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部分
推荐阅读:虚拟游戏舱【强制】、入骨欢 【NP高H】、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临时夫妻(nph)、素女 (古言,1V1,高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
说不尽的张爱玲 作者:肉书屋
第 4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依大体来讲,总似乎觉得恋爱气息未免太重,而且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何况这里只是一个充溢着贵族血y的故事,好比一件高贵的古玩。只能藏之名山,不能深入民间,那么其效用还不等于零,所以我认为在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直接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戏剧,我们不希望仅仅供于贵族阶级欣赏的戏剧。虽说戏剧总是娱乐。
不过话又得掉头来说,改编剧本后的《倾城之恋》,假使用有闲眼光来看还不失为值得一睹的戏。嗑嗑瓜子扯扯闲,那也许可以抵当有刺激的咖啡。尤其在纳闷的时候,你不妨可以花上几百块钱去喧笑一通。不过在这样冷峭的西北风里。可别忘了你的自备三轮车,方才可以免得着了凉。
综观全剧各个角色(除了姨父大表妹之外),都有典型的性致。最失败的是从香港去了再回上海(第二幕到第三幕之间)一节似乎有些失却连系。然而看起来总有不如小说流利之感,当然这是因为张爱玲的小说技巧不能在戏剧里发挥的缘故,何况《倾城之恋》又是她的处女作。
导演朱端钧一向是以细腻见称的,这里较以前的《云彩霞》、《阖第光临》、《海葬》更有显见的进步。当然,这是由于他的肯于虚心学习。无论哪一种学术或者艺术,是怕老是停滞在不进不退的阶段上,否则,能够上进,便是好现象。
(原载1944年12月21日《平报新天地》)
《倾城之恋》赞蝶 衣
《倾城之恋》的演出,我第一晚就看了的。这晚特别的奇寒彻骨,坐在戏院子里大衣都裹着没有能脱,而回家时且因踏在冰块上面摔了一跤。然而这冷与跌并没有冷掉或跌掉我对于《倾城之恋》的好印象。
有人病诟《倾城之恋》没有高c,自流苏个性模糊。而我对它是爱好的。这是一出并不搬弄噱头的戏,在我看来是一首诗,一支悲歌,它描绘出了破落户的衰飒的气息,以及破落户子弟的丑恶的脸型。同时。它又讽诵出l个为宗法社会所訾议的女人的挣扎的史实。戏的表面是平静的,然而内在的是沉重的悲哀。这沉重的悲哀正与高c一般的足以扼制人们的情绪。
而白流苏这一个女人,在罗兰的演出下更是完全成功了的。香港的电报来了之后,流苏从她的年迈的妈妈那里走出来,她环顾了一下周遭的环境,无可奈何地叹息了一声而往里走,没有说一句话。但无声的屈服无异代表了极度的悲恸,流苏的个性在这一瞥之间是表露无遗而绝不模糊的。
一般看过《倾城之恋》的人,都认为第二幕范柳原与自流苏调情的场面包括演出与对白)最好。而我更看好的是末一场,范柳原与白流苏毫无顾忌地拥抱着作长吻,在他们的周遭是动乱的一群,他们作着惊诧的诽笑,而拥抱着的一对却是眼角里都没有容留他们一丝一毫。予鄙夷人者以更深刻的鄙夷,这意味是清楚的。如果认为这拥吻的场面是噱头,是生意眼,那恐怕是错会了剧作者底意思的。
这晚,我和《教师万岁》的导演者桑弧先生坐在一起,他也不否认《倾城之恋》艺价值 只要是懂得情测之美的观众,我想都会对《倾城之恋》砭甓赏之声的、
观《倾城之恋》柳雨生
张爱玲先生把她由小说改编的《倾城之恋》在舞台上演出了。她送了我十七夜场的戏票。可是,我因为急于快睹,十六夜先偕友人石小姐同往一观。观后自己认为满意的地方很多,现在略微抒写一二。
全戏的第一三两幕,就是在a流苏的家里,我最喜欢。开场即有幽咽低哑的,不断的胡琴声音。旁人在忙着打牌,流苏却一个人y黯黯的在扎鞋底子。然而最引人注意的并不是旁人。罗兰在这里的表情,屈卑,高傲,叹息,像压在冰块底下的热火,都流露得很真切。像爱玲先生在她的《罗兰观感》中所提到的,罗兰在这幕里的成就是无比的。她是这幕戏的魂灵。
以香港为背景的几幕几场,我就觉得都微有缺憾。到过浅水湾、浅水湾饭店、香港,以及看过原著的人,都想像那饭店并不是这个样子。即以家具装潢来说,也缺乏一种宽厚的瑰丽之感(这是现状下物质条件缺乏的关系罢)。流苏在这些场里,俱不太自然,不是失之于过板,就是热情流露得太多。太奔湃。罗兰所体验到的或者可以是如此,我想流苏并非是如此。今天。我又冒着寒冷把原著仔细的咀嚼一过的。
或者,小说的情节繁,曲折多,剧本却没有怎样斟酌到它的时间的进度速率。
舒适的国语,怕是比不得饰他的对手的罗兰。如舒适念出的枉担虚名的枉字,其音同汪,未免触刺。罗兰的北平话相当的好了。但是因为两个人说焉搭话的关系,也不能够不义从而汪之 这是替范柳原包涵过了。于此叮见女主角的聪明。
炎二柳原,以及饬捌啄的舒适,这儿不拟多说什么只有点,剧本所表现矗;来的他,人并不够坏,然也不算好,这是很尴尬的:小说里的柳啄是大起大落的,舞台:面的,像是有点儿失魂落魄 这是情节进行太快; 二)簿台表现手法不应与小说悉同的关系,改编的难易大约是要看这种地方的,
印度公主出现时!了谐角,老英国人更是退居第五流的位置,都失掉了其原有的重要性这是义耍顾全原著故事的情宵,义怕舞台没有回旋的余地,台之则两伤 至于公主,第四幕时的演比以前诸场要好
全婶i的台词并不怎样的语青化 姻罗兰第一幕:口就说:离了婚六七年。再回去奔丧,不要叫人笑掉牙齿,牙齿两字,虽然忠实于原著,更忠实于文字的渎荷,但并不忠交于真实的语舀一其余等而下之的例子,俯拾即是这个戏。我以为是该有像石挥他们!《大马戏团》墨所表观的那么痛快、真切的(语的,可惜事实上并没有听到,偶然穿c的两旬广东话,也并不太地方化,徒使观众们茫然若失 如洗身,地方化时更盅说冲凉,就是在冬天。也未尝不可以适i罢我是广东人,困为改绵作者是香港通,所以斗胆的贡献一点小意见
特别提醒观众不要忘记是一二月八日那天的是一只颓日历。可惜太厚,当面撒掉几张+像是正月帝玎八
没有,没有别的意见了,上面所述也非是什么了不起的意见,+我离题了!在戏院中我买了一本特刊,:面有我的一篇文字《如果(倾城之恋排戏》,是足够表现我对于这戏的倾倒的,这个意思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变 新戏不少。这戏无疑的仍旧不失为~+1:l四网至四五年间的一好戏重头的,生动的,有血r的哀艳故事。
这是个四幕多场的喜剧。假如它是悲剧就更好了,更合乎上海人一窝蜂的脾胃了。然而以我在台下所看到的而论,上海人已经够一窝蜂的了。对于这个戏,和我同去看戏的石小姐及我,也是一拥而人的轻性知识一分子。看情形,它在营业上的号召力很大。我不能够不对上海的观众更客气的多研究一下,然后
然后再发表意见。
(原栽1944年12月28日《中华日报中华副刊》)
白流苏显然写得很好。范柳原软弱了一些,而三爷四爷和三乃乃四乃乃两对夫妻太雷同,如果不为表明他们是一个大家庭,至少可省却了一对。不过本于小说,这句话又是白说了。
既称为高乘喜剧,当非胡闹剧可比。朱端钧不幸在导演本剧之前导演过《阖第光临》,在第四幕中就留下他的旧迹。第一幕的气氛最好,装置却似可更富丽一点。破落户与中人之家不能相比。从小说里我们对白家有一个破落却仍不失大家风范的印象。而现成的装置却只能显出中人之家。如果说自流苏在第二幕的服装不算太新颖华丽,第一幕里便太朴实了一点。胡琴声很描出气氛的苍凉。如不怪剧本,那么第四幕的草率就不得不归罪于导演。台上少道具,丽演员众多,地位极乱,作风与《阖第光临》类似。但同样作风,在第一幕第三场相亲回来时一段处置却显得可喜。末幕香港炮火开始时,灯光集中于日历上大大的十二月八日,方法很聪明,但战争气象不够紧张。而范柳原脱下大衣挑水一节似乎太快太突兀一点。结局的积极性仿佛很可疑。张爱玲自己说。一点不错!
