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WAV > 耽美 > 捡个将军做老婆 > 正文 第7节

正文 第7节

推荐阅读:乾了這杯辣椒魔君与魔后的婚后生活漂亮笨宝扮演坏蛋炮灰后[快穿]浪子回头[快穿]土著沉迷学习无心剧本[九零]我出生那年,百鬼夜行都市之最强道祖干了这碗狗血[快穿]你也有病啊归字谣 (修真兄妹骨)

    捡个将军做老婆 作者:天远大

    第7节

    而此时的周老爷却并没有觉得夫人娘家地位高有什么好处,而是暗中忌讳起来,他完全靠科举出仕,就算娶了个方氏这个官家小姐,得了一些方家的提携,但他本身是极会经营的,政治敏锐度绝对不低,所以在短短十年间,他才会由七品地方小官升为四品京官。但这时,他再来约束方氏,却来不及了,最让他生气的是,方氏不顾他再三的反对,居然给唯一的儿子定下了自己娘家的侄女儿为媳,并且把唯一的女儿也许给了方家的姻亲。

    至此,他对方氏与方氏生的一对儿女完全失望了。余明仪离开后,他就与儿女认真的谈过,他是如何娶的余明仪,方氏又做了些什么。当年已经十一岁的儿子,与九岁的女儿其实已经懂事了。他以为孩子们会明白,这些事不是他做出来的,方氏要担更大的责任。

    可是,因为他在京城没多少根基,孩子一直在方家读书,受方家环境影响,与方氏的特意教导,孩子们反而与方家亲近得不行,觉得他不对。等到他发现不对头,想要扭转时,方氏又釜里抽薪,定下了儿女的亲家。事已至此,周老爷无法,但心里却已经萌生去意。在儿女成家后,周老爷瞅了个机会,就调任到江淮来任知府。

    这个调迁,他是故意避开太子的势力。所以宁愿不升官,其实这几年太子在不停的拉拢官员,比如方家就很乐意,还很得势,但是周老爷心里却不认为太子能顺利得登大宝。毕竟太子年轻,本领也不突出,上有早就成婚生子,并且拥有一定势力的三位哥哥,下更有同样大小,母族地位也不低的两位弟弟。更何况,他一向就表现出中立的,不跟风。反正在京里四品官一大把,他又没家族支撑实在算不了什么。所以太子一派也没在意他。

    到了江淮之后,他越发觉得余明仪恨他是有道理的。毕竟余明仪是他恩师唯一的后代,漂亮而聪明,声名在外。这么多年,自己却把他关在这里,这样下去也不行。周老爷知道他年纪轻,又心里恨了他,也就由着他闹,每每有时间就来哄他,慢慢的余明仪对他的态度好了些,实际上余明仪却也明白了自己不能就这样终老在这个周府别院里。

    余明仪态度一软化,周老爷趁机稍微用了一下手段,睡了余明仪。有了第一次,就一定有第二次,次数多了,余明仪也就不拒绝他求欢了。两人倒有了些相敬如宾的夫妻样子。有孩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孩子不仅是给余明仪带来了希望,同时也给周老爷带了希望。所以两人才为了阿晚的姓氏,坚持自己的意见。

    耿秋虽然给他们出了个暂时解决姓氏的办法,其实回来后却和阿昊说:“我就搞不明白了,周知府不是有儿子都成亲了,说不得孙子都有了呢。干嘛这么在意阿晚姓余,再说了,他当初可是同意仪主子生的长子姓余的。”

    “你呀,看问题太简单了。阿晚本来就该姓周。仪主子是嫁过来的。只是当初周老爷同意了,让余主子生的长子姓余,是因为余家没人了。而余家却在文人学子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如果当年,余主子就生下了长子,肯定姓余,现如今都有十岁了。这些年也完全可以借着余家的名声,慢慢经营,说不得十年时间,还可以弄出些名堂来呢。可惜的是,当年仪主子落了胎。长子没有落地。而后,这十年来,仪主子又一直关在这个别院,世人怕都忘记余家了。现在阿晚姓余,想要有弄出点名利来,可不比他前头未出世的哥哥那么容易了。余家早就被人遗忘了。另外一点就是,周知府估计是对周夫人所出的儿子不是失望了,就是这个儿子根本就立不起来。他必须得好好培养阿晚,要不然,他一退,周家就没指望了。第三,哪个男人愿意让儿子从母姓呢。这其实也是很打脸的事情。”阿昊难得的说了这么一长篇道理。实在是因为耿秋完全不懂这些事情。

    “可是,难道仪主子就会乖乖的听他的话,让阿晚姓周吗?”耿秋反问。

    “仪主子是不会听话,可他也得依靠周知府,要不然,阿晚拿什么去出人头地。光凭仪主子的教养,考个功名兴许没什么大问题,可关键是就算高中了,没有家族在后面支撑,光靠他一个人是从翰林院里从七品编修熬起呢,还是外放到地方上当个七品知县熬起来呢。等到他熬出来,怕余主子和周老爷都不在了呢。要知道,多少寒门学子,既使高中后,终生也不过是个碌碌无为的末品小官,要是没路子,又不善经营说不得连家小都养不起呢。你以为人人都象周知府啊。”阿昊解释道。

    其实他心里还有句话没说出来,这样考出来的小官,还有不少人是别人的垫脚石,替死鬼呢。当官也不是这么好当的。所谓朝中有人,好当官,他可是有切身体会。一个毫无根基的人,想要升迁可没那么容易。所以周知府这个人,他心里可是有很高的评价呢。

    “唉哟,好烦。我只问你,难道仪主子会眼睁睁的看着阿晚姓周吗?我看他不会轻易罢休。”

    “那是当然。所以说,周老爷会和他谈条件啊。说不得周老爷打的就是让阿晚的儿子以后姓余这一招呢。可惜让你把这一招教给了仪主子。仪主子先让步,反将了周老爷一军,逼得周老爷不得不同意了。”

    “哟,这阿晚才出生,肩上就担了这么多重担,可怜啦。”耿秋感叹道。这可比现代孩子,三岁学英语,五岁练钢琴,还得上各种特长培优班,都可怜呢。

    “又说胡话,大家还不都这样。阿牛还比阿晚担负的更多呢。等他三岁我就会教他练武,五岁就得启蒙,文武必须兼修。等长大些再看是从武来是从文。至于宁哥儿,肯定是要从文的,等我有时间也会带着他开始认真念书。两个孩子都不会比阿晚的日子轻松。”阿昊的话,让耿秋一时间不知道还要说什么好。

    “可是阿牛要是跟我姓,是不是就不用过得这么辛苦了。”耿秋想了想问。他这完全是心疼阿牛,这么小的孩子,就被他这个爹给规划了好多的重任,拿肚子都能想到,阿牛以后的日子得有多苦了。

    结果,阿昊又接着说:“阿牛是我们的长子,一定得跟着我姓,他肩上的担子是重些。你放心,过几年我再给你生个儿子,跟着你姓,我也会精心教养,让他给你光宗耀祖,支撑门户。就算我再生不出来,也不会让你家后继无人。你跟了我,是有些委屈你了,我一直怕你不舒服。但是我会一直对你好的,不会象周知府和仪主子那样互相算计,我们得相互扶持,好好过日子。你放心,我不会让你一直跟着我过苦日子的。”原来,阿昊以为耿秋不爽阿牛没和他姓呢。

    “我没有不舒服啊。我也没争这个姓。你是家主以后生的儿子也跟你姓吧。”耿秋说。他一点儿也不在乎这个姓氏的问题。他现也没多少感觉,阿昊是家主对他有多大的影响。

    阿昊的话让耿秋又是感动又是别扭,其实他一点儿也不在意有没有跟他姓的亲生儿子,也不在意现在的日子过得苦,因为他和阿昊在一起很开心,他们能互为依靠,相互扶持着过日子。阿昊和阿牛包括宁哥儿三叔三婶都是他的家人。虽然大家不是血脉相连,但却能互相关爱,和和睦睦。这样温馨的小日子,他觉得很不错。

    可阿昊却一本正经的说什么跟着我,委屈你了,不会让你过苦日子什么的,搞得他好想笑。这话一点儿也不应当对着他这个大男人说啊。

    “怎么啦,不开心,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吧,我能办到的,我都会答应你。”许是见他好半天不说话,阿昊有些不安的问他,并且还主动拉住了他的手,象是生怕他会离开一样。

    “没什么。我这可是指望着你,以后要吃香喝辣,香车宝马呢。”耿秋开玩笑道。

    “恩,那是自然。我会好好疼爱你的。”阿昊很是认真的答应他。

    “什么你叫好好疼爱我,应当是我好好疼爱你,是不是昨夜没疼够?”耿秋反手抱住他,偷偷在他嘴角亲了一口。这么一本正经的阿昊可是别有风情呢。

    两人这话题歪楼都歪到天边去了,这会儿都被对方勾得蠢蠢欲动,他们这回也是分开了一个月的时间啊。阿昊一把拉住他,在路旁钻了个山洞。反正天色已晚,一路行来,半个人影也没见到,正好可以好好消消火,再回家。

    ☆、第47章 秧苗

    没几天,周管家帮他们寻的水稻秧苗送来了。不过是一挑子,确实是不多,但一把把扎得整整齐齐,很显然是刚从地里扯起来的。

    “这就是水稻苗啊。怎么种下去?”阿昊好奇的问道。他还是第一次见到水稻的秧苗,连书本都丢下了,特意过来看。

    “走,下地去。”耿秋一马当先,挑起秧苗就走,这田早就整好了。只是因为不知道有多少苗,地里并没有放水,不过他家的地原本就是挨着水边不远,现在只要筑起田梗,蓄一点儿水,把秧苗插到稀泥里就行了。

    别说阿昊好奇,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好奇,大家都来看热闹了。这里的人,都没种过水稻,并且基本也没见过种水稻。大家种的全是旱田,没有水田。耿秋一家一开始筑田梗,放水,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水放好后,耿秋和三叔先下田,拿着铁锹木耙子把水田里的泥都整了一遍,让水浸透泥土。因为秧苗本来就不多,他们整好的水田约一亩大小。耿秋是按着苗估算的。

