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
推荐阅读:虚拟游戏舱【强制】、入骨欢 【NP高H】、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临时夫妻(nph)、素女 (古言,1V1,高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
中国式秘书2 作者:肉书屋
第 7 部分
快捷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廖志国在江的成名之作,是那个让他引以为豪的“航母城”工程。可是,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廖志国成亦“航母城”,差点儿败亦这个“航母城”。
按说,作为一个主管城建的副市长,管辖的都是实权部门,位置也不能算低,只要老老实实做好分内工作即可。然而,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尤其是长期在基层担任主官,独来独往、说话算数惯了,韬光养晦方面历练不够,位置变了,角却未能及时转换,依然说话咄咄人,行事风格张扬。加上,在此前的为官生涯中,坐的是直升飞机,职级晋升周期短、速度快,从而形成了某种心理惯。在这种特殊心态支配下,他就有点急不可耐,总是急于建功立业出实绩。为此,上任伊始,他便大张旗鼓在城市改造上做文章,今天折腾桥,明天鼓捣路,动静搞得很大,社会反响并不热烈。其间他也发现,在副市长任上做事并不似做县长、县委书记那般容易,受到掣肘的因素很多,难度比想象的大得多。于是,他转换思路,不再在那些不起眼的桥和路上小打小闹,而是谋求搞个大家伙一举成名。
中国式秘书2 第四章 23(2)
正在此时,北京一位高层领导来江视察,重点看了城市建设,最后发表重要指示时,在表扬江城市变化大、进步快、布局合理、美观整洁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向市委市府主要领导提出,遍览江全城,竟然没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现代建筑,距离现代化国际都市似乎少了些筋骨。领导走后,市委市府高度重视,立即对照批评找差距、抓落实。廖志国作为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更是一马当先。也是事有凑巧,正当廖志国绞尽脑汁思考计策时,偶然从某中央大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回顾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以来,如何为上海城市增,又如何吸引中外游客,成为当代新上海的重要地标。廖志国受其启发,马上设想江也应有一处这样的地标。于是,结合自己主抓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新兴崛起的现代服务业,“航母城”构想便脱颖而出。
花费十几亿元巨资,在江建这样一座集商贸、办公、金融于一体的超大型建筑,是否具备应有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对此,江上下争议很大,甚至市委市府领导层意见也不一致。
可是,廖志国却不管那么多,坚持强行上马。凭借主管城建的便利,充分运用地产置换、建筑商垫资等政策,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就使一座占地三百多亩、建筑面积十多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很快建成竣工。而且,早在建设初期,他就组织有关部门南上北下,广泛进行招商引资,成功游说了数十家跨国企业、上市公司签约进驻。“航母城”甫成,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成功,他的副市长职务前边,很快添加了市委常委和常务两个名称,从而使之距离期望中的主官大大跨近了一步。项目投入运营后,他当仁不让地兼任了董事长,成为这个国资控股企业的最高统帅,继续享受其光芒的辐。
说到“航母城”,自然少不了苏婧婧的身影。苏婧婧喜欢手政事,强力介入、预廖志国的工作,这在江官场几乎是公开秘密,也因此,人们私下送她一个雅号——“千手观音”。据说,早年苏老主席活跃政坛时,苏婧婧母亲担任中学校长,也是个对政治极具兴趣且话语欲强的女人,苏家餐桌便成为议政的重要所在。等到廖志国成为苏家女婿了,苏婧婧便接过亡母的衣钵,只是她对政事本身兴趣不浓,而对权力的换与物化功能情有独钟。当年,廖志国在县里主政时,每逢重大人事调整,苏婧婧都要夜以继接待访客,常常忙得废寝忘食,每次都不免累得小病一场。至于廖志国主抓的那个“航母城”工程,从拆迁到基建、装修,及至后来的招商引资,廖志国在前边忙乎,苏婧婧则在背后忙碌,几乎每个环节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结果,江市政府换届前夕,正当廖志国踌躇满志以为稳坐市长宝座之际,几封人民来信给了他致命一击,内容主要涉及“航母城”工程背后的种种弊端,而且全是真枪实弹。是时,廖志国面临的境况之艰难与危急,与一江之隔的冯开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冯开岭这边出了问题,虽说有省委杨副秘书长、组织部年副部长几个人帮忙,可毕竟那些人在省里职位偏低,能量有限,只能采取偷梁换柱之类的办法,让秘书黄一平及其姐夫王大海顶包。廖志国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化解起来相对比较简单。前边说过,苏老主席在官场时间长、根基深,尽管眼下老态龙钟、神志不清,可老人家树倒架子在、虎伤余威存,很多关系并没有失效。况且,在n省官场上,江籍官员不仅势力很大,而且相互勾连非常紧密,紧要关头都会齐心协力共解危难。早年间,省级机关里曾经流行一句话——得罪什么人千万别得罪江人,巴结什么人不如巴结江人。这种状况的形成,最早应当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其时,改革开放起步不久,中央高层重视各种经济发展的典型,江辖区由于乡、村办企业一枝独秀,因此而带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很快成为全省、全国的典型。此后这二十来年,经济发展指标往往成为官场晋升的风向标,江籍官员开始形成快速晋升的良循环。省里几套班子里,不仅讲一口软糯江方言的官员越来越多,而且渐渐形成一个规律:只要在江党政主官位置上那么两三年,很快便被提拔重用,有时即使本省暂无位置,也会被调到外省市,或者脆直达中央部委。谙熟政局结构者皆知,所谓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容易体现在官场,何况江人天生就喜欢拉扯攀附、相互奥援。由此,一人提拔带动众人,马上就产生了独特的“江籍官员生物链”。而在这些被提拔重用的官员里面,自然有好多是苏老主席当年的部属。如此一来,廖志国所面临的这点困境,又算得了什么呢?
省委梁副书记,正是苏老主席当年的部下。
当年,苏老主席担任市委副书记,兼任组织部长,梁副书记还只是下边郊区的区委副书记。期间,省里要求上报一批后备部名单,其中有一个赴美国培训半年的名额。时任市委书记是个刚刚就职的外来部,对江官员情况不熟,便全权委托苏老主席主持推荐选拔。平时深得苏老主席赏识的梁副书记,成了那个幸运儿。从美国培训回来不久,梁副书记就被省里调去担任团省委书记,之后从宣传部长、纪委书记直至现职。可以说,没有苏老主席的鼎力帮助,梁副书记的升迁至少不会这么快,其官位也不可能达到眼前的高度。
很多人喜欢用官官相护来指责官场现状。其实,对于不少官员来说,能够知恩图报、知道惺惺相惜,已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良品德。像梁副书记这样的领导,在老领导女婿遭遇困境之际,勇于伸出援手鼎力相助,比之更多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之徒,殊为宝贵。
廖志国的事情,正如冯开岭的问题一样,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实。可是,因为有了梁副书记的关心,一切又都迅速变得模糊、不确切,直至转化为误会、诬告、谣传、莫须有。只不过,舆论汹汹,不可过于逆势而上,只好由江调城易地提拔,让廖同志暂时委屈一下。