可是我们又看得出照作者所说流苏实在是个相当厉害,有决断,有口才的人吗?罗兰完全尽了她的本分,第二幕对付范柳原一段非常切合。有人以为她的嗓子响亮动听,我却以为她的响亮单调的嗓子将限制她演技的发展。舒适很有范柳原的潇洒,但没有想像中的外国派。其余三爷四爷三乃乃四乃乃都很卖力,他们的外表尤其帮助了他们的成就。
有人问我《倾城之恋》如何,我回答说看戏如。如你单是为嘻笑娱乐,请你把眼光转向丽华。
(原载1945年1月10日《杂志》第14卷第4期《每月评坛》栏)
《倾城之恋》
金长风《倾城之恋》,原来是张爱玲的小说《传奇》中的一篇,由原作者自己改编
成剧本的,写述一个离婚了七年的中年女子,在哥嫂的欺凌下,不得不再嫁人的故事。作者藉此反映出旧家庭,旧社会制度的一个断面来,可是作者并没有努力的去刻画这个断面,只是随随便便的写了出来而已。作者的视线只是偶尔触到这上面,也只是偶尔而已。
因此,作者虽然把妇女的地位问题提了起来。却并没有意思去发展,和好好的安放,不过是那么提了一提,所以,全剧的意识模糊得很,而且是相当消极的。
譬如就自流苏(罗兰饰)的得意缘讲吧,作者就安排得不自然。固然一个女人得不到男人的爱,就得不到女人的尊敬(流苏的自白),但是女人的出路,并不是得到了女人的尊敬,而且是这样的尊敬就算了事的,然而作者却替流苏找到了这样的一条出路找一个男人!肯定了流苏的复仇方式,是应该夺取范柳原(舒适饰)!因为范柳原是一般少女的理想丈夫。作者以为豪富、漂亮、聪明、外国派的男人,是最最理想的,所以便造出了一个范柳原,原因范柳原既然是有钱的华侨,当然豪富,外国派,又是浪子,自然漂亮,聪明。在作者想,夺取了他,流苏就可以在女人面前骄傲,而她的出路也就来了。至于两个人的相遇和结合之间,有否牵强性,以及找一个男人是否真正为女人的出路等,那是另外的事,作者并不愿意研究到这些,但是应该研究到这些!
倘使a、范两个人,在作者安排的巧合下,一见倾心后,居然再立刻a头偕老,这就太传奇化了,不免肤浅了一点,因此,作者假借香港之战来藉以补救,而完成了这一个喜剧(?)。其实,香港之战的背景,就好像被硬贴上去的一张图画,这个故事,这些人物,只是在图画前游移着,仿佛纸人、纸物般的游移,原不一定要在这一张图画前的,即在别一张图画前搬演也行。
全剧的情绪,始终很淡,其起落与发展,也欠紧凑,虽然和《浮生六记》是同样的撷取了人生中最平庸的材料,但编导的手法,与气氛的把握,却差得远了。《浮生六记》真的把握住了苍凉的人生的情义,而《倾城之恋》却没有。
主人翁的性格,写得不清楚,没有凸出之感,是应该加以强调的,然而作者只是勾了几笔,甚至连轮廓也没有勾完全就算了。
全剧四幕,第一幕为流苏的家,演员的地位,走得很轻松。第三幕设景相同;第二幕为香港的浅水湾饭店,月夜谈心一段,置景甚美,可惜没有洒一些月光到窗里来,否则,使流苏与范柳原的肩上,都披上了一些青色的月光,会更添上一点诗意的。第四幕地点仍在香港。却是范柳原藏娇的金屋,设景较差;中间,导演(朱端钧)介绍十二月八日的时候,以流苏的手将!e历牌挂上墙壁,而后来一个静场甚好。将要结尾时,范柳原与a流苏认真谈起爱情来了,其拥抱接吻的时间过长,过于游戏化。
演员方面:以端木兰心(四乃乃)与陈又新(三爷)的演技,最能表现剧中人的性格;老英国人(陈静饰)台步堪发一笑;罗兰拍合流苏类女子的典型,演得比小说里的流苏,更活了一点;舒适无善可述。
其他,《倾城之恋》的题名,用来代表战地鸳鸯等类的意思,似欠明快。总之,《倾城之恋》的主题,是应该要强调的,却只随随便便的说了些,而且调排流苏的复仇方式,又缺乏了积极性,实在是一个并不爽快的戏。
(原栽1945ap;ap;ap;1月15日《文友》。94995期)
苏青评张爱玲和张爱玲的二副画
以长篇小说《结婚十年》和散文集《浣锦集》崛起于上海文坛的苏青,一度与张爱玲齐名。在四十年代中期,她俩被誉为当前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 \引自《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前言,载一九四五年!月上海《杂志》第十四卷第六期',目前最红的两位女作家'予/自潭正璧《沦苏青与张爱玲》,载上跨佩雨谈》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号'。只是五十年代以降,张爱玲远走海外,更声名大振。苏青却因滞留大陆,长期默默无闻,最后抑郁而终。直到最近几年,她的作品才在海峡两岸重见天日。
对苏青。张爱玲是颇为赏识的。她在那篇有名的《我看苏青》 '载一九四五年四月饫嫩》第十九期'中说得好,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需把女人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那么,苏青又是怎样看待张爱玲的呢?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苏青一九四四年八月在《传奇》集评茶会上的一个书面发言,称张爱玲仙才,钦佩她的作品自有一种魅力 '引自《传奇)集乎茶会记》,载一九四四年九月十日上海撩志》第十三卷第六期'。其实,苏青在主编《天地》月刊期间,还发表过一系列关于张爱玲的重要见解,一直未被挖掘出来,有必要加以介绍。
苏青以本名冯和仪担任主编的《天地》月刊创刊于一九四三年十月十日。她在《发刊词》中强调天地之大,固无物不可谈者,只要你谈得有味道耳。要求作者以人对人的资格来畅谈社会人生,同时提倡女子写作,盖写文章以情感为主,而女子最重感情。《天地》作者阵容十分强大,把当时活跃在沦陷区文坛的自由派作家,从元老级的周作人到初露头角的施济美,几乎一网打尽l抗战胜利后,苏青曾因主编《天地》而受到指责。/h《天地》除7追于形势发表过局佛海夫妇和陈公博的几篇回忆性散文外,并没有为敌伪唱赞歌,苏青是卖文为生、编刊为生而已。至于周作人,虽在沦陷时期在政治上与敌伪合作,为人诟病,但究其本质,笔者认为还是一个自曲主义者'。作为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又与苏青情投意合,张爱玲对《天地》自然全力支持,自第二期起,几乎每期都有佳作刊出。有时甚至一期二篇。这些小说和散文现已分别编入《传奇》、《流言》和《余韵》,只有一篇已经预告的《柴凤英》不知何故,后来未能问世。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日《天地》第四期发表张爱玲的散文《道路以目》时,苏青首次在《编者的话》中作了高度评价:
张爱玲女士学贯中西,曾为本刊二期撰《封锁》一篇,允称近年来中国最佳之短篇小说。在三期刊载之《公寓生活记趣》亦饶有风趣。本期所刊《道路以目》尤近西洋杂志文格调,耐人寻味。
同年二月十日《天地》第五期发表张爱玲的散文《烬余录》时,苏青又在《编者的话》中热情推荐:
张爱玲女士的《烬余录》描摹香港战时状态,淋漓尽致,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出。本刊三期潜之先生在《饥馑文化》中叹息现在文学作品中ls吏三别之哀歌,没有雷马克《西线无战事》的感慨,如今张女士此篇得毋近之。
同年十一月一日《天地》第十四期发表张爱玲的散文《谈跳舞》时,苏青在《编辑后记》中再次以显著篇幅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作了充分肯定:
张爱玲女士蜚声文坛,众口交誉,其作品价值已不必编者赘述,观乎其最近出版之小说集《传奇》畅销情形,已可见南北读者对其热烈拥护之一般。今日编者更有一好消息可以抢先报告。原来张女士又集其年来所写的散文郑重付刊了,书名《流言》,预料其出版后的畅销情况又必空前的。本期所刊《谈跳舞》一文,其艺术见解自有独到之处,幸读者诸君之精于此道者多注意焉。
此外,一九四五年二月《天地》十七期刊有张爱玲《流言》再版预告,写得文采斐然,很可能也是出自苏青手笔:
本书所栽各篇,思想巧妙,文笔幽丽,如溪水之潺缓,如月下梵和琳独奏,凄迷动人。附画多幅,亦饶风趣,如《夫主奴家》诸幅,辄叹其构思之奇绝。诚然,苏青在《天地》上的这些评价还只是随感性的,三言两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评论,也未能很好发挥,但有一些观点确实值得注意,它们吐露了一位敏感的女作家对另一位女作家出众才华的独到看法和由衷的赞赏。
