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节
推荐阅读:入骨欢 【NP高H】、[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临时夫妻(nph)、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维桑瑞拉·坦格利安(高h NP 吸奶 ntr 乱伦)、静海旖旎(校园高H)、小梨花(校园h1V1)、招蜂引蝶、【星际abo】洛希极限(H)、武动乾坤之淫符林动、
南北杂货 作者:报纸糊墙
第104节
现如今长安城中很多人都在等,等到市面上布料的价格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大肆收购狠赚一笔。
就算自家人不跑海运,那也可以卖给别人啊,贩到岭南道那边,无论是卖与汉人也好胡人也罢,转手赚个差价总是不难。
另外还有一些传言,说那些个皇亲国戚,如今也正盯着这个买卖。
在这种时候,有人跳出来弹劾罗用,他们这些人虽然也不至于说个个都会站在罗用这一边,但谁又想跟钱过不去呢。
就连朝中那几个平日里最看重这些事的老臣,这一次大多也都不出声,毕竟他们这些人在这朝堂之上,所代表的往往并不止是自己一人,常常也要考虑家族的立场,另外还有一些盟友姻亲之类,方方面面都要顾及。
因此这一日在朝堂之上,罗用虽然受了弹劾,说得也是义正严辞,众人却并不很当回事。
还有人说让那些外地的小娘子到长安城来学得了技艺,将来再将那织布的技艺带回家乡,也可造福乡里,罗用如今所做之事,与那些地方官员劝农课桑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但罗用传授给这些女子的技艺,并非只有织造技术啊,还教他们修桥铺路,甚至还要起高楼呢。
罗用回道,此番作为,着实也是无奈之举,即便是身为女子,也并非人人都善于织造,让她们去学那些个,也无非就是为她们那些人另寻一条出路而已。
最后罗用又表示:“诸公言之有理,既是身为女子,织布裁衣才是正道,此番来京女子,便专心叫她们学织造,我预备要开办一个女子纺织学院,专门教授织造技艺……”
待到这日下朝的时候,很多人都还有些云里雾里,那罗棺材板儿不过吃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弹劾,怎的忽然又要搞起什么女子纺织学院来了?
一些个反应快的,这时候早想明白了,罗用不就是嫌他们罗氏机器坊地盘太小,装不下那么多人么,这不,给他一个由头,他便又要再干一番大的,这就是打蛇随棍上了。
对于这个什么女子纺织学院,很多人也都是乐见其成,罗用又要建新学校,各大家族又可以塞人进去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开始这时候是最好进去的。
而那罗用的胆子着实很大,这才刚刚得到一点重视而已,摊子就铺了一个又一个,他就不怕树大招风吗?
罗用早前确实也是有些怕的,毕竟他两世为人,皆是贫民出身,没见识过什么大场面,对于上层阶级,多少存着一些畏惧心理。
如今倒是有些想开了,不再事事都想求一个稳妥周全,说什么树大招风,他又何苦非要去做一棵树,因何不当一只鹰,风来,他便乘风而起。
第442章 县令
罗用今年虚岁二十八, 在这朝堂之上算不得最年轻的,那些士族名门之后,比他年轻潇洒才高八斗的人物多了去了。
长安城中许多士族郎君青年才俊, 都是在十几岁二十出头就已经有了名声, 长安百姓对于他们的追捧,不亚于后世的年轻人追捧明星偶像。
罗四娘眼下正在经营的《长安趣味谈》, 哪一期若是有这些年轻郎君们的篇章,那一期就会卖得特别好,常常断货需要加印。
一说起这些个青年郎君,大伙儿的印象就是年轻帅气、出身高贵、风流倜傥、学富五车、君子风范, 云云。
在这方面,罗用确实是比不过他们,但是要说搞发展搞建设, 那就别说这些士族小郎君,就是他们的家父家翁站出来,也没几个比得过罗用。
如今在这朝堂之上, 若说拔尖的人物, 像房玄龄李靖那样的老臣暂且不提, 长孙无忌是个活跃的,李绩这个人很能服众,另外,那褚遂良也很被人看好。
褚遂良这个人很有文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博古通今通晓经史子集。
当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在洛阳办文学馆, 广招天下饱学之士,当时入馆的那十八个人,号称十八学士,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在其中,褚亮与虞世南、欧阳询乃是好友,褚遂良自小常受他们指点,年少便有才名。
前几年褚遂良在长安城任黄门侍郎,后来又被圣人差遣到各地去视察,早前因为他父亲褚亮过世,褚遂良辞官回乡守孝。
不过这个人既有才学,又是名士褚亮之子,为官这许多年也确实干得不错,那么重新启用那就是迟早的事了。再加上他如今也才四十上下,待到新皇登基之后,应也还在盛年,可以说是前程可期。
然而,若要说真有能力搞事情,能够左右朝廷局势的人物,褚遂良的段位到底还是低了些,在将来的这些年里,主要还得看长孙无忌和李绩。
他俩下来,就是罗用了。
大伙儿如今也都看出来,长孙无忌明显就是想拉拢罗用,然而罗用却是不为所动。
不为所动是对的,圣人虽然有意将新帝托付给他的这位大舅兼挚友,但他也不想让长孙无忌只手遮天啊,对于罗用的这个态度,皇帝显然也是比较满意。
大伙儿将这些事看在眼里,有一回,一个人便当面讥讽长孙无忌:“君堂堂国公,因何竟要巴结罗用那块棺材板?我可听闻他都没给过你什么好脸。”
这人也是不要命,明知长孙无忌将来很可能手握重权,还敢当面这样硬怼,要说唐初这时候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民间,普遍就是这种风气,硬茬很多,一个个虎了吧唧的。
长孙无忌这个人手腕灵活,反应也很快,被人这样怼到面上,他都没有恼羞成怒,当即笑嘻嘻回道:
“那既是块棺材板儿,又能给谁好脸,可曾给了你好脸去,若果真有,你且说来,我定要办一桌酒席为你好生庆贺。”
旁边他的那些友人也是跟着起哄,闹得那个找事的人灰头土脸,很是没趣。
后来罗用也听闻了这件事,他也是头一回知道,原来棺材板这个名号不仅能挡许多麻烦事,还能当遮羞板来用。
这官场之上闹哄哄的,和自己无关的事,罗用一般不怎么掺合,就连交际应酬都很少去。
他现在往来最多的,除了白家人之外,主要就是这些时日在罗氏机器坊与他学算术的那些郎君,这一次罗用要兴办女子纺织学院,在选址这件事上,也多亏了这些郎君的帮忙。
考虑到今秋前来报名的人数会比较多,这所新学校的地方一定要足够大,又因为是女校,为了女学生们的安全着想,也不能办在太偏僻的地方。
罗用原本寻思着,大抵还是要往城南那边去,不想这些郎君却帮他寻着了一个好位置,就在那城东万年县辖下的升平坊,也算是在比较靠中间的地段。
这庭院很大,前朝那时候,原本也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居所,那也是个大户人家,阖家老小加上仆从婢女,足有数百口人,前朝从旧城搬迁到新城的时候,以当时的安置标准,那家人便分得了很大的一个宅院,听闻后来又往左右扩了扩,如今这宅院大小,足有三百余亩。
后经朝代更迭,这个宅院几经易主,却是皆不得长久,所以就有人说它风水不好,如今的持有者乃是一个波斯人,那波斯人在中原待得久了,也信风水,这院子他买是买下了,却并不住,只偶尔租给其他波斯商贾暂住囤货之用。
那波斯人也想转手把这宅院卖了赚一笔,换些现钱,奈何这院子名声不好,再加上久不修缮,屋舍也都比较破旧了,卖不上什么好价钱,便宜卖了他又不肯,于是便一直拖着。
这一回,得一个相熟的郎君介绍,长安万年两县的县令罗用看上了这个宅院,开出的价格也很不低,他先是高兴,可是转念一想,待罗县令在这里办起了纺织学院,将来这左右邻里的宅院土地,价钱定是要一涨再涨,他这时候卖了院子,那不是显得很吃亏?
罗用听他说了这一番话,便笑道:
“也兴许我这学院办没两日便要倒闭了,届时左右邻里的房产依旧不很值钱,便只有你这个院子早早脱了手,卖得了好价钱。”
“那如何能够?”波斯人丝毫不信。
若说别人在这里办学堂会倒闭,他也许还信,换了罗用,他是说什么都不会相信的,即便这庭院之中果真有什么邪祟,也断没有他罗棺材板儿压不住的道理。
波斯人说什么都不信,就是认定了罗用这个新办的学校肯定会红红火火,到时候他们这一片的房产都得跟着涨价。
罗用也是无法,着实中意他这一处房产的地段和面积,于是只好又给他把价钱涨了涨。
另外这名波斯人还提出,要罗用允许他们波斯女子入学这个纺织学院,今年头一年,要给二十个名额,以后每年再给十个。
罗用经过一番思量之后,答应今年先给他们五个名额,以后的事情暂时不做承诺,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几年他应该也会陆续开始招手一些外国的学生。
招收一些外国籍学生,在眼下的长安城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太学那边就有很多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这几年兴办起来的长安城内外的许多私学当中,常常也可以看到一些外国籍学子的身影。
罗用的这个女子纺织学院,因为涉及到一些时下比较先进的纺织技术,目前并不打算大规模招收外国学生,等过几年以后,他也计划着要慢慢将这些技术开放出去。
那波斯人得了五个名额,当面表现出很失望的神色,等罗用一走,他转脸就兴高采烈地找自己那些波斯人朋友炫耀去了。
生活在长安城中的波斯人数量很多,绝大多数都是以经商为生,也有在各地行走运货的,也有在长安城中定居的,甚至还有不少人现在已经不经商了,买宅置产,过起了像员外郎一样的生活,有一些波斯人门面很广,识得长安城中许多郎君,在他们波斯人中间,也享有比较高的身份地位。
这五个女子纺织学院的名额,对于这些生活在长安城中的波斯人们来说,自然也是十分可贵。
将其中几个名额略卖一卖,这名波斯人便要大赚一笔了,而弄到名额这件事,也让他倍儿有面。
“……”
“那罗县令因何会来买你家宅院?”
“便是那王家郎君做的中间人。”
“可是琅琊王氏?”
“正是。”
“你竟还识得那王家的郎君?”
“如何识得的?怎的我们竟不曾听闻?”
“……”
“那名王氏郎君,近日可是常在罗氏机器坊与那罗县令学算术?”