    整好了田,然后开始插秧苗,耿秋记得小时候去插秧的情景。每块地里大家都是事先按照一定的宽度插一竖排,叫着打行。然后每人按照打行的地方开始一排一排的插。要讲究整齐,每把插下去的秧苗棵数也要差不多。所以他先去打行。把一大把的秧苗解开,扯成五六颗的小把,□□稀泥里。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还是有些难度的,插深了不行,水把苗淹没了,苗就会死掉。插浅了更不行,苗子会从泥里浮起来,也没用。

    耿秋也是好多年没干过这种活了,其实就算是以前,他也不过是学着干了一点儿。插秧这种活,一般都是女人干的活,因为女人手巧又快些,男人们一般都是在给她们挑秧苗,或者把一把把的秧苗扔给在田中间插秧的女人,因为这些更需要力气的活,而不需要快和灵巧。

    别看只有一亩多地,耿秋加上三叔三婶甚至连阿昊都下地了。四个人可是搞了大半天,一直到天色完全变黑了,才勉强插完。还把大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这还不算上,最开始还有好几个人下地来学着插了几把秧苗,也算是给他们干了不少活呢。

    “哎哟,这活儿可不好干,得一直弯腰低头,稀泥还不比干地,踩下去有时还会淤着。”三婶感叹道。

    “最讨厌的是,这田里还有蚂蟥,吸了我不少的血呢。”阿昊恶狠狠的捏着从脚上扯下来的一只都快吸饱血的蚂蟥,手上一用劲把蚂蟥扯成了好几段。

    “这样没用的。蚂蟥的命很长,它会又长好的。我们小时候玩蚂蟥可是拿竹签子把它反着穿起来,放在太阳下猛晒,就晒死了,后来都干了呢。好象这还是一味药材呢。”耿秋也从小腿上捏了一只蚂蟥下来。

    “不用这么麻烦,丢在火堆里烧,我不信还烧不死它了。”三叔笑道。幸好,大家都是见识过蚂蟥的人,要不然,还不敢下田呢,现在倒好,个个小腿上脚上都被蚂蟥吸得四处流着血。虽然这些伤口小,但看上去也挺可怕的。宁哥儿是第一次见到,吓得脸都白了。不过,他不用下田,一直在岸边照顾阿牛。太阳快下山时,阿昊让三婶先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了,三婶也得先回去做饭,还要回家照顾小鸭子和羊。

    “哎哟,我以前见过有些女人插秧苗,是一口气插好几排才直起腰来歇口气的。象我们这样插几下就要歇,动作又慢,有的还插得太浅需要重插,这一亩地花得时间可比别人插五亩地花得时间都多呢。”耿秋说着,反手捶打自己的腰,腰酸痛酸痛的,都快要直不起来了。

    他小时候见过很多插秧能手,那时候家家怎么说也得有六七亩的水田,插秧的时候,都是三五家一起干的,今天插完一家明天再插另一家。六七亩地,就七八个人,甚至五六个人一天就插完了。大家都得赶着那几天把秧苗全插下去,所以人人动作都快,还有些特别快的高手,家家户户都爱请她们去帮手呢。给别人家插秧,主人家可是得好菜好饭的招待着呢。那时候,农村穷,这一天,主家也会买鱼割肉,弄一桌象样的饭菜招待大家。

    “没事,这干熟了,就不会象今天这么慢了。往后要是插的多,还可请村里人帮忙。要是光靠我们几个,也不过是多干三五天。”三叔笑道。他虽然也觉得累,也还在他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更何况,村里哪个人不是天亮就下地了,晚上才能回家休息呢。

    回到家,厨房传来扑鼻的肉香味,阿昊顾不得先洗澡,窜进厨房,问道:“三婶,今天炒了肉啊,真香。”家里有段日子没有大块炒肉了。

    “快去洗。再过一刻钟就可以吃饭了。”三婶一回来,就先烧上了热水。这会儿还顾着两口灶,一个锅里在炒菜,一个锅里在煮饭。她忙得团团转,还先煮了两个鸡蛋给两个孩子垫肚子,简直恨不得长出八只手来。

    虽说暖棚后来没烧了,但耿秋也没放弃先育些菜苗,所以他家后面的菜地,现如今可是结出了村里头一份的黄瓜,辣椒,小青菜等新鲜蔬菜呢,别人家的菜园子现如今尽是些两指长的菜苗呢。不过现在是春末,好多人都是直接摘些野菜回来吃,所以大家也并不缺菜吃。

    今天三婶就特意在田边摘了几把嫩嫩的野芹菜回来,这会儿正在做腊肉炒野芹菜呢。她还摘了几条嫩嫩的小黄瓜,准备做个凉拌黄瓜呢。这会儿直接递给阿昊一条。阿昊接过黄瓜,边吃边往净房去洗澡。

    阿昊洗完,接着耿秋,再后来是三叔,等三人都洗完了,三婶饭菜也全弄熟了。一家人都是又累又饿的。一锅子糙米饭再加上三大盘菜,加了腊肉的菜格外吃香,当然了凉拌黄瓜也很不错。因为没时间去打猎,现在家里吃的还是一个冬天贮存的咸肉呢。存货再多也经不住时间长,吃饭时候,三叔三婶就尽量不去夹肉吃了,光吃着蔬菜,阿昊皱眉,问:“家里是不是没肉吃了。粮食还够吗?”

    “粮食还有百来斤,肉还有两块,差不多就十斤了。”三婶说。这一到农忙时节,家里就开始吃三顿了,并且因为干多了体力活,大家饭量也变大了,这粮食的消耗就大大增加了。

    “看来我们得进山打些野物回来,趁着天气还不是很热,还能腌制起来慢慢吃。”阿昊说。

    “你哪里有时间。”耿秋反问。他不是不知道家里的情况,实在是因为阿昊现在也是最紧张的时候,不敢拿这些事来烦他。

    “也不急这几天了。吃的才是大事呢。往后天热了,就算打到猎物,也吃不了多少。还不是得便宜换给村里人。”阿昊说。虽说手头上还有三百多两银子,可也不敢随意花。毕竟他现在光是笔墨纸张每月就得花一二两银子呢,还别提前两次出去考试,哪一回不是花个二三十两银子。虽然他很省着用了,但也不会象阿轩那样的穷人家学子,吃舍不得吃,住也几个人挤在一起。所以他的花用相对来说,也算是多的。出门在外,他是不会太委屈自己的。毕竟是去考试的,吃住这方面也马虎不得,不能因小失大。

    上次就有个叫刘知华的少年学子,因为手中没多余的银子,住在大通铺,夜夜睡不好,还天天稀粥咸菜,没过三天就熬得面色苍白,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说来还不是家里太穷,舍不得花在吃住上。后来阿昊私下里找过他,借给他一两银子,让他先吃饱。一开始那人还死不肯要,阿昊就说:“你再熬下去,这考试还考得完吗?难道还想明年再等一年?”多等一年,那个花用可不是一两银子了。

    刘知华认真想了想,长辑道了谢,说:“多谢公子提点,我家里穷。怕是要等好久才能还你。”

    阿昊笑道:“不过是一两银子,我也不急着用。可别把自己的身体熬垮了,到时就算高中,又有何用?”

    刘知华才接过银子,果然开始每顿都多吃了个馒头,偶尔还加一个小菜,在一起呆了快一个月的时间,刘知华因为这一两银子,身体变好了很多。考试也考得很不错。阿昊本不是个话多的人,现在也是有意识的多接交一些人。不过这个刘知华也是投了他的眼缘,他也因此多了一个能说话的人,虽然目前两人还算不上朋友。以阿昊相公的身份,在学子当中,要找到几个能说话的人,其实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毕竟相公与男子有区别,弄个不好,就会闹出一些是非来。

    “肉,吃肉。”阿牛叫道。这小孩子,现在说话已经很清楚了,不过成句的话还是不会说,会说些简单的词了。别看他小,却尽爱吃肉吃鱼,不太爱吃青菜。一听到肉,就大叫起来,搞得阿昊越发觉得心酸,好象他这个做爹的连儿子想吃点肉,都不能满足。

    “好,过两天爹去给你弄好多肉回来吃。让阿牛吃个饱。”阿昊笑,夹了一小块半肥的肉喂给阿牛。最近家里生活水平一直在下降,不象正月那段,天天都是大碗肉大块鱼了,搞得孩子居然馋肉了。很显然是因为没存货了。一家子的嚼用,用量还是很大的。还个个都是大肚汉。阿昊耿秋就不说了,都是一顿能吃三大碗的主,三叔也不比他们饭量小,阿牛和宁哥儿还得单独给他们做些精细的吃食。一家人就三婶一人吃得少些,但一忙起来,做的活多了,出的力气多了,今天连三婶都吃了两大碗。桌上就一碗带肉的菜,明显不够吃嘛。

    ☆、第48章 收麦

    正是农忙时节,阳光一日强过一日,家里刚插下秧,耿秋和三叔天天都会下田去观察秧苗的长势,而且旁边的小麦已经灌浆,过不了多久就得收麦子了。他们家的小麦现在长得可好呢。可能是因为这块地格外肥,他和三叔又尽心打理。他家只有这一块田,他和三叔两人几乎天天呆在地里,当然比别人家要打理的好,所以他家的麦子也就长得格外好。

    耿秋看着开始变黄的麦穗,心情格外好。也因为他家的麦子,村里人都打上了这块田的主意,特别是当初挖田挖得少的人家,现在更是有些风言风语出来,不过,有村长的镇压,对耿秋和阿昊也没什么影响。眼红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你当初不多挖点地呢。现在想挖也挖不了多少地出来了。毕竟适合挖的地方就那么多。耿秋当初可是特意划分过范围。

    不过,这些话也让耿秋有了个主意,这次去打猎,尽量多弄些东西回来,半卖半送给村里人,好堵住大家的嘴。或者干脆再带一批人进山,要不然,就他们这几亩田,也太能刺人眼了。

    别人家的地都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肥田更加少,所以别人种田,可比他们种田花的时间更多,也更累,但也许收成还会比不上他家。他们家的这一块田,如今光是小麦就特别的吸引村里人的目光,实在是再也找不出长得如此整齐,又这么大的一块。这样的差距,是最能引起人的嫉妒心。

    在阿昊还没有考上秀才之前,耿秋可不想家里出个什么事。所以笼络人心的事情,还是要多做点的。他把这事儿和村长说了说。村长当然满意啦。阿昊能带大家去打猎,他知道大家绝对不会空着手回来,要是运气好,说不得一家还可以得几只野鸡,或野兔子,别说拿出去换银子了,就是自己家吃也是极好的。