张爱玲在《天地》上与苏青合作,并不限于投稿,她还为《天地》作了二幅颇具特色的画,至今不为人所知。张爱玲善画,据她自己在《私语》中回忆,约七八岁时就在母亲指导下学画。进入中学阶段她的绘画天才逐渐显露出来,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张爱玲最早的画是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五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第四期上的漫画《某同学之甜梦》。到了四十年代中期,随着在文坛上一举成名,张爱玲对美术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她撰写的《忘不了的画》、《谈画》等文,从达芬奇说到塞尚,从超现实派说到林风眠,洋洋洒洒,对西方艺术流派之熟稔,分析之精到,都令人叹为观止。而张爱玲为自己小说和散文所作的众多c图,更是风格独具,如她的自画像,如《流言》所载诸幅,如《张爱玲资料大全集》所搜集种种,都是寥寥数笔,或画龙点睛,或形神毕肖,均构思奇妙,谐趣横生,足以与她的文字相得益彰。
张爱玲擅长速写和漫画,她弟弟说她能画很好的铅笔画 手/自张子静《费的姐姐张爱玲》,载一九四四年十月淄》月刊第一期',即指此而言。但笔者新发现的张爱玲为苏青散文《救救孩子!》所作的同题c图,却是一幅较为工整的素描,很难得。一九四四年五月一日出版的《天地》第七、八期合刊是《生育问题特辑》,作者除苏青本人外,尚有陶亢德、周越然、柳雨生、予且(潘序祖)等名家。张爱玲不但写了《造人》一文,还欣然为苏青的力作《救救孩子!》c图。《救救孩子!》是苏青最长的一篇议论性散文,她以自身的不幸婚姻为引子,诉说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艰难,批评不负责任的父母,提倡科学地节制生育,呼吁人们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救救孩子!张爱玲根据此文题旨所作的这幅c图,生动地再现了无依无靠,挨饿受冻 苏青《救救孩子中语'的儿童形象,图中那个嘴唇紧咬栏杆。双眼流露出恐惧之情的小女孩,怎不引人一掬同情之泪?可以看出。张爱玲创作这幅画是动了真情的,其中可能还溶合着她自己年幼时被父亲和后母毒打的惨痛记忆。这幅笔法纯熟的素描不仅显示了张爱玲多方面的艺术功力,同样寄托着她对儿童的深挚的爱。
围绕张爱玲《太太万岁》的一场论争
一九四七年十四日,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文华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太太万岁》在上海的皇后、金城、金都、国际四大影院同时献映,引起很大轰动,整整两周。即使遇上大雪纷飞,仍然场场狂满。当时上海各报竞相报道《太太万岁》上映盛况,称其为巨片降临、万众瞩目、精彩绝伦,回味无穷、本年度银坛压卷之作 分别号自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二一产七bi海《大公报》、《申报》和《新闻报》
《太太万岁》是张爱玲编剧的第二部电影。她的第一部电影《不了情》于一九四七年四月中旬在上海公演时,同样获得一致好评,有胜利以后国产电影最最适合观众理想之巨片 '引自《申报》上海),一九四七年四月六日'的美誉。张爱玲以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崛起于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坛,名噪一时。但抗战胜利之后,由于她与胡兰成的特殊关系和发表作品的某些刊物背景复杂,各方面对她的指责也就喧嚣尘上,连她的朋友柯灵为《传奇》再版本问世在自己主编的《文汇报》副刊上刊登一条短讯都受到当局的警告据笔者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六日与柯灵先生的谈话'。有人甚至断言张爱玲的时代已经结束,发出张爱玲哪里去了 引自慕容妍《张爱玲卿哩去了砂 《申报》上海),一九四五年九月'l三日l的感叹。张爱玲处于左右夹攻的尴尬境地之中,被迫搁笔年余。《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接连成功,显示张爱玲已经找到另一种艺术媒介来表现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看作张爱玲对这种种责难的一种回答。然而,与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应形成鲜明对照,上海评论界围绕《太太万岁》爆发了一场大论争,论争的导火线是张爱玲的一篇散文《(太太万岁)题记》。张爱玲历来认为作家是天生给人误解的 '亨自张爱玲《续集)自序》,濮集》台北:皇冠出版社,ai/年二月),初版',很少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和说明,但这次却是例外。也许她预感到《太太万岁》会招惹是非,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写下这篇题记,试图阐明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作意图。《题记》刊载于该年十二月三吕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第五九期'《太太万岁)题记》长期埋没,一九八八年由笔者挖掘出土,重刊于《女性人》(台北)创刊号(一九八九年二月),似采于/虐应有的注意',张爱玲在文中强调:在《太太万岁》里,我并没有把陈思珍(按:电影的女主人公)这个人加以肯定或袒护之意,我只是提出有过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了。她还指出:出现在《太太万岁》的一些人物,他们所经历的都是些注定了要被遗忘的泪与笑,连自己都要忘怀的。这悠悠的生之负荷,大家分担着,只这一点。就应当使人与人之间感到亲切的罢?
《大公报戏剧与电影》是周刊,eh著名戏剧家、与欧阳予倩和田汉并称为中国话剧三个奠基人 '芎怕夏衍《悼念田汉同志》,《收获》上海),第四期(一九七九年月的洪深主编,颇有影响。洪深在发表《题记》时还特意加了一段《编后记》:
好久没有读到像《(太太万岁)题记》那样的小品了。我等不及地想看这个注定了要被遗忘的泪与笑的id如何搬上银幕。张女士也是《不了情》影剧的编者;她还写有厚厚的一册小说集,即名《传奇》!但是我在忧虑,她将成为我们这个年代最优秀的high od作家中的一人。
说也奇怪。张爱玲成名之后,除了迅雨(傅雷)对她小说的艺术技巧作过较为认真的研究'翅雨傅雷)的《沦张爱玲的小说》,载《万象》(i海),第三年第十一期一九四四年五月)'之外,上海评论界的反应一直比较冷淡。洪深这则编后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不是严格的文学批评,但他对张爱玲的推崇和期待却是显而易见的,仅管字里行间不无保留。以洪深在当时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表态就格外引人注目。
果不多久。张爱玲和洪深一并遭到了猛烈的抨击。该年十二月十二日,上海《时代日报新生》 '《时代日报》是以苏商苏中友好协会名义/句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有关部77注册登记的报纸'刊出一篇《抒愤》,署名胡珂。文中危言耸听地说:
寂寞的文坛上,我们突然听到歇斯底里的绝,1。原来有人在敌伪时期的行尸走r上闻到high od的g香!跟这样的神奇的嗅觉比起来。那爱吃臭野j的西洋食客,那爱闻臭小脚的东亚病夫,又算得什么呢?
作者还进一步抒发他的悲愤,厉声责问道
难道我们有光荣历史的艺园竞荒芜到如此地步。只有这样的highod才是值得剧坛前辈疯狂喝彩的奇花吗?
