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4部分阅读
推荐阅读:[快穿]给攻略对象生娃高H、【崩铁乙女】总合集、小圆满(1v2 h)、临时夫妻(nph)、无双局(1v2 父子丼)、上岸(gl)、末世:带着系统养男宠(NPH)、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肉书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4部分阅读
声音,看来影响他家孩子学习的声音是消灭不尽的。我当时就替这个高三的女孩担忧,家长响亮地敲打暖气管,其实是不断地提醒孩子这里有噪音那里有噪音。整天竖起耳朵搜索噪音,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
令人遗憾的是那个女孩真的没考上大学,我知道的结果是她又复读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自己不想学习,找借口说别人吵着她了,这种情况下,家长更不能助长孩子的坏毛病。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圆圆读高中时,她姥姥来我家,总担心电视声音会吵到她的学习。我们就一次次地告诉她姥姥没事,您什么时间想看电视就去看。
我们说的是真心话,只要不把电视机搬到圆圆的屋里,她把小屋门一关,根本就不受任何事情打扰。我们一直有意无意地培养她的抗干扰能力,在她上小学时甚至怂恿她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高考前两个月,在距离我家不到100米处,一幢新大楼开始动工。大型车辆因为白天不能进市区,晚上才可以行驶。所以每到晚上十一、二点,外面就开始传来大卡车的轰鸣声,钢筋石块的装卸声,工人们操作时的叫喊声,一直得持续到凌晨三、四点。和我们一个楼上另有两位考生,他们的家长去找过工地,但没什么结果。北京市好像有规定,高考期间居民楼附近的工地不许夜间施工,但那个工地一晚都没停歇。施工单位只是不断地在居民楼里张贴道歉告示,希望人们谅解。
我和她爸爸心里也有些着急,但想想施工单位有他们的难处,觉得去找他们也没什么效果。我们在家里所能做的,就是避免提醒,而不是去抱怨。
我们在圆圆面前从没提到一句关于工地的噪音的话。观察她每天心态平和,猜测她可能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也假装什么事都没有,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噪音的焦虑。
那一阶段圆圆的睡眠也很好,这可能也得益于她从小养成的睡觉不怕吵的习惯。高考前圆圆说自己怎么感觉不到很紧张,是不是不在状态中啊。考试结束后,她惊奇地说怎么考试就过去了,也没失眠一次。
直到这时,我们才敢问她是否受到外面工地的打扰。圆圆在我们的提醒下才发现外面的工地开工了,她说这些天有时候感觉到外面噪音很大,但没顾上在意,没发现它有这么吵。
家长应该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处处苛刻,处处想改造。
带着这样的想法来看“噪音”,它们就不再是噪音——邻居家里传来的电视声、吵架声,汽车在路上的行驶声和喇叭声,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它们是城市天籁,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被这些声音困扰。
在很多类似的小问题上,都可以有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由此解决的则可能是个大问题。
与其说“睡觉不怕吵”是个生理问题,不如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个教育问题。
让孩子识字不难(1)
她在很短的时间里突然认识那么多字,实际上是个非常简单而自然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这个现象的发生,最终还是得益于教育,是家长有意无意间施行的一种正确教育方法收获的成果。
圆圆并不是那种两、三岁就能认识几千字的“神童”,我也从没刻意教过她认字,没给她做过一张识字卡。但就在她过完六周岁生日,离上小学还有半年多的时间里,她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突然间认识了那么多字!
她不再缠磨着要我给她讲故事,小小的人,居然自己拿本书象模象样地看起来,读得津津有味。我拿一本新来的《米老鼠》杂志让她读给我听,她真的连猜带蒙地读了下来。我真诚地表扬了女儿,夸她读得好。
第一次体会到识字带来的阅读乐趣,她独自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通过阅读,又认识了不少新字,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使圆圆的识字量陡增。以至几个月后,到她上了小学一年级,阅读语文课本对她来说已是小菜一碟。
记得她第一天做了小学生,从学校背回一书包课本。回到家,把新书一本本掏出来放到餐桌上,满脸兴奋之色。爸爸找来一本旧挂历给她一本本地包书皮,她就坐在爸爸旁边,兴趣盎然地把语文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听着她朗朗的读书声,我很欣慰地知道,小学生要面对的“识字关”,女儿已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迈过。
圆圆在刚入小学时就能达到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及阅读水平,这看起来像个小小的“奇迹”,让老师感叹,也让我惊喜。但我心里非常清楚,圆圆是个极为平常的孩子,她在很短的时间里突然认识那么多字,实际上是个非常简单而自然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这个现象的发生,最终还是得益于教育,是家长有意无意间施行的一种正确教育方法收获的成果。
我想在这里把我的做法谈一谈,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像圆圆一样,轻松识字,早识字。这不仅对于学前或小学识字阶段的孩子有意义,也可能对他一生的学习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的做法谈起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
我想,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通俗”的或“不通俗”的,于他来说其实都一样。“大灰狼悠闲地散步”和“大灰狼慢慢地走路”,在刚学说话的孩子听来,并不觉得理解哪个更难。我们最初灌输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了什么。有的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怕孩子听不懂,把书面语转化成通俗的口语,这其实没必要。正如一个从小讲汉语的人面对英语时会有为难,而一个从小听英语的孩子却从不觉得听英语是件困难的事一样。所以千万不要担心,孩子天性中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给他“读”或给他“讲”,对他来说同样有吸引力。
我给圆圆讲故事始于她一周岁前,不知最初给圆圆读书时她听懂没有,但我每次给她读书时,她都听得如醉如痴,明亮的双眸里充满愉悦的光泽。我给她买的书被我们一遍遍地读着,每次我都一字字指着读,到圆圆开始说话,就跟着咿咿呀呀地鹦鹉学舌,越来越能把妈妈给讲的故事一句句地背出来,还经常自己装模作样地读书。
清楚地记得在圆圆一岁八个月时,爸爸的同事来串门,圆圆站在叔叔身边给自己讲故事,很投入地读着《丑小鸭》。她用小手指着书上的字,一字字读到:“小鸭孤零零的,无精打采地走到河边……”她一页页地翻着,“读”得基本上一字不差。叔叔见状大为惊奇,以为她识字。我笑说,哪里,她把我给她读的内容都背会了。她当时肯定没有文字的概念,估计她当时并不知道嘴里的念念有词和手指所指有什么关系,只是在机械地模仿妈妈讲故事时的声音和动作。
就这样,我一直以“读”的方式给圆圆讲故事,并注意声情并茂。随着她慢慢长大,我发现以“读”代“讲”丝毫不影响她的理解,还丰富了她的语言词汇。她在说话间总是能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很少有小孩子那种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说,或者词不达意的困难。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认识一些字了,这使我确信了“读书”的好处。于是又进一步,从由我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她指着我来读。她指到哪,我读到哪。逐渐地,圆圆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文字在她的眼睛里一点也不空洞枯燥,文字是有内容的,文字就是故事,是有趣而生动的。
同时,当我们带她到公共场所时,总是不失时机地指给她一些文字看,比如在火车站我给她读“禁止吸烟”,告诉她这里人很多,空气不好,这个牌子告诉大家不要在这里吸烟;逛动物园时一起读指示路牌,然后我们就找到了想要看的动物;进了百货商场,先一起看购物导示牌,顺利地直奔我们要去的楼层。