    这个时节正是缺粮的时候,家家户户基本都是野菜面糊糊汤,就算家境好的,也不过是让壮劳力多喝一碗半碗的,天天在外上山下地,个个都饿得慌。如果能吃两块肉,大家也好多些力气干活啊。或者拿肉去换几斤粗面回来,也够一家多吃几天。

    第三天,阿昊和耿秋三叔就带了十来号青壮年进了山。这次可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多弄些猎物的,所以一进山,阿昊就极用心,他可没时间在这里磨功夫。而这个时节,也正是野生动物活动旺盛的时候,一去一回花了四天,他们带回了六头大野猪,四头小野猪,近百只的野鸡,野兔子,还有不少的山珍野鸡蛋等。

    东西多,去的人每人都分到了不少,没人去的家庭也分了一些肉,这样的人家是因为家里实在没什么青壮男子,日子本就过其他人更差。总不能大多数人都在吃肉,就剩下这几家没肉吃吧,所以村长做主也给这几家各分了一只野鸡一块野猪肉。

    耿秋和阿昊也只留下了半头大野猪一头小野猪,五只野鸡和五只野兔子。吃是够吃一段时间了。但说满意,却也不满意。因为东西大半分出去了。按阿昊的计划,这一次家里是应该给家里弄三百来斤的肉存起来慢慢吃。可现在才勉强达到了六七成的计划。

    往后,就是夏天,而且他还得出起趟远门赶考,更不可能有时间去进山打猎了。再加上夏天就算打到多的猎物,也不能存放。拿出去卖也不行,一去一来都会臭了。所以夏天他没打算去打猎。起码也得到初秋才能再去打猎。

    因全村人都分到了肉,最多的有七八十斤呢,毕竟也要看每个人的付出。少的也得到了二三十来斤。所以整个村子象过年一样,家家户户都非常兴奋。这种好日子,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呢。毕竟没有阿昊三人,也没人敢进山打猎啊。所以大家对阿昊一家人还是很感激的。

    看着阿昊不满的盯着家里的猎物,耿秋劝道:“好啦,有这么多肉,够吃了。就我们家分的肉最多,哪家比得上我们家。”因为他们家三人,出了大半的力,当然他家分的最多了。有的人,跟过去,也只是帮着背了些东西回来而已。打猎完全帮不上忙。不过,耿秋原本也是打着让大家都跟着沾光的主意,也就不在乎这些东西了。

    “其实还是要训练出几个人来。以后打猎帮手更多,就不会象现在总是指望我们。”阿昊若有所思的说。现在没时间,等空出手来,他还是打算训练几个人手。人现在训练出来了,以后不管是打猎也好,做其他的也好啊。

    晚上,家家户户都在收拾肉,这一次阿昊出手较狠,大多数猎物都是直接射中伤命的地方。主要是为了争取时间,他没太多的时间浪费,所以这些野物一运回家,基本上是死的。拿出去卖是不太可能了,所以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腌制肉。只要少数野鸡野兔子还是活的。

    家里实在是穷的,越发是不舍得两三天就吃光的,所以就有人开始满村子里借盐。搞到最后,村长不得不厚着老脸,到耿秋家来,称了三斤盐,拿回去分给了几个家里没盐的人。村长家也不可能会存在十斤八斤的盐,最多也不过两三斤的存货,哪里经得起别人来一斤半斤的借。也亏的耿秋喜欢存盐,家里一直都保持着十来斤的库存量。

    要不是天气热肉不能存放,估计有好些人是想拿出去卖掉换粮食或者银钱的。毕竟不是人人都象阿昊一样,是专门留下来一家人吃的。现在这个时节,正是粮食短缺的时候,好几家都是靠野菜充饥。家境好的,也不过野菜中加了一点儿粗面一起煮。如果能换回三五十个大钱,也够买十来斤粗面了。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几家人一起赶集去了,他们都是分到了活的野鸡野兔子的人。这时节,天气已经热了,死的猎物不好存放,只有自己家腌制起来慢慢吃,只要还剩一口气吊着没死的,就可以拿出去换银钱。他们这几人赶集回来,都很高兴,这人时候去买野物的人极少见,所以他们卖了好价钱。阿昊耿秋这次行动,总算让村里人的目光都不再盯着他家的小麦上了。

    五月底六月初,村里家家开始收割小麦。村里人割小麦都是只割了麦穗背回家,因为人家田地在山上,或者离家很远的地方,小麦杆子就先堆在地里了,有空再背回来,或者直接不要了。现在是抢收的时候,哪里还顾得上小麦杆。

    耿秋一开始割小麦,是直接只留下了手指长的茬子,连杆带麦穗都割下来了,很长。后来别人见了,都告诉他:“不是你们这样割的。只要麦穗就好了,先把麦穗收回去。好碾出来呢。”

    原来人家也不完全是为了省力,还是因为更好碾。

    其实耿秋完全还没搞清楚,这个小麦要怎样把麦粒弄下来,然后又怎样磨成面米分。这些活,他脑子里只有个大概的印象,知道古代是不可能有脱粒机面米分机等现代机器的。三叔反而比他懂,但对他有着莫名的信任,都是跟着他的动作而行动的。

    耿秋不好意思说自己不懂,反正他们家相对来说,地离家也近,又有三个青壮劳力,就说:“我们家柴草也缺,这些麦杆也要弄回家的。”

    旁人不好再说什么了,毕竟大多数人也一样会把麦杆背回家,小麦杆的作用也不少呢,除了可以当柴烧,还可以用来盖屋顶,当床铺草等等。

    耿秋和三叔先是割倒了小麦,铺在地上还晒晒,毕竟晒得越干越好存放,要是天气好,就晒三四天,要是天气不好,就得赶快捆起来挑回家去。

    第三天早上,天蒙蒙的,大家都觉得要下雨了,基本上是干活的人都出动了,全部的人都去抢收小麦。就连阿昊也跟着一起下地了。不过他只管挑,耿秋三婶和三叔三人,全在地里收小麦,把它们集中起来,拿绳子捆成约五十斤重的一捆。捆好两捆,阿昊就挑回家。因为一家四口大人都出动了,他们也不过是种了不到三亩的小麦,就算比别人家的长得更好,其实也不多。大半天就全部收回家了。阿昊其实也不过是去帮助挑了五担。

    虽然这场大雨下了三天,但家家户户的小麦都抢回家了,有些性急的,或者家里已经颗粒无存的人家,都开始用手工的方式打麦粒出来,做小麦饭吃呢。三叔没事干,也学着人家弄了几斤小麦出来,让三婶煮小麦饭吃。新鲜的小麦粒,并不是很干,煮饭吃很有韧性和嚼头。耿秋也不觉得有多好吃,可能是不习惯,因为他从小就没吃过这种饭,小麦在他的印象中就是磨成面米分,做包子馒头面条吃的。但显然三叔和三婶,就连阿昊都觉得小麦饭好吃。

    阿昊还说:“这新鲜麦子煮的饭,味道很香啊。”

    “那是当然,这麦子还没完全干,现在还能煮饭吃,其实更嫩一点的,煮得还好吃呢,现在的稍微老了一些。”三叔笑道。

    “是吗,早知道,我们前几天就该弄点出来煮饭吃的。”耿秋说。

    “那样虽样好吃,但只有实在没粮食吃的人家才会弄,长老了,产量就会大一些。嫩嫩的还没长好,谁家舍得拿来吃啊。”三婶笑道。

    宁哥儿都只吃了半碗,阿牛依旧是吃的米粥,这样的饭他还不能消化,但他见家里人吃的都和他碗里的不一样,非要闹着吃。耿秋说了几句,他完全不听。阿昊直接夹了一小团塞进他嘴里,小家伙牙都没长齐,嚼了半天,囫囵吞下,噎得慌。阿昊再夹给他时,他摇头了,抱住自己的小碗,表示自己宁愿吃粥。

    “这小子,这下知道你吃的比我们吃的好了吧。”阿昊笑。

    阿牛居然翻了个白眼,慢腾腾的说:“爹爹,坏。”

    大家被他的动作表情和话语,搞得全哈哈大笑起来。特别是这小白眼翻得,简直是令人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臭小子,话都没学团圆,就会骂爹了,这还了得。”阿昊忍着笑,在他的胖屁屁轻轻在拍了几巴掌。

    ☆、第49章 约吗

    古代粮食产量低,又是靠天吃饭,气候适宜时收成好一些,但也有颗粒无收的灾荒年。耿秋家这近三亩的小麦也不过是收了六七百斤。一亩算起来,有两百多斤。算起来,还算是产量高的呢。耿秋看着这几袋小麦,总觉得不太对头,在他的记忆中,家村小麦水稻都是亩产近千斤的。

    照目前的这种产量,他家的一亩多水稻,估计也就是收个二百来斤水稻。按照出粮八成的算法,这些小麦要加工成面米分也就是五百斤左右。他们家现在一月要吃一百多斤粮食,实在是家里有几个大肚汉,而且他们家也不会象村里人那样半是粮食半是菜,甚至半饱半饥,所以他们家一月吃的粮食够别人家吃两月都不止呢。这些小麦最多够吃半年量。

    他很清楚的记得,在现代他家也就五亩地,一家人一年的粮食是足够吃的,平时也没怎么省着,拿谷子喂鸡鸭,拿剩饭和米糠养猪。就这样,他就没听过有哪家的粮食不够吃,除非是拿去换钱了,或者那年是个灾荒年,粮食绝收了。

    而且那个时候,还没有取消农业税,每亩田也是要交公粮的。而且交的公粮还是要最好的。不仅只是水稻小麦这些要交税,其他的茶叶,养殖业等等,税赋都不低。但老家算是鱼米之乡,田地较多,大多数农民家庭基本能吃饱。象现在辛苦一年,不交税还只够吃半年的粮,还真是令他难以接受。这要是把税一交,这剩下的粮食岂不是只够吃三个多月了?