作者含沙s影,但明眼人不难看出,他把张爱玲贬为敌伪时期的行尸走r,把洪深对张爱玲的肯定斥作歇斯底里的绝叫、疯狂喝彩,讽刺挖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妙的是,该文发表时,《太太万岁》尚未正式上映,
作者想必还无缘观赏,并不知道《太太万岁》到底是怎样一部电影,而对《题记》本身也丝毫不感兴趣,却藉题发挥,在文章中对张、洪两人如此大加挞伐,这根本不是文学批评,而是典型的人身攻击了。
胡珂的奇文使这场论争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可怕的y影。而后上海《大公报》、《新民晚报》、《中央日报》等报连篇累牍发表评论《太太万岁》的文章,虽然那些作者身份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大都注重其历史和主题方面,注重其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并且不同程度地联系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以至对影片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有一位王戎针对张爱玲在《题记》中所说的《太太万岁》是中国的,以为在中国这块被凌辱了千百年的土地上,到处都是脓疱,到处都是疖疤。一个艺术工作者,是不是就玩弄、欣赏、描写、反映这些脓疱和疖疤呢?这是不应该的。而张爱玲却是如此的写出了《太太万岁》。王戎还指责作者对女主角陈思珍一个饱含小市民气质的庸俗女人,不但无法指明她的出路,而且还非常欣赏!其实质是鼓励观众继续沉溺在小市民的愚昧麻木无知的可怜生活里。王戎由此判定张爱玲在创作这部电影时的精神状态是何等的消极、病态l引自王戎《是中国的又怎么样?(太太万岁)观后》,载《赫民晚报新影尉》上海),第于三期一九四七年千二月二千八日'。
还有一位方澄。采取比较隐晦曲折的笔法,宣称张爱玲在影片和《题记》中为她自己画了一张很好的素描。《题记》中所谓的浮世的悲欢,只不过是她的一种装饰,一种藉口。看起来张爱玲是说得那样飘忽,说得那样漂亮。好像她真能通达了人生,其实对影片中的陈思珍究竟有过无过,抑是制度的错失,一切她是无力去追究 '亨自方澄俪滑浮世的惑欢太太万岁,观后》,载仗公报。大公园》上海,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在方澄看来,这部影片无法揭示人生的真谛,表明作者对人生引不起一点痛苦的感受,已经迷失了方向,只在对镜哀怜,想画一个安慰自己的梦,作一份无可奈何的挣扎!作者还旁敲侧击地攻击为张爱玲叫好的洪深。
另有一位沙易。她一方面钦佩张爱玲的写作天才。承认张爱玲把像《太太万岁》这样没有故事性的故事,而居然能编成一个电影剧本,诚令人感到惊奇,另一方面又责备作者对影片的主题没有经过深切的考虑,只知迎合小市民的趣味。结果却失败了,因为电影最要紧的是主题,如果作者仅仅凭着聪明的技巧。赚取了小市民的眼泪,它的最终的目的艺术价值,是一定非常低下的 '孑冉沙易《乎太太万岁)》,载《中央日报剧艺》上海),第五。九期一九四七年千二月十九日'。
又有一位徐曾认为《太太万岁》之所以赢得众多太太们一把辛酸一把眼泪感激不尽。归功于张爱玲人木三分的笔,魔法万千,但张爱玲通过陈思珍哀乐中年的悲欢离合,对太太们进行哄、捧、诱惑和装成悲天悯人的说教,要求现实生活中的陈思珍也心甘情愿的牺牲下去,又使他忧心忡忡,大为不满亨自徐曾《张爱玲和她的太太万岁)》,载《新民晚援夜花园》(上海),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五bil。
只有一位东方啜虫东(李君维)与众不同。他持论比较客观,对《太太万岁》主人公陈思珍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指出她是介乎安分与不安分之间的女人。她周旋在丈夫、婆婆、小姑、父亲之间,煞费苦心,自我牺牲,她的胜利一定抱了一把辛酸的眼泪。他肯定影片是一出high od,稍为给你笑了之后,你会发觉你的笑是苦味的,他还强调《太太万岁》这类故事久已为人们所熟悉,只是一个社会新闻里最不引人注目的一条,然而怎样去表现、解释这个故事却大有讲究,整部影片包括许多场景的处理,细节的安排,
无疑体现了典型的张爱玲风 '手怕东方螭豆存李君维《太太万岁)的太太》,载伏公报大公园》上海,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千三日'。可惜的是,东方啜蛛的声音在这场论争中太微弱了。
洪深本人开始对这场由他无意中挑起的论争保持沉默。直到次年一月七日,《太太万岁》的首映已告一段落,围绕这部影片的论争(几乎是一面倒的抑张贬张)也已接近尾声时,洪深突然在他主编的《大公报戏剧与电影》第六七四期上以将近整版的篇幅刊出两篇长文,一篇是署名莘薤的《我们不乞求,也不施舍廉价的怜悯一个太太看了(太太万岁)》,另一篇则是洪深自己执笔的《恕我不愿领受这番盛情一个丈夫对于(太太万岁)的回答》。莘薤的文章别出心裁地把《太太万岁》与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相比较,列举种种事例证明娜拉和陈思珍的境遇十分相似,小鸟儿娜拉还不及玻璃皮包,雨衣肩胛大衣的陈太太来得摩登。但娜拉最后认破丈夫的花言巧语毅然出走,陈思珍虽然整天嚷着委屈,却开口大局,闭口牺牲,临了还出丑露乖,以忘却了人的尊严,丢失了自己而收场。接着作者又把影片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联系,提出时代是在方生未死之间。反动的火焰正图烧灭新生的种子,袖手旁观的人儿是麻木无情呢还是别有用心这样吓人的大问题,暗示张爱玲迷恋过去的骸骨,她在影片中给予广大观众的哭或笑都是有毒的,《太太万岁》产生的后果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
至于洪深的文章,更是洋洋洒洒,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一番总检讨、总清算。他先交代发表《(太太万岁)题记》的原委,自我辩护说当初并非看不出此文是作者对于自己作品的自我欣赏,但因为它或多或少地记录了一个作者的工作经验,又且或多或少地透露了一个作者的写作心情,应可帮助批评者更准确地更充盈地理解作者的戏剧创作,再加文章又处处显露出作者的才气,欣然把它发排。然后就引经据典,甚至搬出弗洛伊德学说追究张爱玲写《题记》时的下意识,修正自己在《编后记》中的看法,以三个方面全盘否定《太太万岁》:
一、这部影片只有若干剧情和人物动作引人发笑,而它的中心命意未必真正好笑,更不是喜剧的,影片没有健全与清明的批评,有的只是对于太太的无条件无保留无限度的怜悯,这是缺乏理性的自娱娱人的毫无原则的感情用事,因此,它不够成为高级喜剧!
二、即使把这部影片看作有意写成的生的门答尔 (seninal)作品,它同样不曾尽其生的门答尔作品应有的义务。影片对无能的糟糕不堪的无灵魂的丈夫 毫无惩罚,亦无训诫相反倒是成为一种诱惑,一种鼓励。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发展与结局是作者在自打嘴巴,且把人们的道德生活开上玩笑。
三、就算作者的宗旨仅是图个好玩,《太太万岁》也未能自圆其说,贯彻到底。影片在高c阶段发生变质,有主意、有决断的陈思珍面对离婚,突然失去主动,立刻变为受丈夫摆布,既不好玩,更是虎头蛇尾的败笔。
当然,洪深毕竟是留学美国,师承奥尼尔的戏剧大师,他的良知和经验使他无法完全否认《太太万岁》有些地方显露作者才气,但他还是一再声明因为看了《题记》而期望看到一部严肃的批评人生的文艺作品,不免大上其当。洪深在文末特别提到胡珂的《抒愤》在随时随事鞭策我,劝告我勿轻于褒物,以致引起预期的流弊,言者的用意与友情,我是感激的。且不管洪深内心深处当时是怎么想的,这篇文章说明他已接受胡珂的批评,公开认错。我们现在已无从知晓在那段时间里上海文艺界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洪深是否受到了什么压力,但从他的文章中隐隐约约透露出胡珂并非等闲之辈。这场论争最
后以洪深让步发表自我批判的文章而告终。
上海评论界对《太太万岁》那么多非议,张爱玲不会茫然不知,不可能无动于衷。但她始终不置一词,以她的性格和当时的微妙处境,确也不能表示什么,何况她要说的在影片和《题记》中都已说了。这场论争对张爱玲的创作有没有产生影响。我们不能随便臆测,不过有两点是确切无误的
一、现有的史料显示,自《太太万岁》上映之后到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政权易手,张爱玲再也没有发表作品;二、文华影片公司当时还在积极筹备把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搬上银幕'据洪民《太太万岁》十四日公珙》,载《中央日报。剧艺》上海),第五0二期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九日',后来却流产了。