天长日久,圆圆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每次我带她乘公共汽车时,她都会一路不停地读着马路两旁看到的店铺名和广告牌,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我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和她一起读那些招牌,读到一些有趣的店名,我们还会一起谈论一下。
没统计过圆圆在什么时候认识了多少字,凭印象,她在五岁以前认识的字都是零零散散的,不会自己看书,总是由我来给她讲。五岁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是某个偶然因素促成,比如说她要妈妈给讲故事,而妈妈说没时间,你先自己看吧,于是她开始自己看书了。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使她顾不上文字的生疏,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及时夸奖她识了那么多字,会自己看书,再把她不认识的字给她读一读,这个故事就被她吸收了——她从完全个人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自此有点一发不可收的势头,书越读越多,字也越认越多。
圆圆到小学二年级后,阅读能力就相当于中学生的水平。当班里绝大多数同学还在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生字的时候,她已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长篇小说了。当然她也常常读错别字,以至于我们戏称她为“白字大王”。我提醒她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爸爸妈妈,她因为急于读故事,不影响理解的字一般都不问我们,我们也不在意,随她的便。事实上,读得多了,许多“白字”自然就解决了。
到圆圆十周岁小学毕业时,她已读完了金庸全部的武侠小说,十四部共约三、四十本;郑渊洁系列童话故事数本;此外还有外国名著如《简爱》、《鲁滨逊漂流记》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等,其它零散的儿童文学书籍以及各类报刊杂志则不计其数。
由于圆圆读的书多,理解力好,所以其它各门功课也都很优秀,学习上始终很轻松。她读完小学二年级,直接读小学四年级,仍然是班里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在班里岁数最小,但她做事的成熟度及认识问题的水平,却仿佛比实际年龄大几岁。
圆圆上小学四年级时,我给她买了一本繁体字竖排的儿童版《中国通史》,十六开本,约一寸厚。我们经常抽时间一起读,因为繁体字她不认识,开始时还是我一字字指着给她读。这本书读到有一半时,繁体字于她基本上就不再是问题,后半部分她就自己读了。她现在看一些港台及海外出版的汉语资料,觉得很方便。
让孩子识字不难(2)
在2008年招开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有一位代表提议应该让小学生学习繁体字,多家媒体对这一提议进行了报道。这位代表的想法很好,但我忧虑的是,如果这一想法被贯彻到学校教学中,让孩子们用现行的常规识字方法学繁体字,小学生真的要被累死了。
现在小学生学业负担重,除了由太多“课外班”带来,更主要地,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孩子们学生字的途径基本上限于课文,每个生字动辄写十遍二十遍,孤立地去认去写,这使孩子们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劳动,却得到很少的成就。写简化字尚且把孩子们愁得要命,写繁体字……孩子们要知道了,肯定反对这个提议。
繁体字不是不可以学,最重要的是怎样轻松地学。
在对圆圆的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
每当我看到有的家长洋洋得意地宣称他尚处于学龄前的孩子认了多少字或多少英语单词,而他的方法是就制作一大堆卡片或把英语单词贴得满家,我总是有些担心,这样行吗?
现在还有许多“早教机构”,他们所谓的“早教”其实就是让孩子认识一些字或字母和单词。学习的过程可能弄些花样,有的是扮演“字母角色”,有的是一起大声喊出某个音节,实质也是孤立地学字词。我怀疑,这样的课程,对孩子们有意义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bel)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提出“有意义学习”,这是一个和“机械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的重要论断是:有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依据他的理论,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所以是低效学习
前几天又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说一个四岁的孩子能认得二千汉字。原来是他的爷爷把字词贴了满家,每天让孩子认。学外语的人都知道,如果孤立地背单词,忘得很快,但如果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效果就非常好。所以孩子如果认了好多字,却不会专注地读一本书的话,那是很不妙的一件事。把识字和阅读割开了,可能早早地破坏孩子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中如果再加上炫耀,那是最坏的,恐怕只是在制造一个漂亮的肥皂泡吧。
卢梭说:“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和谐合理的方法往往是美的,也是有效的;坏方法则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低效;我们在儿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寻找好方法,不要想当然地用坏方法去教孩子。
给小板凳揉揉痛(1)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这时候会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
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可能会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过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痛,这有什么,我没教孩子打人啊。其实,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对一棵草说话与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有时候,一个小女孩对心爱的布娃娃的感情绝不逊色于她对同胞姐姐的感情。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孩子,任何事情于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任何经历在他这里都是体验和学习。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时认为,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对此应敏感,要用一些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孩子小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痛的事会常常发生,我的女儿圆圆当然也一样。我们一方面非常注意她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快乐的表情相对,让她觉得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动不动就一脸惊慌失措,不但不能给孩子安慰,还把孩子吓着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惧。
同时我们还教给她善待“对手”。假如小板凳碰痛她了,我们绝不会去打小板凳。赶快亲亲她的痛处,据说妈妈的吻止痛效果很好,给她揉揉,安慰她“马上就不痛了,宝宝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板凳揉揉痛,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痛了”。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还能作为朋友分担痛苦,并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圆圆去给小板凳揉痛时,也就忘了自己的痛,情绪很快好起来。
由于我们经常这样做,有一次我带她在外面玩耍,她跑着,被不够平整的地面绊了一下,向前摔倒,两只小手擦出微微的血痕,痛得大哭起来。我赶快亲亲她的小手,轻轻地给她吹吹,再给她擦擦眼泪,她很快就不哭了。我要拉她走开时,她居然蹲下身,给摔倒的地面揉揉痛,安慰地面说“马上就不痛了”。
