已作好了最坏的准备,崇德殿御案下的铜铸仙鹤以凌身欲飞的飘飘之姿,长嘴出飘着缕缕熏香。张让侍候在桓帝的身侧,眼睛都是红肿的,脸色很是青白,投过来的眼神带着怨恨与恶毒。
李溙行礼后,桓帝并未让他平身,只是居高临下有些恼怒地斥责道,“司隶校尉监察百官,但犯诛辟之罪的命官,应请示于帝王,李大人却擅作主张,即对野王县县令处以极刑,不知李大人将朕置于何地?!”
“春秋曾释义,若非于天子之侧捉拿凶手,凶手是否有罪,还不可确定;若于天子之侧捉拿凶手,即可以确定凶手有罪。如今野王县县令于京畿之重地,天子脚下,残杀孕妇,凭此即可确定为有罪。而礼书曾言,公族有罪,即使宽宥,司官可根据大义而并不听从。”
“微臣任司隶校尉已有一旬之久,惟恐因办事不力而不能惩奸除恶,行事迟缓而渎职,不想圣上却以微臣行政太过迅速而加以斥责。”
实际上李溙说的话即两个意思,即首先他并没有藐视君王,侵犯君王的裁判权,因为根据春秋大义,天子之侧犯下恶行,即可确定有罪,因为天子视听达于身侧,现张朔为京畿命官而非地方命官犯下恶行,正是由于君王的圣明和达于视听,李溙才可据此判断张朔有罪。
其次,若李溙没有侵犯君王的裁判权,那么桓帝斥责他只能解释为认为他办案太过迅速。李溙回避大的冒犯,承认小的过错,并恳切地表示对君王的忠心。可以说,整套说辞滴水不漏,既没有侵犯君王的实权,也没有否认君王的指责错了,从大从小,都给足了桓帝面子。
不过说辞总归只是说辞,即使再滴水不漏,再逻辑完整清晰,也改变不了说辞背后的实质。若非以为桓帝会偏私,李溙又何必如此迅速地处死张朔,对于这点,在场的三人心中都心知肚明。不过这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不能说出来的话,更不用说在桓帝跟前了。
桓帝见李溙已如此说,也不好再斥责什么,便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犯下的过错,与李大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张让听出了桓帝话中的责怪意味,虽然很轻,不禁咬紧了嘴唇,垂首跪伏在桓帝身侧。天威莫测,即使如他,也不可有损君王的尊严。张让仿佛将自己的位置看得更清晰了些,桓帝怎么可能为了他而自毁圣听,对于他来说,黑的还是黑的,不可能因为他的情绪,就把黑的说成白的。对于所有人来说,张朔都是犯下大恶的命官,除了父亲,没有再会因为张朔的死而觉得难过。即使是桓帝,也是如此。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张让:你一点也不爱我!
桓帝:怎么会呢—。—
张让:我喜欢白色你喜欢黑色,我喜欢吃甜的你喜欢吃苦的,我若指鹿为马,你肯定还是会把鹿当作鹿的!
桓帝:汗—。—(难道鹿不是鹿吗?)