本来一部作品引起争议,评论者见仁见智,是司空见惯,完全正常的现象,对张爱玲自然也不例外。但这场围绕《太太万岁》的论争一味纠缠于影片是否具有和具有什么样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效果。甚至引申到对作者本人的政治评价,而摒弃了对作品本身艺术成就和潜在意义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连洪深这样有精湛修养的批评家也不得不屈从,未免本末倒置。诚然。这或可从当时整个文艺界山雨欲来的形势和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方法占据统治地位中去寻找答案,但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已经鲜为人知的历史,总不能不感到苦涩和遗憾。而今海内外对张爱玲的研究早已有了长足的进展,各种新方法、新观点的运用不断揭示张爱玲作品的深层奥秘。长期下落不明的《太太万岁》对话本也终于被人发掘出来并公之于世《太太万岁》对话本莲裁于徽合报》台北)副刊,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五日至=i日',尽管张爱玲本人对其中某些对话记录上的错误和突兀跳跃感到伤心惨目 宁/自张爱玲矿嗄∥》,载《联合报》台北)副刊,一九九0年二月九日',显得有点美中不足,但我们仍然庆幸总算有了一个可供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依据。
把对话本与《题记》对照解读,不难发现,作为一部爱情喜剧,《太太万岁》对以唐志远、陈思珍夫妇为代表的中产人家的家庭纠纷和感情危机,是用不粉饰、不夸张又略微超脱的态度加以嘲弄剖析的。影片固然穿c一些偶然巧合的情节、诙谐机智的对话,以及有意无意地借鉴好莱坞的若干表现手法,却同样渗透着张爱玲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悲凉入骨的沧桑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女主人公陈思珍屈从于男权、父权的威严,很少面对自己,乃至不惜泯灭自我。但若深入审视整部影片的情节发展及其结局,恰恰相反,其深层意义基本上是男权、父权的瓦解和女权、母权的张扬。对
第 4 部分
欲望文
第 4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依大体来讲,总似乎觉得恋爱气息未免太重,而且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何况这里只是一个充溢着贵族血y的故事,好比一件高贵的古玩。只能藏之名山,不能深入民间,那么其效用还不等于零,所以我认为在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直接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戏剧,我们不希望仅仅供于贵族阶级欣赏的戏剧。虽说戏剧总是娱乐。
不过话又得掉头来说,改编剧本后的《倾城之恋》,假使用有闲眼光来看还不失为值得一睹的戏。嗑嗑瓜子扯扯闲,那也许可以抵当有刺激的咖啡。尤其在纳闷的时候,你不妨可以花上几百块钱去喧笑一通。不过在这样冷峭的西北风里。可别忘了你的自备三轮车,方才可以免得着了凉。
综观全剧各个角色(除了姨父大表妹之外),都有典型的性致。最失败的是从香港去了再回上海(第二幕到第三幕之间)一节似乎有些失却连系。然而看起来总有不如小说流利之感,当然这是因为张爱玲的小说技巧不能在戏剧里发挥的缘故,何况《倾城之恋》又是她的处女作。
导演朱端钧一向是以细腻见称的,这里较以前的《云彩霞》、《阖第光临》、《海葬》更有显见的进步。当然,这是由于他的肯于虚心学习。无论哪一种学术或者艺术,是怕老是停滞在不进不退的阶段上,否则,能够上进,便是好现象。
(原载1944年12月21日《平报新天地》)
《倾城之恋》赞蝶 衣
《倾城之恋》的演出,我第一晚就看了的。这晚特别的奇寒彻骨,坐在戏院子里大衣都裹着没有能脱,而回家时且因踏在冰块上面摔了一跤。然而这冷与跌并没有冷掉或跌掉我对于《倾城之恋》的好印象。
有人病诟《倾城之恋》没有高c,自流苏个性模糊。而我对它是爱好的。这是一出并不搬弄噱头的戏,在我看来是一首诗,一支悲歌,它描绘出了破落户的衰飒的气息,以及破落户子弟的丑恶的脸型。同时。它又讽诵出l个为宗法社会所訾议的女人的挣扎的史实。戏的表面是平静的,然而内在的是沉重的悲哀。这沉重的悲哀正与高c一般的足以扼制人们的情绪。
而白流苏这一个女人,在罗兰的演出下更是完全成功了的。香港的电报来了之后,流苏从她的年迈的妈妈那里走出来,她环顾了一下周遭的环境,无可奈何地叹息了一声而往里走,没有说一句话。但无声的屈服无异代表了极度的悲恸,流苏的个性在这一瞥之间是表露无遗而绝不模糊的。
一般看过《倾城之恋》的人,都认为第二幕范柳原与自流苏调情的场面包括演出与对白)最好。而我更看好的是末一场,范柳原与白流苏毫无顾忌地拥抱着作长吻,在他们的周遭是动乱的一群,他们作着惊诧的诽笑,而拥抱着的一对却是眼角里都没有容留他们一丝一毫。予鄙夷人者以更深刻的鄙夷,这意味是清楚的。如果认为这拥吻的场面是噱头,是生意眼,那恐怕是错会了剧作者底意思的。
这晚,我和《教师万岁》的导演者桑弧先生坐在一起,他也不否认《倾城之恋》艺价值 只要是懂得情测之美的观众,我想都会对《倾城之恋》砭甓赏之声的、
观《倾城之恋》柳雨生
张爱玲先生把她由小说改编的《倾城之恋》在舞台上演出了。她送了我十七夜场的戏票。可是,我因为急于快睹,十六夜先偕友人石小姐同往一观。观后自己认为满意的地方很多,现在略微抒写一二。
全戏的第一三两幕,就是在a流苏的家里,我最喜欢。开场即有幽咽低哑的,不断的胡琴声音。旁人在忙着打牌,流苏却一个人y黯黯的在扎鞋底子。然而最引人注意的并不是旁人。罗兰在这里的表情,屈卑,高傲,叹息,像压在冰块底下的热火,都流露得很真切。像爱玲先生在她的《罗兰观感》中所提到的,罗兰在这幕里的成就是无比的。她是这幕戏的魂灵。
以香港为背景的几幕几场,我就觉得都微有缺憾。到过浅水湾、浅水湾饭店、香港,以及看过原著的人,都想像那饭店并不是这个样子。即以家具装潢来说,也缺乏一种宽厚的瑰丽之感(这是现状下物质条件缺乏的关系罢)。流苏在这些场里,俱不太自然,不是失之于过板,就是热情流露得太多。太奔湃。罗兰所体验到的或者可以是如此,我想流苏并非是如此。今天。我又冒着寒冷把原著仔细的咀嚼一过的。
或者,小说的情节繁,曲折多,剧本却没有怎样斟酌到它的时间的进度速率。
舒适的国语,怕是比不得饰他的对手的罗兰。如舒适念出的枉担虚名的枉字,其音同汪,未免触刺。罗兰的北平话相当的好了。但是因为两个人说焉搭话的关系,也不能够不义从而汪之 这是替范柳原包涵过了。于此叮见女主角的聪明。
炎二柳原,以及饬捌啄的舒适,这儿不拟多说什么只有点,剧本所表现矗;来的他,人并不够坏,然也不算好,这是很尴尬的:小说里的柳啄是大起大落的,舞台:面的,像是有点儿失魂落魄 这是情节进行太快; 二)簿台表现手法不应与小说悉同的关系,改编的难易大约是要看这种地方的,
印度公主出现时!了谐角,老英国人更是退居第五流的位置,都失掉了其原有的重要性这是义耍顾全原著故事的情宵,义怕舞台没有回旋的余地,台之则两伤 至于公主,第四幕时的演比以前诸场要好
全婶i的台词并不怎样的语青化 姻罗兰第一幕:口就说:离了婚六七年。再回去奔丧,不要叫人笑掉牙齿,牙齿两字,虽然忠实于原著,更忠实于文字的渎荷,但并不忠交于真实的语舀一其余等而下之的例子,俯拾即是这个戏。我以为是该有像石挥他们!《大马戏团》墨所表观的那么痛快、真切的(语的,可惜事实上并没有听到,偶然穿c的两旬广东话,也并不太地方化,徒使观众们茫然若失 如洗身,地方化时更盅说冲凉,就是在冬天。也未尝不可以适i罢我是广东人,困为改绵作者是香港通,所以斗胆的贡献一点小意见
特别提醒观众不要忘记是一二月八日那天的是一只颓日历。可惜太厚,当面撒掉几张+像是正月帝玎八
没有,没有别的意见了,上面所述也非是什么了不起的意见,+我离题了!在戏院中我买了一本特刊,:面有我的一篇文字《如果(倾城之恋排戏》,是足够表现我对于这戏的倾倒的,这个意思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变 新戏不少。这戏无疑的仍旧不失为~+1:l四网至四五年间的一好戏重头的,生动的,有血r的哀艳故事。
这是个四幕多场的喜剧。假如它是悲剧就更好了,更合乎上海人一窝蜂的脾胃了。然而以我在台下所看到的而论,上海人已经够一窝蜂的了。对于这个戏,和我同去看戏的石小姐及我,也是一拥而人的轻性知识一分子。看情形,它在营业上的号召力很大。我不能够不对上海的观众更客气的多研究一下,然后
然后再发表意见。
(原栽1944年12月28日《中华日报中华副刊》)
白流苏显然写得很好。范柳原软弱了一些,而三爷四爷和三乃乃四乃乃两对夫妻太雷同,如果不为表明他们是一个大家庭,至少可省却了一对。不过本于小说,这句话又是白说了。
既称为高乘喜剧,当非胡闹剧可比。朱端钧不幸在导演本剧之前导演过《阖第光临》,在第四幕中就留下他的旧迹。第一幕的气氛最好,装置却似可更富丽一点。破落户与中人之家不能相比。从小说里我们对白家有一个破落却仍不失大家风范的印象。而现成的装置却只能显出中人之家。如果说自流苏在第二幕的服装不算太新颖华丽,第一幕里便太朴实了一点。胡琴声很描出气氛的苍凉。如不怪剧本,那么第四幕的草率就不得不归罪于导演。台上少道具,丽演员众多,地位极乱,作风与《阖第光临》类似。但同样作风,在第一幕第三场相亲回来时一段处置却显得可喜。末幕香港炮火开始时,灯光集中于日历上大大的十二月八日,方法很聪明,但战争气象不够紧张。而范柳原脱下大衣挑水一节似乎太快太突兀一点。结局的积极性仿佛很可疑。张爱玲自己说。一点不错!