同时,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她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比如告诉孩子们说“我们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头发乱了。来,小哲给布娃娃梳头,婷婷到卫生间找个毛巾给布娃娃擦一下脸,圆圆把你那个蝴蝶结拿来给布娃娃戴头上……啊,看,你们三个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大人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并且家长自己也每天友好对待孩子,在任何事上都想办法理解孩子,不和孩子斗狠比倔,孩子就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温和地化解矛盾。尤其是学会了“让步”。圆圆从小就懂得谦让,每当有什么冲突出现时,她总是会让步。这让步并不是怯懦的退让,是一个孩子表现出的真正的大度,是变通能力。
她和小朋友玩耍从来不闹意见,总是懂得通过“办法”来解决问题。记得有一次在幼儿园,圆圆和几个小朋友排队玩滑梯。排在最前面的孩子总是第一个上去第一个滑下来,然后再第一个跑到上滑梯的地方,等后面的人都滑下来,站到他后面时,再一起上去。孩子们可能突然发现当这个“第一名”很风光,就开始争抢。后面滑下来的孩子拼命往梯子旁跑,但很难赶到第一的位置,于是有的孩子开始互相推搡,大喊大叫,闹得情绪很不愉快。圆圆也很想第一个滑下来,但她不会通过喊叫或把别人推开这些方法争抢第一。她让自己少滑一次,等在梯子旁,待别的小朋友这一轮滑下来跑到梯子旁时,自然就排到了她的后面。她用适当放弃的方式,既不和小朋友冲突,又为自己争得了一次排到最前面的机会。
圆圆的善解人意迁移到很多方面。她从小对万事万物亲切友好,我和她爸爸开玩笑打一下布娃娃的屁股她也不允许。她上小学后,和班里同学关系也很好,每次班里选三好生,几乎都能全票当选。她才7岁时,我哥哥的孩子,当时4岁的小毅来我家住了几个月。圆圆总是对小弟弟非常好,从没和弟弟闹过一次别扭。有一次,我和她去买一种她和弟弟都非常喜欢吃的蛋糕,只剩一点点了,勉强够两个人吃。我问她可不可以回去只让姥姥和小弟弟吃,她这次不吃行不行。圆圆痛快地答应了,尽管她非常想吃,但她也能考虑弟弟那么小,姥姥老了,都需要照顾。回家后她一定坚持要把蛋糕给姥姥和弟弟吃,自己说什么也不吃。姥姥感叹说这个孩子真懂事。
圆圆初中就读的是一所住宿制学校,学校每天发一个水果。她回家对我说,开始时分到不好的水果有点不高兴,但一想这个不好的水果如果不分给她,就会分给另一个同学,总得有一个人吃它。这样一想,就高兴了,以后不管分到什么样的水果都不在意。她说这话时才十岁。
她能这样想,我们非常欣慰。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圆圆其实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马上觉得亲近的人,她会礼貌地打招呼,但不会寒暄,更完全不会为了拉近关系说些言不由衷的话,交流中没有任何讨巧行为。这甚至让一些初次和她交往的人会有一点压力或不自在,感觉她对人太平淡,不热情。但只要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就会发现那正是她单纯善良一以贯之的表现。她在自己的圈子里人际关系一直都不错,上高中时,学校将评选市级三好生候选人名单公布出来,进行全年级投票公选。圆圆是候选人之一,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有同学去给她拉选票。
圆圆和人相处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一切行为只是出于天然,她内心对别人友好,长久了自然能让别人感觉到,也让别人舒服。
她上高中时所在的班级,是该校的第一实验班,集中了全校的尖子生。事实上班里每个同学都是高考场上潜在的竞争对手。在高考前两个月,圆圆自己复习时,整理了几张需要背的英语词组。她觉得这个东西有用,推荐给同学们很好,就让我帮忙打印出来,并拿到外面复印了。我们一份份地配好,又用订书机订好,她用一个袋子拎了,拿到班里给每个同学一份。虽然是小事,也可看出她心地的单纯和无私。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关、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爱邻人并不是一种超越于人之上的现象,而是某些内在于人之中,并且从人心中迸发出来的东西,它是人自己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世界。 激光照排发明人王选先生说:“考虑自己和考虑别人一样多,就是好人。”我们也坚信,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
女儿的“隐私”(1)
小小的心既要容纳一个神奇的事实,又必须承受性命攸关的保密责任,这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和痛苦啊。
有一天,7岁的小女儿圆圆看到电视里谈关于隐私的话题,就问我什么叫“隐私”。我说:“就是不能对别人讲的个人秘密”。她问我:“你有没有隐私?”我说应该有吧。她又问:“我爸爸有没有?”我说也应该有吧。圆圆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心里笑了一下,没深究这个问题专家在想什么,继续擦我的桌子。片刻后,听见她低低说一句:“我也有隐私……”
我直起腰来,认真地关照女儿,“那你可小心点,不要让爸爸妈妈知道了。”圆圆也认真地说:“我一辈子都不告诉别人,也不告诉你。”我摁住心中的笑,“连妈妈都不能告诉,看来你的隐私还不小呢。”她听出了我口气中的揶揄,不满地说:“我的隐私才不是小事呢,可大了。”我问有多大,她用双手作了一个足有房子大或天大的动作,也觉得没比出来,就不耐烦地说:“别问了,我不想说这个事了。”
我拿着抹布进了卫生间,正洗布时,圆圆跟进来。她略带诡秘,试探地问我:“妈妈,你的隐私是什么?”我说:“我的隐私也不能告诉别人,要是说出来就不是隐私了。”她好奇心高涨,缠磨着要我讲出来。我一时找不出敷衍她的内容,就说:“你先把你的告诉我,我再告诉你。”她小嘴一噘,“不行,我的不能说。”我说:“我的也不能说。”她就开始耍赖,搂着我的腰哼哼唧唧,“告诉我嘛,告诉我嘛。”我想编个“隐私”赶快把她打发走,就说:“妈妈先告诉你,然后你再告诉我好不好?”以我对圆圆的了解,这样的交换她总是乐于接受的。但她一听,还是不能接受,无可奈何地看书去了。这倒有点让我意外,她宁可放弃听我的“隐私”,也不把自己的“隐私”讲出来。是什么事,能让一个小孩子在这样的诱惑下守口如瓶呢?
我正奇怪着,听见她爸爸从另一个屋子走出来,逗她说:“把你的秘密对爸爸讲讲,就咱俩悄悄说,不让妈妈听见。”圆圆突然发起脾气来,两只脚后跟打着沙发,“哎呀,我刚刚忘了,你又提起来,不要提这个事了,好不好!”
我看看圆圆发火的样子,走过去,揽住她,盯着她的眼睛问:“你的隐私是件让你一想就不愉快的事吗?”她想想,轻轻摇摇头。我又问:“那么,是件愉快的事吗?”她也摇摇头,有点沉重。我说:“如果你觉得不愉快,讲出来就会没事了。”她说:“我平时也没事。要是我上课,或者是玩的时候,或者是看书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想起来了,我就赶快想别的事。”
我和她爸爸交换了一下眼色。
我拿出最轻松的口气说:“咱们三个人都把自己的隐私讲出来好不好,一家人不应该有秘密。”她爸爸也来附和我的说法。圆圆看我俩的阵势,一下子从我的怀中挣脱出来,跑到离我们最远的一个角落,一边跑一边喊叫“我不说,你们别问了”,然后受惊似地回过头看着我们。她的表情动作让我心中轻微一震,好奇心被大大地逗弄起来了。
此后一个星期,我们一直犹豫着是否有必要搞清楚女儿的“隐私”。既害怕过分的追问伤了她的自尊心,又担心万一真有什么事需要家长帮助。我隐约感觉到,这件连父母都不能讲,但又让她在意,并且还“很大”的“隐私”是件让她沉重的事情,对她的心理有压力。我试探着又提了一次,她一觉察到我想问什么,就又立刻跑开了。这就更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和她爸爸私下探讨了几次,总有些放心不下,就想设计个圈套,套出她的话来。
有一天,在中午饭桌上,我们随便聊天,我对圆圆说:“我和你爸爸已经交换过‘隐私’了。”她睁大眼睛,“真的?”她看看爸爸,爸爸点点头。圆圆有些嫉妒,“就你俩悄悄说,不让我知道。”我说:“我们准备告诉你呢。”她眼睛一亮,兴奋而迫不及待地问我:“妈妈你的隐私是什么?”我就把自己的“隐私”讲了一遍。她爸爸在她的要求下也把自己的“隐私”讲了一遍。圆圆听完后,比较满意,似有言外之意地说:“你们的隐私都是好事……”我们趁热打铁,“我们一家人之间就不应该有秘密,要是我们之间都不信任,那我们还能信任谁呢,你说是不是?谁有好事,说出来大家都高兴;要是有坏事,说出来互相分担,一起解决,你说对不对?”圆圆听出了我们的用意,嘟哝说:“我要是告诉你们,对你们也不好。”我们赶快说:“我们不怕,关键是害怕你受到伤害。”她说:“我不说就不会受到伤害,说了才会受到伤害。”我们问为什么,她迟疑片刻,忽然又不耐烦了,“我正好这两天没想这个事,你们一说,我又想起来了……”她顿时没了胃口,剩下半碗米饭不吃就下了饭桌。这使我和她爸爸的胃口也陡然下降。
我吃完饭,没顾上洗碗,把歪在沙发上的圆圆拉起来放到膝上,严肃地对她说:“妈妈觉得,你的秘密是件不好的事,妈妈特别害怕它会伤害你,你讲出来好不好?”她默默地摇摇头。我说:“你只对妈妈一个人讲,不让别人知道行不行?”她爸爸赶快躲到卧室装睡。圆圆还是摇摇头。我说:“你太小了,很多事情还没能力自己处理,你要是有事不对妈妈讲出来,万一这件事伤害着你怎么办,妈妈不知道就没法帮助你。”
圆圆说:“说出来才伤害我呢,不说就没事。”我问,为什么呢?她有些无可奈何地说:“反正就是不能说。”边说边想从我怀中挣脱出来,我以坚决的搂抱让她感到非讲不可的逼迫,同时轻轻又威严地说:“讲出来,讲给妈妈听,好不好?”