“……”
这五个名额虽然珍贵,但他们心里也都很清楚,那些真正最先进的技术,怕是还在罗氏机器坊那边。
可那罗氏机器坊不是进不去吗,就连长安城中的那些达官贵人世族大家都未必能够办到,他们这些外籍人士,那就更难了,再说也不知道那中原黄帝对于这件事是什么态度。
此次波斯女子入学罗用的纺织学院,他们议定了要尽量做得低调,最好选择他们与汉人女子生育的孩子送进去……
而此时此刻,罗用要在长安城中开办女子纺织学院的消息,也早已在城里城外传开了,平民大多都很高兴,因为家里的女子又多了一个入学的机会,至于那些个大家族,态度就各不相同了。
有些人家比较开明,像那些眼下正在罗氏机器坊与罗用学算术的郎君们,大抵便都很支持自家女儿去罗用的纺织学院。
虽说那纺织学院的等级比机器坊这边略低,主要培养的就是纺织方面的匠人,但所谓技多不压身,人这一辈子长着呢,多学一些技术在身上又能有什么坏处,再说那织造的活计,本来就是女子们要做的,去学这个也不算什么很离谱的事。
但总是还会有一些看不开的人家,自持身份,不愿家里的女儿去那种地方学那些低贱的手艺。
那些人家的女儿有认命服从的,也有自己也那般想的,也有激烈反抗的,罗用近日最不愿听到的,便是哪家的女儿又上吊了,哪家的女儿又跳井了,虽眼下还未有真正闹出人命的,却也很叫人担心忧虑。
这一日,罗用又听闻有一个小娘子,半夜里翻墙逃家,结果被人捉回去,狠打了一顿,又给禁了足。
有传言说她被打折了腿的,也有说并没有的,不知具体如何,总之下手确是狠的。
当天下午,罗用便让人将那《贞观律》上的相关条文抄写下来,清清楚楚的白纸黑字,张贴在长安县与万年县公府两处。
按那条文上所言,如若打杀活人,即便是亲生父母,也是要被判刑的,即徒刑,眼下这长安城中所谓徒刑,基本上就是送到矿区去挖矿。
这件事让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冒犯,各种讨伐批判的声音很多,好在这几日不用上朝,一时倒也没人能够当面弹劾得了罗用,只是听闻在那小朝之上,有人议起此事。
这些个风风雨雨的,罗用也并不很在意,反正他的底线就摆在那里,清清楚楚地贴在两县公府的外墙上。
那些家长要如何管教儿女,罗用确实管不着,也无法可依。
可谁若胆敢闹出人命,那便要到公府里来试一试他这块棺材板了,看他可会像过去那许多官员一般,轻轻将事情揭了过去。
第443章 潮期
黄二娘一众抵达长安城的时候, 正是农历六月底,长安城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
船队沿着那一条沟通渭水与长安城之间的人工运河进城,还未见着城墙, 便已先见了富庶景象。
河岸上行走的农人小贩, 成群结队玩耍嬉戏的乡间小娃,竟多穿着彩布衣裳, 颜色鲜艳,隐约还有各种图案花样。
船队靠岸休息的时候,便有货郎过来兜售,他们那担子上甚物什都有, 其中最得小娘子们喜爱的还是那些五颜六色的头花,一文钱能买两朵哩。
这边方才有人买了,不多时, 那边又过来一个小贩,极相似的头花,一文钱能买三朵, 小娘子们挤挤挨挨地看头花, 也顾不上天气炎热汗流浃背, 一个个新鲜异常。
南北杂货的人与小娘子们说,这样的头花长安城中有很多,价钱相差无几,款式却要比这边多得多,更有的挑拣。
但还是有不少小娘子禁不住心中的喜爱,花钱买了, 她们将买来的花儿戴在头上,吹着夏风看着两岸的风光,一路进了长安城。
长安城的东西二市乃是过午开市,他们的船队正是下午那时候进的西市,于是这些小娘子们便很是见识了一番西市的繁荣景象。
这般的人山人海,她们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渡头上停着许多像他们这样的货船,无数的民夫正在来来往往地搬运着货物,他们竟不用肩膀扛,而是将货物一包包搬到那些低矮的小车上,再拖着小车上岸。
那边船上几个领头的人去组织卸货的事情,这边小娘子们便在各自的船上等着,船夫不许她们下船,怕走丢了。
不多时,只见岸边有人推过来一个十分高大像塔子一般的物什,一并推过来的还有一条坡道,那塔子上面有一根杆子,杆子下面垂着挂钩,将坡道一头挂在勾上,下面几人合力摇动手柄,旁边船上的那些小娘子们都还没看清他们是怎么做的,那条坡道便装好了,搬货的民夫们拖着车子,鱼贯从那坡道上上了货船……
待安排好了卸货的事宜,南北杂货的人又雇来几十辆马车,将那些小娘子们一个一个装到车上,运往升平坊。
那马车也只是寻常的租用马车,拉车的乃是矮脚的驽马,车厢也很寻常朴素,眼下天气炎热,很多车厢前后都只搭了布帘子,至多再搭一个横木,避免车上的人跌下去,那布帘子未必洗得十分勤快,难免也会有些气味,小娘子们却不在意,掀开布帘去看沿街的景象,一眼都不舍得错过……
之后她们便被安排在了升平坊的那个院子里,那里的屋舍虽然久不修缮,却也还算住得人。
后来她们这些人又按十人一组分了,每组各选一个组长,在各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她们在长安城中的学习生活。
眼下这时候时间还不到七月,距离八月初一正式报名还有一些时候,但提前来到长安城的外地女子数量不少,但凡是寻到了罗家人跟前的,便都被安排在了这边。
这消息很快也在长安城中传开了,原本还有一些借住在别处的小娘子们,在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纷纷都向升平坊汇聚而来。
这么多人住在这一个大院里,每日里要吃要喝,各种琐碎杂务也很多,罗用便把这些事情交给五郎和七娘去打理。
六郎早些时候去往河南道修桥去了,他如今已是专心机器坊那边的学业,确实也是学得有模有样,罗用就打算让他先在那边静心读书,待几年后再看情况,他现在也才十几岁,年轻人只要肯钻研肯用功,就肯定会有出路,不愁什么。
相对来说,五郎和七娘问题大些,五郎是对什么事都不太上心,瞅着就是一只闲云野鹤的模样。
七娘则是对什么事情都太上心,贪新鲜又没定力,虽有几分机灵劲,却到底缺少恒心。总之这两个人都比较让罗用犯愁,再这么放任下去显然也不太行。
“不就是阿兄你自己不爱管那些杂事……”七娘哼哼唧唧地揭罗用老底。
罗用自小就会哄他们干活,从前在西坡村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怎么会走路呢,罗用就哄她和六郎喂ji,还总给他们戴高帽,搞得她俩还以为自己要是不好好喂ji,家里头就要破产了一般,很是忧心,每日里勤勤恳恳地干活。
“我这不是没工夫吗,要不然你我换一换,我去管那些事,你来替我当县令。”罗用抬头看了七娘一眼,这才管了几天,就哼哼唧唧起来了。
“阿兄,不若我们还是请个人来管。”七娘这就想撂挑子了。
“那你便寻个人选来与我看看。”罗用倒也没有真的要把他们兄妹二人一直押在纺织学院那边干活。
罗用这话说完没几日,七娘果然就给他推荐了几个人选过来,罗用一一看过了,却并不十分满意。
七娘找来找去没找着合适的,便去寻大娘相帮,大娘手底下那些个管事可都是ji,ng挑细选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尤其如果是要安排到纺织学院那边做管理,那样的人,在她手底下,也是顶拔尖的人才了,哪能轻易割舍。
大娘来问罗用,罗用便说没有的事,七娘自己不愿干活想找人顶缸呢,叫她莫要当真。
结果大娘就把七娘给训了一顿,说她今年都十七岁了,整日里还惦记着玩,让她在纺织学院管事,多好的一个活计,别的小娘子求都求不来。
七娘倒也不是一点都不想管这些事,主要就是事情太多太杂,她觉着太累。
好在几日以后,五郎终于寻着了一个不错的人选。
那人乃是五郎一个朋友家的家奴出身,他祖上乃是南方山区里的蛮人,究竟是哪一片山区哪一个部族,如今已是没人能说得清楚。
只知晓当年他太爷爷被人贩子掳了去,用绳子捆了,一路驱赶到长安城外,卖与五郎那朋友家中,就在城外的庄园耕地,后来与同为家奴的一名女子成婚,诞下子嗣,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与主人家也是越来越亲近起来。
此人大名叫作周鑫,周是他主家的姓氏,因为世代为奴,逐渐便也随了主家的姓氏。
原本周鑫一家是与主人家同住在光福坊那边,去年秋里长安县那边有了小学,其中城北的那一间,距离他们当时的住处不远,于是周鑫便把自己的两个孙儿送到那边去念书,不想竟都十分优异。
今年开春,周鑫去求主人家,道是为了儿孙计,想要脱了这贱籍去。
那家人道是改换户籍不易,不若还是先让他那两个孙儿念着书,周鑫与他的儿子儿媳几人依旧在府里干活,也好有个数生计,将来他那两个孙儿若是果真能有什么出息,再从长计议。
周鑫却是不愿,又道出了早年战乱,他父兄跟随主人家四处避难,世代忠心,甚至还有为了保护主人家而丢了性命的,请主家顾念这一份情义,将他们一家放出。
这件事闹到后来也是有些不快,但那周家人最终还是将他们一家放了出来,并他家祖上几代的积攒,也一同让他们带了出来,并且帮忙改了户籍,如此做法,堪称仁义。
为这事,不少相熟的人家之间便也生出了一些风言风语,道这周鑫挟恩图报,说他到底不是个好的,不及他父兄忠义。
还有往日与他们一同在周府为奴的那些人,也有很看不上他们这一家人的,路上遇到了便要朝他们吐一口唾沫星子,以显示自身对其的鄙薄和厌恶。
而从那周府出来之后,周鑫一家的日子确实也过得比从前艰辛许多,早前五郎他们曾经在街上遇到过他,那时候他正挑着一个担子沿街叫卖糕饼。
这人原本在周府之中也算是一个比较有地位的管事,如今这般,着实就显得很落魄了,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选择。
这一次女子纺织学院要招管事,五郎的那个朋友,也就是周家的一名小郎君,就想起旧仆周鑫来了。
虽不满他就算伤了旧情也非要从周家脱离出去的行为,但到底还是看不得他如此落魄,于是这少年郎便与五郎说,不若便叫周鑫去吧,即便当不成大管事,做个小管事也可,总好过在外面做小贩。
第二日,罗用在长安县公府这边,差人去请那周鑫过来谈话。
这周鑫年岁不到五十,留着一脸山羊胡子,看起来也是有那几分小老儿模样,ji,ng神倒是矍铄,并没有什么行将就木的腐朽气息。
罗用与他对话几句便知晓了,这确实是个聪明人,进退之间很有分寸,言谈举止给人感觉也很和善。
罗用问他因何要离了旧主家,他说这是赶上潮期了,不走不行,贫家儿郎若想一跃龙门,便要顺着这鱼潮而起,成与不成,全在今朝。
“郎君可曾见过那随丰而食的饥民,早年间关中闹饥荒,许多百姓去往关外求食,行得最远的,便是那河西都去得,岭南都去得,平日里若是只有那三五百姓,这些地方如何去得?”