    耿秋在担心粮食不够吃,三叔和三婶都极开心,三叔说:“阿秋,我们家这田果然是肥田,这都够半年的粮了。”

    “呵呵,不枉去年我和秋哥挖了两个多月了,才挖出了这块地,小麦够吃半年,还能收一点稻谷。这么说来,我们一年的粮食缺口不大啊。”阿昊开心的接着说。

    耿秋不好打击他们,说他老家亩产是这里的三倍多呢。只得跟着笑。心里却在暗暗想怎样改进产量,特别是水稻,他记得老家都是双收的,有的是早稻和中稻,有的是中稻和晚稻。他家现在插的这一亩来田水稻,他猜测应当是早稻谷,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中稻谷和晚稻种呢。

    “这地是你俩开挖的荒田啊?”三叔惊讶的问。他还以为这里本来就是良田呢,哪里晓得是开的荒田啊。

    “是啊,我们俩来的时候,就带着两骡子和阿牛,这房子都是买的,哪里还有地啊。”阿昊说。阿昊想起去年那日子可比现在还过得差,那个时候,那里敢想要读书的事情啊。那时他光想着怎样搞饱肚子了。

    “唉,不过这样也好,这块田应当不用交税了。”三叔说。不用交税对于大家来说,是件极有利的事情,本来就只够吃半年的粮,要是再一交税,就可能吃够吃两三月了。

    “是啊。我早就问过了。五年不交税。不过阿昊要是考上秀才了,我们再种一百亩都不用交税吧。”耿秋笑道。不用交税,种出来的粮食全部留下来自己家吃,多种几亩,一家人吃的粮食就足够了。

    “一百亩,你上哪儿去弄,这个村子里加起来有没有一百亩的良田?”阿昊反问。

    “话是这么说嘛。村子里就算有,也是别人家的。我是说能不能上哪儿去买几亩地,要不然,我们这几亩地哪里够一年的嚼用啊。”

    “阿秋这话也是个理。我们总不能老是靠打猎过活吧。这打猎也不过是让我们吃的好一些,真要拿出去卖,估计也换不了多少钱子回来。”三叔也说。

    他现在很明白了,他们打的猎物除非拉到远的县,郡府去卖,就在这镇上,哪里能卖得了多少银子。上次阿昊和耿秋能得几十两银子,那也不是猎物本身的价格。要想在这个地方过活,还真得多买几亩地。要不然,别说供阿昊阿牛宁哥儿三人读书了,光是一家人要吃好穿好,都不容易了。

    况且,每次打猎,村里人都看着,整条村子的人,基本就象一个大家族一样,不可能你家天天吃肉,别人家连汤都没一口喝的。所以每次的猎物,耿秋半换半送给村民,也是为了让这一家子在这个村子里过得好一些。其实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就怕把村里人养惯了,以后甩不脱,还得不到好处。

    听了他们的话,阿昊心里也开始考虑买田的事情,可是在这里很显然也无田可买啊。这真是个难题。想来想去,阿昊连看书的心情也没了。偏偏还白天黑夜不停歇的下着雨。越发令人心烦意乱。

    大雨一连下了好几天,大家换下来的衣服,都挂了满满几根绳子,到处是湿衣服。耿秋看着洗了三天还在滴水的衣服,万分想念现代的洗衣机啊,可现在只得又用力拧了几把,尽量把衣服里的水挤出来。实在是他已经没有换洗的衣服了。别说他,阿牛这个小屁孩,现在会走了,又闹腾,一天恨不得要换几遍衣服,光他一个人的衣服就晒满了一根绳子。刚才三婶还特意拿了他的小衣服去烘烤。不烘烤都没干衣服穿了。

    “幸好我们家把麦草全弄回来,要不然,这几天连柴草都又不够烧了。”三叔望着外面连绵不断的雨水说。这么一场大雨下来,别人家没收回来的麦草多半是要烂在田里了,不过,就当是肥田了。但是他们家的田地本来就够肥了,一季小麦种下来,就没去施过一次肥,还长得格外粗壮。

    “还得下几天啊。再下下去,别说没干衣服换了,就怕发洪水呢。”三婶担心的说。

    “是啊,这几天我去放鸭子,就见到那水都涨了好高了呢。”三叔也很担心,真的发洪水就麻烦了。

    就象是听到了他们说的话,那雨居然慢慢变小了。在屋里闷了几天的耿秋道:“咦,这涨水了,会不会有很多鱼?”他小时候,一逢这样的雨天,小伙伴们就喜欢去水田边的小沟小河里捉鱼。甚至水太大时,连水稻田也全淹了,田里都可以划船打鱼呢。

    “出去看看吧。”阿昊来了兴趣,最近几天,他兴情一直不好,就连耿秋去他书房里,也懒得逗起他的兴致。

    耿秋和阿昊二人戴了斗笠,卷起裤管挽起衣袖,拎上小篓子和几只小簸箕,就兴冲冲的出门去了。家里这段时间有了肉吃,大家反而又想念鱼了。

    两人到了沼泽边上,果然见到水都淹上来了,好几块田都泡在水里了,还好庄稼都收了。泡着也无所谓了。耿秋种的水稻田,因为筑起了较高的田梗,本来里面蓄的水很多,但因为天天都会过来放水出去,所以水稻秧苗还没全淹没,都好好得长在田里呢。

    两个人在浅水的地方,拿着两只簸箕在水草里半躺着,再用另外两只猛的把身边的水往里面赶,等水混浊了,才端起来。果然水还没漏完,就见到活蹦乱跳的小鱼了。也有泥鳅和小虾。

    一见有鱼,阿昊的兴致高了起来,连呼带叫的把鱼往小篓子里倒,还养在旁边的水稻田里。两人如此几个回合,带来的小篓子就装了几斤小鱼小虾了。

    阿昊原本没有这样捕过鱼的,这会儿却乐得眉开眼笑的,和耿秋两人合伙笑嘻嘻的掏鱼,遇上太小的还看不上眼,又扔掉。两人边捕鱼还边打闹嬉水,一扫这几天的郁闷之情。

    “看,彩虹。”耿秋见他高兴了,心情也跟着愉快起来。这一抬头,就见不远处一道亮丽的彩虹。

    “真漂亮。”阿昊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惊叹道。两人都在看彩虹,一时间连鱼也不顾了。刚才一翻打闹,两人的衣裳都半湿了,还溅了一点泥点子,连阿昊白晰的脸蛋上也沾染了两点泥巴呢。耿秋凑过去,拿袖子去擦他的脸,挨得进了,顺便想在他红润的唇上偷个吻,两人素来有默契,哪里是一个亲吻就能分开,两人唇齿纠缠,难分难解,差点就要共谱一段野趣儿。

    突然耿秋身子猛得一歪,大叫:“哟,有条大的。”原来他脚踩到一条大鱼,滑溜溜的就往阿昊那边游走了。

    阿昊反应极快,立马围过去,两人拿了四只簸箕全围上去,一翻折腾后,耿秋居然捉到了一条约五斤大小的黑鱼。看到这个大家伙,耿秋回头冲阿昊坏坏的笑道:“敢坏我的好事,今天我要做水煮酸菜鱼片,就拿你下菜啦。阿昊,晚上约不?”

    阿昊已经被勾起了情绪,反而被他这几句话弄得扑嗤一声笑起来,不过阿昊一向享受这种事情,顺水推舟道:“好啊。早点过来。”

    篓子里已经有了好几斤小鱼小虾了,再加这么一条大的,别说加一个菜,都可以好几天加菜了呢。耿秋和阿昊也没了捕鱼的意思,回家泡制大餐。

    耿秋一回家就先去取了一团泡菜出来,泡在清水里备用。这酸菜鱼,就是靠酸菜提味了。反正家里一向不少这些腌菜。虽说腌制品吃多了不好,但家家户户能天天有腌菜吃,都算是不错的生活了。所以在这里耿秋也不讲究这些话了。

    剩下的小鱼小虾,捡出活的养在大水罐里,其余的鱼三婶全拿去收拾了,大的腌制起来明天吃,小的耿秋先稍微撒点盐,等会儿拌点面米分糊糊,用油炸了吃。

    把鱼肉片成薄片,脊骨和头尾先取出来,拿油煎了,另一个锅里则炒着酸菜,并且还加了一大勺子猪油,这些都放在一起,加了汤水慢慢熬着,等汤水熬得浓稠有味儿了,再加入鱼片,大火烧开,就成了,其实很简单。耿秋做这道菜,鱼片是不先放进油锅炸的,虽然炸过会更嫩滑,但却失了营养。所以直接煮的会稍微老一些,口感没那么好。不过就算是这样,家里人人都觉得这道菜极鲜,连汤都被喝光了。

    ☆、第50章 院试

    因天气变好了,大伙儿也不用担心会发洪水了,阿昊原本的心情也跟着恢复了。开始认真的搞学习。耿秋刚天天忙碌着家里的活计。空出来的田,也要开始播种一些杂粮了,家里的柴禾也不够多,还得抽空和三叔去砍几捆回来。总之,一家人都很忙。时间就在忙碌中飞快的到了七月。

    因为离省府太远,阿昊和阿轩等全镇的学子都得七月中下旬就开始赶路。七月俗称鬼月,特别是七月半左右的日子,那可是乡民们人人都害怕的,没人敢在晚上出门,一到傍晚大家都回家了,连地里的庄稼也顾不上,就怕撞在了恶鬼。

    耿秋是不相信这些事的,但是古代人却极相信,一进鬼月,家家户户就开始烧钱纸,拜祖先等活动。阿昊也一样,选了个日子写了几个包有钱纸的包袱,给自己家的父母亲人等,同时也特意教宁哥儿给他的母亲了写了几封,全堆在大门口烧了。一边烧三叔三婶还一边念念有词,不外乎是保护阿昊高中啦,保佑阿牛宁哥儿身体康健,一家人平安等话。

    出发这一天,耿秋和阿昊阿清一大早就出门了。阿清是去给阿轩送东西,其实主要是交代他几句话,毕竟阿轩年少,怕他压力太大,虽然家里人希望一博即中,但也不能把他吓坏了。

    他们特意早出门,是因为还要去周府一趟。阿昊照常与仪主子谈了一些学业上的话题。耿秋则与李大夫和周管家喝茶谈天说地。

    阿昊也没在周府逗留多长时间,半个多时辰就出来了。然后赶到学子聚集地,和大家一起走。其实依他的性子,是宁愿自己一个人走的,但是这样做也太引人注目了些,所以他只好和大家一起,五个人一伙的租了马车同行。好在除了阿轩之外,他和刘知华关系不错。另外两人,张明与阿轩关系不错,李悟与刘知华关系不错。这一车上的人,也都是寒门学子,年纪也不算大,一路上倒也和气。