冬月:哎,小受心,海底针啊。。。就算他把黑的说成是白的,你也要说那是白的啊。。。
ps春秋释义那段是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之于京师的公羊传的解说,不可深究;还有,第一次写小剧场,好忐忑
第45章 第四十五章本无常(一)
张让亲自至司隶校尉府衙内与弟弟收尸,一路有些失魂落魄,府衙门口立着两尊玄铁凶兽,很是煞人。张让一路已无心思注意太多,不想抬着张朔尸首从正门而出时,一形容狼狈的人突然冲过来,扑在尸首上。那人浑身都有些颤抖,但一丝声息也无,眼睛布满了红血丝。
众人都被这人的模样冲撞得有些呆愣,还未来得及阻止,那人便掀开了白布,盯着张说的尸首看。张朔的身上并无什么伤痕,死去的面孔上带着些惊惧,很是青白,还有些肉身死去后的死气。那人用手轻抚了张朔一下,嘴唇动着,像要说出什么话来,却终究还是并未说出。
张让瞧这人这副模样,心中便也清楚他是谁了。虽然还存着那梦的印象,但是张让还是做不到像弟弟所希望的那样去对待这个人。张朔觉得,若不是他,他弟怎么又会做出这种事呢——虽然他也是受害者,看起来也好像没有什么过错,但是没有过错却不代表没有因果,没有关系。
小胖子孤身一人自野王县至洛阳,等到的却是张朔被处死的消息,一霎间,曾经的伤痛、所谓心如死灰,还有什么意义。本来看似蒙上一层灰色阴翳的心,却像被一把尖锐的利刃不断地翻搅着,那些曾经以为结出的阴翳,早已被刺破,与鲜活的血肉搅拌在一处。
张让的脸上已显出几分不耐,身边的侍从见状便哄走了小胖子。小胖子呆愣愣地站在那望着那群人抬着尸首离去的背影,只觉得自己像镂空的木头般,不知道该去哪里才好。
也许应该回家看看才对,那里应该还算自己的家,从小在那里长大,虽然不是受尽宠爱,也没有单纯无忧的童年,可母亲还在那里,母亲总是对自己好的。就算世上的人嘲笑自己,指责自己,母亲总是那个会站在自己身边的人。小胖子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能给予自己支撑下去的力量与安慰,他只能想到母亲,也许母亲会担忧,也不能做什么,但只要看一眼,小胖子也会觉得这样就好了,这样自己就不是孤独的。
不想走到黄府宅邸门口,却被门口的仆役拦了下来,仆役强硬而有礼地表示这是老爷的吩咐。小胖子只觉自己如坠冰窟般,想起离开前父亲对自己慈蔼的态度,小胖子仿佛一瞬间变得聪明了般,只觉得有种很可笑的感觉。为了攀附巴结,父亲可以把自己的儿子像玩物一般送出去,还可以对轻视甚至有些厌恶的儿子伪装慈蔼。如今看自己惹出大祸,竟然闭门不再接纳自己,小胖子觉得很有些荒谬的感觉。但荒谬又能如何,还是这样荒谬地发生了,觉得荒谬也只是自己太过天真而已。小胖子在门前徘徊着,只是觉得有些茫然,跌跌撞撞地离开了黄府。
许多时候,人们都会觉得母亲的爱更纯粹,母爱可以激发一个女人所有的力量。曾经有一个实验,以饥饿、发情、母爱三种测试小白鼠的应激反应,两个玻璃隔断的空间中,一边是小白鼠,一边是需要测试的对象。当母白鼠饥饿时,另一边是诱人的食物,小白鼠会撞击玻璃,不过撞击一下发现无果后也就放弃了。当母白鼠发情时,另一边是可以交配的对象,两边的小白鼠不断的撞击,在撞击十几下疲惫后便也放弃了。最后一种情况则是,一边是母白鼠,一边是身处险境中自己的孩子,测试的结果却是,小白鼠不断地撞击,一直撞击到自己死亡。
这是曾经听到的一个故事,也许与原实验有些出入,或者定量分析的标准有些不太合理,比如当时白鼠对事物的渴求状态,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了,至少,当时听得最大的印象就是,母爱很纯粹很伟大。