“而今纸笔价贱,粮食丰产,在这长安城中,读书识字的少年人数不胜数,待这些少年人学成之日,他们便要为自己寻求出路,就好比追逐食物的饥民,人数众多,浩浩荡荡,求食之心迫切,那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这天下午,罗用与周鑫谈话之后,亲自将他送到长安县公府大门外。
数日以后,这个名叫周鑫的南蛮后人,正式成为女子纺织学院的一名管事,主管一切杂务后勤。
第444章 不逃
周鑫从前在那周府之中当了几十年管事, 那前院的后院的,对外的对内的,甚场面没见过, 纺织学院那几百号小娘子在他那里也不算什么难题。
上任没几日, 他就把里里外外一应事务安排得妥妥帖帖的,五郎七娘二人也终于能够卸下了肩上的重担。
这两人说是一起管事, 其实主要还是五郎管得多,七娘就是打打下手,五郎都没抱怨什么,偏她话多。
周鑫接手了他二人的工作以后, 便对罗用说,五郎能管钱帛,账目很是清晰, 什么地方该花钱什么地方该省钱,他都很有数,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郎君来说, 实属难得。
说起来五郎这个人也是有点奇怪, 家里这些兄弟姊妹里头, 从小就他算术最差,偏又是个财迷,给他几十个铜钱,就能坐在炕头上反反复复数一天。
大了以后在这长安城中生活,人缘挺好,结交了不少朋友, 一群年轻人整日里到处瞎玩,照理说这种爱交朋友的人都挺会花钱,五郎不会,他很省钱。
和他相比,罗用就像是个开了闸的水库,那钱帛就像是奔腾的流水,哗哗直往外冲,一刻都不带停歇的。
不说别人,罗用自己有时候花钱花得都怕,入不敷出啊,收入根本赶不上花钱的速度。
也不止长安城这边,早前常乐县那边的弟子还与他通信,道是白以茅要在陇西修铁轨,常乐县公府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帛,于是便去找安西都护郭孝恪商议。
郭孝恪那个老抠搜,如今整个长安城的人都知晓他在河西挖着铁矿了,他们老郭家发达了,这厮竟也跟白以茅哭穷,道是挖矿不易,需得投入许多人力物力,他手头上也是钱帛吃紧,又撺掇白以茅把罗用那些弟子们拉入伙。
罗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白以茅和丁敏的公文也到了朝中,虽然机会渺茫,但他们还是试着申请了一下朝廷拨款。
结果这个申请就被毫无悬念地驳回了,也是在情理之中,从长安城到陇右道这一路上连木轨道都还没通呢,哪里就有在陇右道那边先修铁轨的道理。
朝中不少人都说白以茅这个年轻人好高骛远,瞎搞。
至于丁敏,虽然他的官职比白以茅高,乃是瓜州刺史,白以茅这个常乐县令是他下属,但论家世背景,那是一点都比不上白以茅,所以这件事必定还是白以茅带的头。
罗用经过一番思量之后,还是同意让他在陇西的那些弟子入股这一次的铁路建设。
虽然说这样一来钱就被套牢了,要说一时能有多少经济上的回报,那也很难,只能一年一年拿分红,但这也是他的那些弟子们在河西那边提高身份地位的一个机会。
再者,为了自家老妹着想,罗用自然也希望白以茅能早些回长安,和四娘两个人好好安定下来。
四娘今年虚岁二十三,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晚婚的了,白以茅比罗用还大一岁,这会儿都二十九了。
罗用也不希望说,哪天等白以茅终于从那陇右道归来,已经是三十五六岁的人了,他二人成婚之后过不了几年,白以茅可就四十了,人到四十,颜值肯定就要开始走下坡路。
为了能让四娘多过几年有颜值有品质的婚姻生活,陇右道那条铁路,该投资还得投资。
陇右道那边说要修铁轨,朝中虽然不同意拨款,但态度上也是很关注的。
这时候听说罗用要让他的那些弟子在那边投资修铁路,皇帝就让人把他叫到宫里去问了问他的想法,这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罗用于是就把四娘和白以茅的事情说了。
不知怎的,这件事竟很快就在宫城内外传开了,说罗用为了白以茅这个妹夫,要在陇右道那边砸下重金。
其实早年间四娘他们借住在白家的时候,便有人传四娘和白以茅的事情,但那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并不看好,觉得他二人门不当户不对。
加上四娘自身又走上了经商的路子,那就更不合适了,白以茅可是白家的嫡子长孙,他们白家怎么能有一个经商的主母呢?
如今倒是没人再说这个话了,因为现在的罗用,已经不是当初远在边陲前途未卜的一个地方小官了,他现在摇身一变,成了这朝堂之上的一支潜力股,就连长孙无忌都想拉拢他。
有他们白家人数代以来的经营,再加上罗家的财力支持,以及罗用这个势头正盛的未来妹夫帮衬拉拔,白以茅将来的仕途自然也就很被看好。
至于四娘经商这件事,到时候再慢慢商量就是,其实也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她也不是一嫁进白家就要当主母,那白以茅的母亲和主母的身体都还康健,一时根本轮不到她这个孙媳妇去挑大梁。
若是白家那边实在很介意,罗用到时候也能给她寻点别的出路,要不然就去纺织学院那边当校长也行,那比经商总是要显得清贵许多。
要不怎么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前让四娘那么犯愁的事情,随着罗用的归来,他们罗家的发展,如今竟已不再是什么难题。
她现在就盼着白以茅能早日从那陇右道归来,就算每日与她吵架拌嘴,都好过现在这般相隔万里。
四娘一向是个能承担的,从前罗用和大娘二娘他们都不在长安城的时候,四娘比五郎他们年长,自然就承担起了照顾弟妹的职责。
后来她又慢慢担起了长安城这一间南北杂货的经营,早前是有许二郎等人帮忙,如今许二郎他们都到洛阳那边发展新店去了,长安城这间铺子一直就是四娘在挑大梁。
与白以茅的感情问题,也是困扰四娘多年,之前她都默默承受着。
如今好不容易所有的问题都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她却还要承受这一份相思之苦,只这一次,她觉得自己分外委屈……
罗用也知道四娘不容易,不过白以茅那件事,他一时便也只能帮到这里。
又几日,罗用正与一个胡商商议一批ji,ng铁的价钱。
这些个定居长安的胡商做什么营生的都有,放高利贷的都有,更隐秘一点的,搞政治投资的都有,倒买倒卖囤货居奇这点事,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寻常。
眼瞅河南道那条铁轨就要修完了,罗用估摸着,长安城这边的铁价也该降一降了。
那胡商却道,陇右道那边还要修铁轨呢,这铁价一时必定降不了。
“我说要降价那必定是要降价,你若不信,便只管留这批ji,ng铁在手中,等着郭都护将那黑铁山的黑铁卖到中原那一日。”
罗用是很确定这铁价早晚会降,只不知晓具体什么时候,而他眼下又急等着用铁,纺织学院那边要建教学楼和宿舍楼,不用说,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那胡商也有些犹豫,因他心里也清楚,待那陇右道的黑铁卖到中原,长安城这边的铁价肯定要降,只他也不知道具体是在什么时候。
手里头这批ji,ng铁数量又多,零卖的话一时却是很难卖得完,若说有能力有需求大量购铁的大客户,眼下恐怕也就罗用了,其他若不是很急用的,便都想等到ji,ng铁降价。
他们这两边正商议着,杜构身边的一名随从来寻罗用,道是陇右道那边又来人了。
“又来人了?”这边的消息才送出去没几日,都不知道到没到陇西,怎的这般快又来人了,莫不是出了什么大事?
这些事也不好当着那胡商的面说,罗用向他拱拱手,表示改日再谈,然后就匆匆离开了。
行在路上,与那传话之人略问了问,罗用便知晓了,这一次来的却是郭孝恪的人,因为一批流民入关的事情,写了文书回来请朝廷批示。
也就是说这一次的事情他老郭自己不拿主意,朝中怎么批,他就怎么办,将来出了岔子他也不背锅。
听闻这一批流民数量颇多,足有数千,其中各色杂胡都有,甚至还有不少胡人表示想来长安,这事郭孝恪自己确实也不太好拿主意。
几日之后,刚好就是七月十五大朝之日,群臣果然就这件事进行了争论。
很多人都担心那里头有细作,要搞事情,危害沿途百姓以及长安城的安危,莫说长安城,最好连边关都不要让他们进来。
“若是细作,自然有更高明的路数潜到中原,怎会用如此低劣的手段,兴师动众,惹人猜疑?”同意这些杂胡入关的人自然也有。
“杨朝议这般说,他日这些杂胡若是出了差池,你可担得起?”反对派那边当即咄咄逼人道。
“我既穿了这身官服,自然就是担得起。”杨朝议这个话外之意,就是讥讽对方胆小怕事不配做官,不如回家吃自己。
“你担得起?你家里拢共多少人口,一旦出了事端,怕是与人偿命都不够数目。”那边又有人嘲讽杨朝议出身低微,家里人口少。
“……”
这朝堂之上一旦吵起架来就凶得很,一个个都跟吃了火药似的。
这些个士族出身的郎君们,营养又好基因有好,长得大多都比较高大,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姿态往往也是高高在上。至于那些个开国功臣武将出身的官员就更别说了,但凡胆子小一点的,被他们吼两嗓子都得露怯。
罗用有时候觉得自己站在这朝堂之上,就跟站在一堆豺狼虎豹里头一般。
寻常只要是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他也不愿去招惹这些个豺狼虎豹,只是这一次这个流民的事情却是有些不同,边关的自然环境生存条件有多么恶劣他是很清楚的,那些流民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前来投唐,怎能又将他们活生生赶出关去?