圆圆低头沉默着,心不在焉地搓弄手中的橡皮泥,看得出她内心在激烈地斗争着。我不敢吱声,静静地等着。空气绷得紧紧的,我指望这种紧迫能把她的秘密挤压出来。她用手中的橡皮泥缓解着压力,把沉默拉长,到她觉得气氛微有松弛时,就又想挣脱,我就再把她抱得紧紧的,晓明利害的话再讲一次。在我的坚持下,她几次欲言又止,眼看着要出口的话,总在要吐出的瞬间被她又犹犹豫豫地咽回去。我想不出这个小小的人到底遇到了什么事,让她这样难以开口。她的顽强让我感到惊异。
我们就这样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地僵持着,一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邻居小孩来敲门,找她上学去。圆圆从我怀中一跃而起,边说“妈妈我要上学去!”边向门口跑去。我怀里一下空了,巨大的忧虑却在瞬间充满心胸。圆圆在回头向我说再见时,一定是我眼中的什么打动了她,让她觉得不忍,在这最后的瞬间,她竟突然妥协了,说:“妈妈,我晚上回来告诉你好不好?”我点点头。她咚咚地往楼下跑去,爱人从卧室出来,百思不得其解,“巴掌大的人,会有什么事这么神秘呢?”
我下午去学校向她的班主任了解了一下圆圆近期在校情况,知道她在学校很好,没什么事。但我仍然担心,甚至担心这一下午会不会发生什么事。好容易等到她放学了,我观察她情绪和平时差不多,才放心些。可我自己追问的勇气却有些丧失。圆圆那种为了成全我而要做出牺牲的样子让我感到内疚,所以我没急着问她,像平时一样和她打过招呼,进了厨房。她也像平时一样打开电视看动画片。
晚饭前有点空闲时间,圆圆看完电视在玩。我把她叫到书房。她知道我要干什么,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无奈,倚在我腿边,犹豫片刻,看样子还是做了些思想斗争,终于说:“那件事我记在日记本上了,你自己看吧。”
日记本上有四篇日记,每篇都夹杂着一些拼音,那是她不会写的字。她指给我记录“隐私”的一篇,全文如下:
李文文告诉我她家有一把青锁剑和一把紫隐剑。她说,如果你告诉了别人,青锁剑和紫隐剑就会刺你的胃。可我还是想告诉。
我反复看了几遍,抬起头来。
女儿的“隐私”(2)
圆圆看我有些不明白,对我说:“李文文说这两把剑三千年才出现一次。”我还是没听明白,问她是什么意思。圆圆告诉我,就是说,这两把剑三千年前在某个人家里,三千年后又在世界上出现,现在就在李文文家里。说完,她还加一句“李文文说这两把剑特别有神力!谁知道了都不能告诉别人,一告诉,肚子就会被刺破。”
我问:“就这事?”
圆圆点头。
“再没有其它事了?”
“没有了。”她的眼神是那样纯洁而诚实。
我由不住轻轻吁口气,笑起来。
这篇日记我其实在以前无意中看到过,当时只是为女儿的天真浅浅地笑了一下,丝毫没想到这短短的文字中竟埋伏着这么大的心思。我用脸蹭蹭女儿的小脸蛋,心疼得不知该说什么。
这件事藏在她心里已三个多月了。小小的心既要容纳一个神奇的事实,又必须承受性命攸关的保密责任,这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和痛苦啊。我没打算以一个大人的知识嘲笑女儿的幼稚无知,倒是真切地体味到这件事让她所受到的煎熬,特别是我们的追问和害怕神剑刺破肚子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压力。
我问圆圆:“你信吗?”她点点头,又说:“有时候也有点不信,我就是挺害怕的……”我慢慢说:“李文文讲得像神话一样,但一切神话全是假的。神话只是故事,不是真实,所以我们根本不用相信,也不用担心,你说是不是?”圆圆点点头,眼睛忽闪忽闪的,在想什么,她忽然兴奋地叫起来:“对,妈妈,这肯定是假的!李文文说只要我一说出口,剑马上就会刺我的肚子。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这不也没事嘛。”她摸摸肚子,又自我安慰地说:“以后肯定就更没事了。”
我心里内疚着,由于我们自己小时候太缺少童话,就总想为孩子营造一个童话世界,却忽略了童话可能招致的负面效应,看来以后得多留心,多给她补一些生活常识课,让她不要把童话世界和真实世界完全混淆。
我这样想着,嘴里接着圆圆的话说:“来,让妈妈看看刺了胃没有”,伸手进去抓搔她的小肚皮。圆圆笑得缩成一团。
第二部分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圆圆好奇地把一根小手指放到水流下,让水顺着指头再流下去。水流完了,她抬起头来看看我,有点感叹地说:“水没有颜色!”