现在的小胖子想的也是如此,他的母亲可以无条件地爱他,不对他苛求任何他做不到的事情,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就足以成为她爱他的所有理由。可是,他的父亲却完全不会如此,只是与他有血缘关系而不能为他的家族为他的子孙后代有所贡献的懦弱儿子,对他而言,只是他的儿子,还是卑微的不够出色的庶子,完全不足以成为他能去关注他、爱他的理由。
不过,这也只不过是因为,小胖子的母亲,只是一个卑微的妾,还是一个不占有权力与资源分配的女人,当一个人越是一无所有,越会最大关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也许如此说也并不准确,父爱与母爱对于绝大多数是本能与天性,但是,权力、地位、金钱、荣誉,数目过多的孩子,却不可否认会成为现实中对本能的加减或异化。
也许这就是长大与成熟的过程,学会接受与理解那些曾经在自己看来是如此荒谬的事情,年龄与时间会告诉所有的原因,了解后,一切变得那么的自然。
不久,张让的父亲也知道了自己小儿子死去的消息,想着张朔如此年幼就丧命,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张家还要断绝香火,张父一时悲痛郁卒,不久也就去了。张朔也是张父拉扯大,什么时候学会走路,什么时候学会说话,对自己撒娇,对自己任性,白发人送黑发人,不仅仅只是生与死的距离而已,更是世事的无常对牵系暴力的割断。年轻的那一段已经陨灭,垂垂老矣的那端也难再维系。
张让接连失去自己的弟弟与父亲,心中不自禁生出对桓帝的怨与对李溙的恨。在张让看来,李溙纯粹是想处死自己的弟弟,行事上如此的决绝,没有留下退寰的余地。某种程度上,张让觉得李溙就是剥夺了张朔的性命。如果按照正常的刑法程序,张朔也可以多活些日子,自己与父亲也能为他送行,虽然张让心中所想的是,若李溙不做的如此绝,张朔也绝对不会死。
至于对桓帝的怨,却是如抽丝剥茧一般,只要找到一个小小的缺口,便连绵不绝。在张让心中,那些看不清说不明的怨,早已结成透明的丝,束缚在他的心口。也许从多年前那天站在门外撞见桓帝与邓猛女的艳事开始,也许从桓帝将自己打发到长安去动摇,也许到如今,桓帝的推脱、张朔的丧命,使张让从心底觉得,自己的以为只不过是一种幻觉,一个帝王能为自己一个阉人付出多少感情?
张让发现摆清双方的位置后,事情仿佛变得明朗许多,也残酷许多,天真只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玩弄。张让觉得自己又重新孤独起来,而且这次还是真真正正的孤身一人,连支持自己的父亲与弟弟如今都已不在。
而侯彧早等着机会绊李溙一脚,如今李溙得罪了张让,张让自被桓帝从长安迎回后,俨然成为宦官之首,又深得帝宠,侯彧一方面想着巴结,另一方面若能挑拨张让整治李溙,也算一举两得。
翌日,一封告发李溙交游太学游士,结群交党、疑乱风俗的折子即出现在桓帝的案头。自李溙任河南尹时,也发生过类似擅自处死张朔的事件。当时有一人名叫张成,善说风角,以其方术交好宦官,甚至桓帝都对其颇有些信赖,也就和巫医大概是一类的人,不过自比巫医更功利,更会招摇撞骗。
自桓帝受帝位以来,每逢大灾皆有刑狱恩赦,李溙任河南尹时恰逢京师人疫天灾,张成想着桓帝必会大赦,便命其子杀人,具体缘何已不是太清楚,大概是除掉仇家之类。李溙督促收捕其子,结果果真遇到大赦获免,李溙很是愤疾,便把张成之子处死了。
当时李溙向桓帝辩称,自董仲舒以来提出春秋决狱,求其原心,张成之子明知杀人为大恶,却想以大赦逃过刑罚,若世人皆以大赦之期行不法之事,天理昭昭,如何相容。而张成当时也不算很大的人物,桓帝认为李溙说得很有道理,这种行为若不遏制,定会酿成祸端。