寻着一个他们吵得不是太激烈的间隙,罗用终于也站出来说话了:
“臣以为,不若将那些杂胡就地吸收,将其分散在陇西各州,陇右道本就是胡汉杂居之地,多这数千杂胡,也并不妨碍什么。”
不管怎么说,罗用认为还是应该先把这些人安置下来,毕竟人命关天。
至于那些还想来长安城的,也都先就地安置吧,只要是脑子活络的,将来他们自己总会寻着机会,这种事就无需再拿到朝堂上来商议了。
罗用这一说话,毫不意外的,很多人的矛头马上就开始指着罗用来了。
说他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人提出,说罗用因何会有那般多的金银钱帛,又是投资修铁轨又是兴办纺织学院的。
听闻他早年在陇右道,曾受到过突厥可汗的招揽,莫不是当时便与突厥人有了勾连,就因为有突厥人在背后支持他,所以他们才会有取之不尽的金银钱帛。
“荒唐!”当即有人反驳道:
“哪有细作不交友不赴宴,整日里又是花钱建学校又是投资修铁轨的道理,你当突厥人是开善堂的不成?”
罗家上下多少产业,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罗用除非是脑壳被驴踢了,才会想不开去给别人当细作,这跟点火烧自家宅院又有什么区别。
“你若不是细作,又是安的什么心?”
“年轻人没经过战乱,便以为这太平天下是白来的,什么人都敢放进关来。”
“哪一日那些杂胡若是作乱,看你要往哪里逃?”
罗用一听这话,笑了,这人竟然问他要往哪里逃,他怕是不知道自己近来做了多少投资,花钱花到心头滴血吧。
“我因何要逃?”罗用问他。
“你不逃,那你就且等受死吧。”对方骂道。
罗用抖了抖官袍,端的是一派正义凛然的棺材板姿态:
“我罗用生是唐人,死是唐鬼,烂也得烂在这长安城的大街上,要逃你自己逃,横竖我是不逃。”
第445章 难民
罗用从前也想过跑路, 万一将来在政治斗争中陷入不利的处境,到时候干脆就到别的地方甚至是别的国家去重头来过。
如今他已不再那般想,他要在这一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也要尽力去守护这一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
这就好比每户人家都要守好自家宅院一样, 总不能轻易被别人说赶走就赶走的,关键时候, 豁出性命也要搏上一搏的。
说话这人张口就问罗用,将来出事了要往哪里逃,实在是小瞧了他。
而罗用的回答,倒也令一些人对他刮目相看, 从前只道他有才干,如今看来,竟也很有几分英雄气概。
假使他日果真发生了什么大事, 以罗用这块棺材板的威力,应也是能挡下一些风浪。
这一日早朝之后,吃过了廊下食, 众官员纷纷都往宫城外面走。
期间, 有一个平日里对罗用一向很冷淡的官员, 一反常态主动和罗用打了招呼,与他寒暄了几句,态度颇为和善。
之后的一段时日,罗用渐渐的也感觉到了,自己在这朝堂之上的地位,似是隐隐有了一些提升。
当然这种提升也不是说几句空话放几句厥词就可以实现的, 毕竟谁也不是傻子,这跟他一向以来的积累有关。
这回胡人入关的事情,大朝小朝之上争吵了数个回合之后,最终还是以支持派得胜告终。
除了一部分积极争取让这些难民就地安置的朝臣,皇帝李世民的态度也很紧要。
李世民这个人胆子很大,突厥王室出身的将领他都敢用,从前带兵打仗的时候,对那些个敌方的败将降将,他都敢将自己的性命托付出去。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年朝堂之上风起云涌,他又因那玄武门之变饱受非议,政权却始终稳固。对他来说,不过是几千个难民而已,又有什么可害怕的。
李世民不仅让这些难民就地安置,还让他们派遣出数十人作为代表,前来长安城参见天可汗。
圣人言要亲授这些难民大唐编户身份,令他们可以在大唐安居乐业,奉养父母,照顾妻儿,子孙后代都可以在这里繁衍生息,永享安宁。
这背后自然也有一些政治宣传的作用,不仅宣传了李世民这个天可汗,同时也宣传了大唐这个国家。
不管是对一个皇帝还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宣传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别人都不太懂宣传,就他最懂宣传,于是就占据了许多有利的位置。
从前李世民就说过,自古以来中原的皇帝大多都只爱中原的子民,他自己就不一样,他是天下人皆爱。
而他的所作所为,确实也对得起天可汗这个称号,赢得了许多胡人部族的拥戴,也使得许多胡人出身的兵士将领甘愿为他卖命。
三十几年以前,隋炀帝在焉支山下大宴各国使臣,又令胡商在长安洛阳以及沿道驿站免费吃住,引得那些原本习惯了和突厥人交易的胡商,纷纷来往中原。
三十几年以后的今天,关外许多地方都在流传着天可汗的传说,许多胡人向往关内的生活,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次这几千个胡人才会选择来投奔大唐,而不是去往吐蕃突厥,亦或是在这沿路上的其他国家停留。
这数千人如今就被安置在高昌城外的荒原上,郭孝恪安排了兵士在那边维持秩序,又给他们发放了些许粮食。
高昌原本就是佛国,僧人信徒众多,常有人到难民聚居的地方去施粥施饼,还有人为他们送去了衣物,眼下虽是夏季,但在高昌当地,夏季的夜晚亦是颇凉,而这些难民当中的一些人更是衣不蔽体。
高昌周边乃至是常乐县这一带的不少商贾富户,都有往那边送物资的。
有些人是真的心善,还有一些则是过去物色佃农雇工的,甚至还有一些人打着买人的主意。
高昌所在的西州,以及伊吾所在的伊州,敦煌所在的沙州,常乐晋昌所在的瓜州,这四个州之间有木轨道相通,往来十分便利,又是西域商贾往来中原的必经之地,又能产白叠花以及羊绒等物,这些年发展十分迅速。
别的不说,光是那遍地的专门种植白叠花的庄园,以及加工白叠布的织布作坊,就不知道要用到多少人工,就陇西当地原本的那点人口,根本不够。
近两年也是时常有那关外人来做工,男人在关外放羊,妇人在关内织布,都是常有的事,也有全家人都到关内来生活的。
这一次听闻高昌那边来了数千杂胡,其中还有一些昆仑人,常乐县一带不少农庄作坊便都起了心思。
阿普和他的族人们在常乐县当地生活了已有两三年,这些昆仑人为了养家糊口,也有与人做工的,昆仑人个头高力气大,虽也有那懒怠者,但因其性情温良,也不太会偷懒耍滑,雇主们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
不过麻烦的地方就在于,那数千杂胡,听闻是分成好几个阵营的,每个阵营都有头目,那些阵营里的人,往往也不是自己想走就能走的。
关于这一点,那些关外来的牧民们就深有体会,关外生存不易,牧民们大多聚族而居,部族对他们来说既是保护也是束缚,有些人手腕灵活或者是其所在部族比较和善宽容的,那情况相对就要好很多,有些人则是被他们的部族敲得恨不得剥下一层皮去。
常乐县这边有人专门跑去高昌城外看了看,回来以后直摇头:
“……我见她饿得枯柴一般,便与那小娘子两块饼子,她却一口没吃,全都捧去交与她大伯,她那大伯当着我的面,几口就把那几个饼子嚼了。”
“哎呦,那哪里是什么大伯,简直就是豺狼虎豹啊……”
“你莫非看不出来,他那分明是在与你示威,想要那小娘子,得先过了他那一关。”
“我哪里是看不出来,只怕这样的人一时就算要了来,将来也多事端。”
“……”
“……”
“你这小本经营,可经不住那样的。”
“经不住经不住。”
“……”
“只那小娘子着实不错,虽说模样与我等有些许不同,瞅着却也是个良善勤恳的。”
“……”
这些时日以来,这城里城外的,众人都在谈论关于高昌城那新来的数千杂胡的事情。
听闻那里面也有贵族,就算是万里迢迢逃难而来,依然也还保持着几分体面,甚至还有人拿出金银,在高昌那边置下了一个葡萄庄园。
高昌当地盛产葡萄,从前是新鲜的葡萄很难往外卖,酿成葡萄酒以后运输也很艰难,路途又远,货物又重,装酒的坛子还很容易破碎,能够卖往中原等地的,主要也就是一些葡萄干而已。
虽说在长安城那边倒是也能买着些许葡萄美酒,价钱却是极贵。
这几年随着木轨道的出现,高昌所产的葡萄干葡萄酒等物什,已经能够卖到陇右道各地,因着运输便利了,价钱便也并不十分高昂。
尤其是那葡萄干,在常乐县当地的一些宽裕人家,基本上已经算是比较寻常的吃食。
这运输的便利,一方面使货物的价钱变得低廉了,买货的人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特产能够卖得出去,对于当地的农户商贾来说也是好事。
现在高昌那边种葡萄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因为前景看好,很多当地的乡绅富户都在做这方面的投资,他们那些庄园也需要人手,因为离得近,这次来的那几千个胡人里面,其中看起来最温良最靠谱的,基本上就都被那些庄园的管事早早挑了去。
常乐县这边的人抱怨归抱怨,但是一有机会,还是要去高昌城外转悠,说不定哪一次运气好了,就能带回来几个不错的帮工。
听闻那一带现在也活动着一些专门买卖人口的团伙,颇有些混乱,高昌当地的妇人小孩都不敢往那里去。
第446章 救赎
在难民聚居的地方, 环境总不会很美好,生活条件简陋,治安也比较混乱, 甚至还有随处可见的排泄物。
在这样一个时代, 要做这样的一个长途迁徙,徒步行走上万里路, 他们这些人不仅要有比较好的体力,还要提防野兽,而且人与人之间时常也会互害。
所以但凡是弱小一点的,没有依靠的人, 是很难活着走到最后的,抱团生存乃是常态,依附关系也很常见。
早前几个常乐人提到的那名胡人小娘子, 其实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至少她还有一个大伯可以依靠。
她那大伯也跟一伙人集结在一起,他们会一起出去打猎, 一起在沿途的城镇做工, 还会一起去抢劫, 抢过其他难民,也抢过沿途的城镇村庄,他们杀死过人,自己这边也死过不少人。
这名胡人少女最近时常感到恐惧,照理说她能活到现在,是应该感激她大伯的, 但她隐约也感觉到,自己的大伯已经不是从前的大伯了。
他现在变得越来越残忍,对别人残忍,对自己残忍,对她这个侄女,也许有一天也会变得很残忍。
听说这难民区里的许多少女,都被她们的家人或者是所在的团伙卖掉了,也有一些妇人小孩被卖掉的,但是十岁出头的女孩价钱是最高的。
她觉得自己的大伯也想卖掉自己,他只是在等一个好价钱而已。
她想进城去做工,给自己谋一份活计,然后再给她大伯弄来一些钱,也许那样,他就不会卖掉自己了。
早前也有一些人进城做工的,他们要价很低廉,基本不要工钱,只要稍微给些食物,就可以从他们这些难民身上得到大量的完全不等价的劳动力,刚开始的时候,高昌城中的那些人也是比较愿意用他们的。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难民们这一路上遭受了太多,他们往往都比较敏感,轻易就会露出敌意,这让当地人感觉危险,也比较排斥。
然后在八月中旬的某一日,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切断了难民们进城做工的这条路子。
第104节
恋耽美
第104节
现如今长安城中很多人都在等,等到市面上布料的价格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大肆收购狠赚一笔。
就算自家人不跑海运,那也可以卖给别人啊,贩到岭南道那边,无论是卖与汉人也好胡人也罢,转手赚个差价总是不难。
另外还有一些传言,说那些个皇亲国戚,如今也正盯着这个买卖。
在这种时候,有人跳出来弹劾罗用,他们这些人虽然也不至于说个个都会站在罗用这一边,但谁又想跟钱过不去呢。
就连朝中那几个平日里最看重这些事的老臣,这一次大多也都不出声,毕竟他们这些人在这朝堂之上,所代表的往往并不止是自己一人,常常也要考虑家族的立场,另外还有一些盟友姻亲之类,方方面面都要顾及。
因此这一日在朝堂之上,罗用虽然受了弹劾,说得也是义正严辞,众人却并不很当回事。
还有人说让那些外地的小娘子到长安城来学得了技艺,将来再将那织布的技艺带回家乡,也可造福乡里,罗用如今所做之事,与那些地方官员劝农课桑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但罗用传授给这些女子的技艺,并非只有织造技术啊,还教他们修桥铺路,甚至还要起高楼呢。
罗用回道,此番作为,着实也是无奈之举,即便是身为女子,也并非人人都善于织造,让她们去学那些个,也无非就是为她们那些人另寻一条出路而已。
最后罗用又表示:“诸公言之有理,既是身为女子,织布裁衣才是正道,此番来京女子,便专心叫她们学织造,我预备要开办一个女子纺织学院,专门教授织造技艺……”
待到这日下朝的时候,很多人都还有些云里雾里,那罗棺材板儿不过吃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弹劾,怎的忽然又要搞起什么女子纺织学院来了?