圆圆上幼儿园时,有一学期幼儿园要开设几个特长班,每周上两次课,一学期300元,谁想上谁上。班里的小朋友都跃跃欲试地要报名,这个报舞蹈班,那个报唱歌班。圆圆从小爱画画,她说想报画画班,我们就给她报了名。
特长班开课后,圆圆每周从幼儿园里带回两张她上课画的画,都是些铅笔画,各种小动物。这些都是按照老师给的范例临摹出来的,老师在上面给打分。从她这里我知道,老师的打分是以像不像为标准的。画得越像,打的分越高。
这以后,圆圆画画开始力求“像”了。她很聪慧,在老师的要求下,画得确实是越来越像,分也得得越来越高。可是我也同时有点遗憾地发现,她画中的线条越来越胆怯。为了画得像,她要不断地用橡皮擦,一次次地修改。与她以前拿一枝铅笔无所顾忌、挥洒自如地画出来的那些画相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小气与拘谨。
过了一段时间,开始画彩笔画,圆圆非常高兴。她喜欢彩色的画。有一天,绘画班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每人画一幅表示到野外玩耍的画,说要挑一些好的挂到幼儿园大厅里展览。
圆圆从幼儿园一回来,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她的彩笔,找了张大纸画起来。她画得非常投入,拿起这根笔放下那根笔的,连我们叫她吃饭都有点不愿意。她胡乱吃了几口,就又去画。到我洗完碗后,她也画完了,得意洋洋地拿来给我看。
我的第一感觉是她画得很用心,颜色也配得很好。一朵红红的太阳放着五颜六色的光,像一朵花一样。以纸的白色作天空,上面浮着几片淡蓝色的云。下面是绿草地,草地上有几个小女孩手拉着手玩。小女孩们旁边有一条小河?br /gt;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4部分阅读
欲望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4部分阅读
声音,看来影响他家孩子学习的声音是消灭不尽的。我当时就替这个高三的女孩担忧,家长响亮地敲打暖气管,其实是不断地提醒孩子这里有噪音那里有噪音。整天竖起耳朵搜索噪音,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
令人遗憾的是那个女孩真的没考上大学,我知道的结果是她又复读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自己不想学习,找借口说别人吵着她了,这种情况下,家长更不能助长孩子的坏毛病。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圆圆读高中时,她姥姥来我家,总担心电视声音会吵到她的学习。我们就一次次地告诉她姥姥没事,您什么时间想看电视就去看。
我们说的是真心话,只要不把电视机搬到圆圆的屋里,她把小屋门一关,根本就不受任何事情打扰。我们一直有意无意地培养她的抗干扰能力,在她上小学时甚至怂恿她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高考前两个月,在距离我家不到100米处,一幢新大楼开始动工。大型车辆因为白天不能进市区,晚上才可以行驶。所以每到晚上十一、二点,外面就开始传来大卡车的轰鸣声,钢筋石块的装卸声,工人们操作时的叫喊声,一直得持续到凌晨三、四点。和我们一个楼上另有两位考生,他们的家长去找过工地,但没什么结果。北京市好像有规定,高考期间居民楼附近的工地不许夜间施工,但那个工地一晚都没停歇。施工单位只是不断地在居民楼里张贴道歉告示,希望人们谅解。
我和她爸爸心里也有些着急,但想想施工单位有他们的难处,觉得去找他们也没什么效果。我们在家里所能做的,就是避免提醒,而不是去抱怨。
我们在圆圆面前从没提到一句关于工地的噪音的话。观察她每天心态平和,猜测她可能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也假装什么事都没有,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噪音的焦虑。
那一阶段圆圆的睡眠也很好,这可能也得益于她从小养成的睡觉不怕吵的习惯。高考前圆圆说自己怎么感觉不到很紧张,是不是不在状态中啊。考试结束后,她惊奇地说怎么考试就过去了,也没失眠一次。
直到这时,我们才敢问她是否受到外面工地的打扰。圆圆在我们的提醒下才发现外面的工地开工了,她说这些天有时候感觉到外面噪音很大,但没顾上在意,没发现它有这么吵。
家长应该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处处苛刻,处处想改造。
带着这样的想法来看“噪音”,它们就不再是噪音——邻居家里传来的电视声、吵架声,汽车在路上的行驶声和喇叭声,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它们是城市天籁,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被这些声音困扰。
在很多类似的小问题上,都可以有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由此解决的则可能是个大问题。
与其说“睡觉不怕吵”是个生理问题,不如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个教育问题。
让孩子识字不难(1)
她在很短的时间里突然认识那么多字,实际上是个非常简单而自然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这个现象的发生,最终还是得益于教育,是家长有意无意间施行的一种正确教育方法收获的成果。
圆圆并不是那种两、三岁就能认识几千字的“神童”,我也从没刻意教过她认字,没给她做过一张识字卡。但就在她过完六周岁生日,离上小学还有半年多的时间里,她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突然间认识了那么多字!
她不再缠磨着要我给她讲故事,小小的人,居然自己拿本书象模象样地看起来,读得津津有味。我拿一本新来的《米老鼠》杂志让她读给我听,她真的连猜带蒙地读了下来。我真诚地表扬了女儿,夸她读得好。
第一次体会到识字带来的阅读乐趣,她独自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通过阅读,又认识了不少新字,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使圆圆的识字量陡增。以至几个月后,到她上了小学一年级,阅读语文课本对她来说已是小菜一碟。
记得她第一天做了小学生,从学校背回一书包课本。回到家,把新书一本本掏出来放到餐桌上,满脸兴奋之色。爸爸找来一本旧挂历给她一本本地包书皮,她就坐在爸爸旁边,兴趣盎然地把语文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听着她朗朗的读书声,我很欣慰地知道,小学生要面对的“识字关”,女儿已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迈过。
圆圆在刚入小学时就能达到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及阅读水平,这看起来像个小小的“奇迹”,让老师感叹,也让我惊喜。但我心里非常清楚,圆圆是个极为平常的孩子,她在很短的时间里突然认识那么多字,实际上是个非常简单而自然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这个现象的发生,最终还是得益于教育,是家长有意无意间施行的一种正确教育方法收获的成果。
我想在这里把我的做法谈一谈,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像圆圆一样,轻松识字,早识字。这不仅对于学前或小学识字阶段的孩子有意义,也可能对他一生的学习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的做法谈起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
我想,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通俗”的或“不通俗”的,于他来说其实都一样。“大灰狼悠闲地散步”和“大灰狼慢慢地走路”,在刚学说话的孩子听来,并不觉得理解哪个更难。我们最初灌输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了什么。有的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怕孩子听不懂,把书面语转化成通俗的口语,这其实没必要。正如一个从小讲汉语的人面对英语时会有为难,而一个从小听英语的孩子却从不觉得听英语是件困难的事一样。所以千万不要担心,孩子天性中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给他“读”或给他“讲”,对他来说同样有吸引力。
我给圆圆讲故事始于她一周岁前,不知最初给圆圆读书时她听懂没有,但我每次给她读书时,她都听得如醉如痴,明亮的双眸里充满愉悦的光泽。我给她买的书被我们一遍遍地读着,每次我都一字字指着读,到圆圆开始说话,就跟着咿咿呀呀地鹦鹉学舌,越来越能把妈妈给讲的故事一句句地背出来,还经常自己装模作样地读书。
清楚地记得在圆圆一岁八个月时,爸爸的同事来串门,圆圆站在叔叔身边给自己讲故事,很投入地读着《丑小鸭》。她用小手指着书上的字,一字字读到:“小鸭孤零零的,无精打采地走到河边……”她一页页地翻着,“读”得基本上一字不差。叔叔见状大为惊奇,以为她识字。我笑说,哪里,她把我给她读的内容都背会了。她当时肯定没有文字的概念,估计她当时并不知道嘴里的念念有词和手指所指有什么关系,只是在机械地模仿妈妈讲故事时的声音和动作。
就这样,我一直以“读”的方式给圆圆讲故事,并注意声情并茂。随着她慢慢长大,我发现以“读”代“讲”丝毫不影响她的理解,还丰富了她的语言词汇。她在说话间总是能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很少有小孩子那种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说,或者词不达意的困难。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认识一些字了,这使我确信了“读书”的好处。于是又进一步,从由我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她指着我来读。她指到哪,我读到哪。逐渐地,圆圆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文字在她的眼睛里一点也不空洞枯燥,文字是有内容的,文字就是故事,是有趣而生动的。