办完这件事情,梁副书记不仅还了苏家一份人情,自己羽翼之下也多了廖志国这样一位铁杆忠臣,一举两得。官场情谊,有时就是通过血与火的实战锤炼,逐步变得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一个月前,梁副书记阑尾炎发作,先是住院手术治疗,后又专门在省城一处温泉疗养院休养。期间,廖志国除与洪大光一道,代表城市委市政府专程看望以外,还偕同夫人苏婧婧两度悄悄登门,其中一次是以晚辈身份表达敬意,一次是代表苏老主席叙以旧谊。同时,廖志国还以城市长名义,郑重向梁副书记发出邀请,请他到城休养、散心。梁副书记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表示一定抽空成行。
前几天,廖志国又给梁副书记家里打过电话,再次发出诚挚邀请,那边答复说可以考虑,如果近期时间允许,当利用某个双休来城看看。因此,廖志国以梁副书记欲来为由,不敢随便离开城,并不全是有意诳骗苏婧婧。
不过,只有秘书黄一平知道,廖志国推掉北京之行,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周下午,城中专有一场网球比赛,廖志国是特邀嘉宾。这场球赛本身也许并不重要,只是省内几家中专学校的友谊赛,可关键是邀请者身份特殊,廖志国无法拒绝。这个邀请者,乃城中专团委书记、英语老师杨艳。
中国式秘书2 第四章 24(1)
廖志国结识杨艳老师,如同黄一平遇到郎杰克一般,也是非常偶然,或者说是天意使然。
关于结识杨艳,还得从上周廖志国的那个专题调研说起。
筹划中的“鲲鹏馆”项目,在黄一平的精心组织下,各路新闻媒体一齐发力,多种路径殊途同归,吹风、预热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廖志国从欧洲出差回来后,一看宣传舆论动起来了,而且搞得非常热闹,满意之余提出搞一次调研,一来他作为市长应该有个姿态,二来也需要借此促动一下规划、城建、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
“不要通知任何单位,也不带其他人,就我们两个随便跑跑,走到哪里算哪里。”廖志国吩咐黄一平。
黄一平猜测,廖志国在基层工作时间长,养成了比较务实、随意的作风,不太讲究那种应景式的排场。这次调研,多少带点微服私访的味道,意在掌握真实信息。
首站先奔规划局。早晨九点上班,廖志国与黄一平八点四十五就到了。规划局的大楼是在护城河风景带边上,左傍清澈护城河,右临阔大青翠的绿地,占据了市区最好的位置。区区三四十个人的编制,一幢别墅式四层办公楼,居然还装了两部电梯。保安不认识他们,黄一平上前出示了市府工作证,却没有表明具体身份。在走廊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身穿统一制服的保洁工,有的在清扫卫生,有的拎着开水瓶,还有的在给各个办公室浇花。一路走下来,廖志国的脸就有点不好看。
直到九点十五分,局领导们才陆续上班。局长于海东来得最晚,一看廖志国和黄一平站在走廊上,马上脸由红转白,终至铁青,大夏天本来天气就闷热,额头上的汗说下就下。
黄一平和于海东是老情,原本都是冯开岭麾下的将,曾经一起参与过好多机密。年前因为那场风波,算是树倒猢狲散,彼此慢慢疏远。尤其是黄一平下放党校期间,于海东既是自顾不暇,也是有意避嫌,竟然一次也没和他联系过。三个多月前,黄一平再回市府,于海东又主动靠了上来,电话里话不投机显得尴尬,就改用短信,还时常给黄一平送点烟酒茶之类的小礼品,其中也包括上次帮冯开岭转的毛尖。本来,廖志国决定视察规划局,黄一平应当悄悄打个电话给他,毕竟大家曾经是同船上的渡客。可是,黄一平还是有些拿不准,廖志国的这个举动,是否也有考察自己的意思呢?对于这个于海东,廖志国自然知道其与冯开岭的铁杆关系,如果万一他觉察到黄一平的通风报信之举,岂能不产生联想甚至误会,进而对黄一平的忠诚产生怀疑。因此,他还是没有多这个事。现在看到于海东难堪,心生怜悯之余,多少也有点感觉不安。
在规划局办公楼上,廖志国几乎逐层楼、每个房间都转遍。看过星级酒店般豪华的职工食堂,又来到设施一流的健身休闲中心,再踏入偌大的现代化视频会议室,廖志国嘴里啧啧有声,还意味深长地问于海东:“你们局总共多少人?”
于海东自然知道问话背后的意思,硬着头皮回答:“正式职工四十二,临时工和借用人员四十五。”
“唔?”廖志国这个习惯口吻,陡然加重了至少两个八度,拖长了若音节。
跨进于海东的办公室,廖志国有意在那宽敞的空间里大步走了两个来回,口中念念有词似在数一二三四,然后又分别在柔软的真皮沙发、大班椅上坐了坐,还刻意用力压了压,令一旁站着的于海东坐立不安。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中国式秘书2 第四章 24(2)
好不容易回到正题,召集班子成员听取汇报,于海东们早已经心力瘁,不知所措。
由于有了前边的这段前奏,于海东的汇报就显得结结巴巴。廖志国也不想听他照本宣科,脆直接提问,有的要求介绍概况,有的则要求提供具体数据。
廖志国在江分管城建、规划多年,提出的问题自然切中要害,于海东回答时既不敢随便糊弄,很多数据却又一时说不清楚,满头满脸的汗真是如雨一般。
“以前在江工作时,一直听说城的城市规划搞得很好,也经常在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你们的光辉形象,上头领导来视察啦,外边客人来参观啦,亮点很多,也总结得头头是道。今天到现场简单这么一看,又听了你们的汇报,好像除了办公场所豪华气派之外,实际工作相当一般,宣传与现实差距不小,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嘛。唔?”廖志国撂下几句话,起身就走。
在门口,于海东可怜巴巴地用眼神向黄一平求援。趁着廖志国不注意,黄一平悄悄和于海东耳语:“没办法,突然决定来看看,也没来得及通气。”
出了规划局,廖志国似乎并不生气,相反,情绪还相当好。黄一平猜想,他是利用这个机会,把肚子里积蓄了好久的话说了,因此才这样。
中午,廖志国嘱咐黄一平:“原定下午到文化局、体育局机关的计划取消,直接到影剧院、体育馆、文化馆、少年宫、体育活动中心等几个地方现场调研。通知文化局、体育局的班子成员,一起参加调研,随时汇报情况。另外,让市里几家新闻媒体派记者参加,公开报道这次调研活动。”
由于事先没有通知,黄一平电话一打,几个主管局的头头就傻眼了。文化局长孙健半天不接电话,打到家里说是中午没回来,几个副局长支支吾吾说不清去向,还是办公室主任说了实话:“孙局长中午有个接待,这会儿可能在桑拿,我马上把他找到,直接奔影剧院。”
体育局长姜如明更有意思,接到黄一平电话,连问几遍“你是谁”,居然都没听清黄一平的名字,直到黄一平吼出廖志国三个字,那边舌头才调直了,估计当场吓得不轻。黄一平警告道:“赶紧设法醒酒,把浑身酒气搞清爽些,在体育馆待命。”
黄一平这一通忙乎,总算没有让孙健和姜如明出丑。廖志国先到影剧院,文化局长孙健已经红光满面在那儿恭候,远远就能闻见他身上沐浴露的香味。不知情者还以为,他是专门沐浴净身迎接廖市长。一小时后,姜如明赶在廖志国前边出现在体育馆,脸上虽然还有些潮红,眼睛里也满是血丝,可舌头已经运转自如,嘴里喷出的也是口香糖的甜味儿。黄一平赶紧向廖志国介绍说:“姜局长这些天在县里调研,刚刚从基层赶回来,听说最近夜加班加点,是在带病工作哩。”
一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调研,看到的是文化、体育场馆拥挤、破旧,里面的设施非常落后,从工作人员到市民群众,无不迫切希望新一届政府加紧解决。最后,廖志国对着电视镜头和录音笔,发表了一通调研感言,无非心情沉重、感触良多、责任重大、时不我待,云云。说到底,顺应市民群众呼声,改善城文化、体育设施,已经列入市府重要议事程。
戏剧的一幕发生在调研考察结束之际。其时,廖志国在众多官员簇拥下,正从体育活动中心走向自己的专车,记者们早已提前赶回单位发稿,陪同的体育局官员纷纷准备择机上前握手告别。似乎就在无意间,廖志国突然右转身,目光对准了不远处的网球场。
中国式秘书2 第四章 24(3)
这时,虽然已是傍晚下班时分,可夏天的太还高高挂在西天。夕余晖中,一个娇美的身姿立即引起了廖志国的注意,令其停下了匆促的步伐。那是一个青年女子,身高足有一米七,穿着超短裙装网球服,身体曲线圆润流畅,露的腿、臂雪白耀眼,披肩长发以丝绢束在脑后,突显出柔美的脸、颈部轮廓。那女子显然是个网球高手,时而高高跃起扣杀,时而挥拍奋力发球,丰满结实的胸部似两只不肯安分的小兔,比网球更加吸引观者的眼球。
“不错!不错!唔?”廖志国也许自觉到有些失态,转身朝黄一平等人点点头,脸上竟然飘过一丝孩童般的赧然。
“是的,发球技术确实一流。在这方面,廖市长也是高手哩。”黄一平向周围人介绍,也算是帮廖志国稍加搪塞。不过,他也知道,那网球场上的女子,确乎在廖志国的心里产生了震撼,否则以他一向洒脱的格,断不会有如此失常神态。
“那个女孩叫杨艳,是我的一个表妹,在城中专做英语老师,从中学开始就喜欢网球。”姜如明马上趋前向廖市长报告,同时大声招呼杨艳过来。
“英语老师?你的表妹?唔?好,好!”廖志国看着那个飘然而来的女子,两眼大放光芒。
杨艳闻声过来,叫了姜如明表哥,并由表哥介绍给廖市长认识。廖志国握着那只热汗淋漓的手,好久才松开,说:“杨老师球打得这么好,完全可以做教练嘛。唔?”