一些个反应快的,这时候早想明白了,罗用不就是嫌他们罗氏机器坊地盘太小,装不下那么多人么,这不,给他一个由头,他便又要再干一番大的,这就是打蛇随棍上了。
对于这个什么女子纺织学院,很多人也都是乐见其成,罗用又要建新学校,各大家族又可以塞人进去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开始这时候是最好进去的。
而那罗用的胆子着实很大,这才刚刚得到一点重视而已,摊子就铺了一个又一个,他就不怕树大招风吗?
罗用早前确实也是有些怕的,毕竟他两世为人,皆是贫民出身,没见识过什么大场面,对于上层阶级,多少存着一些畏惧心理。
如今倒是有些想开了,不再事事都想求一个稳妥周全,说什么树大招风,他又何苦非要去做一棵树,因何不当一只鹰,风来,他便乘风而起。
第442章 县令
罗用今年虚岁二十八, 在这朝堂之上算不得最年轻的,那些士族名门之后,比他年轻潇洒才高八斗的人物多了去了。
长安城中许多士族郎君青年才俊, 都是在十几岁二十出头就已经有了名声, 长安百姓对于他们的追捧,不亚于后世的年轻人追捧明星偶像。
罗四娘眼下正在经营的《长安趣味谈》, 哪一期若是有这些年轻郎君们的篇章,那一期就会卖得特别好,常常断货需要加印。
一说起这些个青年郎君,大伙儿的印象就是年轻帅气、出身高贵、风流倜傥、学富五车、君子风范, 云云。
在这方面,罗用确实是比不过他们,但是要说搞发展搞建设, 那就别说这些士族小郎君,就是他们的家父家翁站出来,也没几个比得过罗用。
如今在这朝堂之上, 若说拔尖的人物, 像房玄龄李靖那样的老臣暂且不提, 长孙无忌是个活跃的,李绩这个人很能服众,另外,那褚遂良也很被人看好。
褚遂良这个人很有文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博古通今通晓经史子集。
当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在洛阳办文学馆, 广招天下饱学之士,当时入馆的那十八个人,号称十八学士,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在其中,褚亮与虞世南、欧阳询乃是好友,褚遂良自小常受他们指点,年少便有才名。
前几年褚遂良在长安城任黄门侍郎,后来又被圣人差遣到各地去视察,早前因为他父亲褚亮过世,褚遂良辞官回乡守孝。
不过这个人既有才学,又是名士褚亮之子,为官这许多年也确实干得不错,那么重新启用那就是迟早的事了。再加上他如今也才四十上下,待到新皇登基之后,应也还在盛年,可以说是前程可期。
然而,若要说真有能力搞事情,能够左右朝廷局势的人物,褚遂良的段位到底还是低了些,在将来的这些年里,主要还得看长孙无忌和李绩。
他俩下来,就是罗用了。
大伙儿如今也都看出来,长孙无忌明显就是想拉拢罗用,然而罗用却是不为所动。
不为所动是对的,圣人虽然有意将新帝托付给他的这位大舅兼挚友,但他也不想让长孙无忌只手遮天啊,对于罗用的这个态度,皇帝显然也是比较满意。
大伙儿将这些事看在眼里,有一回,一个人便当面讥讽长孙无忌:“君堂堂国公,因何竟要巴结罗用那块棺材板?我可听闻他都没给过你什么好脸。”
这人也是不要命,明知长孙无忌将来很可能手握重权,还敢当面这样硬怼,要说唐初这时候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民间,普遍就是这种风气,硬茬很多,一个个虎了吧唧的。
长孙无忌这个人手腕灵活,反应也很快,被人这样怼到面上,他都没有恼羞成怒,当即笑嘻嘻回道:
“那既是块棺材板儿,又能给谁好脸,可曾给了你好脸去,若果真有,你且说来,我定要办一桌酒席为你好生庆贺。”
旁边他的那些友人也是跟着起哄,闹得那个找事的人灰头土脸,很是没趣。
后来罗用也听闻了这件事,他也是头一回知道,原来棺材板这个名号不仅能挡许多麻烦事,还能当遮羞板来用。
这官场之上闹哄哄的,和自己无关的事,罗用一般不怎么掺合,就连交际应酬都很少去。
他现在往来最多的,除了白家人之外,主要就是这些时日在罗氏机器坊与他学算术的那些郎君,这一次罗用要兴办女子纺织学院,在选址这件事上,也多亏了这些郎君的帮忙。
考虑到今秋前来报名的人数会比较多,这所新学校的地方一定要足够大,又因为是女校,为了女学生们的安全着想,也不能办在太偏僻的地方。
罗用原本寻思着,大抵还是要往城南那边去,不想这些郎君却帮他寻着了一个好位置,就在那城东万年县辖下的升平坊,也算是在比较靠中间的地段。
这庭院很大,前朝那时候,原本也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居所,那也是个大户人家,阖家老小加上仆从婢女,足有数百口人,前朝从旧城搬迁到新城的时候,以当时的安置标准,那家人便分得了很大的一个宅院,听闻后来又往左右扩了扩,如今这宅院大小,足有三百余亩。
后经朝代更迭,这个宅院几经易主,却是皆不得长久,所以就有人说它风水不好,如今的持有者乃是一个波斯人,那波斯人在中原待得久了,也信风水,这院子他买是买下了,却并不住,只偶尔租给其他波斯商贾暂住囤货之用。
那波斯人也想转手把这宅院卖了赚一笔,换些现钱,奈何这院子名声不好,再加上久不修缮,屋舍也都比较破旧了,卖不上什么好价钱,便宜卖了他又不肯,于是便一直拖着。
这一回,得一个相熟的郎君介绍,长安万年两县的县令罗用看上了这个宅院,开出的价格也很不低,他先是高兴,可是转念一想,待罗县令在这里办起了纺织学院,将来这左右邻里的宅院土地,价钱定是要一涨再涨,他这时候卖了院子,那不是显得很吃亏?
罗用听他说了这一番话,便笑道:
“也兴许我这学院办没两日便要倒闭了,届时左右邻里的房产依旧不很值钱,便只有你这个院子早早脱了手,卖得了好价钱。”
“那如何能够?”波斯人丝毫不信。
若说别人在这里办学堂会倒闭,他也许还信,换了罗用,他是说什么都不会相信的,即便这庭院之中果真有什么邪祟,也断没有他罗棺材板儿压不住的道理。
波斯人说什么都不信,就是认定了罗用这个新办的学校肯定会红红火火,到时候他们这一片的房产都得跟着涨价。
罗用也是无法,着实中意他这一处房产的地段和面积,于是只好又给他把价钱涨了涨。
另外这名波斯人还提出,要罗用允许他们波斯女子入学这个纺织学院,今年头一年,要给二十个名额,以后每年再给十个。
罗用经过一番思量之后,答应今年先给他们五个名额,以后的事情暂时不做承诺,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几年他应该也会陆续开始招手一些外国的学生。
招收一些外国籍学生,在眼下的长安城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太学那边就有很多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这几年兴办起来的长安城内外的许多私学当中,常常也可以看到一些外国籍学子的身影。
罗用的这个女子纺织学院,因为涉及到一些时下比较先进的纺织技术,目前并不打算大规模招收外国学生,等过几年以后,他也计划着要慢慢将这些技术开放出去。
那波斯人得了五个名额,当面表现出很失望的神色,等罗用一走,他转脸就兴高采烈地找自己那些波斯人朋友炫耀去了。
生活在长安城中的波斯人数量很多,绝大多数都是以经商为生,也有在各地行走运货的,也有在长安城中定居的,甚至还有不少人现在已经不经商了,买宅置产,过起了像员外郎一样的生活,有一些波斯人门面很广,识得长安城中许多郎君,在他们波斯人中间,也享有比较高的身份地位。
这五个女子纺织学院的名额,对于这些生活在长安城中的波斯人们来说,自然也是十分可贵。
将其中几个名额略卖一卖,这名波斯人便要大赚一笔了,而弄到名额这件事,也让他倍儿有面。
“……”
“那罗县令因何会来买你家宅院?”
“便是那王家郎君做的中间人。”
“可是琅琊王氏?”
“正是。”
“你竟还识得那王家的郎君?”
“如何识得的?怎的我们竟不曾听闻?”
“……”
“那名王氏郎君,近日可是常在罗氏机器坊与那罗县令学算术?”