同时,当我们带她到公共场所时,总是不失时机地指给她一些文字看,比如在火车站我给她读“禁止吸烟”,告诉她这里人很多,空气不好,这个牌子告诉大家不要在这里吸烟;逛动物园时一起读指示路牌,然后我们就找到了想要看的动物;进了百货商场,先一起看购物导示牌,顺利地直奔我们要去的楼层。
天长日久,圆圆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每次我带她乘公共汽车时,她都会一路不停地读着马路两旁看到的店铺名和广告牌,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我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和她一起读那些招牌,读到一些有趣的店名,我们还会一起谈论一下。
没统计过圆圆在什么时候认识了多少字,凭印象,她在五岁以前认识的字都是零零散散的,不会自己看书,总是由我来给她讲。五岁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是某个偶然因素促成,比如说她要妈妈给讲故事,而妈妈说没时间,你先自己看吧,于是她开始自己看书了。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使她顾不上文字的生疏,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及时夸奖她识了那么多字,会自己看书,再把她不认识的字给她读一读,这个故事就被她吸收了——她从完全个人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自此有点一发不可收的势头,书越读越多,字也越认越多。
圆圆到小学二年级后,阅读能力就相当于中学生的水平。当班里绝大多数同学还在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生字的时候,她已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长篇小说了。当然她也常常读错别字,以至于我们戏称她为“白字大王”。我提醒她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爸爸妈妈,她因为急于读故事,不影响理解的字一般都不问我们,我们也不在意,随她的便。事实上,读得多了,许多“白字”自然就解决了。
到圆圆十周岁小学毕业时,她已读完了金庸全部的武侠小说,十四部共约三、四十本;郑渊洁系列童话故事数本;此外还有外国名著如《简爱》、《鲁滨逊漂流记》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等,其它零散的儿童文学书籍以及各类报刊杂志则不计其数。
由于圆圆读的书多,理解力好,所以其它各门功课也都很优秀,学习上始终很轻松。她读完小学二年级,直接读小学四年级,仍然是班里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在班里岁数最小,但她做事的成熟度及认识问题的水平,却仿佛比实际年龄大几岁。
圆圆上小学四年级时,我给她买了一本繁体字竖排的儿童版《中国通史》,十六开本,约一寸厚。我们经常抽时间一起读,因为繁体字她不认识,开始时还是我一字字指着给她读。这本书读到有一半时,繁体字于她基本上就不再是问题,后半部分她就自己读了。她现在看一些港台及海外出版的汉语资料,觉得很方便。
让孩子识字不难(2)
在2008年招开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有一位代表提议应该让小学生学习繁体字,多家媒体对这一提议进行了报道。这位代表的想法很好,但我忧虑的是,如果这一想法被贯彻到学校教学中,让孩子们用现行的常规识字方法学繁体字,小学生真的要被累死了。
现在小学生学业负担重,除了由太多“课外班”带来,更主要地,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孩子们学生字的途径基本上限于课文,每个生字动辄写十遍二十遍,孤立地去认去写,这使孩子们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劳动,却得到很少的成就。写简化字尚且把孩子们愁得要命,写繁体字……孩子们要知道了,肯定反对这个提议。
繁体字不是不可以学,最重要的是怎样轻松地学。
在对圆圆的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
每当我看到有的家长洋洋得意地宣称他尚处于学龄前的孩子认了多少字或多少英语单词,而他的方法是就制作一大堆卡片或把英语单词贴得满家,我总是有些担心,这样行吗?
现在还有许多“早教机构”,他们所谓的“早教”其实就是让孩子认识一些字或字母和单词。学习的过程可能弄些花样,有的是扮演“字母角色”,有的是一起大声喊出某个音节,实质也是孤立地学字词。我怀疑,这样的课程,对孩子们有意义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bel)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提出“有意义学习”,这是一个和“机械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的重要论断是:有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依据他的理论,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所以是低效学习
前几天又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说一个四岁的孩子能认得二千汉字。原来是他的爷爷把字词贴了满家,每天让孩子认。学外语的人都知道,如果孤立地背单词,忘得很快,但如果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效果就非常好。所以孩子如果认了好多字,却不会专注地读一本书的话,那是很不妙的一件事。把识字和阅读割开了,可能早早地破坏孩子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中如果再加上炫耀,那是最坏的,恐怕只是在制造一个漂亮的肥皂泡吧。
卢梭说:“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和谐合理的方法往往是美的,也是有效的;坏方法则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低效;我们在儿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寻找好方法,不要想当然地用坏方法去教孩子。
给小板凳揉揉痛(1)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这时候会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
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可能会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过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痛,这有什么,我没教孩子打人啊。其实,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对一棵草说话与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有时候,一个小女孩对心爱的布娃娃的感情绝不逊色于她对同胞姐姐的感情。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孩子,任何事情于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任何经历在他这里都是体验和学习。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时认为,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对此应敏感,要用一些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孩子小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痛的事会常常发生,我的女儿圆圆当然也一样。我们一方面非常注意她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快乐的表情相对,让她觉得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动不动就一脸惊慌失措,不但不能给孩子安慰,还把孩子吓着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惧。
同时我们还教给她善待“对手”。假如小板凳碰痛她了,我们绝不会去打小板凳。赶快亲亲她的痛处,据说妈妈的吻止痛效果很好,给她揉揉,安慰她“马上就不痛了,宝宝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板凳揉揉痛,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痛了”。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还能作为朋友分担痛苦,并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圆圆去给小板凳揉痛时,也就忘了自己的痛,情绪很快好起来。