不过如今再发生李溙擅自处死张朔之案后,虽桓帝面上还是认可了李溙,心中却也对其有些不耐,三番两次视皇命为无物,以春秋大义为说辞,逾权逾距。所有的事本即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即为不同的面貌,如今收到称李溙结群构党的上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恰恰为他提供了好的借口。
世上的事本就横看成岭侧成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捕风捉影也并非空穴来风。李溙平日已尽量避免广收门客,但出身世家,自然本身即是势力团中的一结而已。李溙与冯岱交好,以荀淑为师,荀家兄弟为同门,袁家、钟家为外亲,由于林脩往来密切,身在网中,以结网为祸端,并非怀璧其罪,只是君心莫测而已。不久,李溙即被下了狱,罪名即是结群构党,诽讪朝廷。
桓帝本即因张朔的事对张让有些愧疚,也想因此向张让示好,不过他不明白的是,若不真正动血动肉的处置李溙,只是权衡利弊稍加恐吓,对于张让来说也只是无关痛痒,与曾经的关键时张让的让位与被牺牲,也并无太多的区别。
第46章 第四十六章本无常(二)
自李溙擅自处死了张朔,林脩便一直提心吊胆,不知张让会想着什么法子报复李溙。如今李溙下狱,虽让他心中也有些惶恐,不过更多地反倒是落下心来,不必再悬着心防备。
但宦官与世家权臣之间由利益、权力所勾勒的积怨,早已并非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偶然意外。中常侍徐璜之侄徐宣因向故汝南太守李皓之女求婚遭拒,将李皓之女杀害,东海相黄浮以弃市之刑处死徐宣;南阳太守成瑨处死桓帝乳母犯事的外孙张子禁。与李溙一般,这几起算宦官与权臣势力网交错吞噬中的结点,而双方因摩擦激起的其他稍弱一些的涟漪更是层出不穷,比如权臣对侵夺田产、贪赃受贿的宦官子弟的处罚,其中利益和权势的繁杂和深水,不能仅仅以宦官子弟的作风不端一言概之。
自然,客观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修养、自制或家族底蕴,当你突然承担起你自身难以承担的地位、权力与金钱,对于一般人而言,这天上掉下的馅饼,只是诱人的锁链与陷阱而;而宦官群体可以说即处于这样的情势之中。
这些社会引人追逐的标的,宦官的获得,并非由社会所认可的对价而获得,而是完全的偶然与机遇,即与帝王一人的亲密相关性而获得。
而宦官之所以在桓帝处能够得到如此大的恩宠与机遇,与桓帝自身的个体性又割离不开。桓帝本只是蠡吾侯之庶子,在洛阳的根基与资源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少得可怜,十五岁的年龄,相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更成熟些,可年龄与时间也没有能让他积累其他足够的资本,在梁氏一族如日中天之时,锁入洛阳深宫的火凤,可依赖的,乏乏可陈。
也许,王朝的最后,势力网的织结叠架,即使你不断地小心回避与修补,却还总是避免不了相互的吞噬、破坏、残破,然后陨灭。
也许,从某一个具体的点,某一件具体的事,没有道德地去做,或者没有正确地去做,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只如它对手所描绘的模样如此而已。如果不能共存,那么相互诋毁早已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
祸事的涟漪漾及越广,从太仆杜密到御史中丞陈翔,从颍川名士陈寔到江夏八俊之一范滂,皆因或大或小开罪于宦官群体而被下狱;如今,从群体到群体的相互对踞演变为一方试图对另一方的清洗,而且是对一朝英才群体的试图割除,其中所散发的腐朽及没落不言而喻。桓帝在其中的平衡失位,才最终落就他帝王的一处败笔。不过,至少在目前,都只是相互小心翼翼地试探而已,最终的落局与渐染谁也不得而知。