那个杨艳毕竟整厮混于讲台,面对廖志国一行,自然不会怯场,只在脸上稍稍飞了点红霞,马上痛快答应道:“教练谈不上,倒是可以做个陪练,随时同廖市长切磋球艺。”
事隔不过数,就在廖志国决定陪同苏婧婧赶赴京城的前一天,杨艳果然打来电话,说是全省中专学校在城有个网球友谊赛,校领导诚挚邀请市长大人拨冗光临,同时也想见识一下领导的球艺。既然是杨艳亲自打来电话,又是全省的一个比赛,廖志国就无法拒绝。可是,这边已经答应了苏婧婧同去北京,那个表妹又事关儿子未来的留学生涯,廖志国也是左右为难。恰此时,黄一平不失时机提醒道:“不是说省委梁副书记要来么?”
真是一语唤醒梦中人,廖志国当即对苏婧婧编了一套说辞,让她不好阻拦与发难。
黄一平在陪同苏婧婧赴京前,悄悄对杨艳做了点信息收集,获得的大致情况是:杨艳,女,二十八岁,党员,本市海北县城人,毕业于省城师范大学英语系,爱好体育、音乐,两年前结婚,丈夫是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医生,医学博士。杨艳在学校表现不错,各方面对她的总体反映是活泼好动,待人热情大方,算是人长得漂亮且又懂事的那种。唯一令黄一平感觉不安的,是她丈夫器量偏小,且对妻子很不放心,经常因为陌生男人多看妻子两眼,就吵闹生气,属于典型的醋坛子。
从北京一回来,黄一平果然发觉,廖志国在家玩得并不愉快,原因就在杨艳的丈夫——那个医学博士身上。据说,杨艳与廖志国搭配双打时,适逢医学博士来接她。丈夫在场外脸冷峻,妻子在球场上就手忙脚乱,害得廖志国的技术只发挥了五成,并且草草收场,打得很不尽兴。
中国式秘书2 第五章 25(1)
“鲲鹏馆”项目经过一番吹风、预热,又有廖志国的调研、视察作呼应,很快在城引起关注,社会反响相当热烈。
反响热烈的首要原因,自然是媒体宣传铺天盖地。
廖志国每天早晨起床后有听广播的习惯,城电台从黄一平这儿获此信息,且掌握了大致作息规律,便有意在此时段开设专题。因此,每当廖市长晨起打开收音机,大多会听到与“鲲鹏馆”相关的内容,或是主持人在侃侃而谈,或是听众在参与流讨论,所聊话题无非城文化与体育设施如何陈旧、匮乏,打造文化大市如何急需相应硬件、平台,等等,节目编排搞得煞是热闹,而且所言正合廖志国所思。
电视台的“他山之石”系列报道,取材范围原本只是计划在省内及长三角地区,可几期做下来,一方面黄一平及时转达了廖志国的表扬,全台上下受到莫大鼓舞。另一方面,专题组成员觉得有必要放宽视野、扩大范围,以便借此机会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于是,他们修改了原先呈报上来的报道计划,在南起海南三亚、北至冰城哈尔滨、西达雪域高原的广大范围内,增加了很多著名旅游城市,就差没把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放进来。
最为生动、也最具深度者,是城报上搞的那个“文化城建设大家谈”讨论,引发了城广大市民、尤其是文化名流们的积极参与,成为多年未见的一大盛景。
说起城的文化名流,那真是这座城市的一批活宝。都说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其实真正考究下来,建城仅仅千年出头的一座城市,所谓历史积淀不过尔尔,切实具有价值的名家遗存也很有限,只是由一班热衷于民俗民风、地方史志的老人,前赴后继、生生不息地一番奔走呼吁,才使舆论受到左右,令城人自以为是、误以为然。这些名流,大多是退休的学校老师、地方志编审、报纸记者之类的文化从业者,在职时就喜欢舞文弄墨、热议时事,退休之后虽已赋闲,且多在十岁的高龄,但依然不顾老态龙钟,不甘寂寞,继续为报纸、电台上的“豆腐块”工程添砖加瓦。他们所著文章,其实本无太多原则,而是专以钻牛角尖、抬杠为己任,特别愿意与政府部门的主流声音较劲。前些年,针对旧城改造中的大拆大建,名流们便以保持城市文脉为由,群起大唱反调。无奈,当政者只能装聋作哑,而且有意封锁阵地,这帮人一通乱拳打在棉花堆上,偃旗息鼓之余不免耿耿于怀。如今,报纸上忽然提出文化建设这个话题,自然触动了他们心中那根敏感神经。可是,此文化与彼文化并非一回事,廖志国的意图更非要和前任唱反调,这就需要循循善诱、巧作疏导。因此,黄一平建议报纸总编,派出多路资深记者主动上门,采取个别访谈、各个击破的形式,请名流们按照既定思路发言。此举,虽然有点变相绑架的意思,却也终将他们脑子里那根筋给扭了过来。当然啦,这些人说了也不白说,报纸刊登了署名文章、大幅照片,当即奉上高额稿费,后评奖还有一份精美礼品,哪里还会计较是否合乎本意。
任何一位地方当政者,都不敢小看这批文化名流的作用。一部城近现代史充分说明,无论什么事情,只要让这批人参与进来,无事一定成为有事,小事一定成为大事,有时坏事与好事也会因之相互转化。原因只有一个:这些人既是民意的风向标,又常常反过来影响与左右民意。
中国式秘书2 第五章 25(2)
所谓民意者,民间声音之主流、大潮也,有时表现为多数人的意见,有时则表现为少数人的强音。在城,多数情况下,民意往往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要么喜新厌旧,要么极端怀旧;这山望着那山高,锅里煮的永远胜过碗里盛的;跟着感觉走,尤其跟着反对派的声音走。
就拿眼下的“鲲鹏馆”工程来说。对于此项目本身,民意起初并不十分关注,因为那样一个莫须有的东西,与千家万户的锅碗瓢盆委实无甚关联。可是,既然那帮七老八十的文化名流讲话了,立即便显得事关重大,成为普通市民话题的中心。就关注内容而言,名流们或许多少还关心一点做什么、怎么做、为何做,民意则主要关注何人在做。按常规,一个刚刚上任的新官,就像蜜月期中的媳妇,多少会让人充满期待与遐想,大众更多地抱着新鲜与好奇感。何况,多数情况下,普通民众未必能够理解政府决策、官员能力之类的内容,或者即便感知了也形不成什么主流意见。相反,倒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反对派,因为善于表达意见率先发言,容易形成对大众舆论的引导甚至诱导。上述那些文化名流,就属于这种少数反对派,却由于其经常表达着与政府相左的声音,因之而成为民众眼里的代言者,左右民意自在情理之中。通过掌控文化名流的话语导向,达到左右整个社会民意的目的,需要具有高超的智慧与技巧。此前五年间,黄一平跟随足智多谋的冯开岭,基本谙熟了这一妙招。现在再次运用起来,完全已经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民间舆论发动起来了,市级机关马上跟进。为此,除了新闻媒体上的大肆宣传外,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的两场报告会,效果也很显著。
前些时,黄一平召集新闻、宣传及相关主管部门,商量有关“鲲鹏馆”的吹风、预热,文化、广电、体育等几个部门主动提出,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给机关部搞点专题讲座。廖志国一听,深以为然,当即要求黄一平以他的名义负责协调,由机关工委牵头上述部门共同参与,名称由讲座改为学术报告会。首场报告会,邀请了省社科院院长主讲,题目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对于一场普通的报告会,众多机关部本没有当回事,可是廖志国却极为重视。他授意黄一平与机关工委商定,专门印制了对号入座的入场券,提前发了通知,明确了处、科级及普通部的参加比例,要求不得迟到早退、有事必须请假,等等。规定时间一到,廖志国不仅早已亲自坐到台下的听众席,而且指令机关工委对照座位清点人数,并当场要求各单位主要领导说明并追查缺席者去向。这一来,那些人数不全的部委办局一把手慌了,又是打电话,又是派人找,或者赶紧通知来人补缺,还得考虑会后如何写书面检查。
廖志国此举,一来是抓了会风,二来也是给一向慵懒的城官场敲了“惊堂木”,施了“杀威”。果然,等到第二场报告会时,整个机关礼堂座无虚席。那些坐在台下洗耳恭听者,心里不禁暗暗嘀咕:这个廖志国,还真是个不按常规出牌的另类市长哩。
前边说过,廖志国曾经收到一则短信,是反映城官场规律的两个小段子。那两个段子,说是玩笑却又并非完全玩笑,实际上符合人们对官场、官员的认识与理解。本来,在多数人看来,廖志国上任伊始,怎么说也得有一年半载的观望、适应期,大家也乐得借此休养生息,既熟悉一下这个新市长,也思考一番如何才能贴近上去。然而,“鲲鹏馆”计划一出台,很多人幡然醒悟:廖志国这位新任市长有别于他人,此举意味其将提前开劈三板斧、点燃三把火。这样一来,持观望态度的那些人,就有些坐不住了,而其中某些嗅觉灵敏之徒,更是兴奋异常,感觉机遇将临,遂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起来。说白了,守株待兔对有些领导适用,对廖志国这样的领导可能就不适用。何况,此前关于廖志国视察规划局、百般羞辱于海东的故事,在机关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敲山震虎、杀一儆百这个浅显道理,想必大家都懂。而一步迟、步步迟这个金科玉律,城官场诸公更不陌生。
熟悉官场的人都知道,像廖志国这样的外来领导,初来乍到,大家对他不摸底,也很难马上找到接近他的路径。加上,其人格直率,行事作风疏朗,初到城就说了许多狠话,定下多少清规戒律,诸如不吃请不收礼啦,不搞同学同乡那一套啦,不在宿舍里接访客谈工作啦,等等,弄得大家更不敢轻易近前,甚至有些胆战心惊。俗语说“老鼠搬鸭蛋无从下手”,不光因为老鼠爪子小、力气寡,也是由于鸭蛋本身缺少抓拿,没有下手之处。现在,既然廖志国开始搞所谓“鲲鹏馆”了,自然就让那些有想法的部,找到了下手、抓拿之处。
“鲲鹏馆”项目社会反响之热烈,除了于新闻媒体、民间议论之外,也还通过各种途径直达廖志国跟前。刚到城上任,廖志国承袭了江市府的做法,专门开设了邮政、网络渠道的市长信箱,令早已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的市长热线电话恢复正常。因此,对于他的“鲲鹏馆”计划,就有好多群众来信来电,或是表示热情支持,或是积极出谋划策。来信者中,既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化名人等社会贤达,也有普通机关部、市民群众。其中,竟然就有某文化名流提出:城乃古代鲲鹏之城,如今正当跨越腾飞之时,要么不建,要建就要建设具有鲲鹏展翅般气势的伟大工程,如此方才顺时势、合民意、具时代气息!这篇文章,迅速在电台、电视和几家报纸上相继报道出来,正好为“鲲鹏馆”其名的出笼做了铺垫。
对此,廖志国表示满意,说:“嗯,不错,领导人的设想、规划能够和群众呼声如此吻合,这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民望工程!”