“……”
这五个名额虽然珍贵,但他们心里也都很清楚,那些真正最先进的技术,怕是还在罗氏机器坊那边。
可那罗氏机器坊不是进不去吗,就连长安城中的那些达官贵人世族大家都未必能够办到,他们这些外籍人士,那就更难了,再说也不知道那中原黄帝对于这件事是什么态度。
此次波斯女子入学罗用的纺织学院,他们议定了要尽量做得低调,最好选择他们与汉人女子生育的孩子送进去……
而此时此刻,罗用要在长安城中开办女子纺织学院的消息,也早已在城里城外传开了,平民大多都很高兴,因为家里的女子又多了一个入学的机会,至于那些个大家族,态度就各不相同了。
有些人家比较开明,像那些眼下正在罗氏机器坊与罗用学算术的郎君们,大抵便都很支持自家女儿去罗用的纺织学院。
虽说那纺织学院的等级比机器坊这边略低,主要培养的就是纺织方面的匠人,但所谓技多不压身,人这一辈子长着呢,多学一些技术在身上又能有什么坏处,再说那织造的活计,本来就是女子们要做的,去学这个也不算什么很离谱的事。
但总是还会有一些看不开的人家,自持身份,不愿家里的女儿去那种地方学那些低贱的手艺。
那些人家的女儿有认命服从的,也有自己也那般想的,也有激烈反抗的,罗用近日最不愿听到的,便是哪家的女儿又上吊了,哪家的女儿又跳井了,虽眼下还未有真正闹出人命的,却也很叫人担心忧虑。
这一日,罗用又听闻有一个小娘子,半夜里翻墙逃家,结果被人捉回去,狠打了一顿,又给禁了足。
有传言说她被打折了腿的,也有说并没有的,不知具体如何,总之下手确是狠的。
当天下午,罗用便让人将那《贞观律》上的相关条文抄写下来,清清楚楚的白纸黑字,张贴在长安县与万年县公府两处。
按那条文上所言,如若打杀活人,即便是亲生父母,也是要被判刑的,即徒刑,眼下这长安城中所谓徒刑,基本上就是送到矿区去挖矿。
这件事让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冒犯,各种讨伐批判的声音很多,好在这几日不用上朝,一时倒也没人能够当面弹劾得了罗用,只是听闻在那小朝之上,有人议起此事。
这些个风风雨雨的,罗用也并不很在意,反正他的底线就摆在那里,清清楚楚地贴在两县公府的外墙上。
那些家长要如何管教儿女,罗用确实管不着,也无法可依。
可谁若胆敢闹出人命,那便要到公府里来试一试他这块棺材板了,看他可会像过去那许多官员一般,轻轻将事情揭了过去。
第443章 潮期
黄二娘一众抵达长安城的时候, 正是农历六月底,长安城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
船队沿着那一条沟通渭水与长安城之间的人工运河进城,还未见着城墙, 便已先见了富庶景象。
河岸上行走的农人小贩, 成群结队玩耍嬉戏的乡间小娃,竟多穿着彩布衣裳, 颜色鲜艳,隐约还有各种图案花样。
船队靠岸休息的时候,便有货郎过来兜售,他们那担子上甚物什都有, 其中最得小娘子们喜爱的还是那些五颜六色的头花,一文钱能买两朵哩。
这边方才有人买了,不多时, 那边又过来一个小贩,极相似的头花,一文钱能买三朵, 小娘子们挤挤挨挨地看头花, 也顾不上天气炎热汗流浃背, 一个个新鲜异常。
南北杂货的人与小娘子们说,这样的头花长安城中有很多,价钱相差无几,款式却要比这边多得多,更有的挑拣。
但还是有不少小娘子禁不住心中的喜爱,花钱买了, 她们将买来的花儿戴在头上,吹着夏风看着两岸的风光,一路进了长安城。
长安城的东西二市乃是过午开市,他们的船队正是下午那时候进的西市,于是这些小娘子们便很是见识了一番西市的繁荣景象。
这般的人山人海,她们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渡头上停着许多像他们这样的货船,无数的民夫正在来来往往地搬运着货物,他们竟不用肩膀扛,而是将货物一包包搬到那些低矮的小车上,再拖着小车上岸。
那边船上几个领头的人去组织卸货的事情,这边小娘子们便在各自的船上等着,船夫不许她们下船,怕走丢了。
不多时,只见岸边有人推过来一个十分高大像塔子一般的物什,一并推过来的还有一条坡道,那塔子上面有一根杆子,杆子下面垂着挂钩,将坡道一头挂在勾上,下面几人合力摇动手柄,旁边船上的那些小娘子们都还没看清他们是怎么做的,那条坡道便装好了,搬货的民夫们拖着车子,鱼贯从那坡道上上了货船……
待安排好了卸货的事宜,南北杂货的人又雇来几十辆马车,将那些小娘子们一个一个装到车上,运往升平坊。
那马车也只是寻常的租用马车,拉车的乃是矮脚的驽马,车厢也很寻常朴素,眼下天气炎热,很多车厢前后都只搭了布帘子,至多再搭一个横木,避免车上的人跌下去,那布帘子未必洗得十分勤快,难免也会有些气味,小娘子们却不在意,掀开布帘去看沿街的景象,一眼都不舍得错过……
之后她们便被安排在了升平坊的那个院子里,那里的屋舍虽然久不修缮,却也还算住得人。
后来她们这些人又按十人一组分了,每组各选一个组长,在各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她们在长安城中的学习生活。
眼下这时候时间还不到七月,距离八月初一正式报名还有一些时候,但提前来到长安城的外地女子数量不少,但凡是寻到了罗家人跟前的,便都被安排在了这边。
这消息很快也在长安城中传开了,原本还有一些借住在别处的小娘子们,在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纷纷都向升平坊汇聚而来。
这么多人住在这一个大院里,每日里要吃要喝,各种琐碎杂务也很多,罗用便把这些事情交给五郎和七娘去打理。
六郎早些时候去往河南道修桥去了,他如今已是专心机器坊那边的学业,确实也是学得有模有样,罗用就打算让他先在那边静心读书,待几年后再看情况,他现在也才十几岁,年轻人只要肯钻研肯用功,就肯定会有出路,不愁什么。
相对来说,五郎和七娘问题大些,五郎是对什么事都不太上心,瞅着就是一只闲云野鹤的模样。
七娘则是对什么事情都太上心,贪新鲜又没定力,虽有几分机灵劲,却到底缺少恒心。总之这两个人都比较让罗用犯愁,再这么放任下去显然也不太行。
“不就是阿兄你自己不爱管那些杂事……”七娘哼哼唧唧地揭罗用老底。
罗用自小就会哄他们干活,从前在西坡村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怎么会走路呢,罗用就哄她和六郎喂ji,还总给他们戴高帽,搞得她俩还以为自己要是不好好喂ji,家里头就要破产了一般,很是忧心,每日里勤勤恳恳地干活。
“我这不是没工夫吗,要不然你我换一换,我去管那些事,你来替我当县令。”罗用抬头看了七娘一眼,这才管了几天,就哼哼唧唧起来了。
“阿兄,不若我们还是请个人来管。”七娘这就想撂挑子了。
“那你便寻个人选来与我看看。”罗用倒也没有真的要把他们兄妹二人一直押在纺织学院那边干活。
罗用这话说完没几日,七娘果然就给他推荐了几个人选过来,罗用一一看过了,却并不十分满意。
七娘找来找去没找着合适的,便去寻大娘相帮,大娘手底下那些个管事可都是ji,ng挑细选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尤其如果是要安排到纺织学院那边做管理,那样的人,在她手底下,也是顶拔尖的人才了,哪能轻易割舍。
大娘来问罗用,罗用便说没有的事,七娘自己不愿干活想找人顶缸呢,叫她莫要当真。
结果大娘就把七娘给训了一顿,说她今年都十七岁了,整日里还惦记着玩,让她在纺织学院管事,多好的一个活计,别的小娘子求都求不来。
七娘倒也不是一点都不想管这些事,主要就是事情太多太杂,她觉着太累。
好在几日以后,五郎终于寻着了一个不错的人选。
那人乃是五郎一个朋友家的家奴出身,他祖上乃是南方山区里的蛮人,究竟是哪一片山区哪一个部族,如今已是没人能说得清楚。
只知晓当年他太爷爷被人贩子掳了去,用绳子捆了,一路驱赶到长安城外,卖与五郎那朋友家中,就在城外的庄园耕地,后来与同为家奴的一名女子成婚,诞下子嗣,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与主人家也是越来越亲近起来。
此人大名叫作周鑫,周是他主家的姓氏,因为世代为奴,逐渐便也随了主家的姓氏。
原本周鑫一家是与主人家同住在光福坊那边,去年秋里长安县那边有了小学,其中城北的那一间,距离他们当时的住处不远,于是周鑫便把自己的两个孙儿送到那边去念书,不想竟都十分优异。
今年开春,周鑫去求主人家,道是为了儿孙计,想要脱了这贱籍去。
那家人道是改换户籍不易,不若还是先让他那两个孙儿念着书,周鑫与他的儿子儿媳几人依旧在府里干活,也好有个数生计,将来他那两个孙儿若是果真能有什么出息,再从长计议。
周鑫却是不愿,又道出了早年战乱,他父兄跟随主人家四处避难,世代忠心,甚至还有为了保护主人家而丢了性命的,请主家顾念这一份情义,将他们一家放出。
这件事闹到后来也是有些不快,但那周家人最终还是将他们一家放了出来,并他家祖上几代的积攒,也一同让他们带了出来,并且帮忙改了户籍,如此做法,堪称仁义。
为这事,不少相熟的人家之间便也生出了一些风言风语,道这周鑫挟恩图报,说他到底不是个好的,不及他父兄忠义。
还有往日与他们一同在周府为奴的那些人,也有很看不上他们这一家人的,路上遇到了便要朝他们吐一口唾沫星子,以显示自身对其的鄙薄和厌恶。
而从那周府出来之后,周鑫一家的日子确实也过得比从前艰辛许多,早前五郎他们曾经在街上遇到过他,那时候他正挑着一个担子沿街叫卖糕饼。
这人原本在周府之中也算是一个比较有地位的管事,如今这般,着实就显得很落魄了,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选择。
这一次女子纺织学院要招管事,五郎的那个朋友,也就是周家的一名小郎君,就想起旧仆周鑫来了。
虽不满他就算伤了旧情也非要从周家脱离出去的行为,但到底还是看不得他如此落魄,于是这少年郎便与五郎说,不若便叫周鑫去吧,即便当不成大管事,做个小管事也可,总好过在外面做小贩。
第二日,罗用在长安县公府这边,差人去请那周鑫过来谈话。
这周鑫年岁不到五十,留着一脸山羊胡子,看起来也是有那几分小老儿模样,ji,ng神倒是矍铄,并没有什么行将就木的腐朽气息。
罗用与他对话几句便知晓了,这确实是个聪明人,进退之间很有分寸,言谈举止给人感觉也很和善。
罗用问他因何要离了旧主家,他说这是赶上潮期了,不走不行,贫家儿郎若想一跃龙门,便要顺着这鱼潮而起,成与不成,全在今朝。
“郎君可曾见过那随丰而食的饥民,早年间关中闹饥荒,许多百姓去往关外求食,行得最远的,便是那河西都去得,岭南都去得,平日里若是只有那三五百姓,这些地方如何去得?”