现今朝中得以保全的名臣当首推太尉陈藩,陈藩乃汝南平舆人,师从胡广,李溙任青州刺史时,其任乐安太守。当时青州境内官吏闻李溙言明刚烈,多辞官而去,惟陈藩清廉而留下。陈藩与司空刘茂同向桓帝进谏,陈藩以申屠嘉斥责文帝男宠邓通、董宣当着湖阳公主之面处死其家奴为例,劝诫桓帝效仿贤明之君,宽赦李溙等人。
桓帝本即不喜胡广,诛梁氏一族时便以胡广不讨伐梁冀为由贬了胡广的官,胡广善为官,可以说是平衡官场不可多得的润滑剂之类的作用,而陈藩相对来说,少了几分油滑,多了几分激烈。在桓帝看来,陈藩是以邓通暗讽其与张让的关系,并且还有一层言外之意,即讽其有明君之瑕疵,却无明君之德行。而桓帝实际上更偏重实用之才,能为己所用者,如尹勋、冯绲、李溙、段颎之流,陈藩在其看来,只不过给天下树立的定海神针而已,不能退敌,也不能富国。如此一来二往,桓帝便免了陈藩的太尉一职。
李溙等人被关在由宦官负责的北寺狱,牢狱狭小,虽是一人一间,却不足十平米。牢狱内昏暗幽涩,只在墙端开着一扇很小的窗,四面封闭,通风不是很畅通,其间夹杂着血腥味、霉味和其他难闻的味道。
李溙是被重点监押看守的对象,张让也存心不想让他好过,林脩求了许多门路,上下打点,才能给李溙送些吃的,却也不能见到李溙一面。这日,狱卒从牢门的窗口将装着点心的食盒扔下去,很是轻慢,点心都滚落在地上。李溙坐在很是简陋的木塌上,单间内倒也不是很脏乱,除了李溙的只着一身贴身的内衫,内衫破着的一道道带着血痕的口子上,明显是受过刑的痕迹。
李溙见那点心,便知道那定是林脩设法与他送进来的。都在地上落了灰,李溙本不是很在意,可转念一想,林脩定知道自己本即不属于在牢狱之中还惦念着几分吃穿用度的人,如今被张让重点关照,却还千辛万难只是送了一盒点心进来,想必说不定有什么消息与计策。
幸是四周封闭,也无人监视,李溙便将拿点心一个个的捏开,可捏了好几个也并无什么特别。到最后一个时,捏开后也没什么纸条之类的消息,可里侧却与一般的点心不一般,细看多了一层透明的胶质物。李溙细细地剥下来,上面用可食用的色汁写道,“招供宦官同党,吃掉”。李溙看那纤细的笔触,一时有些无语,初始还有些排斥,为求一身之安,要将宦官子弟与自己说成是同党,怎么着心里都有些别扭难受,可能还有些世家名门的傲气作祟,不甘将自己与那些无品无德的宦官子弟归为一类。可若是固执己见,林脩好不容易才能将消息送进来,在家中定是心急如焚,若如此即轻易辜负他,也于心不忍。
却说林脩与符明在书房内相对而坐,愁眉深锁,清茶已添了一杯又一杯,符明声音虽还是一如既往的温和,可那声线中却也明显带着焦躁与担忧,“消息已传进去了,可不知李大人会不会照做,而且照做了也不知道有几分作用——”
林脩听得,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可还是觉得越发的干渴烦躁,两指将茶杯霎时倒扣在案上,“洺宣也不是那么迂腐的人,定会照做的,只是仅仅如此,还不够!”
“陈大人都已被桓帝折了下去,如今不知还有谁都够挽回桓帝的心意?”
“就如今事态而言,我想桓帝定也心知肚明,此时并不适合对权臣的一番大动干戈,只不过权臣与宦官处在一个胶着的点上,若是有新的有权威的第三方出面,一来可以给桓帝一个台阶,另一方面也可以再度警告心怀叵测之人不可轻举妄动。”
“长卿指的是?”
“照如心知即可。只是,即使这次能够侥幸逃脱,但也最多抑制而不发,不能消弭于无形,如今早已是波涛汹涌,这次若洺宣能够平安,今后之事,却要及早做好准备。”
符明看着林脩几日来已经疲惫了很多还泛出些青白的脸色,听得这话,也不禁心沉下来,“可是如今李大人已身在局中,想必你我也不能幸免,即使逃过这次做好准备,又如何跳出这局?”