    这一次除了衣物笔纸类,阿昊带了些吃食,都是家里准备的,一路上也可以充个饥。其实大家都带了。只是对于这群穷学子来说,他带的东西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了。比如大家不外乎是带点粗糙的糕点,或者几把炒豌豆,又或者一点干饼。可他带的却有油炸的小鱼干,兰花豆,耿秋特制的肉酱,糕点更是高级的绿豆饼等。这些东西都属于保质期较长,因天气太热,是不敢带肉饼馒头之类的食物,不出一天就会坏掉。

    因为大家都穷,所以也没有人会大白天在路上打尖吃饭,而且一路上也并不是处处都能找到饭店。所以大家都是准备先吃完带的干粮再说。可阿昊这东西一拿出来,其他人都被吸引的想流口水,他自己也极不自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和大家带一样的东西呢。

    最后,阿昊把自己带的东西拿出来,分给了大家,一开始还是有人不好意要的。不过在阿昊的劝说下,再加上阿轩和刘知华一开始就接下来了,其他人也没好意拒绝。可能是吃了他带的好东西,一路上几人关系极融洽。院试是大事件,一路上也有不少官府提供的歇脚与住宿的地方,并且一路上都有兵士巡逻。所以他们这一路,顺顺当当的就到了省府。

    几人入住了院试指定的客栈,阿昊一人要了个中档单间,余下四人,倒是很好处理,刘知华与李悟一间,阿轩与朱明一间,皆是中下档房间。掌柜的与小二,也不是势利眼,他们见多了这种事,知道这些穷学子中,每次都会有人高中,所以对他们四人也极客气。

    住下来后,大家按照规定,该去登记的登记,该拿考牌的也拿了,然后开始闭门苦读,等待考试。

    五人因为一路十多天的行程,天天呆在一起,旅途又无聊,当然也会时不时的讨论功课。阿昊平时都是自己闭门苦读,偶尔加上和仪主子讨教,这回难得遇上几个有水平的学子,哪能放过这个机会,一路特意的和大家一起谈了好多课业。不过,大家心情相同,人人也不藏私,互相取长补短,一路下来,几人的学业倒不知不觉的进步了不少,特别是阿轩可谓受益非浅。

    且不说阿昊这一回去考试,是如何的行事。耿秋在家里心情也有些紧张。第一次县试,他有种送孩子去考的心情,第二次,要平静多了,可这一次却是一锤定音的,又把他弄得紧张起来了,可比他当年高考都要紧张呢。

    阿清更是比他紧张十倍,毕竟阿轩年纪还小,功课也不算上等。但他心里却更盼望阿轩能高中。家里每年收的粮食有近一半是要去交税的,如果阿轩中了,这笔税省下来,他们一家人的一年的粮食基本上就不用操心了。而且考得好,还会有银钱粮食拿回来,省着点用,基本上阿轩的花用就不用家人贴补了。家里的负担就会减轻好些。而且还会有看不见的影响啊。要知道别说他们村,就连整个镇子都没几个秀才公呢。

    院试也不过是两场,一场正考一场复试。阿昊都能轻松应对,出来后五人也一起对过题,基本上大家都作得不错,就等放榜了。因院试成绩出来后,考中的人还得去提学官处登记,籍贯,姓名,年纪,外貌特征等都是要一一记录在案。然后才可以去进学报名,意思是说,从此你可以开始科举,考举人中进士选官了。而此时,你才是真正的秀才身份了,从此会被普通人称呼秀才公了,并要换上秀才该穿的衣服,所谓的生员服了。最后大家还要参加簪花宴,也就是朝中出银子,让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一翻,才能打道回府呢。

    当阿昊等人去登记时,报喜的官差早就出发了。阿昊等人所属的江淮府,此次共选秀才二十名。第一名,俗称案首的就是刘知华。而阿昊是第五名。前五名为禀生,以后可以为其他去考试的学子作保,还可以每月得银子二两,粮食五十斤。朱明张悟阿轩分别中了八,九,十名。前十名每月可得银二两。

    这成绩一出来,阿昊五人所代表的县,北县的县老爷差点欢喜的晕过去,有史以来,北县这个不出名的小县城,第一回一次就中了五个秀才。这不仅是北县的大喜事,更是向南镇的大喜事,向南镇是北县最穷的一个小镇了。哪里想过会出这么好的成绩,而且一次五人高中,还有两名禀生,其中一名竟然是案首。最最重要的,这五人当中年纪最大的阿昊还是相公,另外四人,刘知华三人皆十八岁,阿轩只有十五岁。

    一时间,五人可是出尽了风头,搞得好些学子居然说他们舞弊,最后当场调出他们的考卷,众学子看过后,才偃旗息鼓。而省府还特意嘉奖了他们。每人各得了省里,府里,县里三层下来的赏银各二十两,共六十两呢,就相当于奖学金了。这一切耿秋等人在家里是不知道的。

    不过,没等阿昊等人回来,报喜的人就先到了。因为阿昊五人在院试中大放异彩,这报喜的人一到山阳镇,就开始敲锣打鼓,唢呐齐鸣。县里更是特别派了人找到镇上的最大官员里长,一起安排喜庆的活动。

    当着黑红衣骑着马的四名官差与一名镇上派来的向导到达黑岩村时,整个村里的人都惊动了。一进村,向导就点了一挂大炮竹。因村里中了两名秀才,县里特派了四人到村里还报喜。这名向导一是为了引路,二是知道这是个小破村,怕村里人太穷,没银钱打赏报喜的官差,还特特的带了十两银子来,两家各五两,让他们先用着。

    村长心情激动的差点说不出话来,还是向导说:“村长,你们村中了两名秀才,快点带官爷们去秀才公家里报喜吧。”

    “两名?”大家不敢相信的总。整村的人都知道,村里只有两个读书人,阿昊和阿轩,没想到,两人都中了。一时间别说是村长差点喜的晕过去,就连其他人也是乐得说不出话来了。

    这五个来报喜的人,被大家这副表情搞得面面觑,不知所谓。

    “这么说阿昊和阿轩都中啦?”耿秋说。

    “两名曾老爷,一个叫曾文昊高中第五名,一个叫曾文轩高中第十名。”有官差说。

    “哎呀,太好了。”村长这才反应过来,热泪盈眶的带着官差往家去。

    大家一起跟着村长往他家里去,向导偷偷的把银子分给耿秋和阿清两人。这打赏来报喜的官差,大家都是尽可能的多给一些。

    五人在村长家里宣读了阿轩的喜报,得了阿清打赏的每人二两银子,又去耿秋家,同样也得了二两银子。剩下的二两最后还是打赏给了向导。

    五个人在村里喝过茶吃了些点心,就回镇上去了,自有里长去招待。这么个穷乡小村,肯定也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招待几位官差。向导临走之前还说:“里长说了,等两位秀才公回来后,里长还会亲自招待。”

    ☆、第51章 男爵

    结果别说里长招待,连周府这次也特特招待了阿昊和阿轩刘知华等五人,阿昊虽然来过周府多次,但真正与周老爷打交道却还是第一次。

    五人一见周老爷就下跪行礼。周知府可是正四品官,一府最大的官员,可不是北县知县能比的。

    周老爷捋着短须说:“快快请起,五位秀才公,可是为我们江淮府,北县,山南镇增光不少。”

    在他的任上,一个小小的镇出了五名秀才公,还有一名是案首,不仅仅是这五人的荣誉,也是他的政绩。所以他特的设宴招待五人,当然啦,除此之外,他也要趁机把阿仪拉出来,为阿晚打基础。期间居然是北县县老爷作陪。当然他还带了一个自己的心腹下官,与教育相关的官员王教授。

    五人见过周知府,又拜见了北县知县大人和王教授等人,不过这一回就不用行跪拜大礼了,北县县老爷可比周知府更加客气,他这也算是沾光,得了知府大的人单独说话机会,这可不比平时他去上官处报告事务。而是知府大人特意请他来,陪同新秀才公吃饭说话的。这让他很有面子,心情非常激动。

    周知府除了上次阿晚的满月宴之外,这还是第一次在自己家的别院宴客,可见他还是非常看重阿昊五人的。并且借此机会,把五人引荐给北县与山南镇的权势阶层。

    果然,期间北县知县与王教授就问起了阿昊,师从何人?其余四人可都是在进学,有读私塾的,有读家学的。就只有阿昊,可是凭空冒出来的,当初为了让他参考,还是阿仪私下里请的禀生为他作的保。那可是拿出了他爷爷的名头。阿仪虽然在别院一住近十年,但却几乎没出来活动过,他让禀生作保,用他爷爷的名头,再加上他本身是知府的正君,才能轻松成事。要不然,阿昊想要参考,还有得麻烦了。

    阿昊的身份记录,他从小寄读书在亲戚家,那都是找不到的人了。所以他就说:“打小在亲戚家寄读,后来我父亲与爹爹过世,就没再读书了。过了一年,寄读的亲戚家也出了事,没剩一个人。后受周老爷的正君,余先生指点教化。”

    他的这话一说出来,别说刘知华等四人惊呆了,就连王教授与方知县也呆了。

    好半天,还是王教授说:“没想到知府大人的余正君,竟是大才之人。”

    方知县更是恨不得去把余明仪拉出来,跪拜一翻。有这么大的能力,还不得把北县的教育事业弄得蒸蒸而日,而自己的政绩就可以跟着上升。要知道,北县地处偏远山区,所辖的几个镇小而穷,人口也少,还分布得广。

    孩子们读书,差不多都是在私熟或者家学里,这也是当初余老进士的家学能办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没有现在的北县没有正式的官方学校。可是教化民众可是地方官员很重要的一项考核成绩,因此北县的县老爷年年考核成绩不过关,在这个鬼地方一呆就是十多年,就没挪个安窝啊。

    如果多了这一项成绩,他升官就指日可待了。其实他这回完全是走了狗屎运,北县居然一下子出了五个秀才。前几届,出个一个就算正常了,更有一个都没中的时候。可想而知,他今年的考核一定会得个优字了。

    “内子,姓余,仍山南余老爷进士的嫡孙。从小跟着余老爷子念书,因身为相公又体弱多病,极少外出。我们成婚后,他一直避居在这里养身子,与昊公子也算是有缘。”周老爷一副谦虚的说。

    “失敬,失敬。”王教授和方知县皆行礼。王教授本就是掌管教育之事。两人当然知道山南曾经出过进士,包括这位周知府,而余进士,在前十几二十年,可是相当有名望,他教出了不少的学子。只可惜的是,余老进士膝下空虚,最后只留下一个相公孙儿。在他死后,余家的学堂也解散了。但是知道余明仪嫁给周知府的人,却并不多。因为周老爷把余明仪关在这里近十年,余明仪基本没怎么外出过。要不是现在周少爷无能又与他生份。余明仪又生下了阿晚,余明仪的晚年谁知是个什么样子?