“而今纸笔价贱,粮食丰产,在这长安城中,读书识字的少年人数不胜数,待这些少年人学成之日,他们便要为自己寻求出路,就好比追逐食物的饥民,人数众多,浩浩荡荡,求食之心迫切,那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这天下午,罗用与周鑫谈话之后,亲自将他送到长安县公府大门外。
数日以后,这个名叫周鑫的南蛮后人,正式成为女子纺织学院的一名管事,主管一切杂务后勤。
第444章 不逃
周鑫从前在那周府之中当了几十年管事, 那前院的后院的,对外的对内的,甚场面没见过, 纺织学院那几百号小娘子在他那里也不算什么难题。
上任没几日, 他就把里里外外一应事务安排得妥妥帖帖的,五郎七娘二人也终于能够卸下了肩上的重担。
这两人说是一起管事, 其实主要还是五郎管得多,七娘就是打打下手,五郎都没抱怨什么,偏她话多。
周鑫接手了他二人的工作以后, 便对罗用说,五郎能管钱帛,账目很是清晰, 什么地方该花钱什么地方该省钱,他都很有数,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郎君来说, 实属难得。
说起来五郎这个人也是有点奇怪, 家里这些兄弟姊妹里头, 从小就他算术最差,偏又是个财迷,给他几十个铜钱,就能坐在炕头上反反复复数一天。
大了以后在这长安城中生活,人缘挺好,结交了不少朋友, 一群年轻人整日里到处瞎玩,照理说这种爱交朋友的人都挺会花钱,五郎不会,他很省钱。
和他相比,罗用就像是个开了闸的水库,那钱帛就像是奔腾的流水,哗哗直往外冲,一刻都不带停歇的。
不说别人,罗用自己有时候花钱花得都怕,入不敷出啊,收入根本赶不上花钱的速度。
也不止长安城这边,早前常乐县那边的弟子还与他通信,道是白以茅要在陇西修铁轨,常乐县公府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帛,于是便去找安西都护郭孝恪商议。
郭孝恪那个老抠搜,如今整个长安城的人都知晓他在河西挖着铁矿了,他们老郭家发达了,这厮竟也跟白以茅哭穷,道是挖矿不易,需得投入许多人力物力,他手头上也是钱帛吃紧,又撺掇白以茅把罗用那些弟子们拉入伙。
罗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白以茅和丁敏的公文也到了朝中,虽然机会渺茫,但他们还是试着申请了一下朝廷拨款。
结果这个申请就被毫无悬念地驳回了,也是在情理之中,从长安城到陇右道这一路上连木轨道都还没通呢,哪里就有在陇右道那边先修铁轨的道理。
朝中不少人都说白以茅这个年轻人好高骛远,瞎搞。
至于丁敏,虽然他的官职比白以茅高,乃是瓜州刺史,白以茅这个常乐县令是他下属,但论家世背景,那是一点都比不上白以茅,所以这件事必定还是白以茅带的头。
罗用经过一番思量之后,还是同意让他在陇西的那些弟子入股这一次的铁路建设。
虽然说这样一来钱就被套牢了,要说一时能有多少经济上的回报,那也很难,只能一年一年拿分红,但这也是他的那些弟子们在河西那边提高身份地位的一个机会。
再者,为了自家老妹着想,罗用自然也希望白以茅能早些回长安,和四娘两个人好好安定下来。
四娘今年虚岁二十三,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晚婚的了,白以茅比罗用还大一岁,这会儿都二十九了。
罗用也不希望说,哪天等白以茅终于从那陇右道归来,已经是三十五六岁的人了,他二人成婚之后过不了几年,白以茅可就四十了,人到四十,颜值肯定就要开始走下坡路。
为了能让四娘多过几年有颜值有品质的婚姻生活,陇右道那条铁路,该投资还得投资。
陇右道那边说要修铁轨,朝中虽然不同意拨款,但态度上也是很关注的。
这时候听说罗用要让他的那些弟子在那边投资修铁路,皇帝就让人把他叫到宫里去问了问他的想法,这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罗用于是就把四娘和白以茅的事情说了。
不知怎的,这件事竟很快就在宫城内外传开了,说罗用为了白以茅这个妹夫,要在陇右道那边砸下重金。
其实早年间四娘他们借住在白家的时候,便有人传四娘和白以茅的事情,但那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并不看好,觉得他二人门不当户不对。
加上四娘自身又走上了经商的路子,那就更不合适了,白以茅可是白家的嫡子长孙,他们白家怎么能有一个经商的主母呢?
如今倒是没人再说这个话了,因为现在的罗用,已经不是当初远在边陲前途未卜的一个地方小官了,他现在摇身一变,成了这朝堂之上的一支潜力股,就连长孙无忌都想拉拢他。
有他们白家人数代以来的经营,再加上罗家的财力支持,以及罗用这个势头正盛的未来妹夫帮衬拉拔,白以茅将来的仕途自然也就很被看好。
至于四娘经商这件事,到时候再慢慢商量就是,其实也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她也不是一嫁进白家就要当主母,那白以茅的母亲和主母的身体都还康健,一时根本轮不到她这个孙媳妇去挑大梁。
若是白家那边实在很介意,罗用到时候也能给她寻点别的出路,要不然就去纺织学院那边当校长也行,那比经商总是要显得清贵许多。
要不怎么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前让四娘那么犯愁的事情,随着罗用的归来,他们罗家的发展,如今竟已不再是什么难题。
她现在就盼着白以茅能早日从那陇右道归来,就算每日与她吵架拌嘴,都好过现在这般相隔万里。
四娘一向是个能承担的,从前罗用和大娘二娘他们都不在长安城的时候,四娘比五郎他们年长,自然就承担起了照顾弟妹的职责。
后来她又慢慢担起了长安城这一间南北杂货的经营,早前是有许二郎等人帮忙,如今许二郎他们都到洛阳那边发展新店去了,长安城这间铺子一直就是四娘在挑大梁。
与白以茅的感情问题,也是困扰四娘多年,之前她都默默承受着。
如今好不容易所有的问题都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她却还要承受这一份相思之苦,只这一次,她觉得自己分外委屈……
罗用也知道四娘不容易,不过白以茅那件事,他一时便也只能帮到这里。
又几日,罗用正与一个胡商商议一批ji,ng铁的价钱。
这些个定居长安的胡商做什么营生的都有,放高利贷的都有,更隐秘一点的,搞政治投资的都有,倒买倒卖囤货居奇这点事,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寻常。
眼瞅河南道那条铁轨就要修完了,罗用估摸着,长安城这边的铁价也该降一降了。
那胡商却道,陇右道那边还要修铁轨呢,这铁价一时必定降不了。
“我说要降价那必定是要降价,你若不信,便只管留这批ji,ng铁在手中,等着郭都护将那黑铁山的黑铁卖到中原那一日。”
罗用是很确定这铁价早晚会降,只不知晓具体什么时候,而他眼下又急等着用铁,纺织学院那边要建教学楼和宿舍楼,不用说,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那胡商也有些犹豫,因他心里也清楚,待那陇右道的黑铁卖到中原,长安城这边的铁价肯定要降,只他也不知道具体是在什么时候。
手里头这批ji,ng铁数量又多,零卖的话一时却是很难卖得完,若说有能力有需求大量购铁的大客户,眼下恐怕也就罗用了,其他若不是很急用的,便都想等到ji,ng铁降价。
他们这两边正商议着,杜构身边的一名随从来寻罗用,道是陇右道那边又来人了。
“又来人了?”这边的消息才送出去没几日,都不知道到没到陇西,怎的这般快又来人了,莫不是出了什么大事?
这些事也不好当着那胡商的面说,罗用向他拱拱手,表示改日再谈,然后就匆匆离开了。
行在路上,与那传话之人略问了问,罗用便知晓了,这一次来的却是郭孝恪的人,因为一批流民入关的事情,写了文书回来请朝廷批示。
也就是说这一次的事情他老郭自己不拿主意,朝中怎么批,他就怎么办,将来出了岔子他也不背锅。
听闻这一批流民数量颇多,足有数千,其中各色杂胡都有,甚至还有不少胡人表示想来长安,这事郭孝恪自己确实也不太好拿主意。
几日之后,刚好就是七月十五大朝之日,群臣果然就这件事进行了争论。
很多人都担心那里头有细作,要搞事情,危害沿途百姓以及长安城的安危,莫说长安城,最好连边关都不要让他们进来。
“若是细作,自然有更高明的路数潜到中原,怎会用如此低劣的手段,兴师动众,惹人猜疑?”同意这些杂胡入关的人自然也有。
“杨朝议这般说,他日这些杂胡若是出了差池,你可担得起?”反对派那边当即咄咄逼人道。
“我既穿了这身官服,自然就是担得起。”杨朝议这个话外之意,就是讥讽对方胆小怕事不配做官,不如回家吃自己。
“你担得起?你家里拢共多少人口,一旦出了事端,怕是与人偿命都不够数目。”那边又有人嘲讽杨朝议出身低微,家里人口少。
“……”
这朝堂之上一旦吵起架来就凶得很,一个个都跟吃了火药似的。
这些个士族出身的郎君们,营养又好基因有好,长得大多都比较高大,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姿态往往也是高高在上。至于那些个开国功臣武将出身的官员就更别说了,但凡胆子小一点的,被他们吼两嗓子都得露怯。
罗用有时候觉得自己站在这朝堂之上,就跟站在一堆豺狼虎豹里头一般。
寻常只要是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他也不愿去招惹这些个豺狼虎豹,只是这一次这个流民的事情却是有些不同,边关的自然环境生存条件有多么恶劣他是很清楚的,那些流民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前来投唐,怎能又将他们活生生赶出关去?
寻着一个他们吵得不是太激烈的间隙,罗用终于也站出来说话了:
“臣以为,不若将那些杂胡就地吸收,将其分散在陇西各州,陇右道本就是胡汉杂居之地,多这数千杂胡,也并不妨碍什么。”
不管怎么说,罗用认为还是应该先把这些人安置下来,毕竟人命关天。
至于那些还想来长安城的,也都先就地安置吧,只要是脑子活络的,将来他们自己总会寻着机会,这种事就无需再拿到朝堂上来商议了。
罗用这一说话,毫不意外的,很多人的矛头马上就开始指着罗用来了。
说他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人提出,说罗用因何会有那般多的金银钱帛,又是投资修铁轨又是兴办纺织学院的。
听闻他早年在陇右道,曾受到过突厥可汗的招揽,莫不是当时便与突厥人有了勾连,就因为有突厥人在背后支持他,所以他们才会有取之不尽的金银钱帛。
“荒唐!”当即有人反驳道:
“哪有细作不交友不赴宴,整日里又是花钱建学校又是投资修铁轨的道理,你当突厥人是开善堂的不成?”