由于我们经常这样做,有一次我带她在外面玩耍,她跑着,被不够平整的地面绊了一下,向前摔倒,两只小手擦出微微的血痕,痛得大哭起来。我赶快亲亲她的小手,轻轻地给她吹吹,再给她擦擦眼泪,她很快就不哭了。我要拉她走开时,她居然蹲下身,给摔倒的地面揉揉痛,安慰地面说“马上就不痛了”。
同时,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她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比如告诉孩子们说“我们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头发乱了。来,小哲给布娃娃梳头,婷婷到卫生间找个毛巾给布娃娃擦一下脸,圆圆把你那个蝴蝶结拿来给布娃娃戴头上……啊,看,你们三个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大人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并且家长自己也每天友好对待孩子,在任何事上都想办法理解孩子,不和孩子斗狠比倔,孩子就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温和地化解矛盾。尤其是学会了“让步”。圆圆从小就懂得谦让,每当有什么冲突出现时,她总是会让步。这让步并不是怯懦的退让,是一个孩子表现出的真正的大度,是变通能力。
她和小朋友玩耍从来不闹意见,总是懂得通过“办法”来解决问题。记得有一次在幼儿园,圆圆和几个小朋友排队玩滑梯。排在最前面的孩子总是第一个上去第一个滑下来,然后再第一个跑到上滑梯的地方,等后面的人都滑下来,站到他后面时,再一起上去。孩子们可能突然发现当这个“第一名”很风光,就开始争抢。后面滑下来的孩子拼命往梯子旁跑,但很难赶到第一的位置,于是有的孩子开始互相推搡,大喊大叫,闹得情绪很不愉快。圆圆也很想第一个滑下来,但她不会通过喊叫或把别人推开这些方法争抢第一。她让自己少滑一次,等在梯子旁,待别的小朋友这一轮滑下来跑到梯子旁时,自然就排到了她的后面。她用适当放弃的方式,既不和小朋友冲突,又为自己争得了一次排到最前面的机会。
圆圆的善解人意迁移到很多方面。她从小对万事万物亲切友好,我和她爸爸开玩笑打一下布娃娃的屁股她也不允许。她上小学后,和班里同学关系也很好,每次班里选三好生,几乎都能全票当选。她才7岁时,我哥哥的孩子,当时4岁的小毅来我家住了几个月。圆圆总是对小弟弟非常好,从没和弟弟闹过一次别扭。有一次,我和她去买一种她和弟弟都非常喜欢吃的蛋糕,只剩一点点了,勉强够两个人吃。我问她可不可以回去只让姥姥和小弟弟吃,她这次不吃行不行。圆圆痛快地答应了,尽管她非常想吃,但她也能考虑弟弟那么小,姥姥老了,都需要照顾。回家后她一定坚持要把蛋糕给姥姥和弟弟吃,自己说什么也不吃。姥姥感叹说这个孩子真懂事。
圆圆初中就读的是一所住宿制学校,学校每天发一个水果。她回家对我说,开始时分到不好的水果有点不高兴,但一想这个不好的水果如果不分给她,就会分给另一个同学,总得有一个人吃它。这样一想,就高兴了,以后不管分到什么样的水果都不在意。她说这话时才十岁。
她能这样想,我们非常欣慰。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圆圆其实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马上觉得亲近的人,她会礼貌地打招呼,但不会寒暄,更完全不会为了拉近关系说些言不由衷的话,交流中没有任何讨巧行为。这甚至让一些初次和她交往的人会有一点压力或不自在,感觉她对人太平淡,不热情。但只要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就会发现那正是她单纯善良一以贯之的表现。她在自己的圈子里人际关系一直都不错,上高中时,学校将评选市级三好生候选人名单公布出来,进行全年级投票公选。圆圆是候选人之一,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有同学去给她拉选票。
圆圆和人相处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一切行为只是出于天然,她内心对别人友好,长久了自然能让别人感觉到,也让别人舒服。
她上高中时所在的班级,是该校的第一实验班,集中了全校的尖子生。事实上班里每个同学都是高考场上潜在的竞争对手。在高考前两个月,圆圆自己复习时,整理了几张需要背的英语词组。她觉得这个东西有用,推荐给同学们很好,就让我帮忙打印出来,并拿到外面复印了。我们一份份地配好,又用订书机订好,她用一个袋子拎了,拿到班里给每个同学一份。虽然是小事,也可看出她心地的单纯和无私。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关、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爱邻人并不是一种超越于人之上的现象,而是某些内在于人之中,并且从人心中迸发出来的东西,它是人自己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世界。 激光照排发明人王选先生说:“考虑自己和考虑别人一样多,就是好人。”我们也坚信,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
女儿的“隐私”(1)
小小的心既要容纳一个神奇的事实,又必须承受性命攸关的保密责任,这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和痛苦啊。
有一天,7岁的小女儿圆圆看到电视里谈关于隐私的话题,就问我什么叫“隐私”。我说:“就是不能对别人讲的个人秘密”。她问我:“你有没有隐私?”我说应该有吧。她又问:“我爸爸有没有?”我说也应该有吧。圆圆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心里笑了一下,没深究这个问题专家在想什么,继续擦我的桌子。片刻后,听见她低低说一句:“我也有隐私……”
我直起腰来,认真地关照女儿,“那你可小心点,不要让爸爸妈妈知道了。”圆圆也认真地说:“我一辈子都不告诉别人,也不告诉你。”我摁住心中的笑,“连妈妈都不能告诉,看来你的隐私还不小呢。”她听出了我口气中的揶揄,不满地说:“我的隐私才不是小事呢,可大了。”我问有多大,她用双手作了一个足有房子大或天大的动作,也觉得没比出来,就不耐烦地说:“别问了,我不想说这个事了。”
我拿着抹布进了卫生间,正洗布时,圆圆跟进来。她略带诡秘,试探地问我:“妈妈,你的隐私是什么?”我说:“我的隐私也不能告诉别人,要是说出来就不是隐私了。”她好奇心高涨,缠磨着要我讲出来。我一时找不出敷衍她的内容,就说:“你先把你的告诉我,我再告诉你。”她小嘴一噘,“不行,我的不能说。”我说:“我的也不能说。”她就开始耍赖,搂着我的腰哼哼唧唧,“告诉我嘛,告诉我嘛。”我想编个“隐私”赶快把她打发走,就说:“妈妈先告诉你,然后你再告诉我好不好?”以我对圆圆的了解,这样的交换她总是乐于接受的。但她一听,还是不能接受,无可奈何地看书去了。这倒有点让我意外,她宁可放弃听我的“隐私”,也不把自己的“隐私”讲出来。是什么事,能让一个小孩子在这样的诱惑下守口如瓶呢?
我正奇怪着,听见她爸爸从另一个屋子走出来,逗她说:“把你的秘密对爸爸讲讲,就咱俩悄悄说,不让妈妈听见。”圆圆突然发起脾气来,两只脚后跟打着沙发,“哎呀,我刚刚忘了,你又提起来,不要提这个事了,好不好!”
我看看圆圆发火的样子,走过去,揽住她,盯着她的眼睛问:“你的隐私是件让你一想就不愉快的事吗?”她想想,轻轻摇摇头。我又问:“那么,是件愉快的事吗?”她也摇摇头,有点沉重。我说:“如果你觉得不愉快,讲出来就会没事了。”她说:“我平时也没事。要是我上课,或者是玩的时候,或者是看书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想起来了,我就赶快想别的事。”
我和她爸爸交换了一下眼色。
我拿出最轻松的口气说:“咱们三个人都把自己的隐私讲出来好不好,一家人不应该有秘密。”她爸爸也来附和我的说法。圆圆看我俩的阵势,一下子从我的怀中挣脱出来,跑到离我们最远的一个角落,一边跑一边喊叫“我不说,你们别问了”,然后受惊似地回过头看着我们。她的表情动作让我心中轻微一震,好奇心被大大地逗弄起来了。
此后一个星期,我们一直犹豫着是否有必要搞清楚女儿的“隐私”。既害怕过分的追问伤了她的自尊心,又担心万一真有什么事需要家长帮助。我隐约感觉到,这件连父母都不能讲,但又让她在意,并且还“很大”的“隐私”是件让她沉重的事情,对她的心理有压力。我试探着又提了一次,她一觉察到我想问什么,就又立刻跑开了。这就更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和她爸爸私下探讨了几次,总有些放心不下,就想设计个圈套,套出她的话来。
有一天,在中午饭桌上,我们随便聊天,我对圆圆说:“我和你爸爸已经交换过‘隐私’了。”她睁大眼睛,“真的?”她看看爸爸,爸爸点点头。圆圆有些嫉妒,“就你俩悄悄说,不让我知道。”我说:“我们准备告诉你呢。”她眼睛一亮,兴奋而迫不及待地问我:“妈妈你的隐私是什么?”我就把自己的“隐私”讲了一遍。她爸爸在她的要求下也把自己的“隐私”讲了一遍。圆圆听完后,比较满意,似有言外之意地说:“你们的隐私都是好事……”我们趁热打铁,“我们一家人之间就不应该有秘密,要是我们之间都不信任,那我们还能信任谁呢,你说是不是?谁有好事,说出来大家都高兴;要是有坏事,说出来互相分担,一起解决,你说对不对?”圆圆听出了我们的用意,嘟哝说:“我要是告诉你们,对你们也不好。”我们赶快说:“我们不怕,关键是害怕你受到伤害。”她说:“我不说就不会受到伤害,说了才会受到伤害。”我们问为什么,她迟疑片刻,忽然又不耐烦了,“我正好这两天没想这个事,你们一说,我又想起来了……”她顿时没了胃口,剩下半碗米饭不吃就下了饭桌。这使我和她爸爸的胃口也陡然下降。
我吃完饭,没顾上洗碗,把歪在沙发上的圆圆拉起来放到膝上,严肃地对她说:“妈妈觉得,你的秘密是件不好的事,妈妈特别害怕它会伤害你,你讲出来好不好?”她默默地摇摇头。我说:“你只对妈妈一个人讲,不让别人知道行不行?”她爸爸赶快躲到卧室装睡。圆圆还是摇摇头。我说:“你太小了,很多事情还没能力自己处理,你要是有事不对妈妈讲出来,万一这件事伤害着你怎么办,妈妈不知道就没法帮助你。”
圆圆说:“说出来才伤害我呢,不说就没事。”我问,为什么呢?她有些无可奈何地说:“反正就是不能说。”边说边想从我怀中挣脱出来,我以坚决的搂抱让她感到非讲不可的逼迫,同时轻轻又威严地说:“讲出来,讲给妈妈听,好不好?”