    几人一起回忆余老进士的风采,当初周老爷跟在余老进士身边读书,余老只是答应照顾指点周老爷,两人算不得正经的师徒关系,但却有师徒之实。与现在阿昊与余明仪的关系不同,现在余明仪最多只能算阿昊的半个师父。但周老爷很显然,是想令世人都知道,阿昊的恩师就是余明仪。既为余明仪打响了名头,又把阿昊订在了余明仪的徒弟位置上。

    阿昊一开始还没想到这个问题,不过周知府一提起余明仪,他就明白了。只是没得到余明仪的首肯,他也不好意思直接认余明仪为师,就只说了自己受余先生的指点。

    好在余明仪替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一定要拜见余明仪,周老爷当然是欣然答应,余明仪很明白周老爷的想法,当然也看出了大家的想法。但他也不肯受阿昊称他为师父,毕竟他也知道阿昊就算没有他的指点,再多读一年半载,慢慢经营一样也能考中秀才,毕竟人家的底子在这里,不过是差一点火候。

    于是他的理由充分的说:“我没有功名,不敢当夫子。”

    不过他这句话,却更让王教授与方知县感动,最后,在大家的见证下,阿昊与他还是行了半师之礼。从此阿昊尊称他为先生。又因刘知华等四人皆受益于余家,刘知华家里还有当年余老爷子留下来的手书,而他的父亲更是余老爷子门下的举子,只是中途生病死了,后来余家还出手帮过他家。刘知华就是靠余老爷子的手书,才入得夫子门下学习。

    所以刘知华也坚持认余明仪为半师,他的好友同窗朱明也与他同进退。阿轩和李悟却也是正经得过余明仪的两本书,当然他们一行五人,一路不停的探讨,其中就有余明仪的很多观念。所以这两人也觉得应当认余明仪为半师。

    余明仪不声不响就教出了个两个禀生,一共五个秀才,他的能力可是令大家非常看好的。果然,没过几天,整个北县及至江淮府都传开了,周知府的正君余公子一科教出了五个秀才,成了轰动文坛的乃到朝野的一大盛事。而这位余公子可是余家的后人,余家当初火红的学堂立马被提起来了。

    这样一来,周知府根本就不用多花心思,王教授就打了报告上去,王教授本就是受命于京都最高学府国子监所管,官职不高,在有关教学方面权利可不小。他可以不通过他所在的地方长官,而直接给国子监报告有关教化民众的事情。

    周知府趁机表达了阿晚姓余,他让自己的嫡子从余姓,可是为了光耀余家,为整个北县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呢。从此,哪个人会认为阿晚姓余是打他的脸,只会说他大义。余明仪知道这个消息也只是笑了笑。他还不清楚周老爷的心理啊,这人最善谋划,不过是为自己谋利的同时再找回场子罢了。

    不过既然阿晚已经上了余家的族谱,他的目的也达到了,就懒得与周老爷计较了。不仅如此,他还投桃送礼,晚上主动侍候了周老爷。不管怎么说,他们是夫妻关系,而且阿晚和他也需要周老爷的扶持。

    只不过,这么一出大戏,周知府可是出了名,上头的嘉奖都下来了,觉得他们夫妻两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周知府当然官进一级由四品升为从三品。但是对余明仪的封赏让朝中各大官员吵昏了头。

    因为周知府可是有两名正妻的,如果余明仪作为他的家属,被嘉奖,理当也封赏方氏。当然说这些话的人,是方氏娘家及有关之人,包括太子都发话了。但另一批人,却觉得余明仪教化有功,理应嘉奖,应当给他一个特有的奖厉,而不是被当成周知府的家属。同时也有一些人又把余老进士拿出来说话。更有提起了当年才十五六岁的余明仪的风姿。

    两方人吵个不停。有人主张方氏和余明仪都封个四品诰命夫人。但是支持余明仪的人可不认同,还联和了部分读书科考的相公,一起上书,明明人家余明仪是自己的功能,可这个嘉奖搞的完全是沾了他夫君的光。这些人还把此问题,上升到了为相公争取地位上。毕竟作为本朝第三大性别的人群,数量可不少。

    最后有人说余明仪不是教书育人有功吗,干脆封个八品教谕,让他继续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但马上有人又认为不妥当了,毕竟方氏因周知府而得了四品诰命夫人,反而余明仪只得八品,虽然二者不能相比,但一听这八品比四品低太多了。总之,在有心的操纵下,这件事情的发展已经不是一两个可以撑控的了。

    皇帝被吵得头疼,大笔一挥,余明仪又得了个低等的世袭爵位男爵,让他光大余家,继续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还奖励了黄金五十两,银五百两,并笔墨纸砚等不少物品。男爵这个爵位,可是开国以来的第一个呢。虽然没有实权和封地,只有俸禄,一年银四百两,米粮十石。就这个俸禄都是官员们撕扯了好久才得出来的,因为无例可循。不管怎样,这个结果令大家基本满意,再不满意,皇帝就要发怒了。

    然后余明仪的大名,由红遍江淮府,到传遍了整个大庆朝。几乎所有读书人都知道了他的大名。一时间,余明仪成了读书人崇拜的神一样的人物,也成了相公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事情搞得这么大,别说周知府一伙人了,就连当初那些点火扇风的人也有些目瞪口呆了。期间趁火得利的人也不少,当然倒霉的人也有。

    随着皇帝嘉奖而来的还有圣谕,令余明仪兴办学堂,光大教育事业,为此还给他带来了两名有俸禄的训导。同时还令阿昊等五人奋发努力,早日高中,为国分忧。意思是说,令这五人快点去读书,继续科考之路,早日中得进士,加官进爵。

    皇帝这个办学堂的旨意,令大家很有些好奇。别说京都人天天在谈论余明仪,就连皇上也暗底里好奇余明仪究竟有多少能耐。所以他给余明仪出了道难题。皇帝是要余明仪办个半官半民的一县学。要知道,官学一般来说每县都有,甚至有的富裕镇都有官学。

    可北县居然没有县学,因为北县穷且小,读书人也少,就象这次去参考的北县学子,虽有五人取中,但参加考试的人居然不过区区五十来人,比其他县少了三分之一或一半呢。偏偏以前还有山南镇余老进士办的家学,这种家学质量相当高,所以把原来有的那个小县学给挤得无法生存,后就慢慢关闭了。可这一关闭想再开起来就难了。就搞成了如今的这种局面。举国上下只有北县没有县学。

    现如今想在北县开办县学,没有余明仪坐镇,估计也不太可能搞得好。所以皇帝干脆下了一道这样的旨意。就是让余明仪出头的,基本上是私人出资的县学了。因为皇帝只给他两个有俸禄的工作人员。当然他自己也有俸禄。可真要办起一个县学,那可是要花不少银子的啊。

    男爵的封赏一下来,道贺的人差点挤破了周家别院的门槛,特别是各地带着读书郎来想投于余明仪门下的人,简直是络绎不绝。

    余明仪却在屋里发脾气:“你们看,你们看,我就知道他没安心。哼,这下他可出名啦,得到多少好处。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却把这么大的烂摊子压在我头上。没人没银子没地方,可怎么办县学?”

    “不管怎么说,男爵也得了实惠。以后再也不用担心阿晚没人支持了。并且您也可以走出这个大门,外面天高凭鸟飞,先生的大才也可以得以施展。”阿昊劝道。

    现在他可苦了。原本是只想考个秀才就算数的,这回可被架起来了,不得不为乡试去拼读了。好多人都看着他呢。三年后大比,乡试如果他不中,就是落余明仪的面子。就是打周知府的脸,一个不好,就会让余明仪要开办的县学都受牵连呢。

    “唉,现在把名声搞得这么大。不尽心都不行了。我还准备安安心心的在家里猫三年,先把阿晚带大点再说呢。”余明仪叹了口气说。他可以想象,自己的日子马上会有多忙,很显然是不可能在家带孩子了。

    这要办学校,还得选地方,这可是县学,很显然不能开办在山南镇,这样他们就得搬家了。北县那个县城,巴掌大的地方,哪有什么好地方呀,由不得余明仪不头疼啊。

    没过几天,余明仪就不得不去了北县一趟。好在北县的县太爷相当支持此事,这县学办起来对他可是好处大大的,他当然要支持啦。别说他支持,就连北县的稍有头脸的人,都鼎力支持,大家有银子的出银子,没银子的就出人力。在余明仪没来北县之前,北县就已经在风风火火的准备盖县学了。

    余明仪在北县稍微呆了两天,就满意的回来了。只不过北县设计的县学图纸,让他极不满意。县太爷立马请余男爵亲自设计。可余明仪在家里画了几天图纸后,总觉得不太满意。一时之间也找不到会设计的人。阿昊就把耿秋推荐出来了。

    阿昊等人都得专心读书,很显然没人帮余明仪打理这些杂事。但是阿昊与耿秋在山里的小家,当初可是耿秋做过了一些改动的,虽然是小动作,但却让整栋房子显得更加合理,而且家里的所有家具,都是耿秋设计的,比如柜子躺椅等。这一切都显示耿秋在建房子与家装上有着与众不同的能力。在余明仪实在找不到人的前提下,阿昊就把耿秋拉出来了。

    耿秋给了余明仪极大的帮助,他用碳画的现代立体学校图纸,简直令余明仪看呆了。两人又一起商讨了一些需要改动的地方,耿秋再重新画好了图纸,余明仪直接交给了县太爷。接到图纸,县太爷和专门打理此事的小官员,对余明仪的崇拜简直有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结合了现代与古代精华的县学建筑效果图,一看就令人赏心悦目,并且与众不同。

    然后,余明仪就摆架回家了。路上悄悄和耿秋说:“我生怕得我亲自监管,这下可好了。又不用我出银子,也不用我出功。还是你这图纸画的好。”

    “不敢当。还是男爵眼光好。”耿秋恭敬的说。现在余明仪可是有爵位的人了,不能象以前那样随意,耿秋又只是个普通蔗民,搞得他极不习惯,还好余明仪不会让他下跪行礼。要不然,他可不敢掺和进来。