其实,那些热情洋溢的来信,大多系文化、体育部门和新闻单位刻意组织,而黄一平更是真正的幕后总策划。
中国式秘书2 第五章 26(1)
黄一平突然成了大忙人!这种局面,本在预料当中,却又比预期的来得更早、更猛些。
星期天,廖志国照例回了老家江。下午,汪若虹陪小萌在房间做作业,黄一平独自在客厅看电视。时下电视节目也是奇怪,平时没空坐到电视机前,煞是羡慕那些有闲阶层,整天拿只遥控器,把个电视荧屏折腾得没一刻安顿。可是,现在好不容易自己有闲坐下了,洋洋洒洒一百几十个频道,竟没一个看得下去的节目。
正当黄一平与遥控器相持不下的当口,手边的电话响了,是文化局长孙健的声音:“黄老弟啊,忙吗?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公务,我想邀请你们全家聚一聚,两家人好久没在一起吃顿便饭了,不知赏光否?”
有空没空自己当然十分清楚,可黄一平还是故意犹豫一下,说:“本来有两个应酬,全部给推了。不图别的,就想清静半天。这样吧,既然你老哥相邀,我征求一下你弟妹她们的意见。”说着,举着电话进到房间征求母女两个意见,得到积极响应,马上回复孙健说:“那好吧,恭敬不如从命。”
放下电话,还是言不由衷感叹一声:“唉,难得一个休息,也不得清闲。”
就这么一个电话,刚刚还烦躁不安的心绪,立马就平静下来。黄一平不禁哑然失笑,心想,重回市府办才不过四个多月,竟然这样快又回到老路了。其实,他很清楚,像他这种长期混迹官场、身处权力中心的人,一般都有个癖好——说得文气点是耐不了寂寞,说白了就是闲不住。平常,在外边忙碌应酬惯了,整天吃饭喝酒开会,就连电话也难得有三分钟的空闲,因此总是抱怨太忙,似乎热切希望能得一时之闲,好好享受一番清静时光。可是真到了这种休息,清闲一天半了,内心却又特别难受。用汪若虹的话讲,就像股底下垫了钉板。女儿小萌比喻得更形象,说爸爸没事在家,身上有一百条毛毛虫在爬。如是,孙健的这个电话,可谓正当其时。不过,黄一平心里也有数,孙健这饭肯定不是白吃,即使没有鸿门宴的意思,十之是有事相求,而相求之事,无非与“鲲鹏馆”有关。
晚上,两家人如约在城郊一家高档酒店燕翅馆落了座。由于两家大人小孩都熟悉,彼此也没有那么多礼数,菜式、烟酒、饮料等等悉数随意,气氛非常轻松自然。
三杯茅台下了肚,孙健借着点酒劲儿,果然就来了个图穷匕见——他想在“鲲鹏馆”筹建办谋个职务,最好是常务。
“老弟你也知道,文化局说起来重要,其实却是个冷板凳,哥哥我在这个位置上也有六七年了,如果再不找个机会挪挪,恐怕只能终老此职了。这么多年来,我的情况你也知道,就是一个的牺牲品。现在,如果能够利用这个项目在廖市长那儿讨个公道,也许还有点翻身的机会。再说,这个场馆本身就是文化项目,我参与进来名正言顺哪。”孙健说得情真意切。
黄一平听了孙健的话,心里自然有数。若是放在早先,他对孙健目前的处境也许体会不深,可现在经历过那场风波,亲身体验到官场斗争的残酷无情,已然感同身受颇有共鸣。
说起来,孙健这个秘书出身的局长,确是城官场政治角斗的一个牺牲品,且是那种吃饱了哑巴亏的特例。
当年,省国土厅印老厅长担任城市委书记,孙健跟在他后边做秘书,深得其赏识与信任。后来,印老厅长与市长洪大光争斗惨烈,前者落败调到省里担任国土厅长,后者升任市委书记。本来,领导败退,秘书落难,天经地义。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孙健不仅未受牵连,反而提拔为文化局长,算是受到重用。乍一看,洪大光对孙健如此安排,表现得相当大度,显示出不计个人恩怨的开阔心胸。在官场,很多领导与秘书之间,犹如师生、师徒一般,一朝为主仆终身如父子,跟了哪个领导就算是入了其门下。孙健跟随印老厅长多年,彼此之间无论公务还是私情,都不是一般的默契。现在,印老厅长败走省城,洪大光以胜利者姿态入主城市委,没有将你孙健打入十八层地狱,就已经算是非常人道与客气了。相反,人家洪大光上任后首次调整人事,便亲自提名孙健主政文化局,进入政府组成人员序列,升了官职掌了实权。这样的举动,不要说孙健,就是印老厅长也感觉震惊,机关上下更是大呼意外。
中国式秘书2 第五章 26(2)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洪大光这种安排的真实用意,却又慢慢显现。不错,洪大光当初是没有考虑个人恩怨,很快提拔了自己冤家对头的秘书,且将孙健放在一个政府部门主官的位置。可是,无论排名顺序还是实际权力,文化局长在政府部门只能算是二三流机构,孙健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六七年,而且无论怎样努力表现,却没有再挪动过一步,用城俗语讲,硬生生将鲜摆臭、热豆腐搁馊了。那些当年和孙健资历相当,甚至远远不如他的秘书,早就已经动过若次,或者在机关里轮转了几处好位置,或者外派到县、区做了封疆大吏,有的还提拔到市级班子。不死不活如孙健者,确是绝无仅有。说到底,洪大光赏给孙健的原来是一根肋。
前任市长丁松虽然与洪大光不对头,可在对待孙健的问题上,却是讳莫如深,回避尚且不及,更加不会手预了。官场关系,浑如时下的国际关系,也似当年国共统一战线,有诸多微妙之处。有时,敌对双方表面斗得你死我活、不可开,实质上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斗争又合作,且对立且统一。近些年的城官场,洪大光与丁松斗得你死我活不假,可未必这种争斗之外就没有合作。有时彼此需要时,照样有商有量默契异常,譬如你提拔一个人,我也马上跟进一个,皆大欢喜。可是遇到像孙健这样的“夹缝人?