圆圆低头沉默着,心不在焉地搓弄手中的橡皮泥,看得出她内心在激烈地斗争着。我不敢吱声,静静地等着。空气绷得紧紧的,我指望这种紧迫能把她的秘密挤压出来。她用手中的橡皮泥缓解着压力,把沉默拉长,到她觉得气氛微有松弛时,就又想挣脱,我就再把她抱得紧紧的,晓明利害的话再讲一次。在我的坚持下,她几次欲言又止,眼看着要出口的话,总在要吐出的瞬间被她又犹犹豫豫地咽回去。我想不出这个小小的人到底遇到了什么事,让她这样难以开口。她的顽强让我感到惊异。
我们就这样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地僵持着,一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邻居小孩来敲门,找她上学去。圆圆从我怀中一跃而起,边说“妈妈我要上学去!”边向门口跑去。我怀里一下空了,巨大的忧虑却在瞬间充满心胸。圆圆在回头向我说再见时,一定是我眼中的什么打动了她,让她觉得不忍,在这最后的瞬间,她竟突然妥协了,说:“妈妈,我晚上回来告诉你好不好?”我点点头。她咚咚地往楼下跑去,爱人从卧室出来,百思不得其解,“巴掌大的人,会有什么事这么神秘呢?”
我下午去学校向她的班主任了解了一下圆圆近期在校情况,知道她在学校很好,没什么事。但我仍然担心,甚至担心这一下午会不会发生什么事。好容易等到她放学了,我观察她情绪和平时差不多,才放心些。可我自己追问的勇气却有些丧失。圆圆那种为了成全我而要做出牺牲的样子让我感到内疚,所以我没急着问她,像平时一样和她打过招呼,进了厨房。她也像平时一样打开电视看动画片。
晚饭前有点空闲时间,圆圆看完电视在玩。我把她叫到书房。她知道我要干什么,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无奈,倚在我腿边,犹豫片刻,看样子还是做了些思想斗争,终于说:“那件事我记在日记本上了,你自己看吧。”
日记本上有四篇日记,每篇都夹杂着一些拼音,那是她不会写的字。她指给我记录“隐私”的一篇,全文如下:
李文文告诉我她家有一把青锁剑和一把紫隐剑。她说,如果你告诉了别人,青锁剑和紫隐剑就会刺你的胃。可我还是想告诉。
我反复看了几遍,抬起头来。
女儿的“隐私”(2)
圆圆看我有些不明白,对我说:“李文文说这两把剑三千年才出现一次。”我还是没听明白,问她是什么意思。圆圆告诉我,就是说,这两把剑三千年前在某个人家里,三千年后又在世界上出现,现在就在李文文家里。说完,她还加一句“李文文说这两把剑特别有神力!谁知道了都不能告诉别人,一告诉,肚子就会被刺破。”
我问:“就这事?”
圆圆点头。
“再没有其它事了?”
“没有了。”她的眼神是那样纯洁而诚实。
我由不住轻轻吁口气,笑起来。
这篇日记我其实在以前无意中看到过,当时只是为女儿的天真浅浅地笑了一下,丝毫没想到这短短的文字中竟埋伏着这么大的心思。我用脸蹭蹭女儿的小脸蛋,心疼得不知该说什么。
这件事藏在她心里已三个多月了。小小的心既要容纳一个神奇的事实,又必须承受性命攸关的保密责任,这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和痛苦啊。我没打算以一个大人的知识嘲笑女儿的幼稚无知,倒是真切地体味到这件事让她所受到的煎熬,特别是我们的追问和害怕神剑刺破肚子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压力。
我问圆圆:“你信吗?”她点点头,又说:“有时候也有点不信,我就是挺害怕的……”我慢慢说:“李文文讲得像神话一样,但一切神话全是假的。神话只是故事,不是真实,所以我们根本不用相信,也不用担心,你说是不是?”圆圆点点头,眼睛忽闪忽闪的,在想什么,她忽然兴奋地叫起来:“对,妈妈,这肯定是假的!李文文说只要我一说出口,剑马上就会刺我的肚子。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这不也没事嘛。”她摸摸肚子,又自我安慰地说:“以后肯定就更没事了。”
我心里内疚着,由于我们自己小时候太缺少童话,就总想为孩子营造一个童话世界,却忽略了童话可能招致的负面效应,看来以后得多留心,多给她补一些生活常识课,让她不要把童话世界和真实世界完全混淆。
我这样想着,嘴里接着圆圆的话说:“来,让妈妈看看刺了胃没有”,伸手进去抓搔她的小肚皮。圆圆笑得缩成一团。
第二部分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圆圆好奇地把一根小手指放到水流下,让水顺着指头再流下去。水流完了,她抬起头来看看我,有点感叹地说:“水没有颜色!”
圆圆上幼儿园时,有一学期幼儿园要开设几个特长班,每周上两次课,一学期300元,谁想上谁上。班里的小朋友都跃跃欲试地要报名,这个报舞蹈班,那个报唱歌班。圆圆从小爱画画,她说想报画画班,我们就给她报了名。
特长班开课后,圆圆每周从幼儿园里带回两张她上课画的画,都是些铅笔画,各种小动物。这些都是按照老师给的范例临摹出来的,老师在上面给打分。从她这里我知道,老师的打分是以像不像为标准的。画得越像,打的分越高。
这以后,圆圆画画开始力求“像”了。她很聪慧,在老师的要求下,画得确实是越来越像,分也得得越来越高。可是我也同时有点遗憾地发现,她画中的线条越来越胆怯。为了画得像,她要不断地用橡皮擦,一次次地修改。与她以前拿一枝铅笔无所顾忌、挥洒自如地画出来的那些画相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小气与拘谨。
过了一段时间,开始画彩笔画,圆圆非常高兴。她喜欢彩色的画。有一天,绘画班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每人画一幅表示到野外玩耍的画,说要挑一些好的挂到幼儿园大厅里展览。
圆圆从幼儿园一回来,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她的彩笔,找了张大纸画起来。她画得非常投入,拿起这根笔放下那根笔的,连我们叫她吃饭都有点不愿意。她胡乱吃了几口,就又去画。到我洗完碗后,她也画完了,得意洋洋地拿来给我看。
我的第一感觉是她画得很用心,颜色也配得很好。一朵红红的太阳放着五颜六色的光,像一朵花一样。以纸的白色作天空,上面浮着几片淡蓝色的云。下面是绿草地,草地上有几个小女孩手拉着手玩。小女孩们旁边有一条小河?br /gt;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4部分阅读
欲望文
本文网址:https://www.7wav.com/book/63967/92854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7wav.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