    “别拘束,和以前一样就好。我看你图纸画得很不错,为何字却象稚儿所写?”余男爵好奇的问。

    “我也读过几年书,心不在科考,光喜欢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但字却一直写不好。”耿秋答。余明仪知识渊博,他家藏书也极多,所以他涉及的学科相当广范。最近一段日子两人经常在一起商讨事情,耿秋无意间就露出了很多别人都不懂的知识,比如写写画画,计算等,特别是其算术的能力,简直令余明仪感到吃惊。

    余明仪早就看出耿秋是读过书的人,所以耿秋也不敢瞒着,说自己是个没念几天书的人啊。但这毛笔字他可真写不好啊。其实他现在写的可比最初写给阿昊看的,要好了很多呢,起码工工整整,一笔一画啊。但确实还象个小孩子写的字。

    “字,是要多练的。”余明仪笑道。他知道耿秋没这个心,也就不多提了。毕竟耿秋是不可能去考科举当官的。他这身份,可真真尴尬呢。

    ☆、第52章 喜欢你

    县学的建设相当快,因为人力物力财力一样也不缺,北县所有家族都来参与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这个时代,大家对读书对学堂可是相当有热情的。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啊,谁不热心嘛。

    期间,余明仪和耿秋去过现场视察了几回,都很满意。县学从第一天动土开始算,不过是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完工了。校舍,饭堂,宿舍,操场,亭台楼阁一样不缺。只等到春天种上花草树木就更加漂亮了。这个占地面积达七亩的北县县学,一落成,就吸引了广大人民的关注。

    落成典礼,热闹之极,除了京都来的特派官员之外,省巡抚,江淮知府等人都来了。最后,那份建筑效果图纸,被京城的官员带回去了,皇帝见了,大赞。上朝时,还特特来给朝中大臣们欣赏。这下余明仪的大名更加响亮了。光凭人家画的这个图纸就已经是前无古人了,至于是不是后无来者,暂且不说。

    京中的周夫人方氏虽然得了四品诰命,却呕得差点内出血,还不敢表现出来,又是谢恩,又是办酒庆祝,心里却把余明仪和周知府拿刀杀了十几回,恨不得把他们片成干肉片,天天拿火烤,再挫骨扬飞。

    快过年了,地方官员都开始封印,周知府和余男爵这回肯定是要回京谢恩,不得不轻装简行的赶往京都。因阿晚太小,余明仪不放心他长途奔波,再加上他去到京城也是要四面应酬,怕无法照顾到他。干脆就把让留在了别院里。反正有菊妈妈周管家李大夫,再加上周知府又加派的心腹人手,他也没那么担心。

    余明仪根本就没有回周府,而是直接去了他的府邸。男爵在京都也被皇帝赏了个不大不小的院子,当然还少不了赏下来的下人。下人一共十人,都是内务府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少了点儿,但办事能力都很不错。这不,男爵一进京就去迎接了。

    男爵府不大,是个三进的院落。比周家别院都小,但是却很精致,收拾得干净整齐,连婴儿室都收拾得妥妥当当。

    余明仪很满意,好好打赏了众人,他一共带来十个下人,其中四人是他的心腹,一个中年妈妈梅妈,专管灶上活的。一个中年长随余平,他出门就跟着,另一个十六七岁的大丫头梅香,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丫头菊香,就跟着他身边端茶送水,打理内务。因在别院简单惯了,他身边并不喜欢太多侍候。这四人都还是他怀了阿晚才挑选上来的,都是余家的下人。当初余家老宅子是只剩下了一房老仆人,但这老人家却一直□□着几个人手,等到余明仪有需要就送进来了。其他的人是周知府挑选进来的。其忠心程度也不底。

    周知府当然是先陪他在男爵府歇了会儿脚,用过了饭食才回周府去了。周夫人与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外孙子齐齐等着。一直到了傍晚,周知府才从男爵府里出来。

    且不提余明仪在京里的生活,阿昊几人也放了假,回家休年假。阿轩这段日子可瘦了不少,五人当中,他的底子最薄,能考上,还考得这么好,纯属那一路上,阿昊与刘知华一路上讨论的课题,正好有他们考试中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五人都能中,除了阿昊与刘知华本身知识水平够了,其他三人是因为,压中了部分考题。

    所以五人一起进了学,立马就被教学的老师试出了高低,对阿轩老师是直接说了,让他多读几年再去乡试。意思是说,你这水平,还不行。他心知自己的不足,就加倍的苦读。至于刘明与张悟,虽比阿轩强了不少,但却离阿昊与刘知华距离甚远。老师当然是重点照顾两个种子选手啊。大家可把三年之后的大比的荣誉压在两人身上,所以这两人也不轻松。

    “哎哟,吃了不少苦头,瘦了不少。”耿秋大惊道。现在的阿昊连眼睛都凹下去了,可见学业并不轻松。

    “有点,不努力都不行啊,大家都等着看我们呢。别说我了,身体底子好,又练武。其他人可更惨呢。”阿昊笑道。

    那刘知华等人虽然年轻,也熬的面色苍白,嘴唇发青。要不是有李大夫特意配给大家的补身丸,只怕都要生病了呢。现在这几人都算是有点银子的主了,吃穿都很大方,要不然,早就倒下了。

    因这五人的乡试成绩牵扯太大,周知府等人都非常重视。特令李大夫给他们各自配了补身丸,一定要令他们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花最多的时间来搞学习。

    耿秋心里暗骂周知府,要不是他搞这么一出,阿昊等人也不用这么辛苦,现在名气这么大,要是乡试成绩不好,岂不是无脸见人了。耿秋真怕盛名之下,有人不堪负担,会崩溃呢。

    “好了,从今天开始,你就好好在家里休息,吃好睡好,不要想功课的事了。”耿秋说完,就去整大餐。阿昊有段日子没在家里吃饭了,本想去厨房里偷点菜吃,但却也架不住疲倦,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耿秋把饭做好了,才发现这人正呼呼大睡呢,一家子人都不敢打扰他睡觉,能睡得这么香,可见平时真真是没睡多久。

    阿昊醒来,已是亥时,都夜深人静了。大家早就吃了饭,阿牛和宁哥儿睡了。这段时间,连耿秋也经常不在家,阿牛现在不跟他睡了,被三婶带在身边睡。

    屋子里静悄悄的,厨房里点了灯,耿秋就着炉边火在看书。他现在可是找了好些话本与一些有关本朝历史和律法的书籍,没事就看几页。阿昊一觉醒来,觉得格外舒服好久没这样熟睡过了。他肚子饿得咕咕叫,厨房炉火上还炖着汤。一阵阵香气直往鼻子里窜。香得他都快流口水了,虽然学院里的饭菜也不算差,他餐餐吃的都不错,却有段时间没吃过耿秋做的美食了,连忙披上外袍就往厨房去。

    “你睡好啦。快穿好衣服,别冻着了。”耿秋听到动静,连忙去给他端饭菜。

    阿昊连吃喝的,还抽空说:“真好吃,太香了。”

    “搞得你好象天天在饿肚子似的,难道书院里的伙食不好吗?你可别省着啊,想吃啥就吃啥,身体要紧啊。”耿秋心疼的说。

    “我会省着这点银子吗,就连阿轩知华他们都是放开肚皮吃呢。谁不知道身体要紧,再说了,现在我们都负担得起这点生活费用。就是特别想念你弄的饭食了。”阿昊说。

    “只想我弄的饭食吗?不想我?”耿秋蠢蠢欲动的问。

    喝完最后一口汤,舌尖还舔了舔嘴唇,阿昊勾眼看了他一眼,毫不害羞的说:“今天可要把我喂饱”。

    灯光下,阿昊的嘴唇红润光亮,整个人象慵懒的猫咪一样,全身上下都散发迷人的热情,话音刚落,就被耿秋搂住了。

    于是,一整夜都听到耿秋低沉的声音在问:“饱了没有。”

    如此三次之后,阿昊愤愤不平的低叫道:“才三次,小爷就没力气。都怪这该死的周知府,害得老子要没日没夜的读书。”要知道平时,他可是要把耿秋弄得再无力气才罢手的,所以耿秋一直夫纲不振。

    耿秋被他这话搞得打了一个冷颤,又一次缴了枪,哭笑不得的说:“你哟,要是别人知道你这满嘴荤话,小心书院里有人打你的主意。”书院那可多半都是年青小伙儿,说不得有一半的人都是成亲了的人,耿秋可不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在认真学习呢。

    “哼,就那些细麻雀,小爷三下两下就榨干了他们。”阿昊满嘴跑炮的叫道。

    “你想榨干谁?”耿秋大怒道,一时间雄风大震,化身为狼,直把他弄得死去活来。

    不过第二天早上,两人都睡过了头,都快到午时,耿秋才醒来,龇着牙,狠狠的给自己捶打了几下运动过度的老腰,才拖着酸软的腿起床。而这时的阿昊还在沉睡中,眼角还残留着一点泪珠,昨天到了最后,他可是连告饶的力气都没了。

    耿秋虽然大振夫纲,却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会儿不仅腿在发抖,某个运动过度的器官,还火辣辣的痛着呢,真是快乐并痛苦着。还好有李大夫暗戳戳给他的药膏,连忙取来自己先擦了一些,又给阿昊擦了些。熟睡着的阿昊,在他抹药膏时,嘴里还含糊的嘟嚷着:“秋哥,秋哥,饱啦。”等话,听得耿秋闷笑不停。

    耿秋自己这会子反而有些脸红了,根本没想到昨夜会那么荒唐。这下可好,两人爽了一大把,估计剩下的几天,是不敢再吃了。这真真是,不是撑死,就是饿死节奏啊。其实还不如细水长流,慢慢吃呢。不过,他就是喜欢阿昊这样,太畅快了。

    看着这个人,怎么越看越觉得喜欢呢。耿秋俯下身,把阿昊一只露在被外的手臂拿起来,准备塞回被子,阿昊的手却动了动,反握住了他的手,令他突然有种,执子之老,与子偕老的感觉。他情不自禁的唱了一句:“喜欢你,那双眼动人,笑声更迷人。愿再可,轻抚你,那可爱面容,挽手说梦话,象昨天,你共我。”