可是我们又看得出照作者所说流苏实在是个相当厉害,有决断,有口才的人吗?罗兰完全尽了她的本分,第二幕对付范柳原一段非常切合。有人以为她的嗓子响亮动听,我却以为她的响亮单调的嗓子将限制她演技的发展。舒适很有范柳原的潇洒,但没有想像中的外国派。其余三爷四爷三乃乃四乃乃都很卖力,他们的外表尤其帮助了他们的成就。
有人问我《倾城之恋》如何,我回答说看戏如。如你单是为嘻笑娱乐,请你把眼光转向丽华。
(原载1945年1月10日《杂志》第14卷第4期《每月评坛》栏)
《倾城之恋》
金长风《倾城之恋》,原来是张爱玲的小说《传奇》中的一篇,由原作者自己改编
成剧本的,写述一个离婚了七年的中年女子,在哥嫂的欺凌下,不得不再嫁人的故事。作者藉此反映出旧家庭,旧社会制度的一个断面来,可是作者并没有努力的去刻画这个断面,只是随随便便的写了出来而已。作者的视线只是偶尔触到这上面,也只是偶尔而已。
因此,作者虽然把妇女的地位问题提了起来。却并没有意思去发展,和好好的安放,不过是那么提了一提,所以,全剧的意识模糊得很,而且是相当消极的。
譬如就自流苏(罗兰饰)的得意缘讲吧,作者就安排得不自然。固然一个女人得不到男人的爱,就得不到女人的尊敬(流苏的自白),但是女人的出路,并不是得到了女人的尊敬,而且是这样的尊敬就算了事的,然而作者却替流苏找到了这样的一条出路找一个男人!肯定了流苏的复仇方式,是应该夺取范柳原(舒适饰)!因为范柳原是一般少女的理想丈夫。作者以为豪富、漂亮、聪明、外国派的男人,是最最理想的,所以便造出了一个范柳原,原因范柳原既然是有钱的华侨,当然豪富,外国派,又是浪子,自然漂亮,聪明。在作者想,夺取了他,流苏就可以在女人面前骄傲,而她的出路也就来了。至于两个人的相遇和结合之间,有否牵强性,以及找一个男人是否真正为女人的出路等,那是另外的事,作者并不愿意研究到这些,但是应该研究到这些!
倘使a、范两个人,在作者安排的巧合下,一见倾心后,居然再立刻a头偕老,这就太传奇化了,不免肤浅了一点,因此,作者假借香港之战来藉以补救,而完成了这一个喜剧(?)。其实,香港之战的背景,就好像被硬贴上去的一张图画,这个故事,这些人物,只是在图画前游移着,仿佛纸人、纸物般的游移,原不一定要在这一张图画前的,即在别一张图画前搬演也行。
全剧的情绪,始终很淡,其起落与发展,也欠紧凑,虽然和《浮生六记》是同样的撷取了人生中最平庸的材料,但编导的手法,与气氛的把握,却差得远了。《浮生六记》真的把握住了苍凉的人生的情义,而《倾城之恋》却没有。
主人翁的性格,写得不清楚,没有凸出之感,是应该加以强调的,然而作者只是勾了几笔,甚至连轮廓也没有勾完全就算了。
全剧四幕,第一幕为流苏的家,演员的地位,走得很轻松。第三幕设景相同;第二幕为香港的浅水湾饭店,月夜谈心一段,置景甚美,可惜没有洒一些月光到窗里来,否则,使流苏与范柳原的肩上,都披上了一些青色的月光,会更添上一点诗意的。第四幕地点仍在香港。却是范柳原藏娇的金屋,设景较差;中间,导演(朱端钧)介绍十二月八日的时候,以流苏的手将!e历牌挂上墙壁,而后来一个静场甚好。将要结尾时,范柳原与a流苏认真谈起爱情来了,其拥抱接吻的时间过长,过于游戏化。
演员方面:以端木兰心(四乃乃)与陈又新(三爷)的演技,最能表现剧中人的性格;老英国人(陈静饰)台步堪发一笑;罗兰拍合流苏类女子的典型,演得比小说里的流苏,更活了一点;舒适无善可述。
其他,《倾城之恋》的题名,用来代表战地鸳鸯等类的意思,似欠明快。总之,《倾城之恋》的主题,是应该要强调的,却只随随便便的说了些,而且调排流苏的复仇方式,又缺乏了积极性,实在是一个并不爽快的戏。
(原栽1945ap;ap;ap;1月15日《文友》。94995期)
苏青评张爱玲和张爱玲的二副画
以长篇小说《结婚十年》和散文集《浣锦集》崛起于上海文坛的苏青,一度与张爱玲齐名。在四十年代中期,她俩被誉为当前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 \引自《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前言,载一九四五年!月上海《杂志》第十四卷第六期',目前最红的两位女作家'予/自潭正璧《沦苏青与张爱玲》,载上跨佩雨谈》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号'。只是五十年代以降,张爱玲远走海外,更声名大振。苏青却因滞留大陆,长期默默无闻,最后抑郁而终。直到最近几年,她的作品才在海峡两岸重见天日。
对苏青。张爱玲是颇为赏识的。她在那篇有名的《我看苏青》 '载一九四五年四月饫嫩》第十九期'中说得好,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需把女人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那么,苏青又是怎样看待张爱玲的呢?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苏青一九四四年八月在《传奇》集评茶会上的一个书面发言,称张爱玲仙才,钦佩她的作品自有一种魅力 '引自《传奇)集乎茶会记》,载一九四四年九月十日上海撩志》第十三卷第六期'。其实,苏青在主编《天地》月刊期间,还发表过一系列关于张爱玲的重要见解,一直未被挖掘出来,有必要加以介绍。
苏青以本名冯和仪担任主编的《天地》月刊创刊于一九四三年十月十日。她在《发刊词》中强调天地之大,固无物不可谈者,只要你谈得有味道耳。要求作者以人对人的资格来畅谈社会人生,同时提倡女子写作,盖写文章以情感为主,而女子最重感情。《天地》作者阵容十分强大,把当时活跃在沦陷区文坛的自由派作家,从元老级的周作人到初露头角的施济美,几乎一网打尽l抗战胜利后,苏青曾因主编《天地》而受到指责。/h《天地》除7追于形势发表过局佛海夫妇和陈公博的几篇回忆性散文外,并没有为敌伪唱赞歌,苏青是卖文为生、编刊为生而已。至于周作人,虽在沦陷时期在政治上与敌伪合作,为人诟病,但究其本质,笔者认为还是一个自曲主义者'。作为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又与苏青情投意合,张爱玲对《天地》自然全力支持,自第二期起,几乎每期都有佳作刊出。有时甚至一期二篇。这些小说和散文现已分别编入《传奇》、《流言》和《余韵》,只有一篇已经预告的《柴凤英》不知何故,后来未能问世。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日《天地》第四期发表张爱玲的散文《道路以目》时,苏青首次在《编者的话》中作了高度评价:
张爱玲女士学贯中西,曾为本刊二期撰《封锁》一篇,允称近年来中国最佳之短篇小说。在三期刊载之《公寓生活记趣》亦饶有风趣。本期所刊《道路以目》尤近西洋杂志文格调,耐人寻味。
同年二月十日《天地》第五期发表张爱玲的散文《烬余录》时,苏青又在《编者的话》中热情推荐:
张爱玲女士的《烬余录》描摹香港战时状态,淋漓尽致,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出。本刊三期潜之先生在《饥馑文化》中叹息现在文学作品中ls吏三别之哀歌,没有雷马克《西线无战事》的感慨,如今张女士此篇得毋近之。
同年十一月一日《天地》第十四期发表张爱玲的散文《谈跳舞》时,苏青在《编辑后记》中再次以显著篇幅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作了充分肯定:
张爱玲女士蜚声文坛,众口交誉,其作品价值已不必编者赘述,观乎其最近出版之小说集《传奇》畅销情形,已可见南北读者对其热烈拥护之一般。今日编者更有一好消息可以抢先报告。原来张女士又集其年来所写的散文郑重付刊了,书名《流言》,预料其出版后的畅销情况又必空前的。本期所刊《谈跳舞》一文,其艺术见解自有独到之处,幸读者诸君之精于此道者多注意焉。
此外,一九四五年二月《天地》十七期刊有张爱玲《流言》再版预告,写得文采斐然,很可能也是出自苏青手笔:
本书所栽各篇,思想巧妙,文笔幽丽,如溪水之潺缓,如月下梵和琳独奏,凄迷动人。附画多幅,亦饶风趣,如《夫主奴家》诸幅,辄叹其构思之奇绝。诚然,苏青在《天地》上的这些评价还只是随感性的,三言两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评论,也未能很好发挥,但有一些观点确实值得注意,它们吐露了一位敏感的女作家对另一位女作家出众才华的独到看法和由衷的赞赏。