第 7 部分
欲望文
第 7 部分
快捷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廖志国在江的成名之作,是那个让他引以为豪的“航母城”工程。可是,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廖志国成亦“航母城”,差点儿败亦这个“航母城”。
按说,作为一个主管城建的副市长,管辖的都是实权部门,位置也不能算低,只要老老实实做好分内工作即可。然而,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尤其是长期在基层担任主官,独来独往、说话算数惯了,韬光养晦方面历练不够,位置变了,角却未能及时转换,依然说话咄咄人,行事风格张扬。加上,在此前的为官生涯中,坐的是直升飞机,职级晋升周期短、速度快,从而形成了某种心理惯。在这种特殊心态支配下,他就有点急不可耐,总是急于建功立业出实绩。为此,上任伊始,他便大张旗鼓在城市改造上做文章,今天折腾桥,明天鼓捣路,动静搞得很大,社会反响并不热烈。其间他也发现,在副市长任上做事并不似做县长、县委书记那般容易,受到掣肘的因素很多,难度比想象的大得多。于是,他转换思路,不再在那些不起眼的桥和路上小打小闹,而是谋求搞个大家伙一举成名。
中国式秘书2 第四章 23(2)
正在此时,北京一位高层领导来江视察,重点看了城市建设,最后发表重要指示时,在表扬江城市变化大、进步快、布局合理、美观整洁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向市委市府主要领导提出,遍览江全城,竟然没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现代建筑,距离现代化国际都市似乎少了些筋骨。领导走后,市委市府高度重视,立即对照批评找差距、抓落实。廖志国作为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更是一马当先。也是事有凑巧,正当廖志国绞尽脑汁思考计策时,偶然从某中央大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回顾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以来,如何为上海城市增,又如何吸引中外游客,成为当代新上海的重要地标。廖志国受其启发,马上设想江也应有一处这样的地标。于是,结合自己主抓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新兴崛起的现代服务业,“航母城”构想便脱颖而出。
花费十几亿元巨资,在江建这样一座集商贸、办公、金融于一体的超大型建筑,是否具备应有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对此,江上下争议很大,甚至市委市府领导层意见也不一致。
可是,廖志国却不管那么多,坚持强行上马。凭借主管城建的便利,充分运用地产置换、建筑商垫资等政策,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就使一座占地三百多亩、建筑面积十多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很快建成竣工。而且,早在建设初期,他就组织有关部门南上北下,广泛进行招商引资,成功游说了数十家跨国企业、上市公司签约进驻。“航母城”甫成,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成功,他的副市长职务前边,很快添加了市委常委和常务两个名称,从而使之距离期望中的主官大大跨近了一步。项目投入运营后,他当仁不让地兼任了董事长,成为这个国资控股企业的最高统帅,继续享受其光芒的辐。
说到“航母城”,自然少不了苏婧婧的身影。苏婧婧喜欢手政事,强力介入、预廖志国的工作,这在江官场几乎是公开秘密,也因此,人们私下送她一个雅号——“千手观音”。据说,早年苏老主席活跃政坛时,苏婧婧母亲担任中学校长,也是个对政治极具兴趣且话语欲强的女人,苏家餐桌便成为议政的重要所在。等到廖志国成为苏家女婿了,苏婧婧便接过亡母的衣钵,只是她对政事本身兴趣不浓,而对权力的换与物化功能情有独钟。当年,廖志国在县里主政时,每逢重大人事调整,苏婧婧都要夜以继接待访客,常常忙得废寝忘食,每次都不免累得小病一场。至于廖志国主抓的那个“航母城”工程,从拆迁到基建、装修,及至后来的招商引资,廖志国在前边忙乎,苏婧婧则在背后忙碌,几乎每个环节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结果,江市政府换届前夕,正当廖志国踌躇满志以为稳坐市长宝座之际,几封人民来信给了他致命一击,内容主要涉及“航母城”工程背后的种种弊端,而且全是真枪实弹。是时,廖志国面临的境况之艰难与危急,与一江之隔的冯开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冯开岭这边出了问题,虽说有省委杨副秘书长、组织部年副部长几个人帮忙,可毕竟那些人在省里职位偏低,能量有限,只能采取偷梁换柱之类的办法,让秘书黄一平及其姐夫王大海顶包。廖志国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化解起来相对比较简单。前边说过,苏老主席在官场时间长、根基深,尽管眼下老态龙钟、神志不清,可老人家树倒架子在、虎伤余威存,很多关系并没有失效。况且,在n省官场上,江籍官员不仅势力很大,而且相互勾连非常紧密,紧要关头都会齐心协力共解危难。早年间,省级机关里曾经流行一句话——得罪什么人千万别得罪江人,巴结什么人不如巴结江人。这种状况的形成,最早应当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其时,改革开放起步不久,中央高层重视各种经济发展的典型,江辖区由于乡、村办企业一枝独秀,因此而带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很快成为全省、全国的典型。此后这二十来年,经济发展指标往往成为官场晋升的风向标,江籍官员开始形成快速晋升的良循环。省里几套班子里,不仅讲一口软糯江方言的官员越来越多,而且渐渐形成一个规律:只要在江党政主官位置上那么两三年,很快便被提拔重用,有时即使本省暂无位置,也会被调到外省市,或者脆直达中央部委。谙熟政局结构者皆知,所谓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容易体现在官场,何况江人天生就喜欢拉扯攀附、相互奥援。由此,一人提拔带动众人,马上就产生了独特的“江籍官员生物链”。而在这些被提拔重用的官员里面,自然有好多是苏老主席当年的部属。如此一来,廖志国所面临的这点困境,又算得了什么呢?
省委梁副书记,正是苏老主席当年的部下。
当年,苏老主席担任市委副书记,兼任组织部长,梁副书记还只是下边郊区的区委副书记。期间,省里要求上报一批后备部名单,其中有一个赴美国培训半年的名额。时任市委书记是个刚刚就职的外来部,对江官员情况不熟,便全权委托苏老主席主持推荐选拔。平时深得苏老主席赏识的梁副书记,成了那个幸运儿。从美国培训回来不久,梁副书记就被省里调去担任团省委书记,之后从宣传部长、纪委书记直至现职。可以说,没有苏老主席的鼎力帮助,梁副书记的升迁至少不会这么快,其官位也不可能达到眼前的高度。
很多人喜欢用官官相护来指责官场现状。其实,对于不少官员来说,能够知恩图报、知道惺惺相惜,已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良品德。像梁副书记这样的领导,在老领导女婿遭遇困境之际,勇于伸出援手鼎力相助,比之更多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之徒,殊为宝贵。
廖志国的事情,正如冯开岭的问题一样,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实。可是,因为有了梁副书记的关心,一切又都迅速变得模糊、不确切,直至转化为误会、诬告、谣传、莫须有。只不过,舆论汹汹,不可过于逆势而上,只好由江调城易地提拔,让廖同志暂时委屈一下。
办完这件事情,梁副书记不仅还了苏家一份人情,自己羽翼之下也多了廖志国这样一位铁杆忠臣,一举两得。官场情谊,有时就是通过血与火的实战锤炼,逐步变得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一个月前,梁副书记阑尾炎发作,先是住院手术治疗,后又专门在省城一处温泉疗养院休养。期间,廖志国除与洪大光一道,代表城市委市政府专程看望以外,还偕同夫人苏婧婧两度悄悄登门,其中一次是以晚辈身份表达敬意,一次是代表苏老主席叙以旧谊。同时,廖志国还以城市长名义,郑重向梁副书记发出邀请,请他到城休养、散心。梁副书记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表示一定抽空成行。