罗家上下多少产业,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罗用除非是脑壳被驴踢了,才会想不开去给别人当细作,这跟点火烧自家宅院又有什么区别。
“你若不是细作,又是安的什么心?”
“年轻人没经过战乱,便以为这太平天下是白来的,什么人都敢放进关来。”
“哪一日那些杂胡若是作乱,看你要往哪里逃?”
罗用一听这话,笑了,这人竟然问他要往哪里逃,他怕是不知道自己近来做了多少投资,花钱花到心头滴血吧。
“我因何要逃?”罗用问他。
“你不逃,那你就且等受死吧。”对方骂道。
罗用抖了抖官袍,端的是一派正义凛然的棺材板姿态:
“我罗用生是唐人,死是唐鬼,烂也得烂在这长安城的大街上,要逃你自己逃,横竖我是不逃。”
第445章 难民
罗用从前也想过跑路, 万一将来在政治斗争中陷入不利的处境,到时候干脆就到别的地方甚至是别的国家去重头来过。
如今他已不再那般想,他要在这一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也要尽力去守护这一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
这就好比每户人家都要守好自家宅院一样, 总不能轻易被别人说赶走就赶走的,关键时候, 豁出性命也要搏上一搏的。
说话这人张口就问罗用,将来出事了要往哪里逃,实在是小瞧了他。
而罗用的回答,倒也令一些人对他刮目相看, 从前只道他有才干,如今看来,竟也很有几分英雄气概。
假使他日果真发生了什么大事, 以罗用这块棺材板的威力,应也是能挡下一些风浪。
这一日早朝之后,吃过了廊下食, 众官员纷纷都往宫城外面走。
期间, 有一个平日里对罗用一向很冷淡的官员, 一反常态主动和罗用打了招呼,与他寒暄了几句,态度颇为和善。
之后的一段时日,罗用渐渐的也感觉到了,自己在这朝堂之上的地位,似是隐隐有了一些提升。
当然这种提升也不是说几句空话放几句厥词就可以实现的, 毕竟谁也不是傻子,这跟他一向以来的积累有关。
这回胡人入关的事情,大朝小朝之上争吵了数个回合之后,最终还是以支持派得胜告终。
除了一部分积极争取让这些难民就地安置的朝臣,皇帝李世民的态度也很紧要。
李世民这个人胆子很大,突厥王室出身的将领他都敢用,从前带兵打仗的时候,对那些个敌方的败将降将,他都敢将自己的性命托付出去。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年朝堂之上风起云涌,他又因那玄武门之变饱受非议,政权却始终稳固。对他来说,不过是几千个难民而已,又有什么可害怕的。
李世民不仅让这些难民就地安置,还让他们派遣出数十人作为代表,前来长安城参见天可汗。
圣人言要亲授这些难民大唐编户身份,令他们可以在大唐安居乐业,奉养父母,照顾妻儿,子孙后代都可以在这里繁衍生息,永享安宁。
这背后自然也有一些政治宣传的作用,不仅宣传了李世民这个天可汗,同时也宣传了大唐这个国家。
不管是对一个皇帝还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宣传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别人都不太懂宣传,就他最懂宣传,于是就占据了许多有利的位置。
从前李世民就说过,自古以来中原的皇帝大多都只爱中原的子民,他自己就不一样,他是天下人皆爱。
而他的所作所为,确实也对得起天可汗这个称号,赢得了许多胡人部族的拥戴,也使得许多胡人出身的兵士将领甘愿为他卖命。
三十几年以前,隋炀帝在焉支山下大宴各国使臣,又令胡商在长安洛阳以及沿道驿站免费吃住,引得那些原本习惯了和突厥人交易的胡商,纷纷来往中原。
三十几年以后的今天,关外许多地方都在流传着天可汗的传说,许多胡人向往关内的生活,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次这几千个胡人才会选择来投奔大唐,而不是去往吐蕃突厥,亦或是在这沿路上的其他国家停留。
这数千人如今就被安置在高昌城外的荒原上,郭孝恪安排了兵士在那边维持秩序,又给他们发放了些许粮食。
高昌原本就是佛国,僧人信徒众多,常有人到难民聚居的地方去施粥施饼,还有人为他们送去了衣物,眼下虽是夏季,但在高昌当地,夏季的夜晚亦是颇凉,而这些难民当中的一些人更是衣不蔽体。
高昌周边乃至是常乐县这一带的不少商贾富户,都有往那边送物资的。
有些人是真的心善,还有一些则是过去物色佃农雇工的,甚至还有一些人打着买人的主意。
高昌所在的西州,以及伊吾所在的伊州,敦煌所在的沙州,常乐晋昌所在的瓜州,这四个州之间有木轨道相通,往来十分便利,又是西域商贾往来中原的必经之地,又能产白叠花以及羊绒等物,这些年发展十分迅速。
别的不说,光是那遍地的专门种植白叠花的庄园,以及加工白叠布的织布作坊,就不知道要用到多少人工,就陇西当地原本的那点人口,根本不够。
近两年也是时常有那关外人来做工,男人在关外放羊,妇人在关内织布,都是常有的事,也有全家人都到关内来生活的。
这一次听闻高昌那边来了数千杂胡,其中还有一些昆仑人,常乐县一带不少农庄作坊便都起了心思。
阿普和他的族人们在常乐县当地生活了已有两三年,这些昆仑人为了养家糊口,也有与人做工的,昆仑人个头高力气大,虽也有那懒怠者,但因其性情温良,也不太会偷懒耍滑,雇主们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
不过麻烦的地方就在于,那数千杂胡,听闻是分成好几个阵营的,每个阵营都有头目,那些阵营里的人,往往也不是自己想走就能走的。
关于这一点,那些关外来的牧民们就深有体会,关外生存不易,牧民们大多聚族而居,部族对他们来说既是保护也是束缚,有些人手腕灵活或者是其所在部族比较和善宽容的,那情况相对就要好很多,有些人则是被他们的部族敲得恨不得剥下一层皮去。
常乐县这边有人专门跑去高昌城外看了看,回来以后直摇头:
“……我见她饿得枯柴一般,便与那小娘子两块饼子,她却一口没吃,全都捧去交与她大伯,她那大伯当着我的面,几口就把那几个饼子嚼了。”
“哎呦,那哪里是什么大伯,简直就是豺狼虎豹啊……”
“你莫非看不出来,他那分明是在与你示威,想要那小娘子,得先过了他那一关。”
“我哪里是看不出来,只怕这样的人一时就算要了来,将来也多事端。”
“……”
“……”
“你这小本经营,可经不住那样的。”
“经不住经不住。”
“……”
“只那小娘子着实不错,虽说模样与我等有些许不同,瞅着却也是个良善勤恳的。”
“……”
这些时日以来,这城里城外的,众人都在谈论关于高昌城那新来的数千杂胡的事情。
听闻那里面也有贵族,就算是万里迢迢逃难而来,依然也还保持着几分体面,甚至还有人拿出金银,在高昌那边置下了一个葡萄庄园。
高昌当地盛产葡萄,从前是新鲜的葡萄很难往外卖,酿成葡萄酒以后运输也很艰难,路途又远,货物又重,装酒的坛子还很容易破碎,能够卖往中原等地的,主要也就是一些葡萄干而已。
虽说在长安城那边倒是也能买着些许葡萄美酒,价钱却是极贵。
这几年随着木轨道的出现,高昌所产的葡萄干葡萄酒等物什,已经能够卖到陇右道各地,因着运输便利了,价钱便也并不十分高昂。
尤其是那葡萄干,在常乐县当地的一些宽裕人家,基本上已经算是比较寻常的吃食。
这运输的便利,一方面使货物的价钱变得低廉了,买货的人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特产能够卖得出去,对于当地的农户商贾来说也是好事。
现在高昌那边种葡萄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因为前景看好,很多当地的乡绅富户都在做这方面的投资,他们那些庄园也需要人手,因为离得近,这次来的那几千个胡人里面,其中看起来最温良最靠谱的,基本上就都被那些庄园的管事早早挑了去。
常乐县这边的人抱怨归抱怨,但是一有机会,还是要去高昌城外转悠,说不定哪一次运气好了,就能带回来几个不错的帮工。
听闻那一带现在也活动着一些专门买卖人口的团伙,颇有些混乱,高昌当地的妇人小孩都不敢往那里去。
第446章 救赎
在难民聚居的地方, 环境总不会很美好,生活条件简陋,治安也比较混乱, 甚至还有随处可见的排泄物。
在这样一个时代, 要做这样的一个长途迁徙,徒步行走上万里路, 他们这些人不仅要有比较好的体力,还要提防野兽,而且人与人之间时常也会互害。
所以但凡是弱小一点的,没有依靠的人, 是很难活着走到最后的,抱团生存乃是常态,依附关系也很常见。
早前几个常乐人提到的那名胡人小娘子, 其实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至少她还有一个大伯可以依靠。
她那大伯也跟一伙人集结在一起,他们会一起出去打猎, 一起在沿途的城镇做工, 还会一起去抢劫, 抢过其他难民,也抢过沿途的城镇村庄,他们杀死过人,自己这边也死过不少人。
这名胡人少女最近时常感到恐惧,照理说她能活到现在,是应该感激她大伯的, 但她隐约也感觉到,自己的大伯已经不是从前的大伯了。
他现在变得越来越残忍,对别人残忍,对自己残忍,对她这个侄女,也许有一天也会变得很残忍。
听说这难民区里的许多少女,都被她们的家人或者是所在的团伙卖掉了,也有一些妇人小孩被卖掉的,但是十岁出头的女孩价钱是最高的。
她觉得自己的大伯也想卖掉自己,他只是在等一个好价钱而已。
她想进城去做工,给自己谋一份活计,然后再给她大伯弄来一些钱,也许那样,他就不会卖掉自己了。
早前也有一些人进城做工的,他们要价很低廉,基本不要工钱,只要稍微给些食物,就可以从他们这些难民身上得到大量的完全不等价的劳动力,刚开始的时候,高昌城中的那些人也是比较愿意用他们的。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难民们这一路上遭受了太多,他们往往都比较敏感,轻易就会露出敌意,这让当地人感觉危险,也比较排斥。
然后在八月中旬的某一日,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切断了难民们进城做工的这条路子。
第104节
恋耽美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53258/794664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