“至于我,如今也只是太学生而已,并没有真正深入这政治漩涡之中,若急流勇退,也无人能够分暇顾及;至于你,到如今,还有什么可放不下的,世事难料,珍惜眼前人为好。冯岱袭祖母获嘉长公主封获嘉侯,冯家枝繁叶茂,冯岱保你一人还是绰绰有余。那些过去的小磨蹭,在如今的大波大浪前也无需再别扭了。”
符明听得林脩说起冯岱,本有一些赧然,完后却也觉得有些释然,自从冯岱那次有些发疯对他用强后,有两三年两人是聚少离多,再后来符明也对冯岱不是那么排斥,也认识到自己对他也是有感情的,但相处时自己总还是难免有些别扭。或是觉得自己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心中生出些愧疚;或是觉得冯岱家世显赫,自己一介布衣,生出些自卑;或是冯岱有时候惹恼了他,又让他想起始终耿耿于怀的第一次。两人一直磕磕绊绊,到了如今,许多往日介怀难以放下的事,再遇到大是大非人生的大难题和重大抉择后,显得早已不那么重要。
符明还陷在自己的情绪之中,只听林脩继续说道,“最困难的怕是洺宣了,他身处风头浪尖之上,又开罪了张让,以桓帝对张让的恩宠,怕是难解。而洺宣一直为官刚烈,其他的大大小小也开罪过不少,在权臣与宦官的对踞之中,可说是众矢之的都不为过,其并非操纵局势之人,也没有摆局的觉悟,最多只是别人手中的一颗大棋。而他又脾性刚直生倔,以恶为恶,不除恶而不罢休。怕是,只能不死不生——”
“不死不生?”
林脩点了点头。
“长卿怕是已经作好了打算,也许认清现实并不是很难,要去接受现实却并非易事。”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本无常(三)
永康元年春,窦皇后之父槐里侯窦武向桓帝上书,恳请桓帝宽宥李溙等人,或是李溙、杜密、陈寔等权臣名士在天下盛名,或是窦武作为外戚对于桓帝而言有拉拢的必要,而窦氏一族目前而言是世族与外戚的重合体,作为第三股潜势力的表态对于局势举足轻重,一时间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或者,就桓帝本人而言,并不想大肆清洗权臣名士,毕竟,桓帝也能足够清醒地认识到,清除宦官称之为的党人,只能加速王朝的崩毁而已。
究其种种原因,六月,桓帝大赦天下,李溙、黄浮、范滂、陈寔等人相继被释放,成瑨已死于狱中。夏日炎炎,路上的青石蒸发出几分暑气,绿叶灼灼,知了疲倦而又不停歇地叫着。灰色的瓦与翘脚屋檐,在些许发烫中散发着夏日最倦怠的懒意。
自从李溙入狱后,春秋坊内的生意稍淡薄了些,更多的是林脩有意地收敛。白水居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端着,锦衫白衣、褐布短褂,三教九流,比以往更热闹了许多。刘淑在民间声望颇高,这次祸事也超然于事外,随着窦武上书赢得士人学人的好感,窦武、刘淑、陈藩三人,俨然已成为对抗宦官的先驱,多方势力惟其马首是瞻。
但其中势力的合成,却无人过多深究,外戚、宗亲、权臣、世族、名士、学人,时人因势而异,或合流或分流,乱则求和,和则生乱。梁氏一族引发的民怨已过去好久,世族与布衣,也不再有如此大的隔阂,因为还有更气焰嚣张的宦官,管你再是其中的什么,都会与其产生纠葛。
比如本该属于世族的财产与土地、本该属于外戚的帝王恩宠、本该属于权臣的治国安民之策或荣誉、本该属于学人的为官之大道,一切在不平的烘染下,所有的冲突会显得愈发激烈,并从而引发更多的冲突。
白水居内还是那样庄重严肃的风格,黑色门梁,白色纸窗,即使暑意燎人,大堂内谈兴十足的百姓还是闹哄哄的。世人皆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是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一切哪有八卦来的实在。问世间能达到夏能解暑,冬则忘寒,饱可消食,浑然不知饥的地步,除了八卦还有何物,更重要的是此物还能解世间无聊与寂寞,从上到下,无一漏网。
这次祸事虽引得朝廷上下,颇有些风声鹤唳的味道,普通百姓也惴惴不安了些日子,不过既然看似一段风波也平息了,一般人也就少了许多紧张,总是千般万般,也免不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白水居大堂内,靠柱子的一桌人正交头接耳自以为隐秘地谈论着桓帝的恩赦。只听得一个样貌憨厚一点的大汉问道,“为么其他人都放出来了,就成瑨成大人死在了狱中?”