前几天,廖志国又给梁副书记家里打过电话,再次发出诚挚邀请,那边答复说可以考虑,如果近期时间允许,当利用某个双休来城看看。因此,廖志国以梁副书记欲来为由,不敢随便离开城,并不全是有意诳骗苏婧婧。
不过,只有秘书黄一平知道,廖志国推掉北京之行,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周下午,城中专有一场网球比赛,廖志国是特邀嘉宾。这场球赛本身也许并不重要,只是省内几家中专学校的友谊赛,可关键是邀请者身份特殊,廖志国无法拒绝。这个邀请者,乃城中专团委书记、英语老师杨艳。
中国式秘书2 第四章 24(1)
廖志国结识杨艳老师,如同黄一平遇到郎杰克一般,也是非常偶然,或者说是天意使然。
关于结识杨艳,还得从上周廖志国的那个专题调研说起。
筹划中的“鲲鹏馆”项目,在黄一平的精心组织下,各路新闻媒体一齐发力,多种路径殊途同归,吹风、预热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廖志国从欧洲出差回来后,一看宣传舆论动起来了,而且搞得非常热闹,满意之余提出搞一次调研,一来他作为市长应该有个姿态,二来也需要借此促动一下规划、城建、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
“不要通知任何单位,也不带其他人,就我们两个随便跑跑,走到哪里算哪里。”廖志国吩咐黄一平。
黄一平猜测,廖志国在基层工作时间长,养成了比较务实、随意的作风,不太讲究那种应景式的排场。这次调研,多少带点微服私访的味道,意在掌握真实信息。
首站先奔规划局。早晨九点上班,廖志国与黄一平八点四十五就到了。规划局的大楼是在护城河风景带边上,左傍清澈护城河,右临阔大青翠的绿地,占据了市区最好的位置。区区三四十个人的编制,一幢别墅式四层办公楼,居然还装了两部电梯。保安不认识他们,黄一平上前出示了市府工作证,却没有表明具体身份。在走廊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身穿统一制服的保洁工,有的在清扫卫生,有的拎着开水瓶,还有的在给各个办公室浇花。一路走下来,廖志国的脸就有点不好看。
直到九点十五分,局领导们才陆续上班。局长于海东来得最晚,一看廖志国和黄一平站在走廊上,马上脸由红转白,终至铁青,大夏天本来天气就闷热,额头上的汗说下就下。
黄一平和于海东是老情,原本都是冯开岭麾下的将,曾经一起参与过好多机密。年前因为那场风波,算是树倒猢狲散,彼此慢慢疏远。尤其是黄一平下放党校期间,于海东既是自顾不暇,也是有意避嫌,竟然一次也没和他联系过。三个多月前,黄一平再回市府,于海东又主动靠了上来,电话里话不投机显得尴尬,就改用短信,还时常给黄一平送点烟酒茶之类的小礼品,其中也包括上次帮冯开岭转的毛尖。本来,廖志国决定视察规划局,黄一平应当悄悄打个电话给他,毕竟大家曾经是同船上的渡客。可是,黄一平还是有些拿不准,廖志国的这个举动,是否也有考察自己的意思呢?对于这个于海东,廖志国自然知道其与冯开岭的铁杆关系,如果万一他觉察到黄一平的通风报信之举,岂能不产生联想甚至误会,进而对黄一平的忠诚产生怀疑。因此,他还是没有多这个事。现在看到于海东难堪,心生怜悯之余,多少也有点感觉不安。
在规划局办公楼上,廖志国几乎逐层楼、每个房间都转遍。看过星级酒店般豪华的职工食堂,又来到设施一流的健身休闲中心,再踏入偌大的现代化视频会议室,廖志国嘴里啧啧有声,还意味深长地问于海东:“你们局总共多少人?”
于海东自然知道问话背后的意思,硬着头皮回答:“正式职工四十二,临时工和借用人员四十五。”
“唔?”廖志国这个习惯口吻,陡然加重了至少两个八度,拖长了若音节。
跨进于海东的办公室,廖志国有意在那宽敞的空间里大步走了两个来回,口中念念有词似在数一二三四,然后又分别在柔软的真皮沙发、大班椅上坐了坐,还刻意用力压了压,令一旁站着的于海东坐立不安。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中国式秘书2 第四章 24(2)
好不容易回到正题,召集班子成员听取汇报,于海东们早已经心力瘁,不知所措。
由于有了前边的这段前奏,于海东的汇报就显得结结巴巴。廖志国也不想听他照本宣科,脆直接提问,有的要求介绍概况,有的则要求提供具体数据。
廖志国在江分管城建、规划多年,提出的问题自然切中要害,于海东回答时既不敢随便糊弄,很多数据却又一时说不清楚,满头满脸的汗真是如雨一般。
“以前在江工作时,一直听说城的城市规划搞得很好,也经常在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你们的光辉形象,上头领导来视察啦,外边客人来参观啦,亮点很多,也总结得头头是道。今天到现场简单这么一看,又听了你们的汇报,好像除了办公场所豪华气派之外,实际工作相当一般,宣传与现实差距不小,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嘛。唔?”廖志国撂下几句话,起身就走。
在门口,于海东可怜巴巴地用眼神向黄一平求援。趁着廖志国不注意,黄一平悄悄和于海东耳语:“没办法,突然决定来看看,也没来得及通气。”
出了规划局,廖志国似乎并不生气,相反,情绪还相当好。黄一平猜想,他是利用这个机会,把肚子里积蓄了好久的话说了,因此才这样。
中午,廖志国嘱咐黄一平:“原定下午到文化局、体育局机关的计划取消,直接到影剧院、体育馆、文化馆、少年宫、体育活动中心等几个地方现场调研。通知文化局、体育局的班子成员,一起参加调研,随时汇报情况。另外,让市里几家新闻媒体派记者参加,公开报道这次调研活动。”
由于事先没有通知,黄一平电话一打,几个主管局的头头就傻眼了。文化局长孙健半天不接电话,打到家里说是中午没回来,几个副局长支支吾吾说不清去向,还是办公室主任说了实话:“孙局长中午有个接待,这会儿可能在桑拿,我马上把他找到,直接奔影剧院。”
体育局长姜如明更有意思,接到黄一平电话,连问几遍“你是谁”,居然都没听清黄一平的名字,直到黄一平吼出廖志国三个字,那边舌头才调直了,估计当场吓得不轻。黄一平警告道:“赶紧设法醒酒,把浑身酒气搞清爽些,在体育馆待命。”
黄一平这一通忙乎,总算没有让孙健和姜如明出丑。廖志国先到影剧院,文化局长孙健已经红光满面在那儿恭候,远远就能闻见他身上沐浴露的香味。不知情者还以为,他是专门沐浴净身迎接廖市长。一小时后,姜如明赶在廖志国前边出现在体育馆,脸上虽然还有些潮红,眼睛里也满是血丝,可舌头已经运转自如,嘴里喷出的也是口香糖的甜味儿。黄一平赶紧向廖志国介绍说:“姜局长这些天在县里调研,刚刚从基层赶回来,听说最近夜加班加点,是在带病工作哩。”
一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调研,看到的是文化、体育场馆拥挤、破旧,里面的设施非常落后,从工作人员到市民群众,无不迫切希望新一届政府加紧解决。最后,廖志国对着电视镜头和录音笔,发表了一通调研感言,无非心情沉重、感触良多、责任重大、时不我待,云云。说到底,顺应市民群众呼声,改善城文化、体育设施,已经列入市府重要议事程。
戏剧的一幕发生在调研考察结束之际。其时,廖志国在众多官员簇拥下,正从体育活动中心走向自己的专车,记者们早已提前赶回单位发稿,陪同的体育局官员纷纷准备择机上前握手告别。似乎就在无意间,廖志国突然右转身,目光对准了不远处的网球场。
中国式秘书2 第四章 24(3)
这时,虽然已是傍晚下班时分,可夏天的太还高高挂在西天。夕余晖中,一个娇美的身姿立即引起了廖志国的注意,令其停下了匆促的步伐。那是一个青年女子,身高足有一米七,穿着超短裙装网球服,身体曲线圆润流畅,露的腿、臂雪白耀眼,披肩长发以丝绢束在脑后,突显出柔美的脸、颈部轮廓。那女子显然是个网球高手,时而高高跃起扣杀,时而挥拍奋力发球,丰满结实的胸部似两只不肯安分的小兔,比网球更加吸引观者的眼球。
“不错!不错!唔?”廖志国也许自觉到有些失态,转身朝黄一平等人点点头,脸上竟然飘过一丝孩童般的赧然。
“是的,发球技术确实一流。在这方面,廖市长也是高手哩。”黄一平向周围人介绍,也算是帮廖志国稍加搪塞。不过,他也知道,那网球场上的女子,确乎在廖志国的心里产生了震撼,否则以他一向洒脱的格,断不会有如此失常神态。
“那个女孩叫杨艳,是我的一个表妹,在城中专做英语老师,从中学开始就喜欢网球。”姜如明马上趋前向廖市长报告,同时大声招呼杨艳过来。
“英语老师?你的表妹?唔?好,好!”廖志国看着那个飘然而来的女子,两眼大放光芒。
杨艳闻声过来,叫了姜如明表哥,并由表哥介绍给廖市长认识。廖志国握着那只热汗淋漓的手,好久才松开,说:“杨老师球打得这么好,完全可以做教练嘛。唔?”