张爱玲在《天地》上与苏青合作,并不限于投稿,她还为《天地》作了二幅颇具特色的画,至今不为人所知。张爱玲善画,据她自己在《私语》中回忆,约七八岁时就在母亲指导下学画。进入中学阶段她的绘画天才逐渐显露出来,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张爱玲最早的画是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五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第四期上的漫画《某同学之甜梦》。到了四十年代中期,随着在文坛上一举成名,张爱玲对美术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她撰写的《忘不了的画》、《谈画》等文,从达芬奇说到塞尚,从超现实派说到林风眠,洋洋洒洒,对西方艺术流派之熟稔,分析之精到,都令人叹为观止。而张爱玲为自己小说和散文所作的众多c图,更是风格独具,如她的自画像,如《流言》所载诸幅,如《张爱玲资料大全集》所搜集种种,都是寥寥数笔,或画龙点睛,或形神毕肖,均构思奇妙,谐趣横生,足以与她的文字相得益彰。
张爱玲擅长速写和漫画,她弟弟说她能画很好的铅笔画 手/自张子静《费的姐姐张爱玲》,载一九四四年十月淄》月刊第一期',即指此而言。但笔者新发现的张爱玲为苏青散文《救救孩子!》所作的同题c图,却是一幅较为工整的素描,很难得。一九四四年五月一日出版的《天地》第七、八期合刊是《生育问题特辑》,作者除苏青本人外,尚有陶亢德、周越然、柳雨生、予且(潘序祖)等名家。张爱玲不但写了《造人》一文,还欣然为苏青的力作《救救孩子!》c图。《救救孩子!》是苏青最长的一篇议论性散文,她以自身的不幸婚姻为引子,诉说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艰难,批评不负责任的父母,提倡科学地节制生育,呼吁人们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救救孩子!张爱玲根据此文题旨所作的这幅c图,生动地再现了无依无靠,挨饿受冻 苏青《救救孩子中语'的儿童形象,图中那个嘴唇紧咬栏杆。双眼流露出恐惧之情的小女孩,怎不引人一掬同情之泪?可以看出。张爱玲创作这幅画是动了真情的,其中可能还溶合着她自己年幼时被父亲和后母毒打的惨痛记忆。这幅笔法纯熟的素描不仅显示了张爱玲多方面的艺术功力,同样寄托着她对儿童的深挚的爱。
围绕张爱玲《太太万岁》的一场论争
一九四七年十四日,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文华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太太万岁》在上海的皇后、金城、金都、国际四大影院同时献映,引起很大轰动,整整两周。即使遇上大雪纷飞,仍然场场狂满。当时上海各报竞相报道《太太万岁》上映盛况,称其为巨片降临、万众瞩目、精彩绝伦,回味无穷、本年度银坛压卷之作 分别号自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二一产七bi海《大公报》、《申报》和《新闻报》
《太太万岁》是张爱玲编剧的第二部电影。她的第一部电影《不了情》于一九四七年四月中旬在上海公演时,同样获得一致好评,有胜利以后国产电影最最适合观众理想之巨片 '引自《申报》上海),一九四七年四月六日'的美誉。张爱玲以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崛起于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坛,名噪一时。但抗战胜利之后,由于她与胡兰成的特殊关系和发表作品的某些刊物背景复杂,各方面对她的指责也就喧嚣尘上,连她的朋友柯灵为《传奇》再版本问世在自己主编的《文汇报》副刊上刊登一条短讯都受到当局的警告据笔者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六日与柯灵先生的谈话'。有人甚至断言张爱玲的时代已经结束,发出张爱玲哪里去了 引自慕容妍《张爱玲卿哩去了砂 《申报》上海),一九四五年九月'l三日l的感叹。张爱玲处于左右夹攻的尴尬境地之中,被迫搁笔年余。《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接连成功,显示张爱玲已经找到另一种艺术媒介来表现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看作张爱玲对这种种责难的一种回答。然而,与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应形成鲜明对照,上海评论界围绕《太太万岁》爆发了一场大论争,论争的导火线是张爱玲的一篇散文《(太太万岁)题记》。张爱玲历来认为作家是天生给人误解的 '亨自张爱玲《续集)自序》,濮集》台北:皇冠出版社,ai/年二月),初版',很少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和说明,但这次却是例外。也许她预感到《太太万岁》会招惹是非,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写下这篇题记,试图阐明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作意图。《题记》刊载于该年十二月三吕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第五九期'《太太万岁)题记》长期埋没,一九八八年由笔者挖掘出土,重刊于《女性人》(台北)创刊号(一九八九年二月),似采于/虐应有的注意',张爱玲在文中强调:在《太太万岁》里,我并没有把陈思珍(按:电影的女主人公)这个人加以肯定或袒护之意,我只是提出有过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了。她还指出:出现在《太太万岁》的一些人物,他们所经历的都是些注定了要被遗忘的泪与笑,连自己都要忘怀的。这悠悠的生之负荷,大家分担着,只这一点。就应当使人与人之间感到亲切的罢?
《大公报戏剧与电影》是周刊,eh著名戏剧家、与欧阳予倩和田汉并称为中国话剧三个奠基人 '芎怕夏衍《悼念田汉同志》,《收获》上海),第四期(一九七九年月的洪深主编,颇有影响。洪深在发表《题记》时还特意加了一段《编后记》:
好久没有读到像《(太太万岁)题记》那样的小品了。我等不及地想看这个注定了要被遗忘的泪与笑的id如何搬上银幕。张女士也是《不了情》影剧的编者;她还写有厚厚的一册小说集,即名《传奇》!但是我在忧虑,她将成为我们这个年代最优秀的high od作家中的一人。
说也奇怪。张爱玲成名之后,除了迅雨(傅雷)对她小说的艺术技巧作过较为认真的研究'翅雨傅雷)的《沦张爱玲的小说》,载《万象》(i海),第三年第十一期一九四四年五月)'之外,上海评论界的反应一直比较冷淡。洪深这则编后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不是严格的文学批评,但他对张爱玲的推崇和期待却是显而易见的,仅管字里行间不无保留。以洪深在当时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表态就格外引人注目。
果不多久。张爱玲和洪深一并遭到了猛烈的抨击。该年十二月十二日,上海《时代日报新生》 '《时代日报》是以苏商苏中友好协会名义/句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有关部77注册登记的报纸'刊出一篇《抒愤》,署名胡珂。文中危言耸听地说:
寂寞的文坛上,我们突然听到歇斯底里的绝,1。原来有人在敌伪时期的行尸走r上闻到high od的g香!跟这样的神奇的嗅觉比起来。那爱吃臭野j的西洋食客,那爱闻臭小脚的东亚病夫,又算得什么呢?
作者还进一步抒发他的悲愤,厉声责问道
难道我们有光荣历史的艺园竞荒芜到如此地步。只有这样的highod才是值得剧坛前辈疯狂喝彩的奇花吗?