他的两个同伴一个只顾着吃,懒得应他的话,另一个看似精明的豆精眼嗤道,“成大人处死了圣上乳母的外孙,想那乳母定是难缠,这才死在狱中了吧——”
“那黄浮黄大人杀了徐璜的侄子,还处置了徐宣一门老幼,可也没丢了性命啊?”
豆精眼神哉哉呷了一口茶,“那你就不晓得了,听说那黄浮本是汝南人,曾受恩于汝南太守李皓,一来二去,早已倾心那太守之女,只等三媒六妁,就好把李家大小姐迎回家,不想被那贼人徐宣夺了去,那徐宣不仅污了李大小姐的身子,还残忍地将她杀害了。你说,那黄大人处置那徐宣,难道还不是应该的——”
“那李溙李大人呢?李大人可是处死了张让的弟弟——”
只顾着吃的同伴听得不禁抬起了头,露出的脸上,鼻子那块长着点点的麻子,“听我二表姨家在牢狱里看守的表弟说,李大人在牢中供认了好多宦官子弟,那些宦官怕引火上身就放了李大人吧——”另外两人听得不禁一副了悟的样子。
却说李溙这次回到府中,林脩亲自与李溙收拾。这一去在狱中过了大半年,从暮冬到这炎暑,狱中吃穿住连简陋都是抬举,深冬如冰窟,炎夏如不通气的火炉,还有那憋闷的空气,和时不时的刑拷。如今李溙也不再是过去年轻时的身体底子,在战事沙场中又滚过好几回,这番折腾,顿时苍老了许多。
李溙身上还留着一些伤口,用刑后没能及时清洗用药,天气炎热,都成了脓疮。林脩细细地与他清洗,看着李溙的模样,很是心疼。肩胛处的旧伤也再缓不过来了,吹风下雨骨头里就闷的有些疼。林脩让李溙躺在自己的膝上,跪坐屋檐下给李溙洗头。
半瓢半瓢的温水轻轻地洗过李溙的长发,林脩用手指轻轻地缕着,那炎炎的阳光仿佛随着时间也变得苍凉了些。那不曾注意过的白发与皱纹,只是这一次牢狱之灾的折腾,都变得那么的显眼,让人无力。
“洺宣,即使这次侥幸逃过了,张让定也不会善罢甘休的——如今,你愿辞官与我一道找个清净的地方过那下半生吗?”
李溙不禁睁开眼,过了这许多年,林脩本就比李溙小,也未经历那许多风霜,看着虽比当初成熟了些,却还是风华内敛。李溙用手心贴着林脩的脸颊,眼神有些歉意、有些无奈,还有些未燃烬的执着。
“子卿,事已至此,我已退无可退。若就此辞官,岂不是寒了天下士人的心。若圣上免了我的官,不再任用,我也无话可说,若我就算辞官,再得征召,我还是难免应诏。你也知道我与恩师荀夫子并不一样,他或隐或达,皆可经世济民修身,而我却只能一直在这一条道上走着,不管荆棘饮血,或满誉而归,不管前途平顺还是燃烧成灰烬,我都必将粉身碎骨万死不辞。”
林脩虽心中早有准备,听得心中还是不禁膈了一块,李溙这般即让他恼火,可又是这种宁折不屈,好听点说是风骨,实在点就是一根筋的二愣子精神,让林脩心中实际上很是敬服。林脩知道自己实际上就只是个软骨头而已,怕事、怕死,没有担当,也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觉悟。
“屈先生来信,年事已高,又后继无人,心中颇引以为憾事。我也想过了,如今局势波起云涌,我既无力回天,也不想再深入其中不自量力,若能回去传承老师的薪火,也能全我心中所愿。”
第11节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28227/552575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