那个杨艳毕竟整厮混于讲台,面对廖志国一行,自然不会怯场,只在脸上稍稍飞了点红霞,马上痛快答应道:“教练谈不上,倒是可以做个陪练,随时同廖市长切磋球艺。”
事隔不过数,就在廖志国决定陪同苏婧婧赶赴京城的前一天,杨艳果然打来电话,说是全省中专学校在城有个网球友谊赛,校领导诚挚邀请市长大人拨冗光临,同时也想见识一下领导的球艺。既然是杨艳亲自打来电话,又是全省的一个比赛,廖志国就无法拒绝。可是,这边已经答应了苏婧婧同去北京,那个表妹又事关儿子未来的留学生涯,廖志国也是左右为难。恰此时,黄一平不失时机提醒道:“不是说省委梁副书记要来么?”
真是一语唤醒梦中人,廖志国当即对苏婧婧编了一套说辞,让她不好阻拦与发难。
黄一平在陪同苏婧婧赴京前,悄悄对杨艳做了点信息收集,获得的大致情况是:杨艳,女,二十八岁,党员,本市海北县城人,毕业于省城师范大学英语系,爱好体育、音乐,两年前结婚,丈夫是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医生,医学博士。杨艳在学校表现不错,各方面对她的总体反映是活泼好动,待人热情大方,算是人长得漂亮且又懂事的那种。唯一令黄一平感觉不安的,是她丈夫器量偏小,且对妻子很不放心,经常因为陌生男人多看妻子两眼,就吵闹生气,属于典型的醋坛子。
从北京一回来,黄一平果然发觉,廖志国在家玩得并不愉快,原因就在杨艳的丈夫——那个医学博士身上。据说,杨艳与廖志国搭配双打时,适逢医学博士来接她。丈夫在场外脸冷峻,妻子在球场上就手忙脚乱,害得廖志国的技术只发挥了五成,并且草草收场,打得很不尽兴。
中国式秘书2 第五章 25(1)
“鲲鹏馆”项目经过一番吹风、预热,又有廖志国的调研、视察作呼应,很快在城引起关注,社会反响相当热烈。
反响热烈的首要原因,自然是媒体宣传铺天盖地。
廖志国每天早晨起床后有听广播的习惯,城电台从黄一平这儿获此信息,且掌握了大致作息规律,便有意在此时段开设专题。因此,每当廖市长晨起打开收音机,大多会听到与“鲲鹏馆”相关的内容,或是主持人在侃侃而谈,或是听众在参与流讨论,所聊话题无非城文化与体育设施如何陈旧、匮乏,打造文化大市如何急需相应硬件、平台,等等,节目编排搞得煞是热闹,而且所言正合廖志国所思。
电视台的“他山之石”系列报道,取材范围原本只是计划在省内及长三角地区,可几期做下来,一方面黄一平及时转达了廖志国的表扬,全台上下受到莫大鼓舞。另一方面,专题组成员觉得有必要放宽视野、扩大范围,以便借此机会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于是,他们修改了原先呈报上来的报道计划,在南起海南三亚、北至冰城哈尔滨、西达雪域高原的广大范围内,增加了很多著名旅游城市,就差没把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放进来。
最为生动、也最具深度者,是城报上搞的那个“文化城建设大家谈”讨论,引发了城广大市民、尤其是文化名流们的积极参与,成为多年未见的一大盛景。
说起城的文化名流,那真是这座城市的一批活宝。都说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其实真正考究下来,建城仅仅千年出头的一座城市,所谓历史积淀不过尔尔,切实具有价值的名家遗存也很有限,只是由一班热衷于民俗民风、地方史志的老人,前赴后继、生生不息地一番奔走呼吁,才使舆论受到左右,令城人自以为是、误以为然。这些名流,大多是退休的学校老师、地方志编审、报纸记者之类的文化从业者,在职时就喜欢舞文弄墨、热议时事,退休之后虽已赋闲,且多在十岁的高龄,但依然不顾老态龙钟,不甘寂寞,继续为报纸、电台上的“豆腐块”工程添砖加瓦。他们所著文章,其实本无太多原则,而是专以钻牛角尖、抬杠为己任,特别愿意与政府部门的主流声音较劲。前些年,针对旧城改造中的大拆大建,名流们便以保持城市文脉为由,群起大唱反调。无奈,当政者只能装聋作哑,而且有意封锁阵地,这帮人一通乱拳打在棉花堆上,偃旗息鼓之余不免耿耿于怀。如今,报纸上忽然提出文化建设这个话题,自然触动了他们心中那根敏感神经。可是,此文化与彼文化并非一回事,廖志国的意图更非要和前任唱反调,这就需要循循善诱、巧作疏导。因此,黄一平建议报纸总编,派出多路资深记者主动上门,采取个别访谈、各个击破的形式,请名流们按照既定思路发言。此举,虽然有点变相绑架的意思,却也终将他们脑子里那根筋给扭了过来。当然啦,这些人说了也不白说,报纸刊登了署名文章、大幅照片,当即奉上高额稿费,后评奖还有一份精美礼品,哪里还会计较是否合乎本意。
任何一位地方当政者,都不敢小看这批文化名流的作用。一部城近现代史充分说明,无论什么事情,只要让这批人参与进来,无事一定成为有事,小事一定成为大事,有时坏事与好事也会因之相互转化。原因只有一个:这些人既是民意的风向标,又常常反过来影响与左右民意。
中国式秘书2 第五章 25(2)
所谓民意者,民间声音之主流、大潮也,有时表现为多数人的意见,有时则表现为少数人的强音。在城,多数情况下,民意往往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要么喜新厌旧,要么极端怀旧;这山望着那山高,锅里煮的永远胜过碗里盛的;跟着感觉走,尤其跟着反对派的声音走。
就拿眼下的“鲲鹏馆”工程来说。对于此项目本身,民意起初并不十分关注,因为那样一个莫须有的东西,与千家万户的锅碗瓢盆委实无甚关联。可是,既然那帮七老八十的文化名流讲话了,立即便显得事关重大,成为普通市民话题的中心。就关注内容而言,名流们或许多少还关心一点做什么、怎么做、为何做,民意则主要关注何人在做。按常规,一个刚刚上任的新官,就像蜜月期中的媳妇,多少会让人充满期待与遐想,大众更多地抱着新鲜与好奇感。何况,多数情况下,普通民众未必能够理解政府决策、官员能力之类的内容,或者即便感知了也形不成什么主流意见。相反,倒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反对派,因为善于表达意见率先发言,容易形成对大众舆论的引导甚至诱导。上述那些文化名流,就属于这种少数反对派,却由于其经常表达着与政府相左的声音,因之而成为民众眼里的代言者,左右民意自在情理之中。通过掌控文化名流的话语导向,达到左右整个社会民意的目的,需要具有高超的智慧与技巧。此前五年间,黄一平跟随足智多谋的冯开岭,基本谙熟了这一妙招。现在再次运用起来,完全已经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民间舆论发动起来了,市级机关马上跟进。为此,除了新闻媒体上的大肆宣传外,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的两场报告会,效果也很显著。
前些时,黄一平召集新闻、宣传及相关主管部门,商量有关“鲲鹏馆”的吹风、预热,文化、广电、体育等几个部门主动提出,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给机关部搞点专题讲座。廖志国一听,深以为然,当即要求黄一平以他的名义负责协调,由机关工委牵头上述部门共同参与,名称由讲座改为学术报告会。首场报告会,邀请了省社科院院长主讲,题目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对于一场普通的报告会,众多机关部本没有当回事,可是廖志国却极为重视。他授意黄一平与机关工委商定,专门印制了对号入座的入场券,提前发了通知,明确了处、科级及普通部的参加比例,要求不得迟到早退、有事必须请假,等等。规定时间一到,廖志国不仅早已亲自坐到台下的听众席,而且指令机关工委对照座位清点人数,并当场要求各单位主要领导说明并追查缺席者去向。这一来,那些人数不全的部委办局一把手慌了,又是打电话,又是派人找,或者赶紧通知来人补缺,还得考虑会后如何写书面检查。
廖志国此举,一来是抓了会风,二来也是给一向慵懒的城官场敲了“惊堂木”,施了“杀威”。果然,等到第二场报告会时,整个机关礼堂座无虚席。那些坐在台下洗耳恭听者,心里不禁暗暗嘀咕:这个廖志国,还真是个不按常规出牌的另类市长哩。
前边说过,廖志国曾经收到一则短信,是反映城官场规律的两个小段子。那两个段子,说是玩笑却又并非完全玩笑,实际上符合人们对官场、官员的认识与理解。本来,在多数人看来,廖志国上任伊始,怎么说也得有一年半载的观望、适应期,大家也乐得借此休养生息,既熟悉一下这个新市长,也思考一番如何才能贴近上去。然而,“鲲鹏馆”计划一出台,很多人幡然醒悟:廖志国这位新任市长有别于他人,此举意味其将提前开劈三板斧、点燃三把火。这样一来,持观望态度的那些人,就有些坐不住了,而其中某些嗅觉灵敏之徒,更是兴奋异常,感觉机遇将临,遂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起来。说白了,守株待兔对有些领导适用,对廖志国这样的领导可能就不适用。何况,此前关于廖志国视察规划局、百般羞辱于海东的故事,在机关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敲山震虎、杀一儆百这个浅显道理,想必大家都懂。而一步迟、步步迟这个金科玉律,城官场诸公更不陌生。
熟悉官场的人都知道,像廖志国这样的外来领导,初来乍到,大家对他不摸底,也很难马上找到接近他的路径。加上,其人格直率,行事作风疏朗,初到城就说了许多狠话,定下多少清规戒律,诸如不吃请不收礼啦,不搞同学同乡那一套啦,不在宿舍里接访客谈工作啦,等等,弄得大家更不敢轻易近前,甚至有些胆战心惊。俗语说“老鼠搬鸭蛋无从下手”,不光因为老鼠爪子小、力气寡,也是由于鸭蛋本身缺少抓拿,没有下手之处。现在,既然廖志国开始搞所谓“鲲鹏馆”了,自然就让那些有想法的部,找到了下手、抓拿之处。
“鲲鹏馆”项目社会反响之热烈,除了于新闻媒体、民间议论之外,也还通过各种途径直达廖志国跟前。刚到城上任,廖志国承袭了江市府的做法,专门开设了邮政、网络渠道的市长信箱,令早已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的市长热线电话恢复正常。因此,对于他的“鲲鹏馆”计划,就有好多群众来信来电,或是表示热情支持,或是积极出谋划策。来信者中,既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化名人等社会贤达,也有普通机关部、市民群众。其中,竟然就有某文化名流提出:城乃古代鲲鹏之城,如今正当跨越腾飞之时,要么不建,要建就要建设具有鲲鹏展翅般气势的伟大工程,如此方才顺时势、合民意、具时代气息!这篇文章,迅速在电台、电视和几家报纸上相继报道出来,正好为“鲲鹏馆”其名的出笼做了铺垫。
对此,廖志国表示满意,说:“嗯,不错,领导人的设想、规划能够和群众呼声如此吻合,这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民望工程!”