作者含沙s影,但明眼人不难看出,他把张爱玲贬为敌伪时期的行尸走r,把洪深对张爱玲的肯定斥作歇斯底里的绝叫、疯狂喝彩,讽刺挖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妙的是,该文发表时,《太太万岁》尚未正式上映,
作者想必还无缘观赏,并不知道《太太万岁》到底是怎样一部电影,而对《题记》本身也丝毫不感兴趣,却藉题发挥,在文章中对张、洪两人如此大加挞伐,这根本不是文学批评,而是典型的人身攻击了。
胡珂的奇文使这场论争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可怕的y影。而后上海《大公报》、《新民晚报》、《中央日报》等报连篇累牍发表评论《太太万岁》的文章,虽然那些作者身份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大都注重其历史和主题方面,注重其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并且不同程度地联系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以至对影片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有一位王戎针对张爱玲在《题记》中所说的《太太万岁》是中国的,以为在中国这块被凌辱了千百年的土地上,到处都是脓疱,到处都是疖疤。一个艺术工作者,是不是就玩弄、欣赏、描写、反映这些脓疱和疖疤呢?这是不应该的。而张爱玲却是如此的写出了《太太万岁》。王戎还指责作者对女主角陈思珍一个饱含小市民气质的庸俗女人,不但无法指明她的出路,而且还非常欣赏!其实质是鼓励观众继续沉溺在小市民的愚昧麻木无知的可怜生活里。王戎由此判定张爱玲在创作这部电影时的精神状态是何等的消极、病态l引自王戎《是中国的又怎么样?(太太万岁)观后》,载《赫民晚报新影尉》上海),第于三期一九四七年千二月二千八日'。
还有一位方澄。采取比较隐晦曲折的笔法,宣称张爱玲在影片和《题记》中为她自己画了一张很好的素描。《题记》中所谓的浮世的悲欢,只不过是她的一种装饰,一种藉口。看起来张爱玲是说得那样飘忽,说得那样漂亮。好像她真能通达了人生,其实对影片中的陈思珍究竟有过无过,抑是制度的错失,一切她是无力去追究 '亨自方澄俪滑浮世的惑欢太太万岁,观后》,载仗公报。大公园》上海,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在方澄看来,这部影片无法揭示人生的真谛,表明作者对人生引不起一点痛苦的感受,已经迷失了方向,只在对镜哀怜,想画一个安慰自己的梦,作一份无可奈何的挣扎!作者还旁敲侧击地攻击为张爱玲叫好的洪深。
另有一位沙易。她一方面钦佩张爱玲的写作天才。承认张爱玲把像《太太万岁》这样没有故事性的故事,而居然能编成一个电影剧本,诚令人感到惊奇,另一方面又责备作者对影片的主题没有经过深切的考虑,只知迎合小市民的趣味。结果却失败了,因为电影最要紧的是主题,如果作者仅仅凭着聪明的技巧。赚取了小市民的眼泪,它的最终的目的艺术价值,是一定非常低下的 '孑冉沙易《乎太太万岁)》,载《中央日报剧艺》上海),第五。九期一九四七年千二月十九日'。
又有一位徐曾认为《太太万岁》之所以赢得众多太太们一把辛酸一把眼泪感激不尽。归功于张爱玲人木三分的笔,魔法万千,但张爱玲通过陈思珍哀乐中年的悲欢离合,对太太们进行哄、捧、诱惑和装成悲天悯人的说教,要求现实生活中的陈思珍也心甘情愿的牺牲下去,又使他忧心忡忡,大为不满亨自徐曾《张爱玲和她的太太万岁)》,载《新民晚援夜花园》(上海),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五bil。
只有一位东方啜虫东(李君维)与众不同。他持论比较客观,对《太太万岁》主人公陈思珍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指出她是介乎安分与不安分之间的女人。她周旋在丈夫、婆婆、小姑、父亲之间,煞费苦心,自我牺牲,她的胜利一定抱了一把辛酸的眼泪。他肯定影片是一出high od,稍为给你笑了之后,你会发觉你的笑是苦味的,他还强调《太太万岁》这类故事久已为人们所熟悉,只是一个社会新闻里最不引人注目的一条,然而怎样去表现、解释这个故事却大有讲究,整部影片包括许多场景的处理,细节的安排,
无疑体现了典型的张爱玲风 '手怕东方螭豆存李君维《太太万岁)的太太》,载伏公报大公园》上海,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千三日'。可惜的是,东方啜蛛的声音在这场论争中太微弱了。
洪深本人开始对这场由他无意中挑起的论争保持沉默。直到次年一月七日,《太太万岁》的首映已告一段落,围绕这部影片的论争(几乎是一面倒的抑张贬张)也已接近尾声时,洪深突然在他主编的《大公报戏剧与电影》第六七四期上以将近整版的篇幅刊出两篇长文,一篇是署名莘薤的《我们不乞求,也不施舍廉价的怜悯一个太太看了(太太万岁)》,另一篇则是洪深自己执笔的《恕我不愿领受这番盛情一个丈夫对于(太太万岁)的回答》。莘薤的文章别出心裁地把《太太万岁》与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相比较,列举种种事例证明娜拉和陈思珍的境遇十分相似,小鸟儿娜拉还不及玻璃皮包,雨衣肩胛大衣的陈太太来得摩登。但娜拉最后认破丈夫的花言巧语毅然出走,陈思珍虽然整天嚷着委屈,却开口大局,闭口牺牲,临了还出丑露乖,以忘却了人的尊严,丢失了自己而收场。接着作者又把影片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联系,提出时代是在方生未死之间。反动的火焰正图烧灭新生的种子,袖手旁观的人儿是麻木无情呢还是别有用心这样吓人的大问题,暗示张爱玲迷恋过去的骸骨,她在影片中给予广大观众的哭或笑都是有毒的,《太太万岁》产生的后果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
至于洪深的文章,更是洋洋洒洒,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一番总检讨、总清算。他先交代发表《(太太万岁)题记》的原委,自我辩护说当初并非看不出此文是作者对于自己作品的自我欣赏,但因为它或多或少地记录了一个作者的工作经验,又且或多或少地透露了一个作者的写作心情,应可帮助批评者更准确地更充盈地理解作者的戏剧创作,再加文章又处处显露出作者的才气,欣然把它发排。然后就引经据典,甚至搬出弗洛伊德学说追究张爱玲写《题记》时的下意识,修正自己在《编后记》中的看法,以三个方面全盘否定《太太万岁》:
一、这部影片只有若干剧情和人物动作引人发笑,而它的中心命意未必真正好笑,更不是喜剧的,影片没有健全与清明的批评,有的只是对于太太的无条件无保留无限度的怜悯,这是缺乏理性的自娱娱人的毫无原则的感情用事,因此,它不够成为高级喜剧!
二、即使把这部影片看作有意写成的生的门答尔 (seninal)作品,它同样不曾尽其生的门答尔作品应有的义务。影片对无能的糟糕不堪的无灵魂的丈夫 毫无惩罚,亦无训诫相反倒是成为一种诱惑,一种鼓励。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发展与结局是作者在自打嘴巴,且把人们的道德生活开上玩笑。
三、就算作者的宗旨仅是图个好玩,《太太万岁》也未能自圆其说,贯彻到底。影片在高c阶段发生变质,有主意、有决断的陈思珍面对离婚,突然失去主动,立刻变为受丈夫摆布,既不好玩,更是虎头蛇尾的败笔。
当然,洪深毕竟是留学美国,师承奥尼尔的戏剧大师,他的良知和经验使他无法完全否认《太太万岁》有些地方显露作者才气,但他还是一再声明因为看了《题记》而期望看到一部严肃的批评人生的文艺作品,不免大上其当。洪深在文末特别提到胡珂的《抒愤》在随时随事鞭策我,劝告我勿轻于褒物,以致引起预期的流弊,言者的用意与友情,我是感激的。且不管洪深内心深处当时是怎么想的,这篇文章说明他已接受胡珂的批评,公开认错。我们现在已无从知晓在那段时间里上海文艺界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洪深是否受到了什么压力,但从他的文章中隐隐约约透露出胡珂并非等闲之辈。这场论争最
后以洪深让步发表自我批判的文章而告终。
上海评论界对《太太万岁》那么多非议,张爱玲不会茫然不知,不可能无动于衷。但她始终不置一词,以她的性格和当时的微妙处境,确也不能表示什么,何况她要说的在影片和《题记》中都已说了。这场论争对张爱玲的创作有没有产生影响。我们不能随便臆测,不过有两点是确切无误的
一、现有的史料显示,自《太太万岁》上映之后到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政权易手,张爱玲再也没有发表作品;二、文华影片公司当时还在积极筹备把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搬上银幕'据洪民《太太万岁》十四日公珙》,载《中央日报。剧艺》上海),第五0二期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九日',后来却流产了。
本来一部作品引起争议,评论者见仁见智,是司空见惯,完全正常的现象,对张爱玲自然也不例外。但这场围绕《太太万岁》的论争一味纠缠于影片是否具有和具有什么样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效果。甚至引申到对作者本人的政治评价,而摒弃了对作品本身艺术成就和潜在意义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连洪深这样有精湛修养的批评家也不得不屈从,未免本末倒置。诚然。这或可从当时整个文艺界山雨欲来的形势和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方法占据统治地位中去寻找答案,但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已经鲜为人知的历史,总不能不感到苦涩和遗憾。而今海内外对张爱玲的研究早已有了长足的进展,各种新方法、新观点的运用不断揭示张爱玲作品的深层奥秘。长期下落不明的《太太万岁》对话本也终于被人发掘出来并公之于世《太太万岁》对话本莲裁于徽合报》台北)副刊,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五日至=i日',尽管张爱玲本人对其中某些对话记录上的错误和突兀跳跃感到伤心惨目 宁/自张爱玲矿嗄∥》,载《联合报》台北)副刊,一九九0年二月九日',显得有点美中不足,但我们仍然庆幸总算有了一个可供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依据。
把对话本与《题记》对照解读,不难发现,作为一部爱情喜剧,《太太万岁》对以唐志远、陈思珍夫妇为代表的中产人家的家庭纠纷和感情危机,是用不粉饰、不夸张又略微超脱的态度加以嘲弄剖析的。影片固然穿c一些偶然巧合的情节、诙谐机智的对话,以及有意无意地借鉴好莱坞的若干表现手法,却同样渗透着张爱玲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悲凉入骨的沧桑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女主人公陈思珍屈从于男权、父权的威严,很少面对自己,乃至不惜泯灭自我。但若深入审视整部影片的情节发展及其结局,恰恰相反,其深层意义基本上是男权、父权的瓦解和女权、母权的张扬。对
第 4 部分
欲望文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57502/84523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