    他不知道不觉的轻唱着,虽然是粤语又是现代歌曲,偏偏这几句极有情调,他不知道的是,阿昊早就醒了,只是没睁开眼睛,要知道,他是练武之人,被耿秋这样动来动去,还给那个部位上药,他能不醒吗,不过是不好意思而已。没想到装睡当中,却听到耿秋唱这么感人的歌曲。虽然词听得不真切,却觉得格外有韵味。一听就知道这是曲表达情爱的歌。

    ☆、第53章 京里

    因为听了耿秋唱的歌,阿昊心里很是好奇耿秋唱的是什么歌曲,这种完全是他没有听过的曲调。要知道,他打小也是钟鸣鼎食家庭养大的,诗词歌舞那都不陌生,听过的曲子可不少。更何况他的爹爹,就是个中高手,极善音律,文采相当不凡,可惜的是,阿昊对这些没多大兴趣。

    他从小就爱舞枪弄刀,虽然他爹爹教了他不少,但真正学进去的可没几分。这一天,阿昊没心情念书,凭着记忆录了几首他爹爹的词,大多数是表达相思情义的,拿给耿秋看。

    耿秋虽说文科学得不太好,但经过了高考的孩子,哪个还不会背几道古诗词呢,更况且某段时间古风歌曲流行,那时的他也是留恋风尘的年轻人,会的可不少呢。

    所以耿秋大笔一挥,写了几道古风歌,连唱带念的,把个阿昊可看呆了。他不知道,耿秋居然还有这等能耐。虽然他一直知道,耿秋是个神秘的人,但还真没想到他居然懂诗词。因为耿秋连字都写不好。他还真的以为,这家伙就是个专攻杂书,各个方面都会一点的大杂烩人才呢。没想到他居然会写出这么细腻动人的诗词歌曲来。要知道,他自己现在正被夫子们虐的死去活来呢。因为科举考试中,诗词也占了一席之地呢。

    要知道,古代文人墨客,无不善长这些,就连最当红的妓子中传唱的曲子也多半是文人们写出来的。大家还都以此为高雅之事呢。可他自己在这方面就是最短板了。虽说有爹爹的精心教导,可那时的他,哪有心情学这些,不过是仗着天份高,强记了一些,过后多半都忘记了。

    见阿昊喜欢这些,又听他说,书院里也会有人时不时的流传一首两首诗词歌曲的,耿秋大乐道:“我虽然不会读书,但这方面却懂不少。我现在就给你抄几道出来,下回你也扔出去,糊弄人去。”这种事情,耿秋在读书的时候也不是没经历过。

    那时候,班上要是有个男生会写诗,女生可不是都在心中暗恋吗。那所学校没几个风云人物,那可不是完全看脸的呢,得看这个学生会不会玩,有什么特长,比如会弹琴唱歌跳舞,会打蓝球等等。只要你有一点特别突出,哪怕是坏处,都会受到很多人的暗中关注。

    耿秋丢出几首近现代与清代大家的诗词,虽然他现在还搞不明白,自己所处的大庆朝与自己记忆中的那个时代相近。但清代是一定不近的,近现代那就更远了。比如郑板桥,比如纳兰性德,甚至有毛大人等的诗词,那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他放心大胆的写出来,当然了,他也说过了:“这些都是我记录下来的。至于是哪个人写的,我可不知道。”

    足足默出来二十多首呢,一年四季的有了,梅兰菊竹的有了,送别情人友人的也有。可把阿昊喜坏了。得了这些好诗词,他可是好好的关在书房里,仔细咀嚼回味消化,他本来悟性就高,这一首一首的消化掉,可真真把他的水平提高了不少呢。

    这个春节,阿昊就在家专心作诗。原本他应当和刘知华等人去给余男爵拜年,但余男爵人还在京城。甚至他们都不知道,余明仪居然把阿晚一个人放在周家别院里。应当说,就没人知道事,包括京里的大多数人,毕竟阿晚是个才半岁多的婴儿,一般也没人带这么小的孩子出来应酬。

    初五,刘知华等人居然到了阿昊家。五个人,算是栓在一条绳子上了,原本关系就很好,现在是更不错了。除了阿昊,其余四人都是男子,并且也年轻,没成亲。所以他们是特意约好,这天到阿昊家里来的,一来是玩玩,联络一下感情,二来也是了解一下阿昊的生活。毕竟从阿轩嘴里得到消息有限,他们都不了解耿秋,包括阿轩自己也不了解。

    三人在阿轩的带领下,到了阿昊家,可把耿秋和阿昊吓了一跳。

    几人互相行礼,拜年。耿秋都不知道该如何招待他们,不过阿昊倒是很乐呵的说:“秋哥,你只要准备几道好吃的菜,就足够令他们满意了。”平时这些人,也吃过不少耿秋给阿更弄去的一些吃食,当然知道他厨艺突出。

    “昊哥。你家的这位,看上去很不错嘛。”刘知华笑道。耿秋本身就长得不差,也算得上是相貌堂堂,孔武有力。阿昊现在和他关系最好,再加上都是年轻人,顾忌少,所以言语间就更加随意些。

    “那是当然,差的我能看上吗?你们别看他是嫁到我家的。但他的能力可不低哦,北县的那个县学图纸就是他和余先生一起参详,然后也是他执笔画的。不过上面的字是余先生提的。秋哥的字真差。”阿昊说。

    他趁机把一些事情交代一下,以免刘知华等人无意间和耿秋起冲突。耿秋是他的亲人,刘知华等人是他的朋友,甚至以后可能是他的同僚,所以他希望大家能相处的很好。

    果然,大家听了他的话,立马对耿秋的态度好了很多,一开始大家只是因为阿昊的关系,而对耿秋很好,现在可是打心里的服气了。甚至有种,果然高手在民间的感觉。而对耿秋更加佩服了,象耿秋这样的人能放下身段嫁给阿昊,除了真爱,他们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了。他们都正年轻,心思相对单纯,又都是青春少艾的年华,哪个不想要个两情相悦的妻子啊。

    这不,耿秋明显的觉察到了众人对他的仰慕,不禁挑眉看向阿昊。阿昊说:“秋哥,他们很想知道,你是怎样和余先生画出那个图的。”

    耿秋画山水风景不行,但画建筑写实等却不错,当然还会画点q版的人物什么的,虽然不算多么专业,但却胜在与众不同。于是,就拿了特制的木炭笔和白纸出来,当众给大家画了张q版的阿牛的图像。

    “哇,太可爱。”大家大叫道,人人都想要。

    可是别看阿牛,才将将两岁,却非常厉害,护着画纸说:“阿牛的。”把大家惹得哈哈大笑。

    “阿牛,你父亲再给你画,把这张送给叔父们好不好?”阿昊哄道。

    “不行。”阿牛可不上当呢。上次耿秋给他画了一张,就被阿昊偷偷带走了。他带到书院去了,偶尔拿出来看看。可重未给其他人看过。毕竟这是儿子。书院里,象他这种成亲生子的相公,可就独他一人呢。

    这边阿昊几个同窗好友在玩玩闹闹,另一边的余男爵却心思不宁。当初的将军府现如今可是一片荒芜,偏偏男爵府离得不远就不说了,而且后门与将军府的后花园子相隔不过一条基本无人通行的街道,还没什么邻居。余明仪这个男爵得的很有些莫名其妙。皇帝也不会拿多好的房子赏给他,曾经的将军府附近空房子较多。

    因为将军府是被抄没的,附近也有些家族受到牵连被罢官的,被贬的,剩下的一些人家,有办法的都搬走了,现还留在这儿的都是品级较低的官宦家族,又或者家族已经在走下坡路,权势钱财都不行的家庭了。这样一来,这附近就没几个大户了,曾经热闹繁华的一块地方,如今可算是京都最便宜最没人气的一片了。

    余男爵离京近十年,又一直万事不关心,别说京里风云变幻,就是与他相关的很多事情,他都需要了解。这一路进男爵府,他心里就有些奇怪,为什么这一片,走来会如此的清静。所以不过是稍微休息了半个时辰,就找了男爵府里内务府派下来的那名叫万由的管事。

    万管事能力果然不一般,他非常仔细的给余男爵讲了京里的一些大事情,甚至还专业记录下了一本小抄给余男爵,把京里需要注意的事情,一定会与之打交道的人家全写上了。小抄上包括了这些人家的一些忌讳,与他人之间的一些纠纷,各大家族高官宗室之间的关系等等。就象一本人际百科全书一样,当然其中就夹了几句将军府的事情。

    “万管事,辛苦了。我这也算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以后这府里的迎来送往请客送礼的事,可得由万管事操心了。”余明仪心情极好,非常大方的打赏了万管事。

    现在他非常需要这个人,而且他也敢肯定,这个万管事不简单,反正目前绝对不会有人来害他。所以就非常大方的任由万管事打理这个男爵府,以前负责什么的人现依旧负责什么,至于他带来的人,多半他还是要带走的,反正他最近几年都不可能常住在这里。干脆直接放手让万管事打理。

    余男爵这一回京,除了要递折子去皇宫谢恩之外,还有不少的公务要办呢。他忙得很,只抽空记下了万管事给的小抄。至于那些曾经与他有点旧情的亲戚旧友纷涌而致,就全由万管事打发了,一个都没有见到他的面,只说了不日会下帖子大宴宾客,就都客客气气的送走了。

    如此忙碌了几天之后,就到了除夕。

    这一天大清早的,余男爵就和众多需要去皇宫与皇帝共度春节的朝臣命妇们一起进了宫,吃了顿半冷不热的交际饭,就回府休息了。

    这一年的除夕夜周知府当然是陪他过的,方氏虽然气得吐血但却无可奈何。要知道现在余明仪可不比当初她敢随便算计的余明仪了,别说身份地位上升了,就是余明仪如今的手段也比从前高明了不知多少倍,身边又有不少的帮手。

    现在余明仪身边不仅仅只有万管事这样一个官方人物,还有周知府私下里安排的人手,当然也有余明仪自己的人手。如此三方人手,加起来威力也不小。不过余明仪现在也不会与方氏及她的儿女们正面起冲突,现在他早就明白了,这些人不值当啦。所以无视是最大的反击。

    不过,年初二,周知府还是陪同方氏去了岳家拜年。大过年的,方家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与周知府起冲突,所以大家在一起和和气气的吃了饭。晚上周知府当然是留在家里,但却并没有与方氏同房,而是歇在了书房里,还是由他自己带来的人侍候。

    第7节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32109/58053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