其实,那些热情洋溢的来信,大多系文化、体育部门和新闻单位刻意组织,而黄一平更是真正的幕后总策划。
中国式秘书2 第五章 26(1)
黄一平突然成了大忙人!这种局面,本在预料当中,却又比预期的来得更早、更猛些。
星期天,廖志国照例回了老家江。下午,汪若虹陪小萌在房间做作业,黄一平独自在客厅看电视。时下电视节目也是奇怪,平时没空坐到电视机前,煞是羡慕那些有闲阶层,整天拿只遥控器,把个电视荧屏折腾得没一刻安顿。可是,现在好不容易自己有闲坐下了,洋洋洒洒一百几十个频道,竟没一个看得下去的节目。
正当黄一平与遥控器相持不下的当口,手边的电话响了,是文化局长孙健的声音:“黄老弟啊,忙吗?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公务,我想邀请你们全家聚一聚,两家人好久没在一起吃顿便饭了,不知赏光否?”
有空没空自己当然十分清楚,可黄一平还是故意犹豫一下,说:“本来有两个应酬,全部给推了。不图别的,就想清静半天。这样吧,既然你老哥相邀,我征求一下你弟妹她们的意见。”说着,举着电话进到房间征求母女两个意见,得到积极响应,马上回复孙健说:“那好吧,恭敬不如从命。”
放下电话,还是言不由衷感叹一声:“唉,难得一个休息,也不得清闲。”
就这么一个电话,刚刚还烦躁不安的心绪,立马就平静下来。黄一平不禁哑然失笑,心想,重回市府办才不过四个多月,竟然这样快又回到老路了。其实,他很清楚,像他这种长期混迹官场、身处权力中心的人,一般都有个癖好——说得文气点是耐不了寂寞,说白了就是闲不住。平常,在外边忙碌应酬惯了,整天吃饭喝酒开会,就连电话也难得有三分钟的空闲,因此总是抱怨太忙,似乎热切希望能得一时之闲,好好享受一番清静时光。可是真到了这种休息,清闲一天半了,内心却又特别难受。用汪若虹的话讲,就像股底下垫了钉板。女儿小萌比喻得更形象,说爸爸没事在家,身上有一百条毛毛虫在爬。如是,孙健的这个电话,可谓正当其时。不过,黄一平心里也有数,孙健这饭肯定不是白吃,即使没有鸿门宴的意思,十之是有事相求,而相求之事,无非与“鲲鹏馆”有关。
晚上,两家人如约在城郊一家高档酒店燕翅馆落了座。由于两家大人小孩都熟悉,彼此也没有那么多礼数,菜式、烟酒、饮料等等悉数随意,气氛非常轻松自然。
三杯茅台下了肚,孙健借着点酒劲儿,果然就来了个图穷匕见——他想在“鲲鹏馆”筹建办谋个职务,最好是常务。
“老弟你也知道,文化局说起来重要,其实却是个冷板凳,哥哥我在这个位置上也有六七年了,如果再不找个机会挪挪,恐怕只能终老此职了。这么多年来,我的情况你也知道,就是一个的牺牲品。现在,如果能够利用这个项目在廖市长那儿讨个公道,也许还有点翻身的机会。再说,这个场馆本身就是文化项目,我参与进来名正言顺哪。”孙健说得情真意切。
黄一平听了孙健的话,心里自然有数。若是放在早先,他对孙健目前的处境也许体会不深,可现在经历过那场风波,亲身体验到官场斗争的残酷无情,已然感同身受颇有共鸣。
说起来,孙健这个秘书出身的局长,确是城官场政治角斗的一个牺牲品,且是那种吃饱了哑巴亏的特例。
当年,省国土厅印老厅长担任城市委书记,孙健跟在他后边做秘书,深得其赏识与信任。后来,印老厅长与市长洪大光争斗惨烈,前者落败调到省里担任国土厅长,后者升任市委书记。本来,领导败退,秘书落难,天经地义。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孙健不仅未受牵连,反而提拔为文化局长,算是受到重用。乍一看,洪大光对孙健如此安排,表现得相当大度,显示出不计个人恩怨的开阔心胸。在官场,很多领导与秘书之间,犹如师生、师徒一般,一朝为主仆终身如父子,跟了哪个领导就算是入了其门下。孙健跟随印老厅长多年,彼此之间无论公务还是私情,都不是一般的默契。现在,印老厅长败走省城,洪大光以胜利者姿态入主城市委,没有将你孙健打入十八层地狱,就已经算是非常人道与客气了。相反,人家洪大光上任后首次调整人事,便亲自提名孙健主政文化局,进入政府组成人员序列,升了官职掌了实权。这样的举动,不要说孙健,就是印老厅长也感觉震惊,机关上下更是大呼意外。
中国式秘书2 第五章 26(2)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洪大光这种安排的真实用意,却又慢慢显现。不错,洪大光当初是没有考虑个人恩怨,很快提拔了自己冤家对头的秘书,且将孙健放在一个政府部门主官的位置。可是,无论排名顺序还是实际权力,文化局长在政府部门只能算是二三流机构,孙健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六七年,而且无论怎样努力表现,却没有再挪动过一步,用城俗语讲,硬生生将鲜摆臭、热豆腐搁馊了。那些当年和孙健资历相当,甚至远远不如他的秘书,早就已经动过若次,或者在机关里轮转了几处好位置,或者外派到县、区做了封疆大吏,有的还提拔到市级班子。不死不活如孙健者,确是绝无仅有。说到底,洪大光赏给孙健的原来是一根肋。
前任市长丁松虽然与洪大光不对头,可在对待孙健的问题上,却是讳莫如深,回避尚且不及,更加不会手预了。官场关系,浑如时下的国际关系,也似当年国共统一战线,有诸多微妙之处。有时,敌对双方表面斗得你死我活、不可开,实质上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斗争又合作,且对立且统一。近些年的城官场,洪大光与丁松斗得你死我活不假,可未必这种争斗之外就没有合作。有时彼此需要时,照样有商有量默契异常,譬如你提拔一个人,我也马上跟进一个,皆大欢喜。可是遇到像孙健这样的“夹缝人?
第 7 部分
欲望文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37